于桂蘭
(寧夏特殊教育學校 寧夏銀川 750000)
聾校四年級語文第十一課教案設計
于桂蘭
(寧夏特殊教育學校 寧夏銀川 750000)
教學理念:
這篇看圖學文是一個童話,通過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讓學生了解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本文為第三課時的教學。因為是聾校學生,對抽象的語言文字理解有限,所以結(jié)合本課特點,利用多媒體課件及大字課文來教學,在直觀形象的基礎上加強主體參與,體驗成功快樂。
教學時采用說、寫并舉,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和書面表達能力。并能運用于社會實踐中。使他們將來更好地融于社會。
教材分析:
這篇看圖學文講的是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 通過這個故事敘述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本課的圖畫是一幅跨頁圖。這福圖從左到右分為四部分,反映了蝌蚪找媽媽的經(jīng)過,形象地表現(xiàn)了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
課文共五段,前四段講小蝌蚪的樣子及它們在尋找媽媽的過程中,身體發(fā)生的變化。第五段講小蝌蚪已經(jīng)變成了青蛙,能跟媽媽捉害蟲了。
教學方法:
提問法—演示法—快樂式的教學法
教學目標:
1.正確觀察圖畫,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課文內(nèi)容。
2.能說出哪幾個自然段是講小蝌蚪找媽媽的。了解青蛙在生長過程中形體上的幾次變化。
3.能看著課文插圖講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
4.有表情地朗讀課文,看圖復述“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
教學重、難點:
1.在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上,看圖復述“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p>
2.看圖復述“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p>
教學準備:
PPT課件、大字課文、小蝌蚪、青蛙、鯉魚、烏龜?shù)念^飾
教學課時:教學時數(shù)第三課時
教學內(nèi)容:
1.教師活動預設
(1)復習檢查聾學生對課文理解的情況。
(2)引導聾學生思考:小蝌蚪是什么樣的;小蝌蚪的媽媽是什么樣子的。
2.聾生活動預設
(1)學生朗讀課文,邊讀邊講句子的意思。
(2)學生朗讀課文,說說小蝌蚪的樣子;青蛙的樣子。(文中哪幾個自然段描寫了它們的外形?)
3.設計意圖
通過這一活動的預設,幫助學生復習課文,進一步熟悉課文內(nèi)容,為新授作鋪墊。
1.教師活動預設
(1)談話導入
(2)指導聾學生朗讀課文,引導聾學生思考: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方法:逐一自然段學習,找出小蝌蚪開始的樣子,然后找出小蝌蚪的每次變化。
(3)小蝌蚪找媽媽時順利嗎?遇到了誰?它們都說了什么?
(4)借助大字課文,引導聾學生看圖復述: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3名學生佩戴頭飾演示課文。
(5)指導觀察動畫,修改同學寫的一段話。
2.聾生活動預設
(1)學生讀課文,說說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指名找出描寫小蝌蚪變成青蛙的句子)
(2)學生讀課文看圖說一說: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保ㄖ该页雒鑼懶◎蝌酵庑巫兓木渥樱?。
(3)借助大字課文插圖指名找出小蝌蚪找媽媽時的句子
(4)看圖復述: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并寫下來。3.學生佩戴頭飾,演示課文內(nèi)容。
(5)邊看動畫,邊讀一名同學寫的一段話,并進行修改。
3.設計意圖
先通過讓學生朗讀課文,使他們在課文中找出小蝌蚪變成青蛙的語句,再讓學生通過看媒體理解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為下一環(huán)節(jié)的續(xù)寫打下基礎。
通過此環(huán)節(jié),使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學習運用課文語句復述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培養(yǎng)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通過演示加深對句子的理解使學生在主體參與中快樂學習。
通過此環(huán)節(jié)的交流,擴展聾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
結(jié)語
今天,我們學習了小蝌蚪和青蛙的樣子,知道了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讓學生說說小蝌蚪把哪些動物當成了自己的媽媽?為什么會認錯媽媽呢?小蝌蚪的媽媽究竟是誰?為什么小蝌蚪和媽媽長得不像呢?小蝌蚪為什么問了那么多動物都沒有找到媽媽呢。
德育滲透:
1.我們學過青蛙喜歡吃蟲子,能保護莊家, 教育學生要保護青蛙。
2.小蝌蚪找媽媽時遇到了很多困難,但它沒有放棄。我們要 學習小蝌蚪永不言敗的精神。
3. 小蝌蚪渴望和媽媽在一起幸福地生活多么美好。我們要珍惜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快樂時光。
小蝌蚪找媽媽
小蝌蚪:( )的腦袋,( )的身子,( )的尾巴
長出兩條后腿—長出兩條前腿—尾巴變短了—尾巴不見了
青蛙:四條腿,寬嘴巴,( )的衣裳,( )的肚皮,( )眼睛
直觀教學對于聾生的認知顯得尤其重要。采用直觀教學法,能使聾生充分運用視覺器官,觀察事物形象媒體,使聾生獲得的概念鮮明、完整、充分而真實,具體而明確。此外,直觀教學法也能喚起聾生學習語言的主動性。在聾校語文教學中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則是較好的直觀教學手段。
另外我感到在教學中 設計的提問也很重要,不同的提問設計會產(chǎn)生不同的教學效果。一個好的提問設計會引發(fā)他們產(chǎn)生問題從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提高聾生的語言表達水平。而我在這一課教學中感到設計的問題學生很感興趣,但提問時發(fā)現(xiàn)學生回答不夠完整時我就替答了,也是為了趕速度,這樣給學生思考的時間短,對課文理解的效果不甚好。應該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自己在這方面有待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