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立群
語文教學呼喚“死記硬背”的回歸
○何立群
隨著新課改理念的不斷深入,“死記硬背”早已成為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筆者認為不能簡單、武斷地將“死記硬背”劃到傳統(tǒng)落后的語文教學方法的陣營中去。在語文教學的實際操作中,我們甚至應(yīng)該重視并鼓勵學生“死記硬背”,以便為他們打下堅實的語文功底。
傳統(tǒng)教學 背誦 文學經(jīng)典
新課程改革是教育理念上的革新,它倡導的是探索、開放式的教育教學方法。在此基礎(chǔ)上又生發(fā)出了“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等組織教學的方法。經(jīng)過實踐的檢驗它確是不容置疑的。于是,有一部分人認為“背誦”“記憶”就是“死記硬背”,應(yīng)該堅決予以否定。筆者認為這是走上了另一個極端,有些矯枉過正了。
“死記硬背”的意思是指不用理解而一味死板地、機械地背誦書本知識。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死記硬背”被稱為“填鴨式”教育,“灌輸式”教育。我們從小到大,從家庭到學校,到處都可以聽到反對“死記硬背”的聲音。在教學方法中,死記硬背是死板、僵化、教條的代名詞,被認為是落后的、封建的教學方法,是壓抑學生個性的教學方法,也是最令學生討厭的一種學習方法。所以有人一提起“死記硬背”就咬牙切齒。
“死記硬背”真的是那么可怕、可恨嗎?
中國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推崇“死記硬背”。封建時代官學和私學里的老師教學生讀書,都是先讓學生熟讀成誦,再逐字逐句地講解。宋代朱熹就十分認同這種做法。他在《讀書之要》中說:“大抵觀書,先須讀熟,使其言若出于吾之口。繼之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爾。至于文意有疑,眾說紛錯,則亦虛心靜慮,勿遽取舍其間。先使一說自為一說,而隨其意之所以驗其通塞,則其尤無義理者不待觀于他說而先自屈矣;復以眾說互相詰難,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則似是而非者,亦將奪于公論而外無以立矣。大抵除行卻立,處靜觀動,如攻堅木,先其易者,而后節(jié)目;如解亂繩,有所不通,則姑置之而徐理之。此讀書之法也。”(《朱子大全》卷七十四)
這里朱熹所說的先“熟讀”后“精思”,即是指先不解其意的“死記硬背”,而后再去深思,再去理解文意。魯迅先生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中,曾回憶過三味書屋的老塾師只讓學生背書而不做任何講解,說的就是這種教法的典型例子。巴金在12歲時能把《古文觀止》倒背如流,而他也曾很有感觸地說:“這二百多篇古文可以說是我真正的啟蒙先生,我后來寫了二十多本散文跟這個啟蒙先生很有關(guān)?!笨梢姡瑥闹袊鴤鹘y(tǒng)教學模式來看,“死記硬背”是非常有效的。
有研究表明:0—15歲是人的一生中記憶力最好的階段;15—25歲是想象力最豐富的階段;25歲以后是思維力最佳的階段。因此,各個階段的教育的側(cè)重點應(yīng)該有所不同?;A(chǔ)教育的這九年正處于人生中記憶力最強、最佳的階段。我們?yōu)閹熣邲Q不能輕易地浪費孩子的寶貴潛能。我們不必強調(diào)什么“在理解基礎(chǔ)之上”的背誦,恰恰相反,應(yīng)該大加地倡導“死記硬背”。只有充分利用好這個“最強、最佳期”,讓孩子“死記硬背”下大量的漢語言文學精品,才是語文教育的最佳策略。這個時候,不必講究什么“理解”和“領(lǐng)悟”。囫圇吞棗就囫圇吞棗吧!生吞活剝就生吞活剝吧!只要吞下去就行。吞得越多越好。怕的是吞得太少。因為只有吞得多,他們長大之后,這些語言材料才會像劉國正先生說的那樣,變得融會貫通、得心應(yīng)手。也許先輩們正是因為早早就領(lǐng)悟了此中真意,所以他們才大力提倡并實踐“死記硬背”的這種語文教學法。
我們現(xiàn)在的語文教育,恰恰是在這個階段里,用大量無謂的分析、講授侵占了學生寶貴的記憶最強、最佳期。本來應(yīng)該讓孩子們?nèi)ゴ罅勘痴b、記憶的寶貴時間,都被對課文進行的“分析”“理解”浪費掉了。這樣的語文教育怎么會有好的效果呢?
漢語負載了五千年的中國文化,漢語有著它獨特的表達方式,漢語表達有著厚重的歷史底蘊和文化風采,如果沒有足夠的語言積累和歷史文化積淀,漢語的表達必將失去它特有的歷史底蘊和文化風采。要真正地掌握漢民族的語言,運用好我們的母語,就不得不下苦功夫,花大力氣進行語言的積累和祖國歷史文化知識的積淀,這種積累和積淀必須在兒童階段開始對優(yōu)美的詩詞篇章、文化經(jīng)典進行“死記硬背”。
其一,背誦能夠加深對詩文的理解與感受。蘇軾的“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朱熹的“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即是強調(diào)在反復吟詠中加深理解。背是熟讀的結(jié)果,學生對課文每讀一遍都是一個感知的過程。在反復誦讀中既有誦讀者感情的投入,又有誦讀者的思維參與,因此,隨著誦讀遍數(shù)的增加直至成誦,誦讀者的理解、體會也在層層加深,對文章的精義、脈絡(luò)、文采也會融會貫通。
其二,背誦能夠幫助規(guī)范學生的語言。當然前提必須是要背誦經(jīng)典的書面語或文言文,這樣還能鍛煉普通話。
其三,背誦能夠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積累大量的經(jīng)典語料,作文時,就可以得心應(yīng)手,意到筆隨,正所謂“胸藏萬匯憑吞吐,筆有千鈞任翕張”。
總而言之,背誦是對語文學科本質(zhì)屬性的回歸,忽視對語言材料的背誦積累,語言訓練必然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1.要重新編選中小學語文課本,從小學開始就編入古今中外的短小的經(jīng)典名篇,特別要編入便于吟誦的文質(zhì)兼美的經(jīng)典韻文、詩歌?,F(xiàn)在九年制義務(wù)教育的語文課本,經(jīng)典名篇太少,現(xiàn)代時文過多。建議編入中小學語文課本的詩文,應(yīng)以經(jīng)過時間長河檢驗過的經(jīng)典詩文為主。
2.要對中小學的考試方式、考試內(nèi)容進行重大改革。這一點最為重要。因為考試指揮棒的影響是客觀存在,誰也無法否認其作用。因此要在“指揮棒”上動腦筋,應(yīng)當簡化中小學考試的題型,增加寫字、記憶、背誦部分的內(nèi)容,將學生引導到“多讀”“多背”語文課文中的經(jīng)典名篇上去,將學生引導到多讀書特別是多讀經(jīng)典名著上去,而不要把學生主要精力用到做高深莫測的現(xiàn)代文閱讀習題上去。
3.有必要在教學思想上來個大轉(zhuǎn)變,重新確立“多讀多背多寫”是學好語文的最主要的方法這一觀點,把時間用在刀刃上。那種機械重復枯燥乏味的“閱讀分析題”一天不拋棄,我們的語文教學也就一天不能走出困境。要改變這種教學方法,一方面有待于“考試方式”的改革;一方面更需要廣大中小學語文教師的積極努力。學生是活生生的人,是學習的主體,要引導他們多背經(jīng)典,多讀名篇。這才是基礎(chǔ)教育階段語文學科最主要任務(wù)和方法。
基礎(chǔ)教育的九年是學生打基礎(chǔ)的階段,相當于建房子打地基,要實實在在地把地基打好,才能在上面建造出高樓大廈。錯過了夯實基礎(chǔ)的黃金時期,恐怕將來的大廈再高大、再華美也總有傾倒之虞。筆者以為在基礎(chǔ)教育階段,語文的教育教學方法,最簡單、有效的,還是傳統(tǒng)的“死記硬背”。
語文教學,呼喚“死記硬背”的回歸!
(何立群 遼寧盤錦 盤錦市第一初級中學 124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