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卓(吉林省長春市第四十五中學)
初中英語互動教學研究
劉卓
(吉林省長春市第四十五中學)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中指出:“采用活動途徑,倡導體驗參與”,這要求廣大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取與學生互動式的教學策略,即讓學生多參與課堂教學,讓學生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等方式,實現(xiàn)任務的目標。所以,如何運用互動式教學方法,巧妙安排師生活動,讓學生在互動中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英語學習,是身為初中英語教師的我們目前應重點思考的問題。
初中英語;互動教學;問題;語言環(huán)境
當前的初中英語教學,我們看到的教學局面是教師作為主體對學生進行英文詞匯、語法、句型等的單向灌輸,學生處于一種機械被動的接受狀態(tài),師生、生生之間幾乎沒有學習上的互動,整個教學過程顯得十分冷清,都是教師一人在講臺上唱獨角戲,這導致學生越來越缺乏對課堂參與的意識,習慣了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tài)中,學習效果自然也不會達到預期效果。因此,加強師生、生生間的互動,打造互動型的教學課堂已迫在眉睫。
下面,筆者就結合自身經(jīng)驗,對初中英語互動教學進行幾點闡述。
在課堂上向學生提問問題,是實現(xiàn)師生互動的一種基本形式。所以,在初中英語教學課堂中,我們可以針對教材具體內容,向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通過認真思考、分析、研究等,提出自己的合理看法和見解,這樣我們就給學生提供了與我們進行互動的機會,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比如在學習What do you think of game shows這一單元時,一上課我向學生問道:“What do you usually do on weekends?”在學生談到watch TV時,我向學生介紹了中國電視節(jié)目的種類,如talk shows,game shows,sports shows,soap opera等等,然后繼續(xù)問道“What kind of shows do you like?What do you think of this show?”然后讓學生進行回答。這樣,我通過在課堂上提出問題,給學生提供互動的機會,同時也順利引出了本單元課題,為接下來內容的教授做好了鋪墊。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精心設計教學步驟,利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從而讓學生有足夠的信心去進行實踐,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的熱情。
比如,在學習I want to be an actor這一單元時,課前我要求學生每人帶一張全家福,課堂上,在學生學會詢問職業(yè)的句型和談論職業(yè)特點之后,我設計了這樣一項活動:Show the photo of their family,and then introduce the members'job.介紹時,臺下學生可以運用本單元所學句型進行提問,如Whatdoeshe/shedo?/Where does he/she work?What does he/she want to be?等等。這樣,我通過在課堂上設計這一環(huán)節(jié),給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種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既調動了學生積極參與課堂互動的熱情,又幫助學生記憶和鞏固了本單元所學句型,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能力。
小組合作模式,是指通過學生合作共同達到學習目標的一種教學模式。這種模式的應用,給學生提供了自主合作的機會,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所以,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我們可以有效運用小組合作模式,讓班里每位學生都平等地參與學習,有充分發(fā)表自己觀點和展現(xiàn)自己的機會,進而將學生的交流互動落到實處。
比如,在學習What does he look like這一單元時,本單元的核心話題是談論人的外表形象,在學生初步掌握了本單元出現(xiàn)的表示人物外觀的詞組及句型后,我將班里學生四人分為了一組,然后設計了如下活動:每組選出一名代表到講臺上,面向學生,我們在黑板上貼上一幅名人圖片,然后讓這個組的其他組員對圖片上人物的外貌、工作等進行描述,猜的學生可隨時提出問題,要求都必須用上本單元所學句型,如“What does she look like?”“She has long straight hair.”“Is she tall or short?”等,講臺上的組代表根據(jù)本組其他組員的描述對圖片上的人物進行猜測,猜的時間用的最短的一組為獲勝的小組。這樣,我通過組織學生以小組合作模式玩這一游戲,既生動有趣,也使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落到了實處。
綜上所述,作為新時期的初中英語教師,我們必須轉變教學觀念,給學生創(chuàng)造與教師、同學進行互動的機會,使學生在課堂上克服心理障礙,變得樂于開放,從而主動積極地投入到英語學習活動中。
鮑子穎.互動教學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調查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4-04-20.
·編輯丁可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