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
(浙江省平陽中學)
問題式教學驅動課堂進程
陳靜
(浙江省平陽中學)
高考的一輪復習知識范圍廣、寬度大,尤其是元素化合物的復習,學生有時會覺得化學太瑣碎,方程式太難記,總覺得化學既有理科思維,還要死背一些東西,容易造成復習疲勞,復習效果大打折扣。如果能在課堂中設計一些探究式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漸呈現(xiàn)知識,讓學生去回憶,去思考,完成自我復習,自我提升,這樣就能避免復習課堂枯燥化,使學生饒有興趣地復習知識。
新課程倡導學生自主解決問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我們要引導學生以“問題解決”者的身份,圍繞“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展開思考、討論和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完成學習,因此,教師需要對整節(jié)課的內容進行宏觀調控,設置梯度問題,層層遞進,讓學生在不斷的釋疑中得到快樂。
古人云“學貴有疑”,傳統(tǒng)課堂已經習慣了教學生怎樣回答問題。要想將知識融入學生自身的知識體系中,就必須讓學生學會生疑。新教材中為學生的思考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如“交流討論、問題探討、思考與討論”等欄目的設計,其目的不僅僅是引發(fā)學生思考,更重要的是教學生提出問題。
首先,要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多給學生提出問題的機會,培養(yǎng)學生質疑和提問的習慣,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改變思想,敢于放手,把課堂還給學生,把時間留給學生。化學是一門實驗科學,既然是實驗,就伴隨著成功和失敗,當學生或者老師實驗失敗時,我們不應該簡單搪塞過去,而應抓住這個契機,跟學生一起討論失敗的原因,找到解決辦法,此時恰恰是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的最佳時機,而且也是新知生成的最佳時機,此時教師要抓住機會,給學生充分的質疑答疑時間,從而實現(xiàn)能力的培養(yǎng)。
例如,在復習硝酸性質時,我先提出一些問題:(1)1 mol Cu與含2 mol H2SO4的濃硫酸反應,Cu能否完全溶解?為什么?溶液中存在哪些離子?由于上節(jié)課剛復習過硫酸的性質,所以學生很快就得出結論:因為反應過程中硫酸的量減少變稀,反應停止,此時溶液中存在Cu2+、SO42-、H+。
(2)那么往其中加入一種鹽可以使Cu繼續(xù)溶解,那么可以是什么鹽?為什么?
學生思考、討論:硝酸具有強氧化性,加入硝酸鹽,就可以繼續(xù)氧化Cu(3Cu+8H++2NO3-=3Cu2++2NO↑+4H2O)。學生對于金屬與硝酸反應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討論完畢后,繼續(xù)提出第一些問題:3 mol Cu與含2 mol HNO3的稀硝酸溶液反應,Cu能否溶解完全?為什么?
學生交流討論,并指定一位學生發(fā)言:不能完全溶解,因為硝酸所提供的H+不夠。那么為了使Cu溶解完全,還需向該溶液加入多少H2SO4?學生很快得出還需要3 mol H2SO4。
通過上述問題的討論并解決,學生完成了對硝酸性質的復習,并加深了對于金屬與硝酸反應的認識,在反應中參加反應的硝酸一部分做氧化劑,一部分還是以NO3-的形式留在溶液中。金屬與HNO3、H2SO4混合酸反應時,應根據(jù)該反應的離子方程式,根據(jù)溶液所提供的總H+和NO3-的物質的量做出過量判斷,再進行相關計算。這樣學生就實現(xiàn)了對已學知識的鞏固和提升。
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其本質是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去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一些學生不知道怎么分析問題,經常采用試的方法,答對了,瞎貓碰死耗子,答不對,束手無策;還有的學生采用過篩子的方法,好比用一串鑰匙開一把鎖,逐一嘗試,事倍功半。因此,教師必須有意識地指導學生分析思考問題的方法,幫助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教會學生正確歸納問題的類型,分析問題的性質,有利于弄清問題間的關系,從而選擇正確的思維方法。高中化學問題復雜多樣,按照問題的性質可大致分為:解釋性的、辨析性的、推測性的等;按照學生在認知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可分為:背景性問題(為學生的認知活動提供相應的準備性知識,如課前回顧)、中心認知問題(需要學生在一節(jié)課中認知、解決的主要問題,也就是一節(jié)課的重點知識)和鞏固性問題(需要學生利用學過的知識解決實際應用的問題)等。選擇正確、合理的思維方法是解決問題的關鍵?;瘜W問題的解決既需要發(fā)散思維,也需要聚合思維;既可采用演繹法,也可采用歸納法。如學習某一族元素時,可以采用從特殊到一般的歸納法;學習C時可以采用發(fā)散思維形成與C有關的一個網。針對不同情況,教師應該經常選擇典型性問題分析、示范,讓學生在模仿中學習,在學習中掌握方法,形成能力。
課堂教學的落腳點是讓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知識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一節(jié)課,學生掌握得怎么樣,要看學生能不能開動思維機器,能不能主動參與知識的建構,能不能發(fā)表獨到的見解。簡單地說,就是能不能有效地去自主建構。引發(fā)認知沖突,鼓勵學生展開想象,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解決問題的重要方法。在蘇教版“化學反應原理”呈現(xiàn)的鐵的腐蝕實驗示意圖,如果只從表面分析,很容易得出:析氫腐蝕由于產生H2,導管中壓強增大,液面下降;吸氧腐蝕消耗O2,導管內壓強減小,液面上升,圖示結果與理論分析完全吻合。如果動手做一做,結果出人意料:析氫腐蝕在開始時很難觀察到有氣泡冒出,明顯的現(xiàn)象是液面上升的速度比吸氧腐蝕快得多,從而使學生產生強有力的認知沖突,動態(tài)生成真問題,既加深了學生對析氫腐蝕和吸氧腐蝕的理解,也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問題探究意識和濃厚的學習興趣。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展開討論,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特別是發(fā)散思維能力。學生圍繞主題發(fā)表自己的見解,盡可能多地提出對問題的看法和解決方案,允許并鼓勵學生利用別人的設想來完善自己的想法。一個學生的智力活動帶動、促進另一個學生或一群學生的智力活動,達到共同成長的目的,開闊了學生思維,提高了課堂效率。如化學實驗裝置的替代、實驗現(xiàn)象的分析等都是培養(yǎng)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好主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節(jié)課要提高它的效率,就必須要吸引學生的興趣,我們可以根據(jù)每節(jié)課的特點采用實驗探究、生活化學及問題討論的方式去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把學生的心留在課堂中。復習課在學生的學習中非常重要,我們在引導學生復習的時候,可以向學生展示物質知識可能的呈現(xiàn)方式,對已有知識體系進行重新整合運用來獲取更多的知識外延,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溫故而知新”。
加里·D·鮑里奇.有效教學方法[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