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師范學校第一附屬小學 尚小荷
搭建思維支架,讓英語學習真正發(fā)生
徐州市師范學校第一附屬小學 尚小荷
小學英語是小學階段學生學習的一門綜合性基礎課程,它在傳遞科學知識的同時,更關注學生在課堂活動中學科思維能力的形成。新課程改革也提出了要關注學生的能力發(fā)展,在學生收獲知識的同時要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在小學英語的教學中,教師借助支架式教學,可以更好地為學習者參與教學活動提供外部支持,幫助他們完成獨自無法完成的任務。而隨著活動的進行,逐漸減少外部支持,讓位于學生的獨立活動。即,在不同層次思維遞進的關鍵點為學生搭好“腳手架”,幫助學生拾階而上,這樣的教學模式對于提高英語課堂的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支架式教學 思維遞進 自主學習 小組合作
“腳手架式教學”也稱為支架式教學,是教師或其他助學者和學習者共同完成某種活動,為學習者參與該活動提供外部支持,幫助他們完成獨自無法完成的任務。而隨著活動的進行,逐漸減少外部支持,讓位于學生的獨立活動。搭腳手架,即教師根據(jù)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特點,設置合理的知識框架的過程。下面我就結合自身的教學經(jīng)驗與實踐,簡單談談我的看法。
在英語課堂教學中,課堂中的free talk對于培養(yǎng)學生聽說的能力起著重要的作用,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和真實性。這就是說free talk活動創(chuàng)造的是一種真實的交際環(huán)境,聽者和說者之間產(chǎn)生了信息差距,雙方有了交流的意愿。那么,在教學時教師就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造交流的語境,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能力。
在教學6B Unit6 An interesting country(Story time)伊始,教師提問,Where are you from?What sports do you like?What animals do you like?What food do you like?Who do you like?引導學生復習有關wh-,how的問答,提煉When?Who?Where?How?等關鍵詞。教師搭建詢問信息的基層“腳手架”:How?What?如:How to learn about a country?What can you learn about Australia?
借助教師助學規(guī)劃的一層“腳手架”,學生在課堂上以小組為單位,分支展開導圖的兩個方面。通過小組的交流與討論,學生的思維會不斷得到發(fā)散,他們就會更加主動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進而為實現(xiàn)有效教學奠定良好的基礎。
How——ask e-friends,ask teacher,search on the Internet,go to the library and look for books;What——animals,sports,cities,people
借助二層“腳手架”,學生順暢簡潔地概括出這部分內容,和先前面露難色、表達不清、吞吞吐吐形成了鮮明對比。學生們顯然擁有了成功體驗,目光中流露出興奮、喜悅,整個課堂掀起了一輪高潮。孩子們對文本內容有話可說,而且準確提煉出三層“腳手架”的關鍵詞Kangaroos and koalas-lovely,Australian football games -exciting,Sydney-beautiful,people in Australia-friendly.為語篇輸出作了準備。
課程標準倡導“任務型”的教學途徑,培養(yǎng)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以學生“能做某事”的描述方式設定各級目標要求。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等方式,實現(xiàn)任務目標,感受成功。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感受到英語學習的樂趣,提高學生的英語素養(yǎng)。
在教學6 Unit6 An interesting country(Story time)時,post-reading環(huán)節(jié)要求:Introduce your country-China to your e-friends.為了完成目標任務,教師設置了層層遞進的助學步驟。
步驟一:Thinking——What else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Australia?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善小組的思維導圖,在第二層導圖上添加內容,果然,學生的發(fā)現(xiàn)很有價值,如:food,weather等。在這種含有信息溝的交流活動中,學生表現(xiàn)非常活躍,從熟悉的、已知的信息到未知的信息形成了一個自然的過渡,由第一人稱到第三人稱,小組內說的同學有意識、有目的地記下一些新的詞匯和句型。所以,這種真實且輕松、愉快的情境為最后談論他們的生日提供了很好的語篇支架。
步驟二:Talking——introduce more about Australia
借助關鍵詞animals,sports,cities,people,food,weather等形成介紹一個國家的大框架,借助Kangaroos and koalas-lovely,Australian football games -exciting,Sydney-beautiful,people in Australia-friendly,western food,fork and knife,cold in June and July,hot in November and December等構建每一方面的小支架,語篇輸出成為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
步驟三:Introduce your country-China to your e-friends.
教師為學習者參與該活動提供了外部支持,幫助他們完成獨自無法完成的任務。而隨著活動進行到步驟三,教師逐漸減少外部支持,讓位于學生的獨立活動。
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信息溝”,以對學生進行有意義的語言輸入為前提,為學生設計真實的任務,讓學生有機會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在進入post-reading環(huán)節(jié),學生通過觀察導圖,思維火花瞬間迸發(fā),清楚描述一個國家或城市可以從哪幾點著手。學生感到有內容可說,有信息可獲取,從而達到實現(xiàn)知識的遷移與運用的目的。使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的語言知識進行交際,在大量的語言輸入、語言輸出中自然習得語言結構,進而將所學知識內化,運用于生活交際中。這樣的教學模式既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又有助于學生清楚地認識到學習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對于學生學習效果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
腳手架的搭建不能隨性而為,要有一定的指向性。需要診斷學情、反復磨課、找準結節(jié),使“腳手架”變成學生跳一跳就能達到的“生長點”,讓英語學習真正發(fā)生。促進學生高層次思維能力的形成,培養(yǎng)學生在學習知識時實現(xiàn)從具象思維即內容向抽象思維即方法的遞進。進而使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思維品質得到持續(xù)的發(fā)展,思維能力逐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