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紅英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2-0052-02
新一輪課改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式學習,探究不僅是重要的理念,而且是課程目標和內容標準,是必須實施的內容要求。然而,探究式學習我國尚處于探索階段,難免會出現(xiàn)一系列的困惑和缺憾。為了較準確的了解閱讀教學中探究式學習的積極作用和存在的問題,2014年3月,我們在本校開展了一次探究式學習情況問卷調查。調查范圍是高一、高二20個班,共發(fā)放問卷2880份,收回有效答卷2844份,有效回收率為98.75%。對本校的36位語文教師也開展了一次相關情況調查與訪談。為了保證問卷做答的有效性及可靠性,保證過程的嚴密性及數(shù)據的準確性,施測過程均由我一人負責到底,統(tǒng)一發(fā)放問卷,統(tǒng)一給予施測指導語??陀^題答案采用計算機閱卷統(tǒng)計,開放性題目采用人工歸納概括的方法進行統(tǒng)計。限于篇幅,節(jié)選主要調查問題和回答選項及其百分比進行分析。
主要問題(節(jié)選)回答選項及其百分比
1.在閱讀課上,你最喜歡思考和提出哪一類問題A.自己很有把握的問題25.6%B.自己有一定把握但不敢十分肯定的問題42.6%C.自己對課文質疑的問題,自己不理解的問題26.3%D.有一定難度的問題6.5%
2.在為解決提出的問題收集信息的過程中,你認為最多出現(xiàn)的是以下哪種A.學習者自己確定什么信息并進行收集8.5%B.學習者在他人的指導下收集某些信息58.3%C.教師把有關信息直接給出,學習者進行分析12.9%D.教師把有關信息和分析方法都給了學習者,或參考教輔資料10.3%
3.你對課文的理解有一定創(chuàng)見,而且與老師的分析不同時,你怎么處理的A.馬上提出,與老師同學們共享40.6%B.告訴同學,但還是服從老師的理解 39.9%C.試圖說服老師 18.3%D.不想說出來1.2%
4.在探究性學習中我覺得在動手、動腦方面A.大為增強16.9%B.有所增強 69. %C.我還是希望多聽老師講13.1%D.未回答0.1%
5.在探究性學習中我學習語文的注意力比以往A.更集中31.4%B.比較集中50.7%C.與以前差不多17.9%
6.探究式學習使你對學習的信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A.大大增強19.3%B.有增強59.2%C.保持以往水平21.1%D.更差0.4%
7.一般情況下,每節(jié)課自己閱讀、思考、討論的時間約多少A.5分鐘以下 13.4%B.5到10分鐘40.1%C.10到20分鐘 37.3%D.20分鐘以上 9.2%
1.閱讀探究式學習的遺憾和缺陷
從調查結果看,大多數(shù)學生希望在閱讀課上有挑戰(zhàn)的東西,能通過閱讀、討論獲取新知、獲得審美享受。有半多的學生在閱讀中有問題意識和探究習慣。有近三分之一的同學敢于嘗試用學科知識來解決問題。親歷探究,激蕩教學興趣,活躍課堂氛圍,絕大部分的同學感受到來自同伴的智慧于己解決問題、理解文本有幫助,可開闊自己的閱讀和思考視野。探究過程也是學生自主建構的過程,可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可提高他們的自我效能感。
探究式閱讀教學的特色和亮點初步顯現(xiàn),但也有不少的遺憾和缺陷。在大量的課堂實錄中,筆者發(fā)現(xiàn),仍有一半之多的學生依賴教師和教輔資料,不少的師生受文本解讀權威話語的壓制,直接呈現(xiàn)探究結果;課堂上學生獨立占有的時間在10分鐘以上的僅46.5%,思考交流的時間明顯不足,個性學習無法正常進行,而這必將嚴重影響學習情緒和學習方法,形成了不良的閱讀態(tài)度和習慣,具體表現(xiàn)為:
1.1重人文精神輕學科特色。在課文思想內容的理解上,高中生都不會存在大的困難,不論是經典的《記念劉和珍君》還是新入選的《奧斯維辛沒有新聞》。這些文章,其豐富的人文內涵是與言語形式如影隨形的,習其言語策略一箭雙雕,將發(fā)揮更多的教學價值。但實際上,不少教師抓住可以在歷史學科學習的時代背景,相關圖片、評論,而且可以說是形形色色,目不暇接,師生淹沒在資料中無暇顧及高超的為文之道、表達的技巧和精心的構思,丟棄了語文學科知識的教學。
1.2重有聲對話輕文本細讀。大多數(shù)公開課都非常注重"對話",使用多媒體,但是有不少數(shù)是內容淺薄、疏離文本。對話形式多樣,特別是影視資源的運用,有聲有色有形,很能吸引眼球,但遠離文本,缺乏對文本言語形式和言語內容的探究、把握,沒有生本、生生、師生的心靈撞擊,只是想當然的"戲說"。
1.3重個性表達輕疏導評判。在探究過程中,經常會有一些太"主觀"太"現(xiàn)代"的看法,有學生認為"魯侍萍要知足,現(xiàn)在社會上有周樸園這樣的愛情已經很不錯了",有同學說"劉蘭芝是美是堅強,但也有致命弱點,否則為何不與愛她的丈夫私奔?"這些定可使全班嘩然,此時教師的引導評判少不得,可將這困惑點變?yōu)檫M一步探究的興奮點、觸發(fā)點。但現(xiàn)實中或表揚其見解獨特而而不顧文本的具體時代背景的特色,任由學生大膽"戲說",而不顧文本的原義。語文閱讀教學的目的是通過閱讀,與先哲和大師進行精神的對話,以超越個體的局限。學生必須在領略文本的味道和價值的基礎上,才能實現(xiàn)自我理解、自我建構,實現(xiàn)"人生經驗的通感"。這就是說,用文本的意義和精神來培育學生的個性。但是由于學生的知識和生活經歷畢竟是有限的、不完整的、相對貧乏的,若一味的迎合學生的現(xiàn)有狀態(tài),那就失去了語文教學的價值。所以,教師不應是機械的實施課堂對話,而要用疏導評判培育個性的健康成長。
2.優(yōu)化閱讀探究式學習的幾個關鍵
2.1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激疑,提高認知策略,編制好的探究問題。課堂質疑一般指學生就個體所發(fā)現(xiàn)、所感受、所關注的疑難,向教師和學習同伴提出問題。探究式教學對語文教師角色的課堂地位提出了重大挑戰(zhàn),要在更高的水平級上擔當教學的"領導角色"。在探究活動的激趣激疑階段,較常用的方法是:
一是創(chuàng)設質疑情境。創(chuàng)設學生生發(fā)疑問的情境,激發(fā)質疑動機和精神,使文本元知識進入學生建構的層面。如在探究《蜀相》的詩歌形象時,教師可讓學生聯(lián)系學過的《出師表》《隆中對》,看過的影視《三國演義》等的諸葛亮形象——雄才大略、才智超群、赤膽忠心,課后查找資料,對"諸葛亮"評說一番。以此作業(yè)作為探究的引子,創(chuàng)設質疑的動機情境和資源情境,讓學生把閱讀的收獲和思考進行交流和碰撞,真正實現(xiàn)"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活動。
二是指示質疑路徑。質疑因人而異,路向不一,教師要圍繞教學的主要路向,引導學生思維路向,有效探究。如怎樣才算讀懂了一篇文章,在整體感知、文章結構、文體要素、語言技巧等方法結構上質疑,讓學生在規(guī)定的知識范疇、任務領域中探尋,有助于更快的遷移。
三是甄別質疑價值。學生質疑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主體,但教師要進行甄別處理:哪些問題可直接用于教學?哪些應即刻予以教學回應?哪些適宜教師解說?哪些應納入教學原設計中隨機運用?哪些應拿來改變原先教學設計,重組教學?這些甄別處理是隨機隨堂的甚至是瞬時的教學行為,但卻關乎整個課堂的教學水平和認知效率。學生"質疑"的教學價值主要在于該質疑的認知水平、在本課時學習目標中的位置、對全堂教學邏輯的建設或破壞性、在全班討論的可參與性。
2.2明確職責,促進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激之以情,導之以理。"質疑——對談——解疑"的行為程序是課堂探究的主線。教師在對話鏈中起承續(xù)和開啟的作用,用"提領性談話"來參與教學,其教學思路"嵌入"學生主體發(fā)展的軌道并有所作用,使學生不斷接近、發(fā)現(xiàn)文本的深度意蘊。教師作為活動組織者,用言語串聯(lián)各種信息,引發(fā)學生發(fā)言;作為學習指導者,以教學話語(評價)對師生、生生對談群體的思維流向作統(tǒng)整導引,指導探究的合理進程;作為知識再組織者、新知呈示者,優(yōu)化探究結果。具體表現(xiàn)為:
組織議題設計。教師除了根據教學目標、內容和學生的學情、知識能力的儲備以及情感體驗的積累編制議題外,更要組織來自學生在交流和爭論中可能引發(fā)的話題和談資,可能引發(fā)的多向度思考和論辯等教學資源,從中篩選議題,先扶后放,先細后粗。如在《燭之武退秦師》的教學中,設計出具體客觀的問題情境: "你們看到了一個怎樣的燭之武",讓學生以文本言語為媒介而走近燭之武的精神世界;通過分析鑒賞《林教頭風雪山神廟》
中的小說要素(語言、動作、心理、環(huán)境描寫和情節(jié)等)去把握人物形象。從文本入手,允許在問題情境中不斷調節(jié)自我,通過小組討論、教師指導確定議題。
指導調控討論進程。教師必須隨時關注學生的參與程度,督促學生發(fā)言和傾聽,掌握討論的扣題與展開的質量,發(fā)現(xiàn)新的討論素材及教學生長元素,還要適時介入,矯正討論歧途,補充信息以供討論深入或轉折,加些激勵性評價,使學生在態(tài)度、知識的運用、合作關系和學習創(chuàng)新上更自主更自如。
3.做好評價,提高討論質量,優(yōu)化探究結果
探究式學習,學生較為自主,課堂相對松散,學生在學習目標上相對模糊,在反饋上可能延時乃至"零對象"。所以,教學評價要滲透其中,不能使學生參與討論的學習激勵機制經常處于"缺失"狀態(tài)。評價應細分化、組織化,針對學生發(fā)言中的言語策略及認知策略,討論的頻數(shù)、態(tài)度、習慣、方式和相關能力成長,目的是激勵學生的討論探究的積極性和促使討論探究的順利展開。評價維度可以是多維的——師評生,生評生,自我評價,生評師。評價的方式要多樣——口頭評定,表現(xiàn)記錄,紙筆考試等。探究討論的結果呈示可多樣,如書面作業(yè)的形式,促使學生將體驗、思索、感悟的內容外化為語言表達出來。教師或學生代表用完整的闡述話語對散落于這一過程的信息進行"轉譯",構造出一個釋疑的"知識集",它的質量是探究過程成功與否的標志,是否具有教學價值的標志。若探究的結果不能達成共識,師生進行協(xié)商,要尊重和寬容其多樣性,但不能把多樣性或單一性作為唯一追求。但若學生的探究結果不符合要求,教師要給予理性的評價。
組織探究活動,教師應有一定的整體教學考慮和行為預設;材料加工、利用素材,應將教學邏輯作為重要原則,重視面向全體學生。從四個方面去促進學生去探究發(fā)現(xiàn):一是增進師生的合作,二是優(yōu)化學生參與的形式和方式,三是學生了解各種可供選擇研究的方法和觀點,四是使學生有對材料發(fā)表個人見解的可能。所以,探究式學習,教師最關注是如何更有效地為學生提供支持、幫助和給養(yǎng)以影響他們的環(huán)境和意義的自主建構,從而促成探究的成功,讓學生在對非常典型的、不斷重復出現(xiàn)的語言現(xiàn)象的揭示和體悟中掌握語言規(guī)律,提高文字運用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陳必祥著《中國現(xiàn)代語文教育發(fā)展史》,云南教育出版社.
[2]任長松著《探究式學習——學生知識的自主建構》,教育科學出版社.
[3]區(qū)培民主編《語文課程與教學論》,浙江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