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鶯楹
地方高校在線開放課程建設的探索
■袁鶯楹
近年來,大規(guī)模在線開放課程(Massive Open Onilne Cousres)在世界范圍迅速興起,拓展了教學時空,增強了教學吸引力,激發(fā)了學習者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主性,擴大了優(yōu)質教育資源受益面,正在促進教學內容、方法、模式和教學管理體制機制發(fā)生變革,給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1]。本文探討大規(guī)模在線開放課程迅猛發(fā)展背景下,地方高校建設推廣在線開放課程資源中面臨的問題,并提出應對的發(fā)展對策和建議。
(一)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的需要。2015年4月教育部出臺教高〔2015〕3號文件《關于加強高等學校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應用與管理的意見》。文件指出:大規(guī)模在線開放課程深化高等教育教學改革,激發(fā)了學習者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主性,擴大了優(yōu)質教育資源受益面,給傳統教學模式帶來了顛覆性的變革,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需要[2]。文件要求高校立足自身實際,自主建設在線開放課程,堅持應用驅動,建以致用,實現優(yōu)質教學資源的共享,擴大在線開放課程的受益面,促進教學模式改革和制度創(chuàng)新,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二)高等教育資源均衡化的需要。中國高等教育資源配置與發(fā)展不均衡由來已久,國內優(yōu)質教育資源大多集中在東部省份、城市等發(fā)達地區(qū),而中西部地區(qū)、農村則普遍缺乏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在傳統教育模式下,只有少部分人通過高考等選拔方式可以進入名牌高校學習,選修名課,聆聽名師教誨。大規(guī)模在線開放課程的出現,使得教育通過互聯網方式,打破時空限制,不設置學習門檻,向更多的社會公眾提供了走近名校、名師、名課的機會。大規(guī)模在線開放課程,對于人口眾多的中國解決高等教育均衡化問題,將更具效益。
(三)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需要。在線開放課程可以縮短與國外教育水平的差距,學生可以不出國門,學習國外名校的優(yōu)質在線開放課程,可以在國際在線開放課程平臺上與世界各地的老師、同學溝通交流,高等教育與國際接軌成為可能。
(四)提高學校影響力的需要。MOOC等在線開放課程在世界范圍內蓬勃發(fā)展,國內眾多高校充分認識到在線開放課程的吸引力,都在積極建設各自的優(yōu)勢課程,大力發(fā)展在線開放課程平臺,以期吸引國內外更多的關注,在高校競爭中進一步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提高學校聲譽,吸引更多更好的優(yōu)質生源。
2012年以來,在線開放課程在全國高校掀起了一股熱潮。它具有超強誘人的優(yōu)勢,降低了高等教育的門檻和學習成本,切實推動信息技術和教育的融合,特別是推動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共享。這給教育資源相對匱乏的地方高校的教育創(chuàng)新發(fā)展帶來了機遇。許多地方高校也不甘落后,通過校級立項方式大力推動在線開放課程建設,但在課程開發(fā)和推廣應用過程中,不可避免地面臨著一些障礙和問題。
(一)經費資助不充裕,技術條件落后。以慕課為代表的在線開放課程是近年來信息技術飛速發(fā)展的結果,是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的結果。在線開放課程一般需要流暢的網絡速度、精美的視頻效果,以及一些輔助的教學形式,比如在線作業(yè)、提問、討論、考試等功能實現。所有這些都要求要有專業(yè)的攝影設備、專業(yè)的技術團隊,強大的網絡和服務器支撐以及專業(yè)化的軟件支持。這些條件不光在建設時需要,在課程持續(xù)維護期也需要。但是,目前我國多數地方高校辦學經費不充裕,對教育信息化的經費投入有限,這些都明顯制約了在線開放課程的發(fā)展。相當一部分地方高校還是持觀望猶豫和甚至茫然的態(tài)度,自己動手建設的課程很少,大部分高校本著拿來主義的原則,引進其他重點高校建設推出的開放課程。即使已經著手建設的高校,也基本采取各自為戰(zhàn)、各自為營的封閉課程開發(fā)模式,高水平、高質量、符合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要求的有特色的課程目前很少。
(二)教師對在線開放課程認識不夠,建設積極性不高。由于受傳統的教學模式理念的影響,教師對高等教育新技術和新思想缺乏敏感度、關注度。對于以慕課為代表在線開放課程認識不足,更有一部分教師在開放課程等信息技術化手段不斷壯大的過程中,對自身職業(yè)發(fā)展的何去何從產生疑問,擔心會有大部分的專業(yè)教師找不到出路。還有一些教師對在線開放課程帶來的教學模式改革關注甚少,不能夠適應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方法改革,認為教學改革加重了任課教師的課業(yè)負擔,需要郵件、發(fā)帖、回帖等方式回答學生提問,了解學生學習情況,耗時多,壓力大。
(三)課程缺乏競爭力,存在重復建設情況。在線開放課程平臺的建立有利于地方高校積極吸收知名高校優(yōu)秀的課程資源,也使知名高校與地方高校之間的差距不斷加大。于是,一些地方高校也開始嘗試投入資金建設慕課。但是由于缺乏前期的充分調研和課程的遴選,造成課程的重復建設或倉促地推出,建設的在線開放課程缺乏競爭力。有的高校選擇的課程與平臺上的現有課程重復且與之相比沒有明顯特色或優(yōu)勢;有的高校倉促建設暫時沒有同類課程推出的在線課程,課程局限于實際應用和推廣,課程建設效果甚微,局限于校內,甚至淘汰。
(四)在線開放課程的開發(fā)和推廣缺乏共建機制。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是高等教育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的結果,它降低教育成本,實現了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共享,提高了學校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于是很多地方高校也躍躍欲試,加入在線開放課程開發(fā)的大溜,但是地方高校經費來源少,校際間的發(fā)展程度不一致,信息化水平不均衡,建設的側重點不同,課程的建設團隊常常是各自為戰(zhàn),校際間缺乏溝通交流,更談不上校際合作,浪費了資源和精力。
在慕課建設浪潮中,中國高校也紛紛啟動了以慕課為代表的在線開放課程建設,在線開放資源的共享像“海嘯”一樣掀起了全球高等教育領域的改革,在改革的浪潮中,對地方高校將如何面對,采取怎么樣的策略才能實現自身的生存和發(fā)展?
(一)為在線課程建設提供政策支持和經費保障。跟教育部以及某些部委隸屬的高校相比,地方高校的辦學經費不充裕,能夠投入到在線開放課程建設的資金、師資以及技術條件比較有限。但地方不能因此固步自封,而要積極投身在線開放課程帶來的教學改革中,謀求發(fā)展。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門要考慮到地方高校發(fā)展中存在的經費不足的實際情況,加大對地方高校在線開放課程建設的資金投入力度,政策上給予一定的扶持。另一方面,地方高校自身要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制定政策鼓勵教師在課程教學上改革創(chuàng)新,引導教師將在線開放課程融入到傳統課堂教學中去;切實將教學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經費優(yōu)先教學,為在線開放課程建設配備先進的基礎設施,制度保障教學,給予課程建設團隊政策上的支持,將優(yōu)質的在線開放課程引入課堂,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
(二)加強對在線開放課程的認識,積極探索教學新模式。隨著“互聯網+”教育的不斷融合,地方高校一線教師應從思想上重視技術對教學的影響,借助信息技術,不斷深化教學模式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地方高校應開展相關研討及培訓講座,提升教師、教學管理人員以及廣大學生對在線開放課程的認識和理解。從歷史的眼光看,傳統的教學模式不可能完全退出歷史舞臺,傳統的課程教學或者完全的線上學習都不是今后課程改革的重要方向,線上線下的有機融合才是今后教學改革發(fā)展的新模式。地方高校應在提升高校課堂教學質量的前提下,鼓勵教師運用在線課程平臺,積極創(chuàng)新教學新模式,同時對參與在線開放課程開發(fā)的教師給予政策支持和傾斜,配備相應的教師助手,給予相應的物質待遇,以保證線上開放課程的持續(xù)、有效發(fā)展。
(三)引進優(yōu)質課程資源,建設特色在線開放課程。目前,國內外知名高校的教學名師在各大平臺上共享了較多的優(yōu)質在線課程資源,課程種類多,教學內容豐富,教學形式多樣。地方高??筛鶕陨韺嶋H,有選擇地引進符合本校需要的線上課程,例如可以引進文化素質類通識課程,彌補理工類高校的人文缺陷;可以引進具有中國特色的政治理論課程,采取翻轉課堂和傳統教學模式相結合的方式授課,提高課程教學效果。此外,多數地方高校都有自己的優(yōu)勢學科、特色專業(yè)以及校本課程,地方高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優(yōu)勢來開發(fā)特色課程,用具有地方特色和行業(yè)特色的“偏門”來面對國內知名院??焖僭鲩L的在線課程,同時也可探索建立傳播本土教育與學術成果的課程平臺,宣傳地方、服務地方。借助這個強大的媒介平臺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現在社會面前,展示自身實力,提高教學質量,提升辦學聲譽。
(四)加強校際交流合作,共建共享在線開放課程。一門優(yōu)質在線開放課程的建設及推廣需要學校投入大量的物力財力,需要教師及技術工作人員付出大量的時間精力和心血。在地方高校經費緊張、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如果高校還是單打獨斗,各立門戶,不僅浪費時間、精力、財力,課程的建設效果往往也不佳。因此,地方高校必須加強校際的交流合作,探索校際間在線開放課程的建設合作機制。地方高校通過在線課程建設平臺,共同建設某一門課程,既節(jié)約各校的開發(fā)成本,又可以發(fā)揮各自的特長和優(yōu)勢,強強聯合提高課程的建設質量,從而擴大在線開放課程的輻射面。
[1] 教高〔2015〕3號文件《關于加強高等學校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應用與管理的意見》
[2] 王友富. 從“3號文件”看我國在線開放課程發(fā)展趨勢[J].中國大學教學, 2015,(7):56-59.
南通大學教務處,江蘇南通 226019)
(責任編輯:趙 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