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張家港市后塍學校 張惠紅
課堂要“活”關鍵是“動”
江蘇省張家港市后塍學校 張惠紅
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學應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課堂,作為學生學習知識的主要戰(zhàn)場。長期以來,在課堂這個特殊的地方,如何真正地提高教學質量,提高一節(jié)課40分鐘的效率,讓課堂成為學生放飛思維,快樂學習的樂園,是所有教育工作者思考的課題?,F代教學觀認為,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tài)生成的過程。應從動情以積極探索、動腦以深刻思辨、動耳以獲取信息、動口以交流知識、動手以提高能力個方面來煥發(fā)課堂活力。
課堂活力培養(yǎng)創(chuàng)造
人們把教師比作辛勤的園丁,把學生化作花圃里的幼苗。我們知道,園丁只有對幼苗精心地照顧,幼苗才能長出茁壯的枝,開出絢麗的花。當然,這里的精心照顧不僅包括澆水、施肥,還包括整枝、噴藥等等。同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局限于簡單地講授課堂教學內容,也不能拘泥于單一地“滿堂灌”式的教學方法,而是要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動”起來,動情、動腦、動耳、動口、動手,增強參與意識,最大限度地煥發(fā)課堂活力。結合在實踐中的經驗和體會,我認為煥發(fā)課堂活力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向學生呼喚情感,必須借助于語言的魅力創(chuàng)設課文的情境,講課的語言要有一種引人入勝的美的力量,給學生一種美的享受,要以真摯的感情、巧妙的導語,使學生集中注意并迅速進入學習的情境中。使學生同老師產生思想上的共鳴,同課文中的意境產生共鳴。上課以后,教師首先要調動學生的情感,用關鍵的幾句話撥動學生的心弦,目的是引發(fā)他們探求知識、追求高雅事物的欲望。比如,在學習《第一次抱母親》這篇課文時,教師可先設置疑問:為什么我要抱母親入睡時,母親感到很難為情,要求把她放下?為什么護士稱贊大媽了不起時,母親認為不值一提呢?這是個抽象的問題,學生一時難以回答出來,教師可通過點撥,讓學生懂得這正是體現了母親質樸的性格,母愛的無私博大,讓我們感受到一個瘦弱母親的堅強和偉大。教師要時刻不忘情感教育。
教育教學是一項科技含量很高的腦力勞動,用大腦進行思維這是教學過程中的主要特征。教師在課堂上,要十分注重調動學生用大腦去展開豐富的想象,去進行快節(jié)奏的理解、推理、運算、探索、創(chuàng)新,調動學生進行有效的思維,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動腦攻克知識難關,有效地開發(fā)學生智力是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主要任務。如語文教學中,真、善、美與假、惡、丑聽起來憎愛分明,但具體到某一件事上,往往難以界定,因為它取決于階級、社會、時代、性格、愛惡等多種因素。有同學讀了《水滸傳》里武松打虎的故事,認為武松打虎是不愛護野生動物,因此稱不上英雄。而有人卻說,那時還沒有《野生動物保護法》,他是為民除害……讓學生動腦思辨是課堂教學的主旋律。
課堂教學中,學生首先是聽教師講授有關知識,要聽教師的導,在聽講過程中接受有關信息。在課堂上,傾聽老師的講話和同學的發(fā)言,能夠學到許多知識,受到更多啟迪,能夠使心靈受到滋補。因此,教師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聽的能力。聽要注意全神貫注地聽清楚,聽明白,要聽清問題,避免答非所問;要聽懂別人發(fā)言,以便糾正錯誤,補充遺漏,闡述新見解。聽是要能夠分辨出哪些是有用信息,哪些是無用信息,哪些是關鍵信息,哪些是干擾信息,然后作出選擇,干擾信息排除,無用信息忽略,有用信息拿來,關鍵信息重點記住。尤其是語文教學中,聽、說、讀、寫并重,互相促進,共同提高。
人們交流思想的主要途徑是通過語言來進行的,而語言是通過口說出來的,課堂教學也不例外,口說的成分很大。首先是教師為了把知識傳給學生,盡管把主動權和大量的時間交給學生,但“導”的過程也必須是用口來講,教師點撥也必須是通過口來說。當然,教師正因為說的機會要少,就更要講究質量,更要做到要言不繁,起到化腐朽為神奇的點石成金之作用。課堂上更多的是學生說,即學生回答問題,學生討論問題,學生即席發(fā)言,在這些過程中,學生的知識可以得到交流,思想可以溝通,補短取長,糾錯補漏,使知識更加完善,既培養(yǎng)了能力,又開發(fā)了智力。
一位教育家曾說過:一個人的智慧都集中在手上。其意思是說,人的智力、勇氣、知識等都是通過手的操作功能得以實現的,是通過寫和做而表達已經有了成品,否則只在腦子里運作,在口中說說還不能標志著它已經成熟,因此,在課堂上,更要注重手做的教學方式的實施,也就是我們通常講的“不動筆墨不讀書”。在教師講的時候,學生要動手做筆記,在同學們討論時,重點的東西也要記下來,在訓練題的完成時更離不開用手做。教師要允許學生根據學習的需要“亂寫亂畫”。如記生字時他們可以把容易寫錯、筆畫較多的字在上面寫寫;課堂提問時,可以讓學生用“筆”思考,將捕捉到的神來之筆或靈感馬上寫或畫到書上或本上,以提高回答的嚴密、準確與流暢。此外,課文中有些不易講解的詞句,用簡筆畫畫一畫,效果則更好。懶得動筆是一種不良習慣,手腦并用才可攀越科學巔峰。在創(chuàng)造性作為整個教育主導的今天,課堂上必須用手制作,用手創(chuàng)作,用手創(chuàng)造,離開手,學習就要受到障礙,不用手的學習,肯定是事倍功半。教師要根據學年齡的特點和科目的不同,采用手把手或親手糾錯等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并使之與口、眼、耳、腦等聯系起來,相得益彰,互相促進。
總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最大限度地讓學生的口、耳、手、腦等多種感官“動”起來,科學、有效、有序地運作起來,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學生為求知而樂,為探究而興奮、激動。讓學生在課上真正“動”起來,煥發(fā)了課堂活力,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才能更好地發(fā)揮、學習,能力才能得到更好的培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