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鎮(zhèn)江市江科大附小 石蘇黔
尋同找異學說理
——《學與問》教學札記
江蘇省鎮(zhèn)江市江科大附小 石蘇黔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通過尋同找異的閱讀方法,學生可以領悟到說理文的語言特色和常用的說理方法。
說理文 方法 異同
《學與問》是蘇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的一篇說理文,由于學生在四五年級已經(jīng)學過《說勤奮》《滴水穿石的啟示》《談禮貌》這三篇說理文,所以對說理文的文體特點已經(jīng)有所了解,在此基礎上,學生找出觀點“知識是學來的,也是問來的”,概括哥白尼好問、沈括勤學好問這兩個事例并不是難事,而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卻是一個重要的教學目標。
師:仔細閱讀哥白尼和沈括這兩個人的事例,看看有什么相同之處。
生:他們都是名人,都取得了偉大的成就。一是波蘭科學家,創(chuàng)立了“日心說”;一個是宋代科學家,著有《夢溪筆談》。
師:作者為什么選取兩個名人的事例?
生:因為名人的事例更有說服力。
師:看來舉例證明自己觀點時,所舉的事例要有典型性,這樣才能讓人信服。還有什么相同之處?
生:他們都勤學好問。
師:這兩個人都是名人,身上肯定有許多優(yōu)秀的品質(zhì),為什么作者就寫他們的勤學好問?
生:因為文章的觀點是“知識是學來的,也是問來的”。舉的例子要能證明自己的觀點。
師:大家的意思就是要緊扣觀點舉例。這兩個事例有許多相同之處,那又有什么不同之處呢?
生:國籍不同,一個是中國的,一個是外國的。
師:為什么不舉同一個國家的?
生:這樣是告訴我們無論是中國的,還是外國的,要想取得成績,必須勤學好問。
生:作者在寫哥白尼的例子時,重點寫他的好問,寫了他問的動作,問的問題,沒有寫他怎樣解決問題,寫沈括的事例時,既寫了他的問題,也寫了他向媽媽請教,更寫了他通過自己的觀察與思考解決了問題。
師:你的這一段回答是想告訴我們寫哥白尼的事例,作者側重于寫他的好問,寫沈括,側重于他的勤學好問與觀察思考。作者從不同的角度由淺入深,層層遞進來證明自己的觀點。
師:同學們,老師覺得沈括的例子太簡單,進行了改寫,變成了一個寫人的片段,找找有什么不同的。
生:字數(shù)不同,一個160多個字,一個300多個字。
生:一個簡單地寫沈括的動作、神情和心理活動,一個詳細了沈括的語言、動作、神情和心理活動。
師:要不要詳寫?為什么?
生:不要詳寫,因為我們這不是寫人的文章,是說理文,是用事例來證明自己的觀點。
師:同學們,通過比較,你們發(fā)現(xiàn)了說理文的語言簡潔,事例不需要太具體,只需要能證明觀點就行了。在這里,哥白尼的一連串問題和沈括的觀察思考才是作者需要強調(diào)的“點”。而寫人的記敘文就要詳寫這些方面了,看來文體不同,要求也不一樣。
附沈括事例的改編:
北宋有個大科學家,名叫沈括。他小時候讀白居易的詩《大林寺桃花》:“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彼畔聲?,皺著眉頭想:為什么同是桃花,開花的時間相差這么遠呢?他走到院子里,看見媽媽在除草澆花,就走上前去,拉著媽媽的手說:“剛才讀到一句詩,說人間四月,桃花才盛開。這是怎么回事呀?是不是詩人搞錯了?”媽媽想了想說:“興許是花開花落,有早有遲吧!”聽了媽媽的回答,沈括心中的疑團還是沒能解開,他仍然把這個問題放在心上,時不時想起。
有一次,他隨大人到深山的寺廟里去。他們沿著山路往上走,感到越來越冷,沈括忍不住說:“真冷呀!早知道多穿幾件衣裳了?!蓖蝗?,他想起了《大林寺桃花》:原來詩人沒有搞錯,深山里的寺廟溫度要比山下低得多,難怪桃花要到四月才盛開。沈括通過自己的思考解決了心中的難題,心里高興極了!
以上兩個案例,筆者都采用了尋同找異的閱讀方法帶領學生學習。這種教學策略便于學生剖析研究,發(fā)現(xiàn)說理文的語言特色和常用的說理方法。
首先,筆者讓學生尋找兩個事例中的相同之處,學生很快就發(fā)現(xiàn)這兩個事例寫的都是名人,都是寫“問”的,由此告訴學生列舉事例應該緊扣觀點,而且要具有典型性,這樣才能使人信服,這一切都自然而然地呈現(xiàn)出來。
接著,筆者引導學生關注不同點,促使學生對兩個事例深入辨析,進一步感受作者是怎樣來說理的。通過比較,學生發(fā)現(xiàn)兩個事例強調(diào)的側重點不同,這是它們的主要區(qū)別。這一過程,是告訴學生舉例證明要從不同的角度,由淺入深,層層遞進來加以論證。學生提到的國籍不同,也說明列舉事例要有廣泛性。
最后,筆者將沈括的事例從160多個字改編成300多個字,讓學生找出異同,學生發(fā)現(xiàn)了雖然都是事例,但寫人的文章要詳細寫主人公的語言、動作、神情和心理活動,而說理文不需要太具體的描寫,語言要簡潔,要為觀點服務,這樣才能以理服人。說理文因其文體的特點,決定了它具有獨特的教學價值。雖在小學教材中,只有5篇,《說勤奮》(第7冊)、《滴水穿石的啟示》(第9冊)、《談禮貌》(第10冊)、《學與問》(第11冊)、《學會合作》(第12冊),卻是培養(yǎng)學生邏輯思維的重要載體。我們不能將其等同于記敘文,教幾則事例,也不能拋開事例,空洞說理。教學說理文,就可以采用這種尋同找異的方法來進行,指導學生明確觀點,理解事例,學會常見的說理方法,為第四學段說理文的學習作好鋪墊。
說理文教學:發(fā)展學生的智慧——《學與問》教學側記.江蘇教育出版社.教育研究與評論:小學教育教學版.201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