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繼紅
小學生作文指導的創(chuàng)新
□黃繼紅
積累是創(chuàng)新的基石,學生如果平常能夠有效積累素材、語言及各種寫作方法,就會為個性表達打下良好的基礎。對此,教師要采取多種形式,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引導他們從不同的角度構思,運用不同的表達方法、不同的體裁,構成個性迥異的創(chuàng)新習作,從而達到培養(yǎng)其創(chuàng)新能力的目的。
小學生;作文指導;創(chuàng)新
小學生作文時,常常出現(xiàn)如下問題:①囿于思維的習慣性,寫出的文章缺少個性和新意;②因依賴于某些范文或習作套路,寫出來的作文很多都似曾相識……長此以往,小學生作文便失去了創(chuàng)造性,達不到作文訓練的目的。
習作過程中,如何拋棄千人一面、萬人同聲的現(xiàn)狀,說出自己的經歷和創(chuàng)意,寫出自己的情與心,表達真實的個人情感和真知灼見?古人說得好,“胸藏萬江憑吞吐,筆有千鈞任翕張”。意即積累是創(chuàng)新的基石,因此,對于小學生寫作而言,教師的指導也要創(chuàng)新。
作為教師,尤其要重視對學生寫作素材與語言積累的指導。首先,在平時的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善于觀察、體驗,勤于記載,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將親身經歷或接觸到的每一件事匯成一座習作材料的寶庫。其次,要引導學生從平時所積累的大量素材中選擇那些最有代表性、最能概括和反映立意的材料,選擇那些自己最熟悉、感受最深的材料來寫,選擇一般人沒有觀察到的細節(jié)描寫、沒有領會的意趣描摹、沒有感悟到的情理揭示,從而體現(xiàn)自己與眾不同的品位和底蘊。
祖國的語言豐富,同一詞語在不同的語境中意思不同,詞語的感情色彩也不同,對此,學生只有加強閱讀,并在此過程中積累語言,習作時才能根據(jù)表達的需要,巧妙遣詞造句。比如,提示語前的“說”字就可以“七十二變”——“叫” “嚷” “吼” “咆哮” “嘀咕” “質問” “嘲笑道” “吆喝” “嘟囔”……如果再加上表示神態(tài)、語氣、動作的詞語,表達就會更具個性化:“他眉毛一挑,厲聲喝道”,“他揚起試卷,得意地說”,等等。實踐證明,教師如果能在教學中有效引導學生注重觀察積累,巧妙用詞,學生在習作中就能體現(xiàn)獨具一格的體驗與表達。
例如,教師節(jié)時,彤彤同學在給教師的賀卡中寫道:“教師節(jié),老師,您辛苦了!我精心做了一張賀卡獻給您。”小倩在賀卡上寫道:“老師,您辛苦了!您每天鼓勵我們,讓我們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您細致的講解,詳細的批閱,諄諄的教誨,熱情的鼓勵,嚴肅的批評,都是對學生的關懷,對學生的愛。無論我今后是成為挺拔的喬木還是低矮的灌木,我都會用生命的翠綠向您致敬!為您祝福!”兩段話表達的情意差不多,但小倩的語言豐富,表達具體,運用了聯(lián)想,顯示出遣詞造句的功力。于是,筆者便提示學生:若要有新意,善用聯(lián)想和想象——運用比喻、擬人等手法;若要有新意,巧妙遣詞顯個性——褒義詞貶用,使用范圍變異;若要有新意,運用句式辟蹊徑——長短句結合,特殊句式妙用;若要有新意,巧用寫作方法添神韻——如動靜結合,點面結合等。也只有這樣,厚積才能薄發(fā),情動才會辭發(fā),進而就會“下筆如有神”,形成點石成金的個性化語言。
朱熹說:教人未見意趣,必不樂學。當學生認為作文枯燥無味,或因怕難而敷衍時,寫作文就會毫無創(chuàng)新可言。因此,教師要把鼓勵學生和引導學生的寫作興趣結合起來,激發(fā)學生積極、愉快的學習情感,促使他們樂學習作。
因此,教師應以情激情,想辦法在增添教學趣味的基礎上激發(fā)學生寫作的興趣。如:舉行有趣的作文接力賽,要求學生按學號的順序進行作文接力賽,寫一段,哪怕寫一句都行;也可按寫作能力搭配成幾個小組,各個小組以一個主題開始創(chuàng)作,組員合作編寫;最后比一比,看哪個小組的習作最精彩,最有新意。此外,還可以通過做游戲或活動來寫作文,通過觀察一種動物來寫作文,讓學生在生活中體驗,感受到寫作的樂趣。
比如,某次習作課上,筆者捉來一只螳螂和一只蚱蜢放到瓶子里,讓學生觀察寫作。學生蕓蕓寫道:“那只螳螂用眼睛盯著蚱蜢,揮舞著它那尖利無比的大刀,奔向蚱蜢??蓱z的蚱蜢在瓶子里左躲右閃。說時遲,那時快,螳螂瞄準蚱蜢的頭部,后腿一蹬,用大刀夾住了蚱蜢的脖子,張口咬住了蚱蜢的頭……”由此,將習作教學與生活相結合,與學生感興趣的事物相結合,就激發(fā)了學生寫作的動機,學生也容易寫得具體、生動。
實踐證明,當兒童的學習興趣逐漸轉移,從具體事物遷移到控制自然界的各種現(xiàn)象上時,那么,教師在習作課上也應該因勢利導,適當?shù)夭贾靡恍┯嘘P這方面題材的作文,從而借助學生的學習動機、特點,激發(fā)他們的寫作興趣。當然,習作的內容一定要難易適中,否則,內容過于簡單不能引起學生的寫作興趣,內容難度過大又會挫傷學生的寫作興趣。
此外,對于后進生,教師平時要多關注他們,親近他們,使他們感受到教師的愛與關心,從而消除情緒上的壓抑感。在課堂上,教師要啟迪后進生的思維,給予他們動腦、動口的機會,首先說清楚,再來寫清楚。當他們把句子寫通順了或哪個詞用得好,哪個標點有創(chuàng)意,都要在班上表揚,使他們感受到激勵,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從而愿意寫作文,愿意開拓思維寫出有新意的作文。
法國學者查鐵爾說,你在做事的時候,如果只有一個主意,這個主意是最危險的。我們同樣有理由認為,若僅從一個角度來構思作文,這個構思往往是沒有新意的。因此,在學生構思作文時,如果教師有意識地引導他們換一個角度來思考,不僅能打破他們的思維定式,往往還能產生與眾不同的立意構思來?!皺M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彪S著角度的變換,新思路就可能隨之產生。
例如,在“請以 ‘_____,我想對你說’為題,寫一篇記敘文”的習作課上,不少學生填“媽媽,我想對你說”,“老師,我想對你說”。對此,筆者啟發(fā)道:“可不可以換個角度思考?若寫人,還可寫誰?若寫物,可以寫什么?”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說還可以寫:“爺爺,我想對你說”;“奶奶,我想對你說”;“同學,我想對你說”;“朋友,我想對你說”;甚至寫“一個陌生人,我想對你說”;“懶惰的我,我想對你說”;寫物則可以寫“小鴨,我想對你說”;“垃圾桶,我想對你說”;“文具,我想對你說”;“地球母親,我想對你說”……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對象,構思的故事自然不同,創(chuàng)新也就在此體現(xiàn)。
同樣是寫 《我和書的故事》,陽陽同學就寫出了獨特的內心感受:“冬天,如果窩在暖和的被子里就只能保暖身體,而看書卻可以暖和內心,這不比睡在床上好么?我早早地起來看書,把冷拋到腦后,進入書中的情節(jié)。我廢寢忘食地讀著,媽媽叫我吃飯,我左耳朵進右耳朵出,就像沒有聽到?!蓖瑢W則寫出了看書時的心理變化:“當讀到 《赤壁大戰(zhàn)》時,我感到緊張;當讀到諸葛亮‘借’到曹操十萬支箭時,我為諸葛亮的足智多謀感到興奮;當讀到諸葛亮病死了,眼淚不禁奪眶而出……讀著讀著,我會覺得書像魔法,只要細細體會,就能感受到它的神奇之處;書像佳肴,只要細細品嘗,就能感受到它的美味之處?!遍瑢W則運用想象寫出了童話故事:“我坐在樹下靜靜地看一本有趣的書,發(fā)出了‘呵呵’的笑聲。這時,一個個漢字從書里跑了出來,跑向了一個山洞。我感到奇怪,這些字怎么動了起來,它們去山洞干什么?我跟過去想探個究竟。原來山洞里有一本古老的書,可是由于它中了魔法,變成了空白,它的漢字朋友就過去幫幫它。我也要幫它解除魔法……”由此可見,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構思,不同的表達方法,不同的體裁,構成了學生個性迥異的習作。
求異是創(chuàng)新的靈魂,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設一個開放的多種文化融合的環(huán)境,讓兒童能夠自由地使用文化手段思考、創(chuàng)造、改進。教師在指導學生習作的過程中,一定要正視學生的差異性,珍視學生的感受,注重學生的需求,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發(fā)展學生的特長,最大限度地釋放出學生的潛能,提高他們習作的創(chuàng)新能力。
[1]郭紅東.兒童寫作的心理奧秘[M].武漢:武漢出版社,2001:58-59.
(編輯:朱澤玲)
G623.2
A
1671-0568(2016)33-0071-02
黃繼紅,湖北大學附屬小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