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思源
“翼蔽”之我見
□謝思源
《項羽本紀》里“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亦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的“翼蔽”,高中語文教材的注釋不明確。我們從“翼蔽”的語境、《史記》的異文對勘等角度進行考察,認為“翼蔽”當為同義復(fù)合的合成詞,義為“遮擋,庇護”,不當理解為名詞作狀語的短語。
翼蔽;語境;異文對勘;同義聯(lián)合;遮擋
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一課文《鴻門宴》中有“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亦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句。教材對“翼蔽”一詞注釋為:“翼蔽,掩護。翼,像翅膀一樣。”這個注釋模棱兩可。從詞義解釋看,注釋是把“翼蔽”當做一個詞的。從“翼,像翅膀一樣”的注釋看,又是看作一個短語的。這也是學(xué)界對“翼蔽”看法不同的反映。有學(xué)者認為“翼蔽”是同義復(fù)詞連用,為庇護、保護之意,也有學(xué)者認為它是名詞狀語“翼”和動詞謂語“蔽”組成的偏正結(jié)構(gòu)的動詞短語。那么,“翼蔽”究竟該怎么解釋呢?
從語境上看,“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睘闋钫Z,表示常常、經(jīng)常的意思;“以身”為介詞結(jié)構(gòu)做狀語,表示“用身體”。那么一個句子中,“翼蔽”前已經(jīng)有兩個狀語成分的存在了,按照漢語句法成分分布的普遍規(guī)律,這時“翼”再當做名詞作狀語來解釋的話,是欠妥的。先秦古籍也極少有多個狀語連用的現(xiàn)象。
從《史記》的異文對勘來看,《史記樊噲傳》中提及:“項伯常屏蔽之?!庇纱丝芍?,同是出自《史記》,描寫同一事態(tài),卻有兩種說法,那么“翼蔽”和“屏蔽”應(yīng)該是同一個意思。清代王念孫在《讀書雜志》中也提到:“亞父謀欲殺沛公,……常以身翼蔽沛公,彼言翼蔽,猶此言屏蔽矣?!睆倪@可以很清楚的看出“翼”“蔽”均為動詞,都是遮蔽,遮擋的意思了。
從后世的用例來看,“翼蔽”亦常見使用。如:
(1)今京兆二十四縣,半為東西軍所奪。然亦不過籍占編民,翼蔽懇田,其辭獄曲直,尚歸京兆。(唐·孫樵《孫可之集》)
這里的“翼蔽懇田”指的就是是保護農(nóng)田。那么“翼蔽”就很顯然是保護、庇佑的意思。
(2)君以眇然儒者奉其父,匿山中猝與賊遇,奮前翼蔽其父,被三四創(chuàng)猶不少卻。(宋·呂祖謙《東萊集》)這里的“翼蔽”顯然是庇護、遮蔽的意思,句意為“奮起上前去庇護他的父親?!?/p>
(3)逵奮曰:“汝曹安得辱天子大臣!”因以身翼蔽燧,賊并縛逵。(清·張廷玉《明史·孫燧傳》)
這里可以譯為“于是用身體庇護、遮蔽孫燧?!憋@然,“翼蔽”也是解釋為保護、庇護的意思。
我們再分別從“翼”“蔽”兩個字的成詞歷史看,先秦時,兩字均有“庇”“遮”的意思。如:
《漢語大詞典》中“翼”的第12個釋義為覆蔽,遮護?!对姟ご笱拧ど瘛罚骸罢Q置之寒冰,鳥覆翼之?!边@里是指鳥用身體遮蔽后稷的身體;《左傳·哀公十六年》:“勝如卵,余長而翼之?!边@里很明顯為保護,遮蔽的意思;《國語·魯語上》:“鳥翼鷇卵,蟲舍蚳蝝,蕃庶物也?!边@里也是遮蔽的意思。
《漢語大詞典》中“蔽”的第2個釋義為覆蓋;遮擋?!俄n非子》:桓公患之,以告管仲曰:“布帛盡則無以為蔽,材木盡則無以為守備,而人厚葬之不休,禁之奈何?”
可見,在上古“翼”“蔽”均有覆蓋、遮擋義。《史記》是上古漢語向中古漢語過渡的代表性語料,復(fù)音詞已大量產(chǎn)生,“翼蔽”已經(jīng)成詞,后世又多見沿用?!俺R陨硪肀闻婀敝械摹耙肀巍币辉~,當為同義聯(lián)合的合成詞,義為“遮擋,庇護”,教材可以根據(jù)情境注釋為“掩護”,但“翼蔽”不宜理解為名詞作狀語的短語。
[1]《二十四史》,中華書局2000年。
[2]《漢語大詞典》,湖北、四川辭書出版社1988年。
(作者系安徽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漢語言文學(xué)專業(yè)本科生)
[責(zé)編 崔達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