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連雙
(黑龍江省大慶市肇州縣興城中學 黑龍江大慶 163000)
淺談如何在語文學科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崔連雙
(黑龍江省大慶市肇州縣興城中學 黑龍江大慶 163000)
學生來學校學習,不僅需要努力學好科學文化知識,更需要學到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與人相處。除此之外,作為祖國建設的接班人,我認為在學習中逐步建立起對祖國的熱愛的情感尤為重要。
語文 愛國主義教育 社會主義建設人才
愛是人類共同的語言,只有有愛的人才是一個健全的人、一個完整的人,愛是冷漠的死敵,是創(chuàng)造和諧社會的源泉。但是只讓學生擁有小愛是不夠的,應該擁有大愛,這就是愛國主義,有了真正的愛國主義思想,就有了獻身祖國的熱情,為建設祖國貢獻力量的熱忱。但是要培養(yǎng)愛國主義不是空談大道理就能完成的,只有將愛國主義教育滲透在日常課堂中,日積月累的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形成愛國主義思想。而這項工作應該滲透于各科教學中,尤其是語文教學中。因為語文學科有其特殊的學科特色。語文教學講求“文道統(tǒng)一”,“文”是“道”的形式,“道”是“文”的內容,愛國主義教育就是“道”的重要部分。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遺產極其豐富的文明古國,“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歷代的文學家燦若群星,給我們留下了許許多多的優(yōu)秀作品。
在培養(yǎng)與時俱進、開拓創(chuàng)新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的今天,加強對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教育仍是一項意義重大的任務。胡錦濤同志在“八榮八恥”中明確提出,要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語文學科的性質和特點決定了它是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陣地,語文教學應義不容辭地擔負起這一重任。
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呢?
語文教材中,描寫祖國大好河山的詩文很多,這些名篇往往是寫山則情滿于山,寫海則情溢于海。在教學這些情文并茂的詩文時,教師要借助于作者對祖國壯麗河山的描繪和贊美,不失時機地向學生進行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教育。如教學《沁園春·雪》一文,可以抓住作者對“長城”“大河”“群山”“高原”“千里”等崇高偉大形象的描寫,借助于“舞”“馳”等動詞的傳神描繪,以及修辭格的巧妙運用,把一幅氣勢恢宏的“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祖國河山圖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感受到祖國山河的雄壯、磅礴、美麗如畫,自然發(fā)出“江山如此多嬌”的贊美之情。這樣教學,既激發(fā)了學生的美感,又能讓學生自然生發(fā)出熱愛祖國的情懷。
文章是交流思想的載體。語文教材中很多文章都表現了一種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如《我們愛你啊,中國》《鄉(xiāng)愁》《棗核》《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最后一課》等。其中,《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就是一首深情的愛國之歌。詩中交融著深沉的歷史感和強烈的時代感,涌動著擺脫貧困、掙脫束縛、走向新生的激情。在教學本文時,教師可以把意象和句式的運用同思想內容的分析結合到一起。通過分析使學生明確運用“我是……”的句式,在向祖國的深情訴說里,融個體的“我”于祖國的大形象里,表達了“我”與祖國生死相依、血肉相連的情感。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將自己變身為文中的“我”,親身體驗“我”的愛國之情,進而激起學生熱愛祖國、建設祖國的激情與熱情。
中華民族是英雄輩出的民族,教學歌頌英雄人物的文章時,教師可以借助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激發(fā)起學生的愛國熱情。英雄人物之所以成為英雄,除了有超凡的能力外,首先是在精神和品格上的超凡脫俗,這樣的文章教材中比比皆是。如《鄧稼先》一文,作者首先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角度,贊揚“鄧稼先是中國幾千年傳統(tǒng)文化孕育出來的有最高奉獻精神的兒子”,是“最有中國人民的樸實氣質的人”。
作者又把鄧稼先同奧本海默對比,始終把鄧稼先放在國際大舞臺上寫,既顯示出作者的廣闊視野,又一下子提升了文章的境界,從而凸現了一個立體的、光芒四射的鄧稼先形象。讓學生在學習中對照今天的幸福生活,激發(fā)起學英雄、做英雄的熱情,培養(yǎng)學生學好文化,掌握本領,報效祖國的遠大志向。
1.品味祖國語言的音樂美。漢語由于是以單音字、雙音節(jié)詞為主,能工整的對仗,有平仄聲調,所以讀起來抑揚頓挫,節(jié)奏明快,富有音樂美。在詩詞教學中,教師應注意讓學生反復體會語言的美。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保ㄍ蹙S《出塞》)“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保R致遠《天凈沙·秋思》)細細品味、節(jié)奏明快、抑揚頓挫,學生自當體會到祖國語言之妙趣。
2.琢磨古今名家煉字上的功夫,體會對語言美的追求。如教學《岳陽樓記》一文,教師除了講述圖畫美、結構美外,還要講出語言美。遣詞精當而雋永是其突出表現,“銜”、“吞”二字,寫出了洞庭湖的寬闊與浩大,連莽莽群山、滾滾長江也顯得那么渺小,言簡意賅。形容洶涌的濁浪沖向天空時,作者用“排”字,寫出浪身之巨、浪頭之高,富有神韻。通過講析,學生領會了作者用語的味道,又能感受到祖國語言豐富的表現力。激發(fā)學生對祖國語言的摯愛之情。
1.培養(yǎng)學生用正確的立場觀點去觀察和分析事物。教師可以組織開展“城鄉(xiāng)巨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等社會調查活動。通過調查,學生一致認識到黨的政策使農村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村青年有了新追求,農民辦起了加工廠,電腦、轎車進入農家,高樓座座矗立鄉(xiāng)間。讓學生根據調查寫出內容新穎豐富、取材廣泛、有獨到見解的文章,從而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
2.恰當地確立作文命題。教師根據教學任務的需要,結合學生的思想實際,有意選擇一些有利于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命題。如《展望二十一世紀的中國航天》《從“東亞病夫”到金牌大國》等。讓學生感受到巨大的變化離不開祖國這個堅強的后盾,也通過想象對祖國的未來充滿希望,樹立為國奮斗的理想。
3.通過作文評改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如有個學生的一篇習作,結構完整、語言流暢、表意明確,但結尾卻寫道:“我一定考出好成績,來報答生我養(yǎng)我的父母?!痹u講時,教師可以肯定學生對父母的感恩之情,同時也要指出這種認識的局限性,幫助他認識到,一個學生的成長,國家要付出很大的代價,老師要付出很多的心血。學生走上社會以后主要應當為社會、為人民做貢獻,單純報答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的思想是狹隘的。
愛國主義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絕不應該是空洞蒼白的說教,正如詩歌所云,“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只要教師能夠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發(fā)揮語文教學的優(yōu)勢,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愛國主義教育,讓學生的思想在愛國主義的不斷熏陶和感染下,心靈得到凈化,情操得到陶冶,就一定能夠為國家培養(yǎng)出更多的高素質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