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艷琴
(上海師范大學語言研究所, 上海 200234)
羅艷琴
(上海師范大學語言研究所, 上海 200234)
構式; 假設標記; 對舉; 位移
在現(xiàn)代漢語中,我們發(fā)現(xiàn)有很多位于句尾的“還好”與一些假設標記頻繁的組合搭配使用,并且整個復句有明顯的對舉用法,例如:
(1)如果這幾個協(xié)作得好還好,如協(xié)作得不好,企業(yè)的運轉就更加困難。(1994年《報刊精選》)
(2)較之板車,架車可謂“具體而微”者矣。體微,所以輕便。然而這輕便畢竟是旁觀者的結論,叫你去烈日下拉拉吧,哪怕只載半噸,平路還好,若要爬坡坡啦,上拱橋啦,翻鐵路啦,夠你奔命,你得咬緊牙關,低頭啃泥,兩腿打顫,喉吼怪聲,真不像人,像牛!(流沙河《文人拉車記》)
也有一些句子是沒有出現(xiàn)假設標記,但是我們可以從語境中推導出它的假設義,例如:
(3)[如果]你不告訴我還好,你一告訴我中央的大部制是從我們這里得到的啟發(fā),我的心都涼了。(楊恒均《說起大部制改革,隨州人笑了》)
(4)[若]這不說還好,一說更把金秀心里那團火拱起來了:“噢,替你遮著你的不是,賠上笑臉兒去糊弄老爺子,反倒落了個我的不是?!?陳建功、趙大年《皇城根》)
對于這一構式,胡麗珍、雷冬平曾做過簡略的分析,他們提出“還好”的“慶幸”語義正是在這一構式中所獲得,“還好”發(fā)展成為語氣副詞主要在于它的句法外置和焦點凸顯[1]。對于這些觀點,我們表示贊同,但關于“還好”在這一構式中的效用,還需要做進一步的分析。
(一)狀中結構“還好”
(5)甲:他不說話還好(點兒),他一說話你更倒霉啦。(相聲小品《中國傳統(tǒng)相聲大全》)
(6)沒有后悔還好(說),一后悔就是一座山壓在身上,就要經受五百年的天地洗禮,嘗還另一個人的天地良心。(周立波微博)
(7)有許多人相貌堂堂,看上去高貴賢達,但是不開口還[比較]好[點],一開口,則滿口粗俗俚語,使人聽了惡心,剛才敬慕之心,全部消滅,這情形并不少見。(《哈佛管理培訓系列全集·哈佛經理的能力》)
例(5)和例(6)中“還好”后面的“點兒”、“說”都是原句有的,但我們省去不說也能理解其含義,它們可有可無?!斑€比較好”、“還好點”都是上例所隱含的比較意義,比較意義的存在就誘發(fā)比較項的出現(xiàn)。與“還好”相對的就是“不好”,置于假設句中,自然就會出現(xiàn)一個事件的正反兩面對舉的語境。在例(6)中,我們可以清楚的得知“還”是修飾“好說”,“還”與“好”是處于兩個不同的結構。有的句子即使沒有出現(xiàn)隱含項,我們也可以補出來,如例(7)。所以,當“好”后面的成分省略,“還”和“好”高頻組合時,“還好”所隱含的意義就會依靠語境或構式表現(xiàn)出來,而且這種靠構式賦予意義的同時也激發(fā)了構式的發(fā)展。
(二)基本語義
(8)誰知不說還好,這一說李貴反而猛力一推,將礦車撒開了手,礦車帶著雷嗚般的吼聲飛馳而下。(孫少山《八百米深處》)
(9)英才道:“他還心地不明,不成文理,出考不得。遇著那忠厚的縣官還好,若是遇著個風力的官府把卷子貼將出來,提那先生究責,不當耍處。”(西周生《醒世姻緣傳》)
(三)構式的語義約束
“假設標記對其后的結論分句有語義上的約束:要求結論分句攜帶推斷、必要、評估、提議等[+主觀性]的語義特征”[2],“還好”在這假設復句中所持有的就是“評估”的語義特征,是對做了某件事或沒做某件事的結果做評估。這種構式上的語義約束正是說話人為了達到某種表達效果而生成的,這也是主觀認知的表現(xiàn)。例如:
(10)我不請求她原諒還好,一提,也許反倒勾起那一樁樁一件件讓她傷心的往事了。(張潔《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
(11)當法院念過我的“判決書”后,我驚訝地問:“這是我的嗎?”直到我被放出來后才明白。不明白還好,不明白還覺得人家總有點什么道理,哪怕因為我踩死過一只螞蟻。一明白,完了,人空了。(馮驥才《一百個人的十年》)
(四)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
(12)另一個要去扶他;不扶還好,一扶頭昏眼花,自己也一跟頭栽了下去,爬不起來了。(高陽《紅頂商人胡雪巖》)
(13)你不提這事還好,一提我就有氣。(于晴《紅蘋果之戀》)
同時,我們發(fā)現(xiàn)假設標記在有些例句中甚至會直接省略。例如:
(14)不提“干媽”還好,提起“干媽”,陳玉英像受了刺激似的,慘然一笑,“干媽干媽”地說了好幾遍,最后竟至灑下淚來。(陳建功,趙大年《皇城根》)
(15)如果他是正義的一方還好,要是個擁有野心的人的話就糟了。(水野良《羅德島戰(zhàn)記.》)
(16)夏先生笑道:“不要那么兇嘛!看在夫妻情分上,我再友情提醒一句,他倆要是能成還好,萬一出點問題,你負責賠償精神損失呀?”(李可《杜拉拉升職記》)
(17)心里想著,要是村莊還好,要是樹林子,我今天只好在這里受清風了。(貪夢道人《彭公案》)
結合以上例句,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一些規(guī)律:前項表示反,即否定副詞“不”在前,并且表示已然事件時,則后一分句不出現(xiàn)假設標記;表示未然事件時,一般會有兩個假設標記出現(xiàn)在分句中,或者至少有一個出現(xiàn)在“還好”后面的分句中。前項表示正,即否定副詞“不”在后一分句,一般表示未然事件,假設標記可有可無,但“還好”后一分句的假設標記一般都會保留下來。沒有否定副詞時,既可表示已然事件,也可表示未然事件,大多數(shù)情況下會出現(xiàn)兩個假設標記。同時,在很多沒有假設標記的例句上,我們都可以在前一分句上補上假設標記。就如袁毓林所說:當人們要表達已然義時,可以采用事態(tài)句的無標記的缺省形式;當人們要表達未然義或進行義時,必須采用事態(tài)句的有標記形式[3]。
(一)表示假設
(18)火母道:“怎么不好說得?”王神姑道:“不說師父倒還好,因為說了師父,他愈加又計較我們。”(羅懋登《三寶太監(jiān)西洋記》)
(19)我不想去蹲監(jiān)獄,人家把我起訴了,錢還是還不上。這些年,你為我付出了許多,欠別人的錢還好,可欠你的錢,我總想還上。(李硯春,王毅《一場走向死亡的婚外戀》)
同時,出現(xiàn)了“因為”和“可”等表示因果和轉折的關系連詞,整個構式的后項釋因功能就更為凸顯。但在收集的語料中,后項出現(xiàn)表因果和轉折的連詞的例子很少,主要是因為這個構式的后項本身就是為解釋前項而出現(xiàn),根據(jù)“經濟性原則”,可以根據(jù)語境補出來的成分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都會省略。
(二)表示對舉
(20)我在她身邊躺下,勸她說:玉兒,德兒已經死了,還有一個孩子需要你幫助照顧,你可要愛惜自己啊!不勸還好,一勸,她又伏在枕上啜泣起來了。(戴厚英《流淚的淮河》)
(21)不笑的時候還好,大笑起來,露出了上牙齦,整個形象全面崩塌了。(人民網(wǎng)《盤點被捧上天的明星真實顏值》)
(三)價值判斷
(22)我也不知道,如果知道有什么問題還好。(張小嫻《面包樹上的女人》)
(23)他就是統(tǒng)治者。要趕上他高興還好,唱完了賞點心,你還得去謝恩,磕九個頭,吃塊綠豆糕。(相聲小品《中國傳統(tǒng)相聲大全》)
(24)這不說還好,一說更把金秀心里那團火拱起來了:“噢,替你遮著你的不是,賠上笑臉兒去糊弄老爺子,反倒落了個我的不是。(陳建功,趙大年《皇城根》)
在例(22)中雖然沒有出現(xiàn)后項,但我們根據(jù)前項的“如果知道有什么問題還好”可以判斷出作者所省略的后項,即“不知道有什么問題,事情會更糟”;在例(23),對前項的“還好”做了具體的陳述,但這相對的“還好”都要“去謝恩,磕九個頭”,由此可知,如果“他”不高興,那后果將會不堪設想。大多數(shù)語料都會把后項呈現(xiàn)出來,并且后項主要是表示相對不如意的一面,如上例(24),后一結論都是與“還好”相對表示不好的,情況更糟糕的。但是這個判斷也有例外,例如:
(25)周炳不聽還好,一聽之后,更加瞠目結舌,驚喜欲狂。(蔣子龍《赤橙黃綠青藍紫》)
(四)突出焦點
(26)你不告訴我還好,你一告訴我中央的大部制是從我們這里得到的啟發(fā),我的心都涼了。(楊恒均博客)
(27)她不聽還好,一聽就氣得咬牙切齒,滿臉通紅。(歐陽山《三家巷》)
例(26)的焦點是“告訴”, 例(27)的焦點是“聽”,這兩例都是通過重復焦點來陳述“不告訴”與“告訴”,“不聽”與“聽”的結果,突出了對比焦點。
(一)內部因素:概念機制和語境吸收
(28)波特言下之意是,沒人超車還好,一旦有人追上來,美國將毫無還手之力,這是由美國國家特性決定的。(姜奇平《知識雙軌制是國家制度競爭的一個選項》)
改變語序→
(29)波特言下之意是,還好沒人超車,一旦有人追上來,美國將毫無還手之力,這是由美國國家特性決定的。
(30)朋友說:“還好當時只看到教堂,如果看到一片墳墓,可能就不能安心睡眠了。”(林清玄散文)
(31)還好沒戴上沉重的鳳冠,否則要跑都跑不了。(瓊瑤《青青河邊草》)
(32)還好有你陪著我,不時替我張羅這個調理那個,而且說笑解悶什么的,我才覺得日子有些意思。(瓊瑤《鬼丈夫》)
(33)坎得龍越飛越低,他的腿和腹部還不時地劃過樹尖,“還好那不是巖石!”他吼叫道。(瑪格麗特·魏絲,崔西·??寺洱垬尪唐适录?
(二)外部因素:認知心理和重新分析
(34)遇到晴天還好,要是遇到陰天下雨,上邊一漏,連雨帶屎就都混合一塊啦!站都沒地兒站,還能在那兒拉嗎?(相聲小品《中國傳統(tǒng)相聲大全》)
“還好”由句尾位移到句首→
(35)還好遇到晴天,要是遇到陰天下雨,上邊一漏,連雨帶屎就都混合一塊啦!站都沒地兒站,還能在那兒拉嗎?
例(34)“還好”位于分句句尾,是狀中結構,主要表示比較義,例(35)“還好”位于句首,是語氣副詞,是表示慶幸義。這兩個例子都是說遇上“晴天”和“雨天”的區(qū)別,但表達形式不一樣,語義和詞性也變得不一樣了。在對例(34)的深層結構進行創(chuàng)新性分析和理解后會發(fā)現(xiàn)說話人內心是渴望遇到“晴天”,而后當“晴天”出現(xiàn)時,說話人會覺得很幸運,也很慶幸。所以,當說話人想直接表達慶幸義時,原結構的語序就會發(fā)生一些變化,原本在句尾表主觀判斷的“還好”就被位移到句首,其想要凸顯的主觀情態(tài)也得以實現(xiàn)。
[1]胡麗珍, 雷冬平. 語氣副詞“還好”的形成及其功能研究[J]. 古漢語研究,2015(1):15—16.
[2]姚雙云. 假設標記的三個敏感位置及其語義約束[J]. 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008(4):70—76.
[3]袁毓林. 從焦點理論看句尾“的”的句法語義功能[J] . 中國語文,2003(1):3—16+95.
[4]袁毓林. 論否定句的焦點、預設和轄域歧義[J]. 中國語文,2000(2): 99—108+189.
[5]程琪龍. 語言認知和隱喻[J]. 外國語,2002(1):46—52.
[6]朱新軍. 語法化中的重新分析機制研究[D]. 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7]崔麗麗. 漢語假設復句研究綜述[J]. 語文知識,2013(1):29—32.
[8]袁野. 論語篇構式語法及語篇構式壓制[J]. 外國語,2011(5):38—45.
LUO Yan-qin
(Language Institute,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34 China)
Constructions; Hypothesis mark; Contrastive; Displacement
2016-04-08
羅艷琴(1991— ),女,江西吉安人,在讀研究生,主要從事現(xiàn)代漢語語法及漢語虛詞研究。
H146.3
A
2095-7408(2016)04-007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