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勝
“?;丶铱纯础钡那疤崾羌矣杏H情
張玉勝
今年3月,即將40歲的楊青收到人生中第一張法院傳票。她的親生父親將她,還有她的四姐和妹妹告上法庭,訴請法院讓三姐妹“常回家看看”。
楊青承認,她和四姐已經10年沒回家看過父親,也沒打過一個電話。但她解釋,并非自己不孝敬父親,而是父親重男輕女,愛打人,自己“有家難回”。
本當血濃于水的父女親情緣何陷入法庭對峙?盡管這起“常回家看看”的訟案以雙方協(xié)議調解和父親維權成功作結,但由此引發(fā)的“情法博弈”和“孝道爭議”卻值得關注與思考。
透過該案,人們不難看到兩種“孝道觀”的博弈。
一是“權威性”孝道:即基于父母的長輩地位,子女應該順從他們的心意、維護他們的權威、無條件地盡孝道。該案中,父親的一番話或可被視為這種“孝道觀”的典型表現(xiàn):“我是父親,難道讓我跟她們低頭?天下沒有這樣的道理。除非她們主動來道歉,這是最起碼的要求!”平心而論,盡管這些言論契合父母恩重如山、子女理當表達的孝義倫理,卻難掩其過分強調父輩意愿、漠視子女情感的強制之嫌。而在當下的現(xiàn)實生活中,有類似“權威性”思維的行為不乏其例,比如公交車上老年人逼迫年輕人讓座等。
二是“平等性”孝道:即父母和子女有強烈的情感依戀,在長期的生活中互相照顧、彼此互助。與父母擁有絕對權威的思維偏執(zhí)相比,基于“平等”考量的孝道理念,強調了親情與互動,不僅順應了對為人子女者人格尊重與情感包容的法治精神,也契合了父慈子孝、父子情深的家道倫理,更易被子女所接受。血緣可以造就親情,但絕不會替代親情。只有把兩代人關系建立在相互依存、彼此溝通和包容互動的融洽基礎之上,由此激發(fā)起的孝親敬老才會真正有親情、有溫度,而且歷久彌新。本案中,楊家三姐妹或為此孝道的認同者,而楊父動輒打罵的家暴行為,顯然悖逆了“平等性”原則,難免招致女兒們的反感與抵觸。由此說來,踐行孝道還需兩代人的共同經營和相向而行。
必須明白,法律只是維系社會秩序的底線,它可以調節(jié)甚至強制人們的某些行為規(guī)范,但永遠不能代替道德的作用。過度依賴法律手段解決道德問題,只會讓道德力量漸趨弱化乃至消亡?!靶⒌馈碑攲俚赖路懂?,取決于精神層面的“孝心”而非物質層面的“孝行”。有孝心才會有飽含親情的孝行,由法律強制卻無親情孝意的“?;丶铱纯础?,不過是例行公事的走過場,只會給父母添堵。
尊老愛幼當為相輔相成的整體,過分強調一方都難免導致偏頗。不容否認,“?;丶铱纯础比敕ㄗ⒅亓藢Α皺嗤浴毙⒌赖脑忈?,這不只緣于弘揚尊老敬老傳統(tǒng)美德的善意,更在于老年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地位弱勢。但要達成有滋有味的“?;丶铱纯础?,還需“平等性”孝道的深入人心。正如法律專家所言:“每個公民都有被平等對待的權益,任何人不能侵犯他人,也不受他人侵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