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艷
(四川廣元廣播電視大學,四川 廣元 628017)
新課標下高中語文新聞類作品教學研究
侯 艷
(四川廣元廣播電視大學,四川 廣元 628017)
本文從高考試卷中的新聞、教材中的新聞、新課標中的新聞以及課堂上的新聞等四個方面分析了新聞類作品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現(xiàn)狀。通過分析,可以看出現(xiàn)行高中語文教材的新聞編排比例增大,新課標對新聞類作品的教學要求是中肯合理的,但是由于高考考查得比較淺顯,因此高中語文的新聞教學存在簡略化、習題化問題。這將直接影響中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未來的發(fā)展。最后,以特級教師趙謙翔開創(chuàng)的“東方時空”新聞教學課取得的巨大成功為經(jīng)典案例,論述新聞類課堂教學大有可為的觀點。
新聞類作品;語文教學;新課標
當今世界每天都在發(fā)生新聞,我們的生活也越來越離不開新聞。據(jù)統(tǒng)計,全世界每年發(fā)生的新聞信息超過100億條。對于喜歡追求新鮮事物的中學生來說,每天發(fā)生的各種各樣的新聞具有巨大的吸引力。隨著信息社會的迅猛發(fā)展,手機、網(wǎng)絡、電視、廣播、報紙、雜志、各種交友平臺等媒體,時刻在吸引著他們的眼球,刺激著他們的興奮點,同時也考驗著他們辨識真?zhèn)?、快速掌握要點的能力。同時,新聞類作品的教育價值也越來越受到教育者的重視。
曾經(jīng)的中學語文教材存在與時代生活脫節(jié)、社會信息量少的弊病。許多中學生高中畢業(yè)后仍缺少起碼的新聞寫作常識。高考試卷中開始出現(xiàn)新聞題材的考查試題,反映出教育者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于是,修訂中學語文教科書中的新聞題材篇目也就成了順應形勢之舉。
其實,在早期高中語文教科書中,也曾經(jīng)編入2篇新聞作品,1篇是事件通訊——《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兄弟》,1篇是人物通訊——《尋找時傳祥》。(高級中學課本《語文》[M].1983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同時,在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有2篇消息的名篇編入了教材,它們就是毛澤東的《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這些“經(jīng)典”新聞類作品都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帶有濃厚的政治教化色彩。這些作品,承載著表達時代聲音的任務,時代意義大于藝術目的?!翱v觀我國20世紀以來語文教科書歷史的變遷,可以清楚地看到兩種支配教科書選文的思想——重藝術和重時代的思想”。[1]這兩種思想一直以來都是此消彼長,彼此交叉的。
現(xiàn)行人教版高中語文教科書《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是目前國內(nèi)高中語文教材的“正統(tǒng)”版本,它是根據(jù)教育部2003年頒布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的精神,在之前《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必修)語文》的基礎上修訂而成的。與之前的教材相比,它將以往設置在初中課程中的新聞作品集中選編在必修一第四單元中。這個單元就是新聞與報告文學單元,共編入4篇作品。分別是《別了,“不列顛尼亞”》(消息)、《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消息)、《飛向太空的航程》(通訊)和《包身工(節(jié)選)》(報告文學)。
綜合考查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的編選情況,可以看出新聞類作品在整個高中階段不再只是僅有的2篇,而是增加了編選數(shù)量。必修教材增加到4篇,選修教材數(shù)量達到23篇,涵蓋了多方面的社會文化,學生閱讀量大大增加;因為編入數(shù)量增加,于是有了專設的新聞單元;體裁也更多樣化,除了以消息和通訊為主,還兼有少量報告文學和人物專訪,還加入了廣播電視消息、特寫、社論、短評以及評論員文章;選編的主題內(nèi)容更是發(fā)生了重大變化?!?977年以來的中學語文教科書對課文解讀的限定和束縛總體呈弱化趨勢?!段闹黝}分布由政治、革命中心向自然、生命中心……調(diào)整?!保?]新課改后的教材有關新聞類作品的主題主要集中在與國計民生、百姓切身利益相關的歷史政治、國家民族和人文社會等幾個類型。因此,無論是內(nèi)容還是形式,與過去的高中語文教材版本相比,改編后的新教材有關新聞教學版塊的面貌得到了極大改觀。
按照顧黃初、顧振彪的論著所言,“選入的新聞作品應該以卓越的思想和見解啟迪學生,以精確流暢的語言為學生提供示范,同時也能夠多角度地培養(yǎng)學生閱讀、寫作等方面的能力,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保?]新課標下的新編語文教材正是如此,既滿足了2001年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對語文教學提出的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zhì)、適應社會新形勢的需要,又體現(xiàn)了語文新課程標準所提倡的“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的基本思想,又彰顯了以人為本與開放求實的教育理念,是我國語文教育與時俱進、厲行改革的重大表現(xiàn)。
教材編寫者將新聞類作品大量引入中學語文教材,其目的在于提高中學生的新聞素養(yǎng)。教育研究者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中學生具備良好的新聞素養(yǎng),對于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語文審美能力、探究能力,貼近生活,適應現(xiàn)代社會,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地發(fā)展,起著奠定基礎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義。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以下簡稱《課標》)是指導高中語文教學的最權(quán)威文件。那么,下面我們來看看《課標》對新聞類作品的教學和評價有什么樣的表述和要求。
《課標》對高中語文課程目標是從閱讀和評價兩個層次來提出要求的。
《課標》將中學生閱讀類別分為理論類、實用類、文學類三種。近幾年,高考試卷中涉及的實用類文體主要包括新聞、消息、傳記、訪談、報告文學、社科論文、科學小品等。新聞屬于實用類文體中的一類。語文教材中的新聞、傳記、訪談、報告文學等都包括在大新聞范疇之中。
《課標》要求中學生“能閱讀理論類、實用類、文學類等多種文本。根據(jù)不同的閱讀目的,針對不同的閱讀材料,靈活運用精讀、略讀、瀏覽、速讀等閱讀方法,提高閱讀效率?!保?]
通過閱讀,中學生“應該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養(yǎng)和較強的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在語文的應用、審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較協(xié)調(diào)的發(fā)展?!保?]
對選修教材中的新聞類作品,《課標》提出了明確的教學要求。要“著重考察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的準確解讀,以及對文本信息的篩選和處理能力。實用文體的語言風格、格式等特征,學生只需作基本的了解。”[4]
對選修教材中的“新聞與傳記”的評價,《課標》作了專門的要求:“重在評價學生是否關心國內(nèi)外大事,是否養(yǎng)成閱讀新聞的習慣,并能準確把握主要內(nèi)容和關鍵信息,評價學生能否運用多種形式寫作簡短的新聞并關注其效果反饋,能否掌握新聞寫作的基本要求,是否具有良好文風?!保?]
《課標》對新聞類作品的教學要求和評價是合理中肯的。通過研究,可以感知到新聞類作品對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教學價值。通過新聞類作品的教學,學生可以在課內(nèi)學到有關新聞體裁閱讀和寫作的基礎知識。而在課外的新聞閱讀與實踐活動,則可以使得對新聞采訪、編輯和寫作有興趣的同學得到充分的發(fā)展,使他們提升語言素養(yǎng)、增強探究能力、提高社交技能、習慣獨立思考。因此,可謂是“功德無量”。
在高中學習階段,有一個不成文的慣例,那就是遇到閱讀選考題一般都會選擇“實用類文本閱讀”。因為教師和考生都認為,實用類閱讀文本條理清晰,觀點鮮明,答案一般都在文章里可以找到,答題時不容易答非所問,好拿分。有些高三復習教師只讓學生做實用類閱讀題,也只講這一種文本閱讀題型。而“文學類文本閱讀”雖然文字優(yōu)美,富有意蘊,學生喜讀樂學,但是答題時需要多角度思考,不好把握主旨,解題時容易跑題,于是大多數(shù)考生選擇避開。
那么,語文教師是如何進行實用類文本閱讀教學的呢?考查方式?jīng)Q定了教學方向。或許是囿于新聞體裁專業(yè)性較強的原因,高考對新聞類作品的考查范圍顯得有些狹窄,偏于實用性考查。這就直接影響到高中語文教師的教學研究和課堂設計。
教育的方向不是分數(shù)。教材編寫者將優(yōu)秀的新聞類作品編入高中語文教材一定不是為了只讓學生快速拿分。實現(xiàn)“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方面課程目標,才是新時期高中語文教育的任務和需求。
《課標》明確地表示,“為改變過于強調(diào)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狀況,特別要重視探究的學習方式?!薄耙兏飳W習方式,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保?]吉林省吉林市毓文中學語文特級教師趙謙翔老師,就是這樣一個借助新聞教學走到語文教改前列的實踐者。
深感此前“自己累得賊死地畫重點、抄答案、滿堂灌、死背書與期待中的成績不符”的趙謙翔老師,終于在1993年喊出“再也不能那樣活”。他大膽帶領學生走出課本,走進新聞。他別出心裁地開設了一門“《東方時空》感悟”課。每天早晨7∶00,師生共同閱讀中央電視臺創(chuàng)辦的電視新聞雜志《東方時空》,并且收看《早間新聞》和《時空報道》。趙老師將這個稱為“無字之書”。他給學生每天1小時、每周4小時的天下事、身邊情,兩個班的學生還給他的是每周90篇觀后感。學生越寫越來勁,越寫越精彩,作文水平發(fā)生了驚人的變化。1996年,省教育局到班級驗收教改成果,全班同學人人即席賦詩,精彩紛呈。一首命題限時詩《窗中畫》,當即令滿座震驚,被推為上品。
1996年,他實施第二輪教改。他繼續(xù)以《東方時空》為教學媒介,讓學生在班會課上說、寫。同時,加入“有字之書”擴展式教學——古典詩文鑒賞課、現(xiàn)代文學精品課。趙老師說,他將“東方時空”這本無字書搬進課堂,是借無字書讀懂有字書。新聞又給他和學生帶來了轟動效應。1999年高考,趙老師的班級語文成績平均112.9分,名列全省第一。[5]
趙謙翔老師的成功案例啟發(fā)我們,是新聞給學生們帶來了新鮮活潑的源頭活水,才使得他們茁壯成長。只有打破“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應試書”的封閉式學習機制,真正營造起“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開放式學習氛圍,才能真正有助于青春期中學生的健康成長。這樣的語文課才是學生真正需要的。
新聞在語文課外教學中有著廣闊的天地。黑板報、墻報、記者團、校報社團、記者站、運動會新聞廣播站、校園廣播站、電視臺、社會調(diào)查、新聞采訪……無一不是閃耀著新聞的光芒。只要語文教師認識到新聞中潛藏著優(yōu)質(zhì)的教育資源,開動腦筋、活學善用、讀寫結(jié)合,就一定能發(fā)揮出新聞應有的教育價值。
新聞課堂教學大有可為。
新聞類作品的課程改革滯后于小說、散文等文學類作品的課程改革。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普遍存在輕視新聞教學的現(xiàn)象。但是,教材編寫者與教育研究者已經(jīng)意識到了新聞的教育價值。本文從高考試卷中的新聞、教材中的新聞、新課標中的新聞以及課堂上的新聞四個方面分析了新聞類作品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現(xiàn)狀。通過分析可以看出,新課標對新聞類作品的教學要求是中肯合理的,但是由于高考對新聞類作品的考查比較淺顯,因此影響到了高中語文教學,其存在簡略化、習題化的問題。這直接影響了中學生對新聞閱讀和學習的興趣,也限制了學生未來在新聞領域,甚至是多個領域的發(fā)展。最后,以特級教師趙謙翔開創(chuàng)的“東方時空”新聞教學課取得的巨大成功為經(jīng)典案例,論述了新聞類課堂教學大有可為。高中語文的新聞類教學研究尚屬薄弱領域,希望本文的研究能為教育實踐提供一些思考和啟示,以促進新聞類作品教學的改革步伐。
[1]朱紹禹.中學語文教材概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4.
[2]楊孝如.1977年以來中學語文教科書對課文解讀的影響論析[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27(1):109.
[3]顧黃初,顧振彪.語文課程與語文教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45.
[4]中華人民共和國制訂.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1,6,36,38,21.
[5]李彥春.用綠色語文引領詩意人生[N].北京:北京青年報,2004-04-24.
G633
A
1674-8883(2016)16-0333-02
侯艷(1969—),女,四川蒼溪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