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蘇
(重慶建筑雜志社,重慶 400015)
科技期刊編輯的標準化和差異化處理技巧
孫 蘇
(重慶建筑雜志社,重慶 400015)
編輯是一項很瑣碎的工作,尤其是一些人員較少的科技期刊,責任編輯要處理組稿、編校、排印等一系列事務,往往力不從心,效率不高。本文結合筆者的編輯實踐,按照標準化和差異化并舉的思路,總結出了一些科技期刊編輯工作的技巧,包括如何高效地處理文稿差錯、如何有效地開拓高質量稿源等,以供其他編輯人員借鑒。
科技期刊;編輯技巧;文本;標準化;差異化
期刊編輯工作是一項既日日重復,又日日新的工作。處理的稿件主題大多類同,文章篇幅、結構也差異不大,但每篇文章的內容各異,具體要編輯的項目也五花八門。為了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期刊質量,編輯人員既要具備標準化思維,又要善于解放思想,拓寬思路。本文具體就科技期刊編輯的標準化和差異化技巧進行探討。
“標準化”是指“為了在一定范圍內獲得最佳秩序,對現實問題和潛在問題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復使用的條款的活動”。[1]標準化并非一律通行,它只適用在“一定范圍內”。對科技期刊編輯而言,這個范圍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具體稿件編輯工作涉及的共同問題;二是與作者、審稿專家聯系的郵件或短信文本;三是向負責人或排版部門提交的最終編校稿模板。要想在這三個方面“獲得最佳秩序”,即取得最高效率,主要可采用以下標準化技巧。
(一)稿件編輯標準化技巧
我國已制定多種涉及期刊、圖書編輯的標準和規(guī)范,在具體的編輯工作中,應該一一認真執(zhí)行,包括參考文獻格式、文內量和公式的標準等。本文涉及的編輯標準化技巧主要是指如何批量處理文稿的錯誤,如多少米的“米”大多數情況下應該換作“m”,廢棄用語“砼”應作“混凝土”等,可以用word文檔的批量處理方式統(tǒng)一更改,然后再通篇校讀,找出可能需要另外處理的地方。筆者在編輯建筑專業(yè)論文的過程中,發(fā)現來稿通常出現的一些錯誤,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總結了一套勘誤表,內容包括“本工程(項目)”改為“該工程(項目)”,“;”改為“;”,“KN”改為“kN”等20余條,對批量處理文稿很有幫助。
(二)郵件或短信文本標準化技巧
與作者和審稿專家聯系,是科技期刊編輯的日常工作。這些聯系主要通過兩種方式:一是電話、即時通訊或面對面溝通,彼此能及時交流。這種方式效率高,但會受到雙方空閑時間不一致的限制。二是通過郵件或短信聯系。筆者所在期刊與審稿專家的聯系大多采用第二種方式。短信和郵件可以長期保存,方便專家閑時閱讀。向作者催促修改稿件或匯款時,首次應多用短信和郵件。第二種方式通常需要對文本進行標準化處理。遵循“簡化、統(tǒng)一、協(xié)調、優(yōu)化”的原理,[1]標準化處理后的文本可以代表期刊的精神狀態(tài),具備象征意義和廣告效果。處理的技巧是面向作者的郵件或短信文本要具有嚴肅性,體現期刊的權威性;面向專家的文本應該更多采取尊敬、以下對上的態(tài)度。比如筆者所擬請專家審稿的短信如下:“尊敬的某某老師,您好!現有《××××》一文請您專審,稿件信息已發(fā)至您的郵箱,敬請查收審閱,謝謝!”同時,郵箱里的文本也作相應的語氣調整。
(三)期刊內部編輯成稿模板處理技巧
責任編輯需要把最終編修好的稿件提交給負責人審讀,此時也需要遵循標準化要求,這樣既能體現編輯良好的工作態(tài)度,又方便下一步的處理。筆者提交給主編的每期目錄,既包含目錄正文,又于文末附每篇文章的摘要、作者信息和基金項目情況,方便主編審改。對稿件本身也如此,每篇文稿字體、字號、圖表編排情況都符合一定的標準,做到干凈、清爽,讓人賞心悅目。
編輯工作事無巨細,涉及很多需要靈活處理的問題。前文的標準化技巧有其特定的適用范圍,此范圍之外的領域,大多需要就事論事,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舉一反三。需要進行差異化處理的主要有以下兩點:
(一)根據稿件類型決定復制比限制
各刊對復制比規(guī)定各有標準,投稿作者對此也很在意。筆者認為,針對不同類型稿件不應一刀切,應主要從兩個方面確定文章復制比是否符合要求。一是文章類別,如建筑期刊來稿一般分為研究型和案例型,后者就一個或幾個工程項目進行論述,討論針對特定問題的處理辦法,這類文章除引用一定的標準和規(guī)范,大多不需要大量參考其他文獻,因此其復制比不宜過高。而研究型稿件往往需要多方引證和比較,通過復雜的論述得出結論,這類文章的參考文獻不能太低,否則立論不穩(wěn),因而引用率可以有一定的彈性。二是結合機器檢測對具體文章的摘引處進行校讀。這是筆者參加業(yè)務培訓時受到的啟發(fā),并且在編輯工作中發(fā)現了類似問題。一些文章的復制比并不高,但它在一些關鍵處進行摘抄,如照搬他人原創(chuàng)性的關鍵圖表、論述、結論等,這種稿件應被認定為抄襲。
(二)根據審稿專家具體情況進行約稿
非核心陣營的科技期刊,最大的制約在于高質量稿源的稀缺,這對編輯人員提出了較大的挑戰(zhàn)。筆者在約請專家審稿時發(fā)現,有些專家更容易被說服向雜志社投稿。他們分為三類:一是一些已經功成名就的學者,他們志在鉆研,不善和人交往,不愿意主動找雜志要版面,因而編輯部的約稿請求正迎合了他們及時發(fā)表研究成果的需要。二是在教學一線的老師,他們帶研究生做課題,項目結題需要發(fā)表數篇文章,而核心期刊并不都能及時刊出,所以他們也樂于將一部分稿件投向非核心期刊。三是活躍在業(yè)務一線的專家,他們的工程項目多,遇到的問題多,因而解決問題的辦法也多,但多數人無時間動筆歸納總結,此時編輯需要和專家反復溝通,促使他們帶領研究人員整理材料,寫出有價值的稿件來。
本文簡述了幾種期刊編輯工作的標準化和差異化處理技巧,這些技巧是筆者從編輯實踐中總結出的心得,在具體工作時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期刊在科技傳播工作中厥功至偉。作為科技期刊編輯,我們應該多學習、多總結,不斷提升業(yè)務水平,辦好雜志,為社會貢獻更多優(yōu)秀的作品。
[1] 上海市標準化研究院,中國標準化協(xié)會,上海信星認證培訓中心.標準化實用教程[M].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1:4,8.
G237.5
A
1674-8883(2016)22-0268-01
孫蘇(1987—),男,四川儀隴人,研究生,責任編輯,主要從事傳播學研究和期刊編輯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