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曦琳
(湖南大學 新聞傳播與影視藝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2)
比較研究“人民日報”和“澎湃新聞”兩家微信公眾號
陳曦琳
(湖南大學 新聞傳播與影視藝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2)
隨著2016年美國新任總統(tǒng)的產生,此次大選落下帷幕。國內新媒體關于此次大選的推送一度引發(fā)熱潮。本文針對“2016年美國大選”這一話題,對“人民日報”和“澎湃新聞”兩家微信公眾平臺的推送內容進行了比較研究。盡管這兩個公眾號風格不同,但都是十分優(yōu)秀的微信公眾平臺。
微信公眾號;比較研究;人民日報;澎湃新聞;2016年美國大選
伴隨著新媒體的發(fā)展熱潮,微信越來越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社交平臺。移動互聯(lián)網的迅猛發(fā)展使得人類邁入了微時代,信息越來越表現(xiàn)出碎片化、動態(tài)化的特征。新時代的到來使得傳統(tǒng)媒體紛紛探尋轉型之路,開辟自己的新媒體平臺。微信公眾平臺逐漸成為傳統(tǒng)媒體發(fā)聲的重要陣地。
“人民日報”微信公眾平臺隸屬于人民日報社,推送內容時政特色明顯。與《人民日報》一貫嚴肅的風格不同的是,其微信推送以新穎的形式迎合移動互聯(lián)時代人們的閱讀習慣。據人民網研究院于2016年3月24日發(fā)布的《2015中國媒體移動傳播指數報告》中的數據顯示,在報紙移動傳播百強榜前十名中,《人民日報》以93.94分的總成績位列第一名。[1]
澎湃新聞是上海報業(yè)集團改革后公布的第一個成果,是由上海報業(yè)集團聯(lián)合其機構投資組建的一個“專注于時政與思想”的新媒體項目?!芭炫刃侣劇蔽⑿殴娖脚_于2014年7月22日上線。作為由原《東方早報》采編團隊運作的上海報業(yè)集團成立后的重大新媒體戰(zhàn)略項目,澎湃新聞定位為“中國第一時政品牌”。[2]
美國總統(tǒng)大選是一項重要的國際時政議題。本文選取的“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和“澎湃新聞”微信公眾號進行分析,其內容均具有明顯的時政特色,且都是傳統(tǒng)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發(fā)展的典型。
此次美國大選于2016年7月產生兩名總統(tǒng)候選人,即唐納德·特朗普和希拉里·克林頓,大選于2016年第三季度召開全國代表大會,之后則是長達8 ~ 9周的總統(tǒng)競選,于美國東部時間2016年11月9日凌晨產生美國第四十五屆新任總統(tǒng)——唐納德·特朗普。
本文通過對所選取的兩家微信公眾號在2016年7月 ~ 11月的相關推送文章進行統(tǒng)計,得出:“人民日報”總共推出7篇相關文章,“澎湃新聞”總共推出8篇文章。“澎湃新聞”在大選的各個階段都有相關的推送文章,而“人民日報”微信平臺在大選初期即總統(tǒng)候選人產生階段沒有相關推送;兩家媒體都將報道重點放在新任總統(tǒng)產生之后的時間段。在“人民日報”微信平臺推出的7篇文章中,有4篇報道是在北京時間11月9日及之后的時間內推出的,占比57.1%(保留一位小數);在“澎湃新聞”推出的8篇文章中,有3篇報道是在北京時間11月9日及之后的時間內推出的,占比37.5%。
雖然兩家媒體在對于美國大選的報道中都扮演了“觀察家”的角色,但是“澎湃新聞”對此次大選全程進行了較為全面的報道,在客觀真實再現(xiàn)大選進程的同時針對相關問題作出分析,其記錄的功能更為明顯。而“人民日報”對于大選的報道在時間段上有所選擇,并非面面俱到,其媒體議程設置的功能更為明顯。
在以移動互聯(lián)技術為背景的微時代中,受眾的閱讀方式越來越傾向于碎片化。對于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受眾來說,“題好一半文”的認知也越來越成為判別新媒體平臺中文章好壞的基礎。
本文所調查的15篇文章全部使用了“單式題”的標題形式,即簡短的一行字的形式??梢?,兩家媒體在標題的制作上一改報紙新聞標題“復式題”冗長復雜的形式,將標題簡化,便于受眾理解新聞的主要信息,同時便于新聞內容在短時間內抓住受眾眼球。
在標題的感情色彩上,相較于“澎湃新聞”較為冷靜的思考形式,“人民日報”標題的感情色彩更為強烈?!叭嗣袢請蟆钡?篇文章標題中有4篇文章都使用了問號,并有2篇文章綜合運用了感嘆號和問號?!芭炫刃侣劇痹谒扑偷?篇文章中,有5篇采用問號。問號和感嘆號的運用有增強標題語氣的作用,相較于陳述句,更能夠引人注目。雖然兩家媒體在關于此次大選的推送中都頻繁使用了問號,但是“澎湃新聞”在運用問號的同時多配合冒號,其標題形式多為“提出現(xiàn)象:探究問題”。例如,2016年11月14日,“澎湃新聞”推出的文章標題為《特朗普勝選總統(tǒng)背后:民調不靠譜的真相是什么?》。而“人民日報”則在使用感情強烈的標點符號的同時多次使用語氣詞,進一步增強標題的感情,如對“驚呆”“太可怕”等詞語的使用。
從兩家微信公眾號關于“2016年美國大選”文章的消息來源可以看出兩家媒體微信公眾平臺相關內容生產方式的特點。筆者把所調查的兩家媒體總共15篇報道的文章來源歸納為三類:整合報道、媒體原創(chuàng)、轉載?!叭嗣袢請蟆睂Υ舜未筮x的報道形式傾向于整合報道,而“澎湃新聞”微信平臺中以原創(chuàng)新聞為主。所調查的“人民日報”的7篇文章中,有6篇為整合報道,其余1篇為轉載《環(huán)球時報》的一篇社論。其整合報道多整合人民日報客戶端、人民日報官方微博和其他新聞網站以及電視媒體的報道,來源較為廣泛。“人民日報”利用自己傳統(tǒng)媒體強大的公信力,凝聚各方媒體聲音,實現(xiàn)資源整合,而“澎湃新聞”的8篇文章全部為原創(chuàng)新聞?!芭炫刃侣劇眻允匦侣剬I(yè)性,其保持原創(chuàng)新聞的做法,同時也體現(xiàn)出其在強化媒體品牌建設方面所做的努力。
“澎湃新聞”以多種新聞形式報道此次大選,所調查的8篇文章中有3篇通訊,4篇新聞評論,1篇解釋性報道,其在客觀呈現(xiàn)新聞事實的同時注重對關鍵議題的深入探討。“澎湃新聞”關于此次美國大選的平均單篇文章瀏覽量為26070次,所顯示的平均單篇文章評論量為3(保留整數)條。而“人民日報”偏向于以分析評論的形式報道“2016美國大選”,所調查的7篇文章中有6篇為分析評論類文章,占比85.7%(保留一位小數),評論類文章觀點鮮明,易引發(fā)受眾的關注與討論。“人民日報”關于此次美國大選的單篇文章瀏覽量均超過100000次,所顯示的平均單篇文章評論量為10(保留整數)條,遠超過“澎湃新聞”。
從文章內部插入的圖片來看,“人民日報”和“澎湃新聞”兩家媒體幾乎在每篇推送文章內部都插入了攝影圖,多為兩位候選人的人物攝影圖,“人民日報”對于此類時政新聞的報道依舊保留了報紙新聞插圖的原始風格;“澎湃新聞”更注重在文章內使用數據圖。在所調查的“澎湃新聞”的8篇文章中,有2篇新聞使用了數據圖。例如,在2016年11月9日“澎湃新聞”推出的文章《“局外人”特朗普的美國大選之路》中,所使用的數據圖展現(xiàn)了美國民調機構皮尤所做的兩位總統(tǒng)候選人支持者的人口統(tǒng)計特征,以及候選人各自的支持者們對美國未來發(fā)展所持有的態(tài)度的統(tǒng)計數據?!芭炫刃侣劇边@種用數據說話的方式,不僅能夠清晰客觀地呈現(xiàn)新聞事實,同時體現(xiàn)了報道的深度。此外,“澎湃新聞”在其文章內部的插圖上都標有白色的“澎湃”二字,圖片標識的使用有利于強化品牌形象,增強用戶黏度。此外,兩家媒體都注重在文章中使用漫畫圖,將“美國大選”這一嚴肅的時政類新聞趣味化。
從視頻的使用情況來看,“澎湃新聞”更傾向于在文章內插入視頻,在調查的8篇文章中有2篇文章內部插入了視頻。例如,在“澎湃新聞”微信平臺2016年11月7日推送的文章《從美劇看懂美國大選:為何美國大選拿下這些州就算贏了?》中,插入的視頻截取自美劇《紙牌屋》的片段,增添了文章的娛樂性。而“人民日報”推出的7篇相關文章中,有1篇文章插入視頻,截取央視CCTV4頻道的一部分報道,內容為美國人民在大選中陷入尷尬境地。
從背景材料使用情況來看,“人民日報”使用背景材料的情況少于“澎湃新聞”。所調查的8篇“澎湃新聞”文章全部引用了大量的背景材料。背景材料的使用使文章內容更加豐富,同時更深刻、客觀。就美國大選的微信推送文章來說,必要的背景材料能夠加深受眾對大選背后深層次問題的理解。
時政類新聞本身具有嚴肅性,利用新媒體特性將此類新聞軟化是傳統(tǒng)報紙媒體在新媒體平臺發(fā)聲時值得注意的問題,但同時要平衡好新聞專業(yè)主義與娛樂化,避免泛娛樂化對傳統(tǒng)媒體公信力的削弱。對于剛剛邁入轉型期的傳統(tǒng)媒體來說,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以提升用戶黏度至關重要。
[1] 2015中國媒體移動傳播指數報告發(fā)布[DB/OL] .人民網-傳媒頻道,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6/0324/c14677-28222730.html,2016-03-24.
[2] 關于澎湃. http://www.thepaper.cn/about paper.jsp[DB/OL] .澎湃新聞網,2015-11-18.
G206.3
A
1674-8883(2016)22-008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