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毓
(北京電視臺,北京 100089)
?
淺析法制新聞傳播價值與當事人隱私權之間的平衡關系
趙文毓
(北京電視臺,北京100089)
摘要:法制新聞報道在實現(xiàn)傳播價值的過程中,往往容易對采訪對象及相關新聞當事人的隱私權造成侵害,二者之間似乎難以達成平衡狀態(tài)。其實,保護當事人的隱私權并不會降低新聞的傳播價值。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法制新聞應當放棄所謂的“人物特寫”,而將“人”隱藏在“行為”中,獵奇也好,警示也好,法制新聞需要給受眾提供的是對法律行為的監(jiān)督,而非對人性本身的評判。
關鍵詞:法制新聞;傳播價值;新聞當事人;隱私權保護
對于法制新聞的定義,目前尚沒有權威統(tǒng)一的表述,業(yè)界人士的說法也各不相同。主要的定義有以下幾種:“法制新聞就是法院新聞”“法制新聞就是犯罪新聞”“法制新聞是以國家立法、司法、法律監(jiān)督活動中有新聞價值的事件為內容的報道。”前兩種定義只勾勒了部分法制新聞報道的樣態(tài),較為片面。而后一種定義過于宏觀,強調了法制新聞與立法、司法、執(zhí)法之間的關系,卻忽視了法制新聞與普法、守法、用法之間的關聯(lián),即法制新聞在社會民生中的貼近性。因此,筆者認為,法制新聞是對體現(xiàn)國家法治進程、涉及人民社會生活中與法相關的新近發(fā)生的事實的報道。
法制新聞是我國依法治國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部分,是推動我國民主與法制建設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國公民享受各項公民權利的重要保障。
(一)喉舌價值
我國的新聞媒體是黨的喉舌,承擔著傳達國家政令法令、宣揚法治精神、解讀重要法律法規(guī)的首要責任。
(二)普法價值
國家的法治建設離不開公民法律知識的普及和法律意識的增強,媒體在報道某個新聞事實的同時,必然涉及案例中相關的犯罪行為、量刑依據、法律條款,受眾在接受新聞事件傳播的過程中可以通俗易懂地接受普法教育。
(三)監(jiān)督價值
媒體不僅有“下達”的責任,也有“上傳”的義務。近些年,國民的法律意識大幅度增強,越來越多的人學會用法律的武器保護自己,當“人”與“法”的關系越來越緊密的時候,矛盾也會日漸凸顯,法制的不完善、執(zhí)法的不規(guī)范、違法的新花樣,都成為媒體關注的對象。監(jiān)督的力量已成為促進法治社會不斷進步的皮鞭。
隱私權是指公民享有的私人生活與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護,不被他人非法侵擾、知悉、收集、利用和公開的一種基本人格權利。當然,公民也有權利選擇是否公開這些隱私。
新聞從業(yè)人員通過采訪獲得與新聞事件相關的當事人的姓名、肖像及其他私人信息,即當事人的隱私。在不危及社會公共利益的情況下,新聞當事人的隱私權利同樣應該受到保護和尊重,不該因為新聞事件的關注度提高而被侵害。
法制新聞報道承擔著推動社會法治建設不斷向前發(fā)展的重大責任。就單個案例來說,新聞報道的傳播價值在于傳遞真相、明辨是非、引領輿論、警示大眾。然而,在實現(xiàn)這些傳播價值的過程中,媒體往往容易對采訪對象及相關新聞當事人的隱私權造成侵害,尤其在影像傳播中,當事人的肖像權很難得到規(guī)范性的保護。那么,法制新聞的傳播價值是否一定要以犧牲新聞當事人的隱私為代價呢?
(一)傳播價值越高,隱私權的保護越難
2016年5月7日晚,人大碩士雷某涉嫌嫖娼意外死亡的事件受到全社會的高度關注,在警方執(zhí)法過程中,嫌疑人意外死亡,而恰巧出事地點的監(jiān)控攝像頭已損壞,警方的執(zhí)法記錄儀(手機)也被摔壞,多處疑點讓家屬和公眾嚴重質疑警方執(zhí)法過程中存在違規(guī)甚至違法的行為。5月9日至10日,該事件被井噴式傳播和報道,迅速取代了當時尚未平息的魏則西事件。而“雷洋”這樣一個普通市民的姓名與“涉嫌嫖娼”這樣的不雅詞匯一夜之間鋪天蓋地占領了廣播、電視、報紙和網絡,雷洋妻子和家屬的肖像也幾乎被赤裸裸地暴露在各種屏幕中。雷洋妻子在接受采訪時的影像,只在眼部做了輕微的模糊效果,相信認識她的人依然很容易認出她。而在后續(xù)的追蹤報道中,媒體直接將“雷洋事件”作為大標題出現(xiàn),雷洋家屬與警方電話溝通的照片也未做任何遮擋在新聞網頁上傳播。
值得一提的是,5月9日晚,警方第一次在官方微博中通報該事件,文中涉及雷洋姓名之處都用“雷某”代之,隨著事態(tài)進展,警方的再次通報和介入發(fā)聲,行文都以“雷某”稱之。暫且拋開警方執(zhí)法過程中的違規(guī)嫌疑不談,在全國人民都知道“雷洋”真名和身份的情況下,警方和檢方依然堅持用“雷某”稱之,至少表明在司法領域,從業(yè)人員堅持了對嫌疑人姓名及肖像權的保護,這絕非個人修養(yǎng)所為,而是行業(yè)規(guī)范所致??上В襟w行業(yè)還缺少這樣的法規(guī)。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洪道德曾表示,法律只對公安等行政部門有所約束,至于媒體和輿論,不在法律要求的范圍之內。
其實,在互聯(lián)網發(fā)達、高度信息化的社會中,每一個普通公民的隱私都在受到威脅。而一旦不幸身處在傳播度較高的新聞事件中,更是難有隱私權可談。那么,是不是保護了當事人的隱私權,傳播價值就大打折扣了呢?并不是。雷洋事件的傳播價值絕非雷洋個體,而是對公權力的質疑和對社會法治進程的關注。因此,即便雷洋的姓名與身份不被透露,即便雷洋家屬的肖像受到保護,該事件的傳播價值依然不會降低。
(二)傳播價值偏離,隱私成為娛樂化消費的砝碼
法制新聞的傳播必須導向正確、嚴肅規(guī)范。然而,在一些事件的報道中,有媒體不知不覺地將新聞當事人的違法行為過度娛樂化,嚴肅的法制新聞演變成了喧鬧的花邊新聞。最典型的是近兩年吸引了不少公眾眼球的演藝界明星違法案件,一些報道充斥著八卦的味道。例如,房祖名為何姓“房”而不姓“成”或“陳”?黃海波嫖娼事件中的賣淫女是否為變性人?這些關注點已遠遠偏離了法制新聞所應傳播的核心軌道。城門失火殃及池魚,不僅涉事人本身的隱私成為娛樂的對象,其周圍的相關人員也都成為娛樂消費的主體??梢姡坏┦鼙姷墨C奇與窺視心理成為被滿足的對象,新聞事件的傳播價值就會出現(xiàn)嚴重的偏離。
(三)誤將當事人隱私作為道德審判工具而代替?zhèn)鞑r值
新聞傳播與藝術創(chuàng)作的最大區(qū)別就在于價值核心,前者為尋求真相,須客觀理性;后者為剖析人性,可主觀感性。然而在法制新聞報道中,不難發(fā)現(xiàn)主觀的“創(chuàng)作”痕跡。有的媒體以一種情緒化的方式懲惡揚善,站在道德的高地上公開侵犯當事人的私人領域,甚至把對當事人的批判當成了傳播的核心內容。
2013年,媒體以真實姓名披露名人之子李天一涉嫌強奸一案后,各級媒體均對該未成年人及其家人的信息、圖片、視頻進行了大量的報道,個別媒體還對其家人進行了極為負面的評論甚至抨擊,導致在輿論中掀起了保護未成年人隱私權的風浪。媒體本是客觀的第三方,卻被卷入事件成為涉事侵權的當事方。
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說,法制新聞應當放棄所謂的“人物特寫”,而將“人”隱藏在“行為”中,獵奇也好,警示也好,法制新聞需要給受眾提供的是對法律行為的監(jiān)督,而非對人性本身的評判。切記,新聞報道不是法律審判,媒體人不是法官,不應僭越行事。
隱私權是公民的一項基本人格權利,而新聞報道屬于大眾傳播,輻射面廣、影響力大,法制新聞則更具特殊性,如果在法制新聞報道中不注重當事人隱私權的保護,可能會引發(fā)一系列不利于社會及家庭正常運轉的不穩(wěn)定因素:
第一,容易導致社會輿論的“先行判決”,嚴重干擾正常的司法程序。
第二,錯誤引導受眾,導致社會負面情緒和不安情緒膨脹。
第三,媒體引火燒身,成為被告方。
第四,嚴重影響嫌疑人或受害人家屬的正常生活。
第五,不利于犯罪嫌疑人的再次改造。
(一)社會人文環(huán)境
當今社會的文化更加包容,價值觀更加多元,但隨之而來的卻是對道德底線的無感觸碰。反映在媒體傳播的供需現(xiàn)象中就是審美疲勞而審丑有趣,那些用好奇心、窺視欲鋪成的土壤上播種著主觀、武斷的碎片化信息,以及對個人隱私掘地三尺的“求知欲”,從而讓陌生人的隱私成為一部分受眾需求中有價值的東西。
(二)從業(yè)人員的職業(yè)素養(yǎng)
2000年后,中國的新聞學教育進入了一個全新高潮期,各大高校紛紛開設新聞學專業(yè)。然而,數(shù)量的急劇增長并沒有帶來教育質量的高速提升,甚至有業(yè)內人士認為,高校的新聞教育因此陷入了危機。專業(yè)師資的缺口、技能培養(yǎng)的不足,讓新聞學成為浮躁社會中的浮躁教育、浮躁教育中的浮躁學科。如此教育出的“人才”,在職場上大多需要靠自身原有的素養(yǎng)來彌補專業(yè)教育的缺失,這樣的職業(yè)群體必然良莠不齊。一旦缺乏良好的職業(yè)素養(yǎng)作支撐,隱私權的保護就很難執(zhí)行到位。
(三)行業(yè)法律法規(guī)的缺失
由于我國國情的特殊性和復雜性,新聞界缺乏一部權威的法律來賦予其權利,約束其行為。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只有通過行業(yè)自律和自我教育來解決當下的矛盾和問題。每一個新聞機構、每一位從業(yè)人員,都必須時刻警惕,法制報道一旦疏忽就有可能引發(fā)社會矛盾、干擾司法公正、造成輿論的不可控局面,甚至將媒體自身陷于權益糾紛之中。
因此,加強行業(yè)自律,逐漸形成在追求傳播價值最大化的同時不忘保護當事人隱私的行規(guī),這也是保護自己、保護媒體公信力和權威性的有效途徑。
中圖分類號:G2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11-0226-02
作者簡介:趙文毓(1980—),女,甘肅蘭州人,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