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傳標 秦運停
(隨州市財政局 湖北 隨州)
財政預算績效評價制度設計探討
欽傳標 秦運停
(隨州市財政局 湖北 隨州)
預算績效評價應本著客觀真實、透明公開、廣泛參與、漸進式的改革原則,以項目支出為評價重點,關注部門預算的產出與結果,構建合理的預算績效評價體系。本文結合工作實踐,對此進行一些有益的探討,以供參考。
財政預算;績效評價;制度
政府應按納稅人的意愿來分配和使用財政資金,以低廉的成本和優(yōu)質的服務滿足人們日益多樣化的公共需求,并就財政資金的最終使用結果向納稅人負責。在政府預算過程中,存在納稅人與財政部門、財政部門與預算單位等多重委托代理關系,而多重的委托代理關系增加了信息不對稱,進而增加代理成本,降低資金使用效率。因此,公眾將更多地關注預算支出績效問題,并將這些問題與自身利益相聯(lián)系。預算績效改革通過對公共支出現(xiàn)實效果的評價,力求保障公共利益。在此背景下,公共支出的各利益相關主體更加關注預算決策、執(zhí)行和績效效果。因此,我國預算績效評價應本著客觀真實、透明公開、廣泛參與、漸進式的改革原則,以項目支出為評價重點,關注部門預算的產出與結果,構建合理的預算績效評價體系。
政府多元化的公共政策目標使得很多評價內容難以量化,給指標的設計帶來障礙。同時各部門的指標設計具有單一性和平面化的特征,難以形成有效的數(shù)據(jù)整合分析,不能滿足不同層面、不同領域、不同支出性質的綜合評價。無論是單位自評,還是財政部門、人大、政協(xié)、審計等監(jiān)督部門實施評價都需要評價指標的技術與理論支撐。具體而言,績效指標的設計應遵循以下原則。
(1)針對性。績效評價的應是具體的公共服務,而并非籠統(tǒng)的政府行為。
(2)外部性??冃гu價要能夠兼顧利益相關者的綜合訴求,便于人大監(jiān)督與社會公眾參與考評,能引發(fā)最大共鳴。
(3)結果導向性。結果導向體現(xiàn)了管理的終極目標是為結果而非過程負責,其指導思想是考核產出效率,業(yè)績?yōu)橄取S纱?,績效考評的測度應更多地關注公共管理活動的產出與結果。
(4)挑戰(zhàn)性。績效指標應帶有公共服務效率與質量的提升效應。因此,可根據(jù)實際情況設計共性指標與個性指標。共性指標適用于各類項目,由財政部門統(tǒng)一設計。個性指標針對不同部門、行業(yè)和項目。
總體而言,近些年來的評價范圍涵蓋了重大民生項目以及有代表性的專項資金,具體涉及 三農 、教育、醫(yī)療衛(wèi)生、社會保障和就業(yè)、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重大支出項目。隨著時間的推移,評價的范圍與類型也應進一步拓展??冃гu價的項目數(shù)量、部門數(shù)量以及評價質量應不斷提高,納入績效考評的資金總量應逐年提高,部門項目支出占本部門支出比例應逐年提升。評價類型應從農業(yè)、教育、衛(wèi)生、就業(yè)等領域擴大到各部門管轄領域,評價項目從民生與公共服務項目擴大到政策類、管理類項目的全覆蓋,實現(xiàn)從項目評價過渡到部門評價。評價范圍的拓展要立足于在提升微觀層面具體支出項目績效的同時,強化財政部門的績效理念,推進我國預算治理結構從 控制取向 到 管理取向 的轉變。
績效評價主體不僅包括人大、政協(xié)、紀委、監(jiān)察、審計等部門,還應有社會中介機構參與和高校專業(yè)協(xié)助作為支撐。高校的專家、學者提供理論支撐,中介機構的人員根據(jù)項目單位提供的資料獲取第一手資料,對項目進行獨立評價。多方合力促成績效評價的客觀公正。為此,應構建績效評價專家?guī)?,并根?jù)項目特點、實際情況分別確定評價主體。
評價方法可本著由易到難,逐步推進的原則進行。在成本收益評價法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完善因素分析法和公眾評判法等方法。具體的評價實施既可以對項目支出進行績效評價試點,也可以對基本支出和部門整體進行績效評價,部分地方和部門還可嘗試開展綜合評價試點。有條件的地區(qū)應借鑒西方國家PART評級工具,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預算績效評價方法,恰當?shù)剡x擇項目,對項目進行分類,選擇績效指標,通過結果指標、產出指標、效率指標進行評分與分級。
績效評價報告中的項目概覽、單位自評報告(含評價指標計分表)、中介機構重點評價報告、績效評價總報告等信息應向社會公開,實現(xiàn)政府職能部門與社會公眾之間的信息對稱。結合部門預算公開,重點公開社會關注度高、影響面大的民生項目和重要項目支出的績效情況。采取 積極推進、分類公開,先試點、后推開 的方式,公開評價項目名稱、資金量、主要績效、評價得分、評價等級和評價機構等內容。對于部門自評項目,本著 誰分配、誰評價、誰公開 的原則,按規(guī)定的程序和方式,在各自門戶網(wǎng)站公開評價結果;對于財政重點評價、第三方評價項目,應在網(wǎng)絡上接受各方監(jiān)督,并應及時回答網(wǎng)民提出的問題,解釋相關評價依據(jù)與績效。
我國各地各部門都在探索預算績效評價結果的應用和問責的管理模式,但受制于評價指標體系的不健全,評價方法缺乏公信力,評價結果的約束性不強,評價結果得不到很好的應用,責任追究不到位,相關部門的整改也難以推進。但應認識到,績效評價結果運用決定著預算績效改革的推進力度。應將績效評價結果應用于加強人大立法和社會監(jiān)督,并促進績效評價結果與預算安排聯(lián)動。評價效果較好的,預算安排繼續(xù)予以支持或額外獎勵。對于達不到績效目標或評價結果較差的,預算部門需要對存在問題進行整改,并上報 評價結果整改報告書 ,同時評價結果與整改成效作為以后年度預算安排的重要參考。對于未作實質性整改的,則根據(jù)實際情況調減項目預算,甚至取消該項預算支出。通過預算績效評價的動態(tài)反饋和追蹤問效,通過評價結果與預算資源配置結構的正向激勵和反向懲戒,探索建立評價結果公開機制和問責機制,有助于推進我國廉潔高效政府的建設。
(責任編輯:王文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