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璞庚,吳嵩倩
(1.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a.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系研究基地,b.馬克思主義學院,南京 210044;2.江蘇省社會科學院,南京 210013)
?
哲學的理論境界與現(xiàn)實觀照
——論哲學的教育維度
韓璞庚1a,2,吳嵩倩1b
(1.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a.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系研究基地,b.馬克思主義學院,南京 210044;2.江蘇省社會科學院,南京 210013)
哲學的秘密在于人,而哲學的“教育”功能,并非我們狹義上所理解的學校教育,也不單單是廣義上模糊所講的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們的思想品德的活動,而是從哲學批判與反思的視角,以“教育”之名,行“使人成其為人”之實,并自成獨特的人生境界。哲學與教育以其“一體兩面”的微妙關系為培養(yǎng)和升華高屋建瓴的人生境界提供了巨大的動力和基礎。
哲學;哲學教育;人生境界
1德國哲學家叔本華曾經有過一個形象的比喻,他說哲學就像一只“多頭怪物”,每個腦袋說一種語言,彼此很難溝通。通觀哲學發(fā)展史,哲學本身是那種具有不斷變異本性,永遠在重構自身的理論,它從不死守家園,總在為自己開辟新的可能領地,尋求新的可能對象,即使是同一歷史時代的哲學,它們的性質、內容、對象也不會完全相同。哲學似乎是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其理論也千差萬別。然而不論哲學理論觀點怎樣分歧、形態(tài)怎樣變化,它始終有一個共同的指向,這個共同的指向,就是“人、人的生命、人的本性、人的生存、人的命運、人的世界、人的價值等等關于人或人的問題”[1],這也是哲學本性的內在邏輯和永恒主題。
由此可見,哲學在關于人的問題上包含了兩個重要的內涵。
其一,哲學是人認識“自我本性”的特殊方式。人的思維成果衍生出哲學的不同樣態(tài),人需要哲學,就是為了通過它來不斷喚醒、啟迪、提升人的自我意識。哲學的對象多變,主題經常轉移,體系不斷更替,爭論從無終點,然而這些完全不同于其他任何一門科學的特質卻恰恰是因為它所表達的內核正是“人的本性”。因為只有人是屬于自我構成、不斷變異,沒有定限、開放多維的本性,而人正是由于思想的引導,才可能不斷提升自我,超越現(xiàn)存境況,進入更高的生存境界。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所理解的哲學,也即是人們?yōu)榱双@得人的自我本質、升華人性,以理論樣態(tài)所表達的人對人自我本性的覺解。
其二,哲學是人發(fā)展“自我本性”的自覺意識。人的內在本性需要哲學,人的自為本性需要在領悟自身的存在中去發(fā)展自我的本質。在這里,哲學不僅僅是為人們提供一門知識和學問,同時也為人們提供一種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即人作為具有自我意識的動物認識世界事物、看待自我生活的那種人的立場、人的觀點和方法以及人性所要求的思維方式、價值理念和精神意境,哲學追隨人的歷史發(fā)展、人的生活世界、人的未來命運而發(fā)展延伸,它作為一門思想性質的學問,不僅是一種知識、一種能力、一種智慧,而且是一種境界、一種品位、一種人格。
哲學從理論上高屋建瓴地教化和引導著人自為本性的發(fā)展和完善,與此同時,哲學也從實踐上腳踏實地地融合到人們認識和把握世界的現(xiàn)實活動中去。人類的實踐活動,以人類掌控世界的各種方式為中介,創(chuàng)造出真正屬于人類自己的意義世界。哲學作為人們認識世界、把握世界的一種基本方式,其獨特的功能和特殊價值,真切地呈現(xiàn)在它是人類思想的一種特殊的維度,即反思的維度上。哲學作為人類的社會自我意識,它“以反思的思想維度去審視生活世界的意義,并把人類所創(chuàng)造的生活世界的意義聚焦為一種普照光,從而使人們在這種普照光的輝耀下,創(chuàng)造出更加輝煌的生活世界”[2]。
人類的全部生命活動的指向與價值,就在于使世界能夠滿足人類自身的物質與精神文化的需要,以便使世界變成對人類來說是真善美統(tǒng)一的世界,即能夠在真正意義上促進人的自我發(fā)展。故而哲學所不斷尋求的是判斷、解釋和評價有意義與無意義、真善美與假惡丑的根據(jù)、標準和尺度;哲學的生活價值并不在于直接地創(chuàng)造人類的現(xiàn)實世界,而在于認識、理解和追問,并理性反思人類的全部律動和鮮活的生活世界。而且,它也在最深層次制約、范導人類的全部生命活動并隱含在人的全部生命活動之中。
有鑒于此,哲學對當代人類的巨大的生活價值,就是對人類時代性的生存問題做出系統(tǒng)的回應、批判的反思、規(guī)范性的矯正和理性的引導。因此,真正的哲學作為“時代精神的精華”以自己獨特的提問方式以及對獨特問題的獨特回答,批判性地反思人類生活的真正意義,理性地描摹人類生活的困惑與挑戰(zhàn)、對策與選擇,從而創(chuàng)造與導引新的時代精神。這就是我們所理解的哲學作為人類的自我意識和時代精神的“精華”的全部真義所在,也是哲學在人類把握世界的全部方式中的不可或缺的價值所在。
我們知道,人在現(xiàn)實世界中存在?!耙磺谐了肌烂C的探索和思維皆源于生活這個深不可測的東西?!薄叭魏螘r代的生活世界的意義都是人類以其把握世界的全部方式創(chuàng)造出了的。”[3]但在人類的現(xiàn)實生活世界持續(xù)地出現(xiàn)重大變化的過程中,人們的認知方式、科學理性、審美觀念等等都在經歷著全面而深刻的變化,人們在不斷地思考和追索“我到底要什么”“我們到底要什么”。然而,人類怎樣才能追尋到所謂真正的哲學價值呢?這種“普照光”如何才能真正成為普照萬民的真諦,成為每個人最終的生活價值導向?這是我們不斷尋求、探索和追問哲學價值與功能的根本所在。
2黑格爾曾經認為,哲學的根本意義就在于引導人們“尊敬他自己,并自視能配得上最高尚的東西”,因此研究哲學也就是使“心靈沉入于這些內容,借它們而得到教訓,增進力量”[4]6-9。馮友蘭先生則在哲學與其他學科的對比中提出,哲學是一門“使人作為人能夠成為人”[4]6-9的學問,而哲學以外的學科,則是“使人成為某種人”[4]6-9。這些話意味深長,充分佐證了哲學的功能與作用,即哲學的“教育”功用。
這里也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發(fā)現(xiàn),即教育與哲學的關系十分微妙。
一方面,從教育學者的角度來看,偏重的是教育要看重哲學的教化意義和引導作用,“哲學就是教育最一般方面的理論”[4]6-9。
正如王國維所說:“不通哲學而言教育,與不通物理、化學而言工學,不通生物學、解剖學而言醫(yī)學,何以異?”張岱年先生更認為,中國古代哲學是教育家的哲學,哲學與教育哲學、哲學家與教育家?guī)缀跏峭坏腫4]6-9。從育人的根本來說,教育的本質就在于引導人們選擇人生。21世紀的教育哲學把自己看成是從“哲學的角度”幫助教育者對困擾自己的任何教育問題的理論“批判”與“反思”,像古希臘先哲一般,將哲學看作是一種生活方式,哲學因而呈現(xiàn)出這樣的形式:思想、意志和一個人在世的練習,其目標則是成為“愛智者”。從這個意義上說,似乎哲學教育所追索的就是一種返璞歸真的“哲學”,企盼著以哲學的本真之義去詮釋教育的題中奧秘。
另一方面,哲學學者和前輩們則更加側重于強調教育的目的性,哲學是借著教育的“上帝之手”實現(xiàn)對人和人生境界的提升。
《中庸》開篇在論述什么是“教”時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苯逃c天命論、人性論相結合,成為一種具有哲學意味的論述。教育是在人與人之間進行的精神交流和對話,而哲學則為這種精神交流和對話提供了一種與眾不同的視域和維度??梢哉f,哲學世界里的“教育”,被賦予了更加睿智、更加確切的含義,它為人之思維方式、生活境界提供了不可限量的活力和發(fā)揮了無比清晰的導引作用。
所謂哲學之“無用”,是因為哲學本身并不像其他學科那樣,直接使人獲得某種特殊的知識或技能、從事某種特殊的職業(yè),扮演某種特定角色;哲學之“大用”,則是因為哲學的使命是使人成為“人”,也就是使人認識自己,反省自己,尊重自己,涵養(yǎng)自己。這表明,哲學之用,在于哲學的教化功能,在于“哲學教育”的功能;換句話,離開“哲學教育”,哲學本身就失去了自己的社會功能。
正如孫正聿先生所言,培養(yǎng)某種人,是“通過教育使人掌握某種知識或技能,再去做具體的事情,因此,教育在這里主要是一種中介或手段,而不是目的;培養(yǎng)人,是使人作為人而成為人,并不只是做好具體的事情”[4]6。因此,教育之于哲學,就不是中介或手段,而是目的本身。哲學是“以教育的方式引導人們對人生的系統(tǒng)的反思,從而覺解人生的意義,提升人生的境界,使人作為人能夠成為人”[5]。
實際上,不論是哪一種理論立場,都在某種程度上肯定并展現(xiàn)了哲學與教育之間“一體兩面”、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都強調了哲學與哲學教育對人生實踐、反思思維的價值和作用。在這里,這種價值和作用可以歸結為兩方面。
第一,哲學與哲學教育的“教育之用”。在這里側重的是哲學與哲學教育的引導性和指示性,它具有促進人的個體發(fā)展、促進社會生活延續(xù)的重要意義。也就是教育學者所認為的以成為“愛智者”為目標的教育方式,哲學和教育就是一種方式和手段,為引導人們選擇人生而存在。
第二,哲學與哲學教育的“教化之用”。哲學“是人類思想的批判性的反思的維度、理想性的創(chuàng)造的維度。它要激發(fā)而不是抑制人們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和批判力,它要沖擊而不是強化人類思維中的惰性、保守性和凝固性,它要推進而不是遏制人們的主體意識、反思態(tài)度和創(chuàng)造精神”[6]。哲學教育則促成了人們“高舉遠慕的心態(tài),慎思明辨的理性,體會真切的情感,執(zhí)著專注的意志和灑脫通達的境界”[7]。哲學,提升了人的理論思維能力和人生境界,因而是一門使人作為人能夠成為人的學問。古語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授人以魚只救一時之急,授人以漁則可解一生之需?!逼鋵嵎诺秸軐W與教育的語境當中,它依然是對人生境界和生活實踐的真知灼見。這也體現(xiàn)了哲學與哲學教育在使人認識自己、反思自己的同時,也潛移默化地幫助人們形成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涵養(yǎng)起獨有的人生境界。
總的來說,哲學與教育的相輔相成的聯(lián)系,以及這種“一體兩面”依存性對人生實踐和生活境界的養(yǎng)成所起到的便是“授人以漁”的作用,不僅是“培養(yǎng)人”,更是使其成為“某種人”;哲學教育的“神圣使命”,就是傳承哲學智慧,提升人們的哲學素養(yǎng),讓人們更智慧地生存[8]70。哲學教育的根本目標就是培養(yǎng)人們的哲學觀念,提高人們的反思、批判能力,形成其獨特的生活境界。
3人的生活就是實踐,而這種實踐,應當是包括了人的一切活動,因為人生就是人的實踐、人的生活,人生所“首先面對的就是人所生活于其中、實踐于其中的生活世界”[8]70。而人在這個“生活世界”中怎樣生活、怎樣實踐,這就要看他有什么樣的境界。《左傳》有云:“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彪m其原意是表達人與人之間的個性不同,存在著差異性,其實這里也可以借來表達人的境界之不同,各如其面,不可代替。至于境界的概念,在張世英先生看來,“與習慣、稟性、氣質、素養(yǎng)之類的概念有某種相近的意義”,“現(xiàn)實的人都是一個具有由客觀的社會歷史性和主觀的創(chuàng)造性兩者相交織而成的境界的人,人就在這樣的境界中生活著、實踐著,人的生活姿態(tài)和行動風格都是他的境界的表現(xiàn)”[9]。有某種境界的人,幾乎必然有某一種言行舉止,而他自己并不清楚地意識到他處于何種境界之中,但常能“聞其聲而見其為人”,即是說,能從其言行中判斷他有什么樣的境界。
這也正如孫正聿先生所強調的,教育是個體向歷史、社會和時代認同的基礎,又是歷史、社會和時代對個體認可的前提。哲學教育的意義就在于,它激發(fā)個體的求知欲望,拓寬個體的生活視野,撞擊個體的理論思維,催化個體的生命體驗,升華個體的人生境界[8]70。它激勵個體變革既定的世界圖景、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審美意識,從而創(chuàng)建人的新的生命樣態(tài)。而這種新的“生存狀態(tài)”其實就是人的生活境界。這種新的“生存狀態(tài)”使人在精神上保持一種高屋建瓴的姿態(tài),直接體驗到精神上的愉悅和心理上的快樂,哲學成為“體道之用、悟道之用和明道之用”,成為“思想之用”。我想,這就是一種我們能夠為之不懈追求的生活境界和人生姿態(tài)。而這種生活境界和人生姿態(tài),可以從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三個方面得以窺探。
第一,哲學與教育引導人們正確的人生觀。人是現(xiàn)實性的存在,但又是超越性的存在,人類總是希望把既有的現(xiàn)實變成更加理想的現(xiàn)實。哲學正是“以其理想性的世界圖景和理想性的目的性要求而超越于現(xiàn)實,并促進實踐的自我超越”[8]70。哲學和哲學教育的重要意義,即是它能夠導引人類自覺地對現(xiàn)存的生活世界進行批判性的反思,從而把世界變成更加理想的世界,把現(xiàn)實變成更加理想的現(xiàn)實。杜蘭特說過,只要我們能夠剖析自己的靈魂,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我們身上存在著不可或缺的賴以安身立命的精神寄托,生活對我們來說意味著不斷地把我們的全部人格或經歷變成光和烈焰。而哲學是對人生的反思和感悟,其根本目的是培養(yǎng)和塑造一種人生境界。學習哲學不是為了掌握永恒的真理,而是為了更加優(yōu)雅、更加美好地生活。人生在世,就是要協(xié)調好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的關系,理解好人的生活和人所創(chuàng)造的世界。生活在不可逆地延續(xù)著,而人生本來就是不斷地執(zhí)著追求、不斷地尋求對于人自己有意義的有價值的那個終點。
第二,哲學與教育覺解人們合理的價值觀?!盀樘斓亓⑿模瑸樯窳⒚?,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是先哲張載提出的人生崇高追求,這是一種通達且高遠的對于生活境界的追求,也是我們的哲學和哲學教育應有的題中之義。它既道出“天、地、人”的統(tǒng)一,也道出對這種崇高理念的不懈追求和精神享受。其實,這不僅是哲學學者們所一貫秉持和不斷探究的美好理想,也應當是每一個作為個體的人所應當信仰和堅持的精神品格,是真正的哲學與教育的“思想之用”,它為人生境界、世界圖景、實踐方式和思維方式的形成與提升起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而對于我們來說,除了將張載的“天地人心”作為一項不懈的精神追求之外,現(xiàn)實的人生意義就是期望自己能夠像“學者”一樣讀書、生活,不斷在哲學教育的反思與批判中汲取知識、拓寬視野;在更加超越的意義上,則是期望進入哲學思想者的狀態(tài),從現(xiàn)有的觀念出發(fā)而又超越現(xiàn)有的觀念,以理性的反思活動解除對現(xiàn)存理論的依賴,用智慧之養(yǎng)料培育自己思想的“掘墓人”;不斷地超越自我,掌握應有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世界圖式,把“全部的人格或經歷變成光和烈焰”,學以立己、學以達人。
第三,哲學與教育培育人們睿智的世界觀。孫正聿先生認為,世界觀的“世”,是人生在世的“世”,世界觀的“界”,是“人在途中”的“界”,世界觀的“觀”,是“人的目光”的“觀”。因此,世界觀是人生當下在世和人在旅途的根本觀點,它是歷時性的、發(fā)展變化的,因而是與時俱進的。由于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人們的思維方式、知識結構、社會地位、人生追求不同,人的世界觀也就大相徑庭??茖W的世界觀與方法論范導人們以辯證的觀點看待自己的全部思想,以一種反思的思維看待歷史的進步性和局限性,引導人們在現(xiàn)實的生活世界中將辯證協(xié)和的思想與觀念融入社會生活,并在社會生活中不斷創(chuàng)造和進取,以睿智的目光看待歷史和社會的發(fā)展,以實現(xiàn)自身的發(fā)展與對自我的超越。
[1]高清海.找回失去的“哲學自我”——哲學創(chuàng)新的生命本性[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285-286.
[2]孫正聿.哲學通論[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262.
[3]孫正聿.思想中的時代[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21,123.
[4]孫正聿.哲學與哲學教育[J].哲學動態(tài),2008,(1).
[5]王坤慶.精神與教育——一種教育哲學視角的當代教育反思與建構[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總序3-4.
[6]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王承緒,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47.
[7]趙林.西方哲學史講演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78.
[8]張世英.哲學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9]孫正聿.我看哲學和哲學教育的特性[N].北京日報,2012-11-05.
[責任編輯:高云涌]
2016-08-30
韓璞庚 (1963—),男,教授,二級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吳嵩倩(1990—),女,碩士研究生,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
B1
A
1002-462X(2016)10-005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