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為何“經濟學”本質上應是“政治經濟學”?

        2016-02-27 11:42:55
        學習與探索 2016年11期
        關鍵詞:經濟研究

        朱 富 強

        (中山大學 嶺南學院/轉型與開放經濟研究所,廣州 510275)

        ?

        ·經濟學理論與思潮新探索·

        為何“經濟學”本質上應是“政治經濟學”?

        朱 富 強

        (中山大學 嶺南學院/轉型與開放經濟研究所,廣州 510275)

        “經濟學”起源于“Oikonomikos”一詞,意味著“家政管理”,隨著研究對象從家庭組織擴展到城邦和民族國家,“政治經濟學”出現,它集中研究國家組織中大眾之事的治理。政治經濟學根本關注的是涉及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公共議題,其中,經濟增長、勞動分工、收入分配和制度變革構成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四位一體基本結構。經濟學的根本目標在于提高國民的社會福利,從而也必然涉及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因此,“政治經濟學”是經濟學科的合理名稱。隨著“政治經濟學”內涵的窄化以及社會思潮對國家干預的反動,新古典經濟學將研究對象從組織轉向了個人,集中關注個體行為而非組織運行,關注資源配置而非財富創(chuàng)造,關注市場交換而非勞動分工,并在既定制度下進行均衡分析,從而導致了“政治經濟學”一詞被“經濟學”一詞所取代。

        經濟學;政治經濟學;組織;公共領域;社會福利

        一、引 言

        政治經濟學往往被認為是與現代主流經濟學相對立的學說支流,中國經濟學界則存在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的兩分體系。顯然,作為現代經濟學的支流,政治經濟學自邊際革命以降尤其是新古典經濟學確立之后在西方經濟學界就逐漸淪落為邊緣和異端的位置,而自20世紀90年代以降在中國經濟學界也迅速被邊緣化,乃至越來越多的經濟院校已經取消了政治經濟學課程和專業(yè),政治經濟學課程和專業(yè)被排擠到人文學院或者專門的馬克思主義學院。那么,經濟學科的這種發(fā)展趨向合理嗎?要正確認識這一點,就必須重新審視和反思經濟學和政治經濟學的含義。其實,從本體論上說,經濟學需要關注組織的效率和國民的福利,不僅要剖析社會經濟現象“是什么”和“如何產生”等問題,還必須進一步探討社會經濟現象“應該如何”和“如何改變”等問題,因而“政治經濟學”一詞本身就是經濟學科的合理稱呼?,F代經濟學之所以逐漸拋棄“政治經濟學”這一稱呼,根本上源于特定歷史背景下它只關心前一問題,而忽視了后一問題。

        同時,從起源學上看,政治經濟學(Political Economy)是經濟學科的早期名稱,主要研究國民財富增長以及相伴隨的勞動分工和收入分配等問題;只不過,邊際革命以降,“政治經濟學”名稱就逐漸為“經濟學”(Economics)一詞所取代,它集中研究個人效用以及由此產生的商品交換和消費問題。顯然,自從古典的“政治經濟學”話語體系轉向現代的“經濟學”話語體系,帶有“ics”后綴的經濟學開始把自己與物理學(Physics)、數學(Mathematics)這樣的學科放在一起,從而使自己具有與自然科學平等的地位。這樣,現代經濟學人就開始推崇“經濟學”而貶斥“政治經濟學”:一方面,他們認為政治經濟學滲入了道德倫理和國家意志等因素,從而是不科學的;另一方面,他們將經濟學視為研究一般經濟規(guī)律并正確體現經濟學科性質的通論性名稱,而將政治經濟學視為歷史中特殊情形并誤導經濟學科發(fā)展的過渡性名稱。果真如此嗎?本文從經濟學科的歷史起源和學科特性對此作一考辨。

        二、經濟學科研究的核心議題

        西方經濟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臘,色諾芬的《經濟論》是人類歷史上第一部經濟學著作,它用對話的方式轉述了蘇格拉底的許多經濟思想。同時,《經濟論》實質上是一本關于家庭管理的書,集中探究組織的有效管理。在書中,色諾芬最早使用了“經濟學”(Oikonomikos)一詞,Oikonomikos一詞源于希臘語oikos(家庭)和nomos(法或原則)的結合,意思就是家庭管理的原則。當然,這里所指的“家庭”與現代意義的“家政”是不同的,因為古希臘的“家”指的是氏族及家族。事實上,古希臘奴隸制生產以家庭為單位,“家”就是當時最基本的生產組織,組織管理奴隸制經濟的相關問題都被列入“家政管理”范圍。色諾芬認為,良好的組織可以產生數倍的生產力:一方面,良好的組織有賴于好的領導和管理,需要領導人通曉相關各領域的知識;另一方面,良好的組織體現為人們對管理的順從而不是逼從,需要領導者有高超的管理技巧。因此,色諾芬重視領導和政策實踐的性質,關心財富及其增長問題,并集中探究了私人和公共事務的適當組織和管理,集中探究了技能、秩序和分工原理。柏拉圖則將這種分析進一步拓展到城邦組織上,分析國家的政治、經濟結構,探討最優(yōu)化的政治經濟和公平的道德規(guī)則,進一步分析了互惠互利的專業(yè)化發(fā)展和交換理論。

        顯然,從起源學可以看出,經濟學科的研究對象根本上在組織,是研究組織運作的機理以及相應的規(guī)范,包括:研究組織內部如何分工以促使既定資源投入創(chuàng)造出最大化的財富,研究如何監(jiān)督和懲罰機會主義行為以維護組織的有效運行,研究如何對所創(chuàng)造的財富進行分配以激勵人們加入組織聯合行動。同時,組織本身是由眾多成員組成的,組織的運行必然關涉所有成員之間的關系,因此,研究組織的經濟學集中關注的不是屬于私人領域的個人事務,而是屬于公共領域的大眾之事。相應地,當組織的范圍擴大到國家之時,“經濟學”就被“政治經濟學”一詞所取代,集中研究有關國家組織中大眾之事的管理法則。事實上,“政治經濟學”一詞也是來自希臘文中的polis(社會機構)、oikos(家庭)和nomos(法或原則),其字面意思就是“有關社會管理的規(guī)則”,用現在的話則是“經濟政策的理論基礎”[1]。同時,“政治”本義上是一種管理活動,孫中山說:“政就是眾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眾人之事就是政治?!盵2]因此,經濟學科尤其是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研究領域在公共領域,基本框架則是經濟增長、勞動分工、收入分配和制度,這四位一體也構成了古典政治經濟學的核心議題。

        當然,流行觀點往往將經濟學科的研究局限在私人領域,其理由是家庭事務是非“政治”的。確實,傳統(tǒng)的家庭組織似乎是基于社會習俗而非基于個人間的自愿契約形成的,存在嚴格的等級制,擁有巨大權威的家長成為家庭組織的統(tǒng)治者。正是由于在家庭組織中,家長或奴隸主是天然的領導者和管理者,因而早期的家庭管理也就等同于家庭財富的管理。相應地,色諾芬在《經濟論》中主要論述的就是奴隸主如何管理好自己的財產,如何有效地壓榨奴隸的剩余產品以獲得更多使用價值的東西。無獨有偶,在德語中,“經濟”(wirtschaft)一詞也隱含了主人的意思,過去的一家之主要為全家的生計和一切與此有關的事情負責。不僅家庭組織如此,早期的其他社會組織基本上都是基于社會習俗而形成的“自然”群體,而不是基于個人權力交換而形成的現代契約。相應地,早期生產組織往往都由特定個人所成立和控制,存在特定的所有者和主權者。顯然,主權者管理組織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自身收益,從而關注組織運作的有效性和效率,同時,組織運作的有效性和效率則與合理的分工有關,體現為資源的有效配置。那么,我們又如何理解組織研究的四位一體架構呢?

        首先,針對上述觀點,有兩點需要加以說明。(1)家庭等組織畢竟是由眾多成員組成的,成員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很大程度上會決定組織的效率,因此,這些傳統(tǒng)組織也需要關注制度的建設,盡管主權者設定的制度往往是泰勒意義上的“科學”管理制度,它將主權者以外的組織成員都視為外在的投入要素。也即在早期的組織研究中,主要關注經濟增長、勞動分工和制度設計這三大議題。(2)社會的發(fā)展使得家庭組織也帶上越來越強的契約性質,它不再歸屬于男性家長或其他特定個人所有,不再是最主要的不平等場所;相反,它越來越被看成是男女雙方基于婚姻契約而形成的共同體,由此“生產出”的子女也是天然的平等所有者。相應地,家庭組織的發(fā)展也不再僅僅反映男性家長或其他特定個人的需要,不再實行絕對的“家父制”專制;相反,它要兼顧所有成員的生活和追求,需要引入越來越多的民主決策。因此,收益分配問題在現代家庭中也變得越來越重要,在很大程度上,國家也通過法律方式越來越介入家庭組織的收益分配,如兒童保護法、老人權益保護法、婦女權益保障法、婚姻財產法等。

        其次,在現代的組織研究中,收入分配成為越來越重要的議題。究其原因,現代組織是由眾多個體通過契約而成立的,組織屬于全部訂約者所有,而不再存在特定主權者,從而就轉變?yōu)樯鐣矙C構,因此,組織的有效運行就呈現出強烈的道德性,關乎分工收益在全體成員間的分配以及對成員行為的激勵和約束。事實上,在現代社會中,人們之所以積極參與組織就在于,組織所促進的分工合作能夠帶來更大的分工收益與合作剩余,從而使得每個成員都能從中獲得更滿意的收益。

        最后,即使是在過去漫長的古代社會,收入分配也并不是不重要的,只不過早期共同體內部存在著不同的收入分配機制而已。不同于現代組織所依賴市場談判和交換的收入分配機制,早期社會的收益分配具有明顯的互惠和再分配特性:前者主要體現在家庭和親族組織中,后者則體現在由共同首領領導的部落或地域共同體之中。波蘭尼寫道:早期“經濟組織形式是一個封閉的群體。盡管這個自足的單元是由家庭、聚落或領地等非常不同的實體組成的,但其原理是一樣的,也就是說生產及儲藏是為了滿足團體成員的需要。這個原則在實際運用上與互惠或再分配一樣廣泛。其制度核心的性質是不重要的:它可以是以父權家族那樣以性別為主的,也可以是村落中以地域為主的,或者是封建領地中以政治權力為主的。這些群體的內部組織也不盡相同。它可以像羅馬的家族那樣的專制,或者像南斯拉夫民族之莊園那樣的民主;可以達到像加羅林王朝的大莊園,可以小到像西歐的一般農家那樣。它對于交易或市場的需要不會比行互惠或再分配的社會來得大?!盵3]

        顯然,根據上述的分析,我們就可以進一步理解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賦予經濟學科所研究的具體內容。在宏觀方面,它涵括了國家組織的組成、社會分工的深化、國民經濟的發(fā)展、收入分配的優(yōu)化以及社會制度的改進等;在微觀方面,它包括組織結構的構建、組織資源的配置、組織成員的關系、協作生產的分工、共同成果的分配、組織運行的方式及治理,等等。威克斯蒂德就指出,經濟學“可以包括對資源管理的一般原理的研究,不管這種資源管理是個人的、家庭的、企業(yè)的還是國家的;包括對在一切管理中發(fā)生浪費現象的方式的檢查”[4]。從這個意義上說,經濟學科的研究內容包含了斯蒂格利茨所說的經濟學要解決的人類兩大經濟問題:資源配置問題和動力激勵問題。事實上,古希臘人就非常關注對人的控制因素,創(chuàng)造出高超的管理藝術,并在發(fā)揮管理配制中制定了對經濟理論有重要意義的分析結構,這遠遠勝過現代經濟學。

        現代經濟學與管理學和政治學是脫節(jié)的,無論在微觀層面還是在宏觀層面經濟學都無法為管理實踐提供有效的理論支持。那么,如何將兩者聯系起來呢?事實上,要把動力激勵問題的研究上升到理論的高度,首先需要明確誰行動、為何行動以及如何行動:微觀上涉及組織內部的分工和合作,涉及組織治理的激勵和約束,涉及資源的配置和收益的分配,涉及組織成員間的關系和互動,也涉及企業(yè)的文化和慣例;宏觀上涉及國家機構的功能和運作,涉及官僚的選擇和監(jiān)督,涉及社會財富的創(chuàng)造和分配,涉及勞動資源的開發(fā)和配置,涉及公民之間的關系和互動,也涉及社會的倫理和法律。顯然,所有這些恰恰是經濟學原初的研究課題。西斯蒙第寫道:“經濟這個詞,按照詞的原意,指的是家庭的規(guī)律,而政治經濟學是用于城市的家庭的規(guī)律。家庭和城市是人類兩大組合形式,這些很早就存在的組合形式就是科學的研究對象?!盵5]10因此,要在現代經濟學和管理學之間架起橋梁,將經濟理論和社會實踐有機結合起來,在很大程度上就需要再次回歸到經濟學科的本源,重新把組織、分工、制度和分配作為經濟學研究的核心議題。

        三、從經濟學到政治經濟學

        經濟學最早研究的是家庭組織的規(guī)范和管理,隨著作為研究對象的組織由家庭、氏族轉向城邦和城市國家,由基于習俗的傳統(tǒng)群體轉向基于契約的現代組織,管理的內容和目的等也有了擴展和變化:(1)管理者不再是專屬于世襲的某人或某群體,而是基于更廣泛標準在社會上選聘的;(2)管理的內容不再局限于物質利益,而是更廣泛的效用;(3)管理的目標也不再局限于增進特定主權者(所有者)的收益,而是關注所有成員的共同利益。相應地,就帶來了管理方式和規(guī)范的改變。例如,色諾芬的《雅典的收入》就是討論雅典國家的財政問題,是如何對奴隸主制國家進行管理;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更是集中論述了如何管理國家以使人們的生活更美好,著重對國家的整個政治、經濟結構的理論分析,并探討了最優(yōu)化的政治和經濟。伴隨著研究對象轉向了更大的城邦組織,也就產生了“政治經濟學”一詞。從這點上講,柏拉圖可以被看作政治經濟學的鼻祖。隨后,亞里士多德也集中在家政和農莊管理上,進一步將色諾芬的家庭管理思想置于奴隸主國家管理的范圍之內進行論述。亞里士多德認為,經濟學研究的是取財術和致富術,為家庭和國家取財與追求貨幣增值是取財的重要內容,從而將家庭管理與城邦管理聯系起來。因此,政治經濟學所涉及的不僅是私人領域的個人事務,更關涉公共領域的社會事務。

        政治經濟學的正式形成是在民族國家出現以后,發(fā)生在重商主義時期,這也是經濟學科獲得獨立地位的時期。它最初是法國的重商主義者蒙克萊田分別在1615年和1616年發(fā)表的《獻給國王和王后的政治經濟學》和《論政治經濟學》兩篇文章中提出的,這些文章都超出了家庭經濟的狹小范疇,論述了國家積極參與管理經濟的作用。后來,威廉·配第、布阿吉爾貝爾、坎鐵隆、魁奈等又相繼發(fā)展了重農主義,并將經濟研究的重點轉向生產領域,涉及國家對生產領域的管理。很大程度上,馬克思也正是繼承了他們的衣缽而將研究的重點放在生產領域,并特別將研究對象限定在生產關系上。顯然,研究對象從組織擴大到國家之后,經濟學科的研究對象和內容都大大拓寬了,涉及了社會分工、社會分配、社會制度以及宏觀管理等問題。所以,1755年盧梭在為法國《百科全書》寫“政治經濟學”條目時,就特意區(qū)分了“政治經濟學”與“家庭經濟學”。不過,直到1769年詹姆斯·斯圖亞特的《政治經濟學原理探究》一書,“政治經濟學”一詞才正式引入英文文獻,并第一次形成了有完整體系的著作。此后,“政治經濟學”概念開始獲得了迅速的推廣和使用。顯然,早期的政治經濟學家都試圖提出經濟活動指導方針和為政府促進商業(yè)發(fā)展提供政策建議,其著眼點在于社會財富的發(fā)展;并且,此時的政治經濟學已經從家庭或國家的管理擴展到對所有社會經濟問題的研究,這也是為什么其間的孔德主張用社會學一統(tǒng)整個社會科學的所有領域。

        政治經濟學正式形成的標志是亞當·斯密的《國富論》,這是人類第一次系統(tǒng)研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著作,也是經濟學科發(fā)展的分水嶺;它標志著現代以自由放任為中心的古典經濟學的誕生,使得經濟學真正成為一門有獨立體系的科學,并奠定了今后經濟學研究的基石。此后,英國、法國等國家的大學相繼指定一批政治經濟學教授,自此以后的一百年間,政治經濟學成了經濟學的既定名稱。一般地,人們往往把從17世紀中期開始到19世紀30年代稱為“政治經濟學時代”,此時的古典經濟學家們致力于財富的生產、社會分工、收入分配等問題的探索,因而古典經濟學又稱政治經濟學。事實上,斯密開創(chuàng)的古典政治經濟學所關注的根本問題就是:整個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以及人們福利和應得權利的相應提高。例如,斯密在《國富論》的第四篇“論政治經濟學體系”開篇就說,“被看作政治家和立法者的一門科學的政治經濟學,提出兩個不同的目標:第一,給人民提供充足的收入或生計,或者更確切地說,使人民能給自己提供這樣的收入和生計;其次,為國家和社會提供公共服務所需的充分收入,使公務得以進行??傊?,其目的在于富國裕民?!盵6]

        正是由于古典經濟學家關心的是公共領域的問題,關注整個社會尤其是弱勢群體的福利增長,因而古典政治經濟學有兩大基本內容:(1)由于試圖通過促進國民財富的創(chuàng)造來保障普遍福利的提高,這就涉及生產性勞動的投入和配置問題,從而導致了勞動價值理論的興起;(2)關心既定國民財富下的社會福利的提高,這就涉及如何最大化交換剩余問題,從而導致了自由放任的政策主張。同時,由于公共領域的問題往往關涉統(tǒng)治者的行為問題,因而斯密本人在寫《國富論》時心目中就把經濟學視為寫給政治家和立法者閱讀的一門學問,在他的話語解釋中到處不無對君主與政府應當在治理社會時如何行事的治國方略和政策建議;為此,斯密不僅討論了一些經濟和貿易政策,而且廣泛討論了政治、法律甚至外交等等方面的問題,除了提出“看不見的手”這一著名的經濟學原理外,還討論了保證這種“看不見的手”能得以良好運作的自由制度原則及其法律保障問題。斯蒂格勒就指出,在斯密等英國古典經濟學家看來,經濟學的任務是勸說人類社會尤其是國家的主權者應該采取什么樣的合宜治理方式和制度形式,來使一國的經濟繁榮,人民致富。

        當然,在重商主義時期,國家干預政策大行其道,保護市場運作的法治和憲政民主體制則沒完全建立起來,同時,干預政策已經對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發(fā)展構成越來越嚴重障礙,為此,斯密更為強調市場機制的作用,在雇主主義時代,各階層人民的收入分配也主要是由市場競爭來決定的。不過,盡管斯密對市場競爭采取了樂觀主義態(tài)度,相信隨著市場機制的逐漸完善和成熟,私利和公益會達到自然的和諧一致。但整個社會發(fā)展的現實卻表明,市場機制的完善過程是漫長的,而在市場還沒有成熟之前,在自然作用下往往存在一個異化的過程;而且基于力量決定的市場交換往往會導致收入分配的嚴重不平等,導致人們的應得權利和國民財富之間的逆向發(fā)展。因此,到了李嘉圖時代,分配就逐漸開始成為中心問題,穆勒更是提出了生產和分配的兩分法:生產方式和規(guī)律受自然法則的支配而非人意所能改變,這與自然條件和科學技術相聯系;分配不僅僅由經濟力量決定,政府和國家不能規(guī)定各種分配制度的作用,但有權選擇哪種分配制度。為此,古典經濟學家都積極探討制度變革的途徑。例如,穆勒融會了前人所有較有見地的思想而重新組織了自斯密以來的經濟學體系的同時,也積極把經濟分析明確地引申到社會改革領域,從而成為古典經濟理論、經濟政策和社會哲學的完整論述。

        最后,需要指出,在市場經濟蓬勃發(fā)展的資本主義早期,古典經濟學家集中研究了市場中的分工、分配以及相應的市場機制運行等問題。究其原因,市場也是一種組織,速水佑次郎將市場視為“是通過自發(fā)交易協調商品、服務的市場和消費的組織”[7]232。同時,組織又是由為實現特定目的的一系列的規(guī)則所構成,因而組織往往又與制度混同使用。速水佑次郎寫道:“國家是由一套統(tǒng)治規(guī)則組成的制度,同時,它又是由依照那些規(guī)則組織的各種職能部門和機構構成的功能性實體。同樣,市場是由在價格參數下控制自發(fā)交易的規(guī)則組成的制度,它也是由組織如零售商、批發(fā)商這樣的各種市場主體以溝通消費者和生產者關系的功能性實體。”[7]231顯然,正是從組織的角度,我們可以將市場也視為一種協作系統(tǒng),它的運行也與分工、分配有關,市場機制的有效性也與激勵和約束機制有關。事實上,除了單純的個人消費等問題可以看成是“純”私人領域外,人類社會的一切事物根本上都涉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且在一個非魯濱孫社會中,甚至是個人的生產和消費也必然會影響到社會的其他成員。也就是說,純粹的私人事務是沒有的,一切事務都或多或少地具有公共的性質,人類社會的一切行為都會直接或間接地涉及公共領域。因此,政治經濟學更恰當地反映了經濟學科對社會事務進行研究的要求和特征,反映了現實市場的運行特征。

        可見,盡管西方的“經濟”起源于微觀性的“家政管理”,但隨著經濟學科的研究對象從家庭組織擴展到國家,隨著經濟學科所涉獵的公共領域越來越廣泛,經濟學的研究內容也就越來越廣,集中研究整個財富的創(chuàng)造和分配,關注整個社會的福利提高,關注整個國家中的利益沖突,等等問題。顯然,斯密等古典經濟學家對經濟學的性質與任務的理解與古漢語中“經邦濟世”和“經世濟民”具有相通的含義,也正如葉坦所說,“西方的‘經濟’起源于微觀性的‘家政管理’,這與中國‘經濟’源自宏觀性的‘經邦治國’不同;但其也含有管理城邦國家等與‘經國濟民’相仿佛的內容,并帶有倫理道德、情感哲理的色彩,這與古代中國尤其是儒家的經濟觀是很相似的?!盵8]同時,即使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以及市場機制的完善,市場行為和經濟活動越來越依據價格信號而非行政命令,也不能將個體行為視為孤立的和他人無涉的,任何人和行為都發(fā)生在市場這一組織中,而市場組織和國家組織之間則存在根本上的互補和共生關系。因此,研究市場經濟活動時,就需要關注市場規(guī)則對不同行為主體的自由度,關注市場收入分配的合理性,關注市場分工的內在機制,這些都是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內容。不幸的是,由于新古典經濟學抽象掉了市場的豐富內容而致力于構建一個邏輯化市場學說,從而也就不再研究分工和分配問題,不再剖析產品市場和勞動市場的各自特點,也就根本上沒有生產理論和分配理論。

        四、政治經濟學的研究目標

        自研究對象從家庭等微觀組織轉向國家等宏觀組織并由此誕生出“政治經濟學”之后,經濟學科的研究目標就從組織運行的有效性轉向了社會福利的提高問題,致力于探討經濟運行的規(guī)律并以此尋求提高人們福利水平的途徑。事實上,斯密和其他絕大多數古典經濟學家都把經濟學視為一門富國裕民的科學,后來關注社會現實的經濟學家也是如此。馬歇爾寫道:“政治經濟學或經濟學是一門研究人類一般生活事務的學問;它研究個人和社會活動中與獲取和使用物質福利必需品最密切相關的那一部分?!盵9]阿瑪蒂亞·森也指出:“經濟學從根本上說不是關于商品的科學,而是引領人類生活的科學。這種生活包括制造商品和使用商品,但其與商品的生產、交換和消費并不相同。對商品世界的興趣是派生出來的,根本的考慮還是我們所過的或是不能過的生活?!盵10]

        同時,在對社會福利的關注中,最為重要的是提高低收入階層的福利或生活水平。究其原因,在任何時代、任何社會中,富人都已經獲得特定歷史條件下能夠獲得的最大滿足,從而也就構成不了經濟學關注的主要對象;同時,弱勢者的生活水平限制了整個社會普遍福利的提高,他們的生活狀況也是滋生社會問題的主要淵源。西斯蒙第就強調,“國民財富就是應該使所有的人分享到生活的好處”,而“對一門好的政治經濟學來說,最重要的是認識窮人的地位,并向我們保證,只要窮人勞動,社會就能使他們豐衣足食、安居樂業(yè)?!盵5]4馬歇爾則指出,“窮人的禍根是他們的貧困”,而且,“一切的人初入世界都應有過文明生活的公平機會,不受貧困的痛苦和過度機械的勞動的呆板影響”[9]25。為此,西斯蒙第指出,經濟學是研究一定的國家中絕大多數人能夠最大限度地享受該國政府所提供的物質福利的方法的科學。馬歇爾則認為,經濟學的首要目的是要有助于社會問題的解決,而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探悉社會問題的根源。

        盡管經濟學研究的具體目標在不同時期往往會出現轉換,但任何時期經濟學都存在一個根本性目標,這就是要探究如何提高人類福利的途徑。事實上,現代主流經濟學強調,經濟學是研究“生產什么”“如何生產”以及“為誰生產”的學問,其中就包含了提高人類福利的思想。一方面,經濟學需要探究在既定生產力水平的基礎上如何更好地利用自然,讓稀缺性的自然資源發(fā)揮更大的作用,更好地滿足人們的需要,從這個角度上講,實際上就是稀缺性的資源如何配置以創(chuàng)造出更大的價值問題,這是研究“生產什么”和“如何生產”的課題;另一方面,要提高人類的福利就必須考慮“生產什么”,經濟學也必須探究社會中不同層次的人的需求(價值)取向,同時,也要考慮生產出來的產品如何配置才能最大限度地增進社會福祉,這是“為誰生產”以及消費品的配置問題。顯然,這兩個方面對實現經濟學的目標而言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的。不幸的是,現代主流經濟學的發(fā)展卻造成這兩個途徑的割裂,特別是往往抹殺了后一個方面,似乎“生產什么”是不言而喻的,就是為那些能夠出得起更高買價的人生產。事實上,正如維塞爾指出的,“生產出來的不是那些可能有最大效用的東西,而是人們需要付出最高價錢的東西;財富上的差別愈大,生產上的矛盾也愈顯著。它給浪蕩公子和饕餮之徒提供奢侈品,而對貧苦不幸的人的需要卻充耳不聞;因此,正是財富的分配決定怎樣去生產、并引起最不經濟的消費,這種消費把原來可能用來醫(yī)治貧窮創(chuàng)傷的東西浪費在不必要和該受譴責的享受上面了?!盵11]

        那么,如何提高人們的福利尤其是緩解窮人的貧困呢?這主要源于兩大基本途徑:(1)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財富,這是斯密等關注的;(2)建立有利于窮人的分配和再分配制度,這是李嘉圖和穆勒等關注的。

        首先,就財富的創(chuàng)造和福利總量的提高而言,有兩個基本途徑:(1)在資源既定的情況下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這也就是新古典經濟學強調的稀缺性資源的最優(yōu)配置以及現代經濟學提出的理性行為者的最優(yōu)選擇問題;(2)在資源使用效率不變的情況下創(chuàng)造新的財富或資源,這也就是古典經濟學關注的通過社會分工促進國民財富的最快增長問題。顯然,新古典經濟學之所以要強調現有資源的合理使用,關鍵在于它將(短時內)資源視為稀缺的,這也是新古典經濟學的基本假設。不過,相對于人類的需求和利用能力而言,大自然賦予人類的資源并不是稀缺的,只不過,一方面大量的資源還無法為人類有效利用,另一方面已經開發(fā)的可利用資源因惡性競爭而導致了這些資源被大量浪費和破壞。因此,我們說,相對于當前人類社會的利用能力而言,大自然所提供的天然資源是相對充足的,人類社會發(fā)展的瓶頸在于資源的利用能力而不是自然資源的絕對數量。相應地,提高利用能力也是人類面臨的重要課題。

        事實上,盡管新古典經濟學把資源“稀缺性”作為經濟學的基本前提,但這種基本假設存在明顯的局限,它并沒有動態(tài)地看到資源不斷被利用的廣度和深度,而是靜態(tài)地把資源當成了消費品。門格爾就指出,成為財貨必須具有四個條件:(1)能夠滿足人們的需要,對應著人們的欲望;(2)必須具有使它有能力引起與欲望滿足間的因果聯系的各種特性,如果不存在客觀的因果關聯,即使對應著我們的某些欲望也不是財貨;(3)這種因果聯系要為人們所認識,如果我們不能認識石油的能源價值,它就不構成財貨;(4)必須有將此事物用于滿足欲望的能力,火星上的礦產就不構成我們的財貨。門格爾認為,缺此四條件中的任何一條,都只是一種有用的東西,而喪失財貨的本質。例如,在第二次工業(yè)革命之前,人類還缺乏大規(guī)模使用石油的能力,因而它雖然豐富,但并不構成資源;同樣,現有的研究表明,月球上蘊藏了100萬~500萬噸氦3,而只要開發(fā)出100萬噸氦3就能夠保證地球能源使用一萬年。也就是說,要正確理解財貨或資源,就需要將它與人們的利用能力結合起來。從現實意義上講,只有與人類勞動結合并處于人類勞動能力可支配和利用的情況下的資源才構成生產資源。

        那么,如何才能利用這些豐富的自然資源呢?這就需要增加生產的迂回度以及提高技術水平,而這些都有賴于物化勞動或產品(資本)的積累。只有以豐富的物化勞動為基礎,人們才可以采取更迂回的生產方式,才有時間發(fā)展生產力。顯然,物化勞動或資本根本上又是社會勞動創(chuàng)造的。因此,資源量實質上就不應該用它們的物理量來衡量,而應該用人類用以獲取、利用資源的勞動量來衡量的。也即只有勞動才是衡量和反映資源數量的真正尺度,隨著物化勞動的不斷積累以及勞動能力的不斷提高,人類可利用的資源量也就越來越多。同時,社會勞動一方面提高對既有資源的利用能力,另一方面又是稀缺的,因此,如何更好地利用勞動就是經濟學更為核心的問題,這不僅涉及勞動的配置,也涉及勞動的分工。為此,馬克思經濟學強調,人類不能無限量地生產出人類需要的各種產品,主要不是因為資源的“稀缺”,而是因為生產作為一個物質過程需要一定的時間延續(xù),為此,馬克思經濟學特別注重對社會勞動的研究,致力于通過有效配置社會勞動時間來增進價值的創(chuàng)造。也就是說,馬克思經濟學從人類歷史的演化中看到了資源外延的擴大,從而更深刻地研究勞動分工和資源創(chuàng)造等問題。

        其次,就弱勢者福利的提高和收入的分配而言,要促進社會福利尤其是弱勢者福利的提高,在促進國民財富不斷增長的同時,還必須考慮這些財富的分配。事實上,市場機制引導的勞動分工可以有效引導資源配置和創(chuàng)造出更高的分工收益,這些分工收益是全體生產要素在共同生產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合力作用的產物,這些合力和合作剩余都屬于公共屬性,它不屬于單個生產要素所有,從而需要在所有生產要素及其所有者之間進行合理分配。但是,基于市場原則的分配是力量博弈的結果,這并不能很合理地體現各類形態(tài)物化勞動對合作剩余的貢獻。譬如,在資本力量非常強勢的社會,可以使得勞動者僅僅獲得接近于單干的“退出”工資,而美其名曰不接受此水平工資可以自由退出正體現出市場雇傭自由;但事實是,個人不加入企業(yè)或其他生產組織而選擇單干所獲得的報酬確實要更低,但它一旦加入生產組織中勞動有效性就極大提高了,這對以資本形態(tài)的物化勞動而言也是如此。

        事實上,盡管斯密對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做了樂觀的預計,但后來的發(fā)展卻呈現出與理論格格不入并且每況愈下的嚴峻現實:通過工業(yè)活動對財富的追求愈來愈成功,但它帶給大多數人的卻是苦難。西斯蒙第在多次訪問英國后寫道:“在這個令人吃驚的國家,似乎在進行一次偉大的試驗,以垂范其他國家。但是,我卻發(fā)現這里的生產在不斷增長而快樂卻在遞減。這個國家的民眾似乎和哲學家們一樣忘記了財富的增長不是政治經濟的目的,而是為所有社會成員牟取幸福的工具。我曾在每個社會階級尋找幸福的蹤影,但它卻無處可尋。”[12]正是由于工業(yè)革命發(fā)展產生了越來越嚴重的經濟沖突問題,因而提出一個合理的分配模式已成為當務之急。正是在這種情勢下,李嘉圖將確定調節(jié)分配的法則視為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問題;穆勒認為經濟越發(fā)達的國家越需要更好的法則;西斯蒙第則主張依賴國家政策來調節(jié)社會經濟生活,主張通過立法的手段賦予工人新的有尊嚴的地位,主張實行工廠法來保障工人的工資,主張實行利潤分享以促進勞動階級向上流動,主張通過累進制稅進行財富再分配,從而改良的新自由主義代替了古典經濟學的經濟自由主義。即使到了新古典經濟學占支配地位的20世紀初,庇古也強調,通過收入平均化可以提高社會總效用。隨后,勒納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勒納原則:如果收入的邊際效用是遞減的,那么在既定的產量水平下,收入的平均分配能實現社會總體效用的最大化。

        顯然,經濟學說史表明,財富的分配問題成為古典經濟學向新古典經濟學過渡過程中集中討論的問題,也正是基于這一問題的考慮,西方社會的社會制度不斷得到改進,市場機制也日益健全,從而逐漸把既存制度視為合理的。同時,在古典主義時期,對人類社會的整體福利以及上層集團的利益較為強調,但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以及社會權力的分散,普通個人的福利變得愈益重要,因此,當前經濟學也要關注一般百姓的福利問題,這不僅涉及財富的增長和涉及財富的分配,同時也要探究個體如何有效地使用這些資源。經濟學說史也表明,不同時期經濟學所處理的主要問題是不同的:在古典主義時期,關注的是如何創(chuàng)造財富,財富創(chuàng)造本身是在共同體內協作完成的,而創(chuàng)造出的財富又面臨著分配的問題,因而古典經濟學家特別關注公共領域的關系和制度;在新古典主義時期,公共領域的關系在資本主義范圍內已經逐漸理順,資本主義社會制度也逐漸成熟,因而新古典經濟學特別關注既定稟賦下如何獲得效益最大化問題,這主要涉及私人領域的理性行為方式。正如韋森所說,“盡管經濟學的任務隨人類社會的歷史變遷而變化了,但經濟學的本質和意義卻并沒有發(fā)生多少實質性的變化?!洕鷮W的目的和意義似乎只有一個:那就是向人們展示,通過形成什么樣的社會秩序和制度安排,人類社會才能最有效地創(chuàng)造和最佳地使用財富,從而增加個人、群體、國家乃至整個人類社會的福祉?!盵13]

        可見,要真正理解經濟學科研究的根本目標,就要關注經濟學科的研究本體;要真正理解經濟學研究的現實內容,就要分析不同時空下的人類需要。事實上,在不同歷史時期以及不同的社會經濟發(fā)展背景下,經濟學所關注的對象是不同的。例如,在古典主義時期,經濟學家關注的是如何促進國家財富的增長,特別是在物質資本積累不多的情況下,如何增加生產性勞動以及如何促進分工成為當時研究的重點,由此出現和壯大了勞動價值理論;而到了古典主義后期,由于勞動投入的生產能力已經達到了一定的限度,因而自李嘉圖開始的古典經濟學們如穆勒、西斯蒙第、馬克思等都轉而關注分配問題,并把建立一個合理的分配制度視為經濟學建立的基石。隨著西方市場機制的逐漸完全和社會制度的日益健全,自邊際革命開始新古典經濟學家逐漸把研究從生產轉向個人消費,同時,由于當時的消費還主要局限于物質方面以及生產越來越依靠積累的物質資本,因而新古典經濟學把稀缺性資源的配置問題作為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不過,隨著物質財富和物質資本的日益豐富,人們的需求也逐漸從物質領域轉向更為廣泛的非經濟領域,經濟學科的研究對象也有所變化,開始把理性的人如何行為視為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五、尾論:經濟學科的應然和實然

        從起源學上看,經濟學科的基本研究對象是組織,集中研究組織的管理和規(guī)范問題。這包括這樣幾大要點:(1)經濟學科研究的根本對象是組織,從家庭組織發(fā)展到企業(yè)組織再到國家組織;(2)經濟學科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優(yōu)化組織的運作機理以及相應的管理規(guī)范,以提高組織運作的有效性和效率;(3)經濟學科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組織內部如何分工以促使既定資源投入創(chuàng)造出最大化的財富,組織如何分配收益以維護互惠協作,組織如何監(jiān)督和懲罰機會主義行為以維護聯合行動;(4)經濟學科研究的基本框架包括經濟增長、勞動分工、收益分配和制度變遷,這四位一體構成了古典政治經濟學的核心議題。顯然,組織的運行必然關涉所有成員間的關系,關涉所有成員的利益,因而有關組織的事務就具有社會性和公共性。一般地,只要涉及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地方就屬于公共領域,相關的事物就具有社會性和公共性,而現代社會的企業(yè)組織、非政府組織、大學以及慈善組織等的成員也都處于一種相互影響的社會關系之中。因此,經濟學科的研究領域根本上在公共領域,其合理名稱就是“政治經濟學”。

        然而,邊際革命以后尤其是隨著新古典經濟學的確立,主流經濟學研究取向卻發(fā)生了根本性轉變:它不再關注組織問題,而是轉向了孤立的個體行為,集中關注抽象的個體交換而非具體的組織運行。正是由于對組織這一研究主題的偏離,經濟學科的名稱也由“政治經濟學”改為“經濟學”,它不再在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中分析人的行為以及福利分配等問題,而是集中于物質財富和資源配置的研究。也即現代主流經濟學舍棄了倫理學內容而集中于工程學的內容。同時,正是由于新古典經濟學將研究集中在“發(fā)財致富”的私人領域而非“經邦濟世”的公共領域,就產生了收入分配兩極化的現象,產生了私人繁榮和公共貧困共存的局面,從而也就無法解決整個社會不斷重復的經濟危機。為此,凱恩斯創(chuàng)立了宏觀經濟學而重新關注了財富(收入)創(chuàng)造問題,試圖重新將經濟學拉回到公共領域的范疇。然而,凱恩斯經濟學主要是源于應對特定經濟蕭條危機,主要靠粗放式物質資本的投入(消費或投資)來拉動經濟增長,而沒有真正關注勞動分工、收益分配和制度改進等核心議題。

        正是由于現代經濟學僅僅關注鼓勵的個體行為,它就刻意模仿物理學等自然科學的思維和方法,這不僅使得自然主義思維得到復興和壯大,而且努力將微積分等工具運用到經濟學中而形成了支配性的邊際主義分析框架。在很大程度上,現代主流經濟學之所以不研究分工和分配等有關組織的議題,根本上就在于自然主義思維和邊際主義分析的內在缺陷。例如,就勞動分工而言,(1)分工是建立在個體異質性的基礎之上,而根基于自然主義思維的抽象還原論將社會主體化約為同質的原子個體,當然也就無法理解分工;(2)基于內生優(yōu)勢的分工揭示的是非此即彼的選擇,而邊際分析的結果卻是每個選項同時擁有而只有量的差異。同樣,就收益分配而言,(1)基于邊際主義分析,現代主流經濟學將收益分配統(tǒng)一在生產原理之中,這里的分析又以一系列的理性假設和信息假設為基礎;(2)基于倫理自然主義,現代主流經濟學將現實市場中的收入分配視為合理,這里完全忽視了市場主體的異質性及其權力不平等。

        正是由于新古典經濟學集中于個體行為和工程學的研究,將經濟學科打造成一門理性選擇和資源配置的學科,從而得以大量使用數學分析工具和形式邏輯推理,并在自然主義和肯定性理性思維下將經濟學發(fā)展為一門解釋性的學科。這樣,現代經濟學家對廣泛存在的社會問題就視而不見了,不僅在行為分析時忽視社會聯系以及由此衍生的親社會性行為,而且在提出經濟政策時也忽視人類社會共同的價值目標,社會公平、收入分配、公共貧困、環(huán)境污染、資源耗竭等都被置于“效率”標準這一拇指原則之下。同時,在現代主流經濟學分析框架中,自私自利成為明智的選擇,它不僅可以使行為者的利益最大化,而且通過“看不見的手”可以促進社會福利最大化。正是在這種學說的影響下,每個人都奉行“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經濟人理念,以致聯系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倫理道德等社會紐帶開始解體,經濟活動中的合作變得越來越少,內生性交易成本越來越高,最終嚴重制約了社會秩序的擴展。

        事實上,經濟學本質上畢竟是一門社會科學而非自然科學。究其原因,現實生活中任何經濟行為都必然是社會性的,必然會涉及人與人的社會關系層面,即使純粹的資源配置也必然會影響他人的利益;也即任何對經濟現象的研究都必然是公共領域性質的,都必須考慮整個社會關系。顯然,涉及公共領域的觀點和理論必然會牽涉到強烈的價值判斷和立場,因而此方面的研究根本無法照搬自然主義的分析思維。事實上,迄今為止,也沒有什么重要經濟學家把經濟學直接視為自然科學的,最多只是強調經濟學科的科學性發(fā)展以及純經濟學的理論構建之意義。因此,我們就必須思考,集中于工程學內容而形成的現代主流經濟學范式究竟有多大意義?其實,作為一門具有非常強現實性的致用之學,經濟學科是不可能長久脫離實際的,它必須關注如何處理和應對各種經濟問題,這也是傳統(tǒng)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特色。

        大約180年前,李斯特針對當時甚囂塵上的古典經濟學就寫道:“有些人深信政治經濟學這門科學已經達到了圓滿境地,再也沒有什么重要的東西可以增添;但是另一方面,那些用哲學的或實事求是的眼光來讀這些著作的人卻認為這門科學根本上還沒有存在,還有待于建立,認為在沒有建成以前,使用著這樣一個名稱的所謂科學,只能算是一種‘占星學’;不過由‘占星學’發(fā)展成為‘天文學’是既有可能也是大家所希望的?!盵17]李斯特的忠告可以更好地適用于以新古典經濟學為代表的現代主流經濟學。事實上,盡管現代主流經濟學推崇市場而貶斥組織,熱衷于構建封閉環(huán)境的理性行為模型,乃至由此來構建邏輯化市場;但實際上,市場本身就是一種組織,它并非自然之物而是社會構建之物,社會秩序以及市場行為活動也不是簡單的、自動生成的結果。因此,現代經濟學就面臨著如何向傳統(tǒng)回歸的問題,這就要求重新回到組織的研究上,回歸政治經濟學的研究范疇,需要根據新的形勢來創(chuàng)新構建勞動分工、收入分配和制度變遷的理論和原理,從而真正成為“經世濟民”或“經邦濟世”的學科。

        [1] 霍奇遜.資本主義、價值和剝削[M].于樹生,陳東威,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9.

        [2] 王海明.新倫理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136.

        [3] 波蘭尼.巨變:當代政治與經濟的起源[M].黃樹民,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109-110.

        [4] 埃克倫德.經濟理論和方法史[M].楊玉生,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11.

        [5] 西斯蒙第.政治經濟學研究:第1卷[M].胡堯步,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

        [6] 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下卷[M].郭大力,王亞南,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4:1.

        [7] 速水佑次郎.發(fā)展經濟學:從貧困到富裕[M].李周,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8] 葉坦.中國經濟學尋根[J].中國社會科學,1998:(4).

        [9] 馬歇爾.經濟學原理:上卷[M].朱志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4:23.

        [10] 斯威德伯格.經濟學與社會學[M].安佳,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356.

        [11] 維塞爾.自然價值[M].陳國慶,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105-106.

        [12] SISMONDI J,L.Plitical Economy and the Philosophy of Government (1847)[M].New York: A.M.Kelly,1965:115.

        [13] 韋森.經濟學的性質與哲學視角審視下的經濟學:一個基于經濟思想史的理論回顧與展望[J].經濟學季刊,2007,(4):12.

        [14] 李斯特.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M].陳萬煦,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302-303.

        [責任編輯:房宏琳]

        2016-08-17

        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項目“制度分析的方法論比較及其實踐效應”(GD12CLJ02)

        朱富強(1971—),男,副教授,經濟學博士,從事理論經濟學、經濟學方法論和比較制度分析研究。

        F091.91

        A

        1002-462X(2016)11-0131-09

        猜你喜歡
        經濟研究
        “林下經濟”助農增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2020年國內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增加就業(yè), 這些“經濟”要關注
        民生周刊(2020年13期)2020-07-04 02:49:22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統(tǒng)研究
        民營經濟大有可為
        華人時刊(2018年23期)2018-03-21 06:26:00
        新版C-NCAP側面碰撞假人損傷研究
        分享經濟是個啥
        亚洲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jk制服黑色丝袜喷水视频国产| 日韩av在线不卡一二三区| 男男亚洲av无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蜜桃|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观看| 一区二区视频观看在线| 久久精品亚洲牛牛影视|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码专区| 亚洲熟女乱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专区一线二线三线码| 无码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久久国产精品二区99| 日本高清中文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国产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成在线人免费视频| 99精品久久这里只有精品| 国产小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gg55gg国产成人影院| 国产a∨天天免费观看美女| 国外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 | 三个男吃我奶头一边一个视频| 国产精品va无码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综合色| 日本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桃色蜜桃av影院| 无码人妻丰满熟妇啪啪网不卡 | 丰满少妇又爽又紧又丰满动态视频 | 精品国产aⅴ无码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久久中文字幕第一页| 日本免费播放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美女精品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 高清 尿 小便 嘘嘘 | 国产一区二区视频在线看| 欧美人与善在线com| 日本少妇人妻xxxxx18| 亚洲av永久久无久之码精| 青青草骚视频在线观看| 无码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人妻斩 | 日本黑人亚洲一区二区| 天天夜碰日日摸日日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