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薇
?
中國詩學與書學的歷時性關系探析
路薇
[摘要]中國詩歌與書法這兩種文化藝術門類自產(chǎn)生之日起,在創(chuàng)作、審美等各方面均有諸多內(nèi)在的相通和關聯(lián),詩歌與書法互為載體,彼此襯托,互依互補。隨著時代發(fā)展和文化進步,詩學與書學的關系日益豐富,并呈現(xiàn)出與時代背景、文藝思潮緊密相關的時代性特點。
[關鍵詞]書學;詩學;歷時性;關系
由于中國古代以毛筆為書寫工具的書寫特點,詩歌創(chuàng)作與書法創(chuàng)作同時進行。尤其當言志之詩受時代背景、社會環(huán)境等制約,詩人心中之志不能全部“發(fā)言為詩”時,那些未能完全表露的思想感情就會通過其他渠道表達出來。唐代張懷瓘《書斷》曰:“文章之為用,必假乎書;書之為征,期合乎道。故能發(fā)揮文者,莫近乎書?!盵1](P409)書法較詩歌而言表意較為朦朧、隱晦,可以言詩之不盡,補詩之不足。更為重要的是,詩歌與書法兩種文化藝術門類自產(chǎn)生之日起,便有內(nèi)在的相通潛質(zhì),并與時代背景、文藝思潮緊密相關,將詩學與書學的關系進一步推向深入。
現(xiàn)存最早的一首詩歌“斷竹,續(xù)竹,飛土,逐肉”是民間普通勞動者的捕獵之歌。《詩三百》中最富于特色的國風亦源于民間普通大眾,自下而上經(jīng)“獻詩”“采詩”等方式為居廟堂之高者所認識和接受,再根據(jù)政治文化需要進行選擇。詩歌自產(chǎn)生之日起,就伴隨著抒情言志功能,無論是口耳相傳的民歌還是士大夫創(chuàng)作的詩歌,均承載著作者思想感情的表達與寄托。中國書法史自甲骨文時期開始,那時候人們對文字之美有了初步認識,但書法最重要的功能還是記錄。《周禮》中“禮、樂、射、御、書、數(shù)”合稱“六藝”,“六藝”之“藝”偏重技能、技藝。因為作為創(chuàng)作主體的人的思想感情因素還未完全參與進來,此處的“書”意為識字、寫字,還不能算作完全意義上的藝術。書法的創(chuàng)作主體雖是專門的工匠,如貞人、刻工等,但所記錄的內(nèi)容是與統(tǒng)治者有關的史實、政令、言論等。在當時的條件下,詩歌與書法都在上層統(tǒng)治者的需要、推行與運用過程中獲得發(fā)展,這是二者的一致之處;從更深層次來講,詩歌在具有奏唱、外交、教化及教育等社會性的功用之外,在民間及中下層文人中依然保留著自己獨特的發(fā)展軌跡,如頗具浪漫主義色彩的楚辭、《小雅》中的部分中下層官吏所作詩歌等,而書法更多地是承擔上層社會的文字記錄功能。
秦王朝一統(tǒng)六國后,實行“車同軌,書同文”的規(guī)范政策,使各體文字和書寫方式統(tǒng)一到秦小篆上來,并將其推廣到全國。這時詩歌與書法最顯著的實用性聯(lián)系,即書法的意義附著于文字,與詩歌非自覺地結(jié)合,詩人與書家按照各自領域的規(guī)律進行創(chuàng)作,似二水分流,相互獨立,尚未形成交匯。
漢代時期,文學與書法分別進入自覺時期。關于文學何時進入獨立與自覺時期,學界先后有魏晉說、漢代說、先秦說等幾種觀點,現(xiàn)簡要羅列如下:自1927年7月,魯迅先生在廣州的夏期學術演講會上發(fā)表的講稿《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中有:“曹丕的一個時代可說是‘文學的自覺時代’,或如近代所說是為藝術而藝術(Art for Art’s Sake)的一派”[2](P504),最先在中國使用“文學的自覺”的概念。其后,更多學者沿著這樣的思路研究文學自覺的起始時間,大致歷經(jīng)郭紹虞、王瑤、李澤厚等人的“魏晉說”,羅根澤、游國恩的“建安說”、袁行霈、章培恒、駱玉明的“魏晉南北朝說”,籠統(tǒng)地說,基本可統(tǒng)稱為“文學自覺魏晉說”。
因“文學自覺”是一個長期的、漸進的過程,且關于“自覺”一詞,也因評價標準、研究視角不同而有不同的闡釋。因此,與其追溯文學自覺的源頭、起點,不如探討文學的自覺何時得以基本實現(xiàn)。兩漢時期,文學已實現(xiàn)了其獨立與自覺,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漢代把文人分為“文學之士”和“文章之士”,其中“文章”的內(nèi)涵和范圍與魏晉以后是一致的。而且“文章”觀念的確立也發(fā)生在漢代,這是文學獨立的重要標志;二是文學作為一個獨立的部門在漢代圖書的分類上也表現(xiàn)得很清楚,其中詩賦已成為獨立的一大類,從學術文化中分離出來;三是出現(xiàn)了以寫作文章為主的專業(yè)文人隊伍,如賈誼、枚乘、司馬相如、東方朔、劉向、揚雄等;四是各種文學體裁在漢代形成并逐漸定型[3](P61)。詩歌也在漢代獲得了極大發(fā)展。四言詩成熟,五言詩興起,將詩歌創(chuàng)作推向更高水平。這些充分說明,無論文學的自覺起于何時,但在兩漢時期,已全面實現(xiàn)其獨立與自覺。
在中國書法史上,“書法在漢代已成為一門自覺的藝術。兩漢是我國書法史上第一個高峰”[4](P15)。這個說法是可以成立的。因為,漢代已經(jīng)具備了書法自覺的條件:西漢時期,紙的發(fā)明使書法創(chuàng)作大為便利,人們改良了書寫用具,精美的筆墨硯臺也在此時被大量制造出來。兩漢400多年還是各種書體演變、孕育和產(chǎn)生的時期,隸書、楷書和行草書相較于之前的篆書而言,在筆法和形體結(jié)構上大為豐富了。漢代重視書法教育,“能書”是文吏升遷的考核方式之一,書法雖與仕途、利祿掛鉤,但很大程度上促使了社會對書法的普遍重視程度。此外,漢代還涌現(xiàn)出了一大批書法家,如張芝、崔瑗、蔡邕、鐘繇等,皇家和民間都開始收藏名家的書法作品。書法理論和書法批評方面的著作也陸續(xù)興起。
文人五言詩是詩歌發(fā)展史上一顆耀眼的明珠,其中作者對社會人生的思考、對主體意識的彰顯已有較為充分的表現(xiàn),但還未實現(xiàn)主體個性、情感的展現(xiàn)與張揚,較為滯后于書法。東漢時草書興起,特點是書寫速度快,筆勢放縱,氣勢連綿,能夠很好地展現(xiàn)創(chuàng)作主體的思想情感,使其個性得到自由發(fā)揮。這是由書法的抒情性比詩歌隱晦的特點決定的。只有文學與書法實現(xiàn)獨立與自覺,在此基礎上關于詩歌與書法關系的討論范圍才可進一步延伸。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轉(zhuǎn)型期,學術文藝都有明顯表征。此期政治分裂,政權頻繁更迭,政治的約束力相對松馳,為自由的思想留出了空間。儒家的倫理道理觀念發(fā)生了動搖,思想的解放帶來了文學和藝術的解放,文人與藝術家的身份界限逐漸模糊,很多文人同時擅長書畫藝術,書畫家中也多能文善賦。這與漢代形成一個有趣的反差:漢代以書取士,書法直接與功名利祿掛鉤,但文人并不如書匠善書;魏晉時期文人多出身于士家大族,人才選拔也與書法無甚關系,反而文人與書法開始有了日益密切的關聯(lián)。這種現(xiàn)象說明一個問題,即文學與藝術愈遠離功利性,其反映人的內(nèi)心、表達自我思想情感的功能才愈能得到發(fā)揮;反之,則只是道德教化的傳聲筒或書寫文字的工具?!皾h魏風骨”“魏晉風流”在詩歌和書法上都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魏晉南北朝時期,詩歌的題材和內(nèi)容不斷擴展,山水詩、詠物詩、田園詩、宮體詩、游仙詩等題材更迭出現(xiàn),異彩紛呈;戰(zhàn)亂頻仍、生命脆弱,人難以主宰自己的命運,建功立業(yè)之路曲折,這些都觸動著文人敏感的心靈,從“三曹”到阮嵇、竹林七賢及其他詩人,關于生命苦短、人生易老、生離死別、壯志難酬、及時行樂的慨嘆不時出現(xiàn)在他們的詩歌中。文人喜談玄學佛理性命之學,體現(xiàn)在詩歌中風格偏向玄妙飄逸。魏晉書法“尚韻”,一方面是時代使然,另一方面也來自老莊哲學、藝術精神的滲透,所以可以在書法的揮灑中入虛探玄,鉤深致遠,超脫一切形質(zhì)實在,而使書法成為性靈之自由的抒發(fā)與表現(xiàn)?!按似谠姼枧c書法在創(chuàng)作主體、審美觀念及創(chuàng)作方法上,都前所未有地趨于交匯。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xiàn)的這一以文學作品作為書寫內(nèi)容,創(chuàng)作供觀賞的書法作品的現(xiàn)象,一方面表明了文人已將‘寫字’看作是一種脫離實用的審美活動,另一方面表明文學藝術對書法藝術具有很強的影響和滲透力?!盵5]
兩晉時期詩歌和書法都具有家族和集團式特征,如瑯邪王氏、潁川庚氏、陳都謝氏、吳郡張氏都是詩書皆通的世家大族;魏時詩壇有鄴下集團現(xiàn)象,“曹魏書法隨著時代的變化確實大大演進了一步,即使書法是趨應新文風之后而形成新風氣,它也稱得上是‘洛下新風’的重要一翼”[6](P17)。兩晉書壇也有“金谷雅集”“蘭亭雅集”等,這些集會促進了詩歌與書法創(chuàng)作的共同繁榮。王羲之是書法與文學結(jié)合的樞紐人物,他的書法被評為“‘今妍’勝張芝‘古質(zhì)’”,是書法史上開風氣、立法度的大書家之一??梢哉f,文學與書法藝術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合二為一,最著名的作品就是書圣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東晉后期,以王羲之之子王獻之為代表人物的書法繼續(xù)向著新妍的方向發(fā)展。羊欣評價王獻之書法“骨勢不及父,而媚趣過之”[7](P186)?!懊娜ぁ?,也是東晉后期書風勝過中期之處。此時的詩歌亦一反傳統(tǒng)詩教,開始抒寫創(chuàng)作主體的個性、性情,詩風轉(zhuǎn)向流麗、輕艷,向南朝宮體詩過渡。同書法的方向是一致的。
進入南北朝時期,詩歌與書法的一致性在于出現(xiàn)南北之分。魏征對南北朝文學總結(jié)概括為:
江左宮商發(fā)越,貴于清綺;河朔詞義貞剛,重乎氣質(zhì)。氣質(zhì)則理勝其詞,清綺則文過其意。理深者便于時用,文華者宜于詠歌,此其南北詞人得失之大較。[8](P1068)
再看清代阮元《南北書派論》提及南北朝書學:
正書、行草之分為南、北兩派者,則東晉、宋、齊、梁、陳為南派,趙、燕、魏、齊、周、隋為北派也……南派乃江左風流,疏放妍妙,長于啟牘,減筆至不可識。而篆隸遺法,東晉己多改變,無論宋、齊矣。北派則是中原古法,拘謹拙陋,長于碑榜。[9](P1)
綜合以上兩段話,再將北朝古樸厚重的魏碑與鏗鏘激昂的《木蘭詩》、南朝疏放妍妙的行草與清麗婉轉(zhuǎn)的《西洲曲》置于一起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同一地域詩歌與書法的藝術風格、審美取向有驚人的相似之處。詩學與書學盡管南北迥異,但彼此之間影響、滲透,互相取長補短,風格更加完備。
隋朝立國,結(jié)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和混亂,政權的統(tǒng)一帶來南北詩風、書風的融合。隋朝雖只有短短的三十余年,但在文學藝術方面功不可沒。在中國沿襲千載的科舉考試制度在隋朝設立,為唐代以詩取士、文學繁榮奠定良好基礎;書法上接北朝,下啟三唐,各體書風別開生面。
唐代詩人繼承和發(fā)揚中國古代文學傳統(tǒng),廣泛總結(jié)前人經(jīng)驗,推陳出新,百花齊放,詩歌題材豐富、風格多樣、體制齊備、流派眾多,標志著中國古典詩歌已完全成熟。尤其盛唐時期,詩歌全面繁榮,名家集中出現(xiàn)。其作品精麗華美、雄健清新、興象超妙、韻律和諧,表現(xiàn)了唐代共同的藝術特色?!度圃娦颉吩唬骸吧w唐當開國之初,即用聲律取士,聚天下才智英杰之彥,悉從事于六義之學,以為進身之階。”[10](P3)客觀地說,科舉雖不是文人士子重視詩歌創(chuàng)作的惟一動力,詩歌繁榮的原因也不止科舉一項,但科舉制度進士試中雜文主要考詩賦、士子行卷之風等盛行,有力證明科舉取士與詩歌發(fā)展之間具有密切的因果關系。唐初,詩歌注重回忌聲病,約句準篇和研揣聲音,浮切不差,在前人基礎上創(chuàng)建了新的詩律。之后經(jīng)過幾代詩人的努力,共同形成較為成熟的唐詩格律。直到盛唐時期,完整的近體詩歌格律方才定型,在詩歌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這一點與唐代書法之崇尚法度有異曲同工之妙。唐太宗李世民喜好書法,以重金收集名家遺跡,君臣共同鑒賞。其后,高宗、睿宗、武后、玄宗也秉承遺風,重視書法。唐仿北周設國子監(jiān)六學,書學為其中之一。又承漢制以書取士,科舉六科,書學亦為其中之一。官員銓選看“身言書判”四才,“楷書遒美”就是必要條件,對流外吏胥的敘用也要以“工書”為首務。自此,唐代全社會臨書習字的風氣日盛。自初唐始至盛唐,歐陽詢、虞世南等名家遵循“楷書遒美”的規(guī)矩,寫字中規(guī)中矩,法度森嚴。中唐后國力漸衰,社會風俗、名物制度等的強化需要更多法度、規(guī)矩,文人士大夫的豪情意氣較前減弱,加上以書取士的考試制度客觀上也需要較直觀的書法標準,于是在書法愛好者及創(chuàng)造力略遜一籌的書法家們的作用下,形成了崇尚法度的風氣。除楷書尚法的主流之外,唐人重情的草書也是一大特色?!短茣埿駛鳌吩唬骸昂笕苏摃瑲W、虞、褚、陸皆有異論,至旭,無非短者?!辈輹梢宰杂傻刂笔阈匾?,不受科舉考試的限制和約束,以“張顛素狂”為代表的行、草書大家及其作品,重視創(chuàng)作主體感情和個性的發(fā)揮,與楷書形成共存互補的局面。至此,唐代詩歌與書法重情尚法成為主要特色。
宋代自開國以來,有識之士即陸續(xù)倡議變革圖強。宋代觀念較唐更為開放,不愿墨守成規(guī)。從文化和文學風氣來看,經(jīng)學界興起“疑古”之風,理學家力圖以己意和義理解經(jīng),文學創(chuàng)作反對模擬,強調(diào)創(chuàng)新,標新立異之風盛行。如梅堯臣提出“意語新工,得前人所未道”[11](P267),蘇軾在《書吳道子畫后》提出要善于“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12](P2210),都是求新求變思想在文學方面的延伸。宋代士人本身就具有高度的時代感和社會責任意識,關注時事政治,開口攬實事,議論爭煌煌,好發(fā)議論,長于思辨,表現(xiàn)在文學方面,就是各體文學都染上了較為普遍的理性思辨色彩。詩緣情而綺靡,雖說詩歌不排斥議論,但好思辨的宋詩顯出以文為詩、以議論為詩的特點,且感情抒發(fā)偏于婉轉(zhuǎn)沉潛,文體間互相借鑒,拓展新境。
月圓則虧,法久則弊。宋代取消以書取士,楷書不再成為主流。文人士大夫的詩歌和書法作品學問氣、書卷氣增加。兩宋書法脫離唐人書法重法度的成規(guī),提倡“尚意”書風,認為書法作品是用來展現(xiàn)個人學問、性格、情趣、修養(yǎng)、品性及胸襟抱負等精神內(nèi)涵的,抒情達意的功能更為重要,力圖在白紙黑字間表現(xiàn)書法家的情懷意趣,提倡書法重主觀、重個性、重神韻。北宋仁宗時期,以顏真卿為學習對象的書法倫理與革新思想逐漸形成。仁宗朝的文人士大夫蔡襄、蘇軾、楊南仲、韓琦等人是學顏較為出色的代表,他們“推重顏真卿的忠義氣節(jié),吸收了自身所彰顯的倫理觀并融入書法等文藝理論”[13](P38),使文人士大夫的書法審美觀傾向于顏真卿,且書風衍變成為崇尚豐厚肥美一路,“學顏”也超越書法一藝,成為一種政治文化現(xiàn)象。從藝術風格方面來講,“宋四家”尤其是蘇、黃、米三家以意造奇,主張“書初無意于佳乃佳”“無法之法”“不工之工”“信手自然”“放筆一戲空”等理論,創(chuàng)作實踐中以更適合于抒發(fā)意趣和情感的行草見長。宋室南渡后,宋高宗趙構書法取法以“鐘、王”為上,且深受“宋四家”之蘇、黃、米的影響,這一路數(shù)深深影響了南宋一代的書風,使南宋書法學習“宋四家”成為一種主流?!耙躁懹?、范成大、朱熹、張孝祥等為代表的一時名流,學‘宋四家’而又不為所囿,各自變體而有成就。”[14](P124)宋孝宗則繼承以“工”字為標準臧否諸家書體之善與否,提出書寫水平的最高標準即是“工”,曰:“太上于字畫蓋出天縱,朕嘗謂鐘繇字畫最工,猶帶隸體;如太上宸翰,冠絕古今。”這一思想也影響到南宋書壇的取法與學習??傮w而言,兩宋書法尚意之“意”,“至少包括四個方面的含義:一是要求表現(xiàn)哲理,二是重視表現(xiàn)學識,三是強調(diào)表現(xiàn)人品性情,四是注意表現(xiàn)意趣”[15]。然而,到了南宋中后期,書法中的尚法復古思想以矯正尚意書風流弊的形式重新抬頭,淳熙四家中的范成大、朱熹、張孝祥書法中已現(xiàn)古意與尚法潛流,其他重要的書法家如吳說、王升、蔣燦、吳琚、姜夔、張即之及宋末元初的趙孟頫等人也都是以繼承傳統(tǒng)而著稱的。此外,不以書法名家的沈括、董逌也都注重法度的作用,并在理論上予以闡揚,這一派勢力成了宋末元初書壇復古主義的前驅(qū),為元代書法理論重拾“法度”而否定宋人“尚意”打下了基礎。
元代滅亡南宋后,忽必烈傾心漢族文化,任用大量漢人為為官,接受以儒學為主的傳統(tǒng)文化,詔修孔廟,提倡程朱理學為主要的官方哲學,以加強政治統(tǒng)治與思想統(tǒng)治。大多數(shù)漢族知識分子抑郁苦悶,有志難伸,難以擺脫潦倒的命運和貧寒的困境。元代文學藝術大都缺少唐、宋那種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磅礴氣勢和深厚的思想內(nèi)容,風氣扇被,流習所至,也影響元代詩學與書學創(chuàng)作及理論發(fā)展。元代詩學主要繼承南宋理論,也吸收了金代文學特色。如王若虛反對不重視真實自然地抒寫情性、過分追求形式上的人工雕琢,元好問主張自然天成,反對閉門覓句,對后代詩學理論有很大影響。然而,元代詩人的詩歌創(chuàng)作成果并不突出,小說戲曲則開始萌芽。書法方面,“自元代起,中國古典書法美學便顯露出終結(jié)的跡象?!盵16](P271)元代書壇的新興風氣之一就是對“法”的尊崇與學習,甚至元代的書家書論鮮有不言“法”者。如虞集《道園學古錄》論書時首先申明“君子作事,必有法焉”,甚至于品評歷代書家作品,也都以“法度”為準繩,包括對黃庭堅、米芾的評價,頌揚者和貶抑者都是將法度作為評價準繩,視其對“法度”的繼承與破壞而作出的評價。元人指出:“一代而宋,奔馳崩潰,靡所底止。”[17](P542)因不滿宋代書學江河日下、頹靡委頓的現(xiàn)狀,抨擊宋代尚意末流書風,提出托古改制,以正時風,樹起越唐入晉取法“二王”的復古大旗,這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也是時人在面對異族入侵、精神家園喪失之際做出的無奈而又聰明的選擇。與詩學發(fā)展規(guī)律有近似之處。及至明代,前后七子以“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為號來挽救明代文學的凋敝衰微,并取得了一定成功。以退為進的詩學策略正好與詩歌發(fā)展規(guī)律有意無意間合拍,合乎古人樸素的辯證認識與闡釋:“反者,道之動?!盵18](P68)無論詩學還是書學的復古尚法,元明文人不僅師古人之跡、取古人之貌、還師古人之心、取古人之神、揚古人之法,所以能夠妙合化機,形成富有民族傳統(tǒng)特色又不失時代及個人風格的成就,卓立后世。有學者指出“在元人統(tǒng)治下,趙氏(孟頫)推重古法,不能不說有恢復傳統(tǒng)的一點民族意識;他著意追溯晉人,取晉人之逸趣,也不能不說其有一點尋求超脫之意”[19](P13)。此說雖有一定道理,但還是應該把其復古之意放在整個縱向的書學發(fā)展歷史中看,這是自南宋以來復古尚法之風的延續(xù)與升華,是書學藝術發(fā)展的必然流向。
明代自嘉靖后期開始,文學藝術上出現(xiàn)了反復古的新思潮,將詩學與書學再次推到重新選擇審美風格的十字路口。至隆慶、萬歷年間逐漸擴大,發(fā)展成為各個領域的主導傾向,使社會倫理、價值觀發(fā)生了劇烈變化,上層文化與下層文化、雅與俗的界線變得模糊,詩歌、書法亦作為本來較為高雅精致的上層藝術,也受到通俗文化的影響而發(fā)生變化。詩歌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公安三袁的“性靈說”,提出作詩應當直抒心胸,抒寫作家的性靈,流露自然天性,反對任何形式以摹擬、蹈襲、剽竊為主的復古之風。還有竟陵派在繼承公安派性靈說的基礎上,以“幽深孤峭”矯其后學之俚俗,使詩學呈現(xiàn)出求新求變的一面,為清代反對復古模擬、強調(diào)發(fā)展變化的“心之元聲”說、“正變”說等理論奠定了基礎。書法方面,明末清初亦是書學發(fā)生變革的重要時期,反帖學的呼聲漸高,祝枝山、徐渭對書法之“法”提出質(zhì)疑與抨擊。這種反帖學思潮從根本上動搖了姜夔、趙孟頫等人苦心經(jīng)營的復古尚法格局,為超越法度、重歸尚意提供了契機。清代從康熙時期開始一方面對漢族文人拉攏收買,一方面竭力控制文人思想,大興文字獄,同時提倡空談義理心性,引導文人脫離現(xiàn)實,重歸書齋。此期詩學理論在此背景下,出現(xiàn)以王士禛為代表的神韻派、以沈德潛為代表的格調(diào)派、以袁枚為代表的性靈派均相當重視詩歌的抒情本質(zhì)和審美特征。以翁方綱為代表的肌理派注重學問考據(jù),走上了江西詩派的老路,詩歌在宗唐與宗宋的主張中發(fā)展。清代后期即歷史車輪進入近代之后,詩歌理論基本是對傳統(tǒng)詩學思想的總結(jié),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發(fā)生部分革新,如黃遵憲“我手寫我口”的主張對新文學的崛起具有啟發(fā)意義,將古典風格推入近代審美視野。而清代碑學的興起,將書法的關注層面從陽春白雪的上層精英轉(zhuǎn)向世俗與民間,是對書法藝術情境、范圍最大的開拓與變革?!皶铱赡軙谂W習古代大師作品后獲得技法,但是成法終究可能會壓抑書法家的創(chuàng)作能力。因此,書法之路必須再往前延伸,即由熟再到生,才得擺脫古人成法的束縛……即在熟到最后的階段,就要有意識地與古人拉開距離,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以‘己意’去寫?!盵20](P756-757)總之,詩歌與書法復古與創(chuàng)新、尚法與尚意的關系,如同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樣,運行一定時間后必然向相反的方向轉(zhuǎn)變,反映出的是文人藝術家們求新求變的意識和努力。
總之,就詩學與書學關系的歷時性而言,自先秦至清代,二者的發(fā)展、變化軌跡總是相互交叉、互相融通。詩歌與書法自先秦及秦代時的二水分流、雙峰并峙到兩漢時期實現(xiàn)獨立與自覺,魏晉南北朝時交融會通,合二為一,再到元明清時期詩歌與書法重歸法度又超越法度、向現(xiàn)代轉(zhuǎn)型邁進,描繪出一幅詩學與書學在文化歷史長河中相互交叉、相因相成的關系圖,對于在學科交叉點上進行詩歌與書學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張懷瓘.書斷[A].華東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歷代書法論文選[C].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4.
[2]魯迅.魯迅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3]張少康.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4]華人德.中國書法史(兩漢卷)[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
[5]張克鋒.從書寫內(nèi)容看魏晉南北朝書法與文學的交融[J].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2006,(11).
[6]劉濤.中國書法史(魏晉南北朝卷)[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7]羊欣.采古來能書人名[A].華東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歷代書法論文選[C].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4.
[8]紀昀,等.四庫全書第二六四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9]張元濟.影印版四部叢刊初編集部第三○五冊[M].北京:商務印書館,1922.
[10]彭定求.全唐詩[M].北京:中華書局.2006.
[11]歐陽修.六一詩話,何文煥.歷代詩話[M].北京:中華書局,1981.
[12]蘇軾.蘇軾文集第五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6.
[13]張典友.宋代書制論略[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
[14]方愛龍.南宋書法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15]陳訓明.宋書尚意淺見[J].書法研究,1984,(4).
[16]蕭元.書法美學史[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0.
[17]鄭杓,劉有定.衍極并注[A].華東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歷代書法論文選[C].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4.
[18]老子.老子[M].饒尚寬,譯.北京:中華書局,2006.
[19]黃惇.中國書法史(元明卷)[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
[20]楊新.“字須熟后生”析[A].董其昌研究文集[C].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8.
[責任編輯:劉烜顯]
[中圖分類號]I20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 4434(2016)03- 0135 -05
[作者簡介]路薇,西北大學文學院博士研究生,陜西西安71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