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一些省市中考語文的文言文考查由課內轉向課外,這對那些已經習慣于考查指定篇目的語文教師而言,震撼非小。震撼之后,老師們開始分析試題內容,得出結論,紛繁復雜的文言文教學中只有解詞這一項在考試中能原封不動的呈現(xiàn),而譯句、文章內容理解部分就如天上浮云一般讓人難以捉摸把握。因此,許多教師把文言文教學調整為以“解詞”為中心,其他內容都是能省則省,能刪則刪。這樣的文言文教學的現(xiàn)狀著實令人擔憂。
一、削弱了學生的閱讀能力
其實文言文教學以解詞為重點是科學的合理的。只有解決了詞義,學生才能讀懂句子,從而學習文章。但是并非是明白了詞義,學生就一定會翻譯句子。文言文涉及很多句式,比如判斷句、省略句、倒裝句、被動句等。因此翻譯過程中需要做相應的變動:該補充的需要補出,需要調整語序的要做相應調整,該刪就刪該換就換,而學生的譯句能力都來自于實踐??荚囍泻苌俪霈F(xiàn)我們平時練習的原題,但譯句的功夫需要我們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培養(yǎng)。教學中教師對翻譯句子的講解與學生在實踐中的嘗試練習是學生能夠在譯句的大森林中自由飛翔的雙翼。讓學生認真實踐、積累經驗、了解句式、培養(yǎng)語感、豐富技巧,學生們才能從容應對課外文言文的句子翻譯。因而譯句這項教學環(huán)節(jié)絕不應該忽視。當然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調整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由傳統(tǒng)的教師為主導變成以學生為主導,把譯句這片教學天空還給學生。這樣學生譯句能力提高了,文言文閱讀狀況才會有所改善。譯句水平決定于學生閱讀能力。只有先讀明白句子才能讀懂文章,否則學生閱讀能力就會被大大消弱。
二、輕視誦讀,降低了學生的感知能力
初中文言文的中考篇目大約二十篇,而中考關于文言文默寫部分不過占一兩分,加上中考文言文考查變成課外閱讀,因此有的教師索性忽略了文言文的朗讀和背誦。朱熹說:“學者觀書,務須讀得字字響亮。”讀是語文學習的四大構件之一,是學生學習課文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皶x百遍,其義自見。”熟讀課文是文言文學習的第一步,是打開文言文學習大門的一把鑰匙,反復誦讀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而且是感知文章內容的重要途徑,為全面學習文章做了充分的鋪墊。教師在教學中可讓學生采用多種閱讀形式;個體讀,齊讀,分組讀,賽讀,配樂讀等。讓學生讀出自己的感情,讀出自己的理解。例如《馬說》,教師讓學生誦讀,學生在朗讀過程中能體會到作者的悲憤,從而認知伯樂對人才的決定作用。讀絕對不是對時間的浪費,讀中自有新收獲,讀中自有感知力。
三、弱化文意,降低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
“文所貴者義也”,我們學習文章,重點就在于理解文意,從而讓我們對生活、人生理解得更加深刻,提高我們的道德修養(yǎng)。而中考文言文的變革使教師覺得沒必要像原來一樣把文章內容做細致,深入地分析。“三言兩語式”的內容講析讓學生無法透徹理解文意,文章的精華因此而被忽略掉了。比如《愛蓮說》中對蓮的描寫多方面表現(xiàn)了蓮的可貴品質。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會引導學生面面俱到地加以分析,讓學生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君子之風。而如今許多教師課堂上都不再涉及豁達,正直,質樸,人品端正這些有關美德的分析,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了解詞的講解、考查上。這樣的教學既弱化了文意,也讓學生喪失了一次學做君子,加強道德修養(yǎng)的良機。語文教師難道不應該反思一下嗎,由于我們太過功利的教學,學生們失去了多少本該屬于他們的“山清水秀”?
早在1997年,教育學家錢夢龍先生曾作《文言文教學改革芻議》文章中明確提出文言文教學應該返璞歸真,強調這不是走老路,而是繼承和發(fā)揚傳統(tǒng)語文教學中一切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和語文能力發(fā)展規(guī)律的教法。不對考試口徑,樸樸素素,實實在在地教。錢先生這語重心長的話語,實在是文言文教學的金玉良言。解詞并不是文言文教學這片天空唯一的擎天柱,如果文不再載道,那我們教它何用?
桑淑梅,教師,現(xiàn)居河北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