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者是新課程賦予教師的新角色。由于新舊角色轉(zhuǎn)換的脫節(jié),教師在實踐過程中出現(xiàn)了許多引導誤區(qū),下面淺談自己的一管之見。
1、重表面輕發(fā)展——激勵式引導
課堂上教師夸獎學生的話語,什么“你真行”、“你太棒了”、“你好聰明”之類的話真是俯拾皆是。有的教師不經(jīng)意地說:“你還沒想好,很好、很好!”這樣把“很好”當成了口頭禪。還有的教師即使是學生回答了極其簡單的問題,也給予過于“隆重”的夸獎。
誤區(qū)分析:名義上是進行成功教育、賞識教育,可實際上這種缺乏深層次指導的表揚,學生都聽膩了,根本就起不到任何激勵作用。
策略探尋:激勵式引導是一種發(fā)展性評價。如果教師對學生適時作出恰如其分的激勵評價,就會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思想以正確引導,教育的價值就會得到體現(xiàn),教學就會步入高效的軌道。
2、顧此失彼——偏執(zhí)式引導
案例:
如一位教師在教學《小音樂家楊科》一文中進行了如下的引導:
師:一個將來可能享譽樂壇的小音樂家,他的命運是怎樣的?默讀12自然段到課文最后,看哪些詞句刺痛了你的心?(生自由讀,圈劃,思考)
交流時,一生讀到“后來聽到罵聲,鞭打聲,小孩的哭聲,吵嚷聲,狗叫聲”。
師:從這些聲音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仆人抽打小揚科。
師:想一想小楊科挨了怎樣的打?
生:用鞭子狠狠地抽,用腳使勁地踢;用鞭子狠狠地打,打后還在傷口上撒上鹽……
學生想了好多殘忍的仆人打罵小楊科的方式,聽課的老師都連聲唏噓。
誤區(qū)分析:我們老師在教學時,頭腦中要有一根弦——不忘對學生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以及價值觀的培養(yǎng)。教師做如下的引導,真可謂“顧此失彼”——只顧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卻忽略了對學生的道德教育,讓學生站在仆人的角度,探究仆人如何對小楊科施以暴行,學生的想象殘忍到了極致,學生的心硬了起來,又何談學生良好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建立?
策略探尋:教學時,老師應引導學生通過讀描寫小楊科被打后的表現(xiàn),來感受仆人的殘忍、社會的黑暗,讓學生深切感受波蘭當時社會的黑暗、不公,而不是讓學生去探究仆人們怎樣施以暴行,只顧語言的訓練,而忘卻情感的目標。
3、錯失良機——照舊式引導
案例:
一位老師教學古詩《題西林壁》,當學生知道作者從各個角度看到廬山的景象不一樣,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時,一位學生小心翼翼地舉起手。
師:你什么問題呀?
生:我不明白,作者為什么不看清楚了再寫詩呢?
老師聽了略一遲疑,沒置可否,一揮手讓學生坐下了,繼續(xù)自己的教學。等學生理解了全詩的大意后,老師提問:從這首詩中你收到了什么啟發(fā)?引導學生認識這首詩蘊涵的哲理——看問題要從多個角度去看。
誤區(qū)分析:課堂教學的魅力就在于它的生成性、不確定性。教師在其中,更像一位智者,在疑點、難點、迷惑、矛盾處巧妙點撥,引導學生從未知走向已知,從山重水復走向柳暗花明。教師對學生的質(zhì)疑不置可否,照舊跑自己的教案,毀滅了學生心中好奇的火花,這是多么令人惋惜的事情呀!
策略探尋:教師在這種情況下,完全可以把這個“球”踢給學生:“是呀,作者為什么不看清了再寫呀?”引導學生討論,會弄明白其中的緣由:作者就是想通過“看不清廬山真面目”這個現(xiàn)象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呀!看問題看事物,一定要全面、客觀,這也是作者寫這首詩的目的。如果老師抓住學生的這個疑問,這疑問其實也是《題西林壁》一詩教學的一個關鍵點,順學而教,就能水到渠成地理解詩中蘊涵的哲理,而不是錯失良機,等學完全詩,再提出“從這首詩中你受到了什么啟發(fā)”這個問題了。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是學習的引導者和組織者”。在新課程有效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jù)學生討論與研究問題的發(fā)展態(tài)勢給予因勢利導,引導策略可分為啟發(fā)式引導、規(guī)范性引導、科學性引導、點撥性引導、發(fā)展性引導等。其實,教師只有適時、適情地進行引導,才能真正彰顯引導者的生命活力。
劉群修,教師,現(xiàn)居山東膠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