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紅梅,程志兵
(山東理工大學(xué)文學(xué)與新聞傳播學(xué)院,山東淄博255000)
?
《漢語大詞典》引《齊民要術(shù)》條目獻疑
趙紅梅,程志兵
(山東理工大學(xué)文學(xué)與新聞傳播學(xué)院,山東淄博255000)
[摘要]《漢語大詞典》所引用《齊民要術(shù)》的一些條目中存在疏誤,如對 “亭”“碁子面”“白魚”“饙”等詞語的解釋,還有一些標(biāo)點和引文有誤,更正《漢語大詞典》存在的這些疏誤,有助于避免大型工具書的以訛傳訛。
[關(guān)鍵詞]《漢語大詞典》;《齊民要術(shù)》; 詞語釋義
一
北魏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shù)》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農(nóng)業(yè)著作,該書不僅記錄了中國古代北方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生活方面的技術(shù),而且保留了大量公元六世紀(jì)的漢語材料,由于時代的變遷,這一時期的語言材料保存下來的數(shù)量較少,故在漢語史研究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漢語大詞典》(以下簡稱《大詞典》)是國內(nèi)出版的最大最權(quán)威的一部語文工具書。該詞典在編寫中引用了《齊民要術(shù)》的上千條材料來立目和佐證。但是由于《齊民要術(shù)》中本有不少中世紀(jì)的民間土語和術(shù)語,再加之長期流傳,造成傳本的錯脫衍竄,歷來就有“難讀”之稱,《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即有“文詞古奧”的總評。雖然目前國內(nèi)已經(jīng)有了比較好的整理本——石聲漢的《齊民要術(shù)今釋》和繆啟榆的《齊民要術(shù)校釋》,但是筆者在查閱《大詞典》所引源自其書的材料中,還是發(fā)現(xiàn)了一些疏誤,如釋義不當(dāng),以及標(biāo)點不妥、文字疏漏等等,造成這些錯誤的原因既有詞典編纂本身的失誤,也有《齊民要術(shù)》??闭砩系牟蛔?。對這些問題進行推敲,既可彌補詞典編纂之不足,為正在進行的《大詞典》修訂工作提供資料,也可以糾正《齊民要術(shù)》現(xiàn)有整理校注中的問題。
二
由于編者誤解了文獻,致使《大詞典》對部分詞條的解釋存在疏誤。
【亭】⑦直?!洱R民要術(shù)·養(yǎng)牛馬驢騾》:“馬有雙腳脛,亭行六百里。”(2-364,即《漢語大詞典》第2卷第364頁,下同)
按:由于書證標(biāo)點錯誤,割裂了完整的詞語“脛亭”,造成了誤釋。
“亭”字的確有“直”義,但是此處的“亭”字卻不能單獨解釋,而是“脛亭”連用為一詞,是古代描述馬匹身體特征的專有名詞。本例是講如何相馬的,下面多引述一些文字來看:“尾本欲大而強。膝骨欲圓而張,大如杯盂。‘溝’,上通尾本者,蹹殺人。 馬有雙腳‘脛亭’,行六百里(回毛起踠膝是也)?!蔽闹兴鍪窍囫R時要看馬的各個部位,如馬的尾根、膝蓋骨具有什么樣的特征,相應(yīng)馬就會有什么特性。
所謂“雙腳脛亭”,繆啟榆校釋曰:“《相良馬論》作‘雙腳“脛?!闭?,六百里’,說明‘脛亭’連文為名詞,不能讀成‘馬有雙腳脛,亭行六百里’,就講不通。踠:原義是指腳的伸屈,伸屈依靠膝關(guān)節(jié),故‘踠膝’即指膝部,‘脛亭’是膝部旋毛的名稱?!盵1]404
而引文中的“回毛起踠膝是也”一句是對“脛亭”的注解,所謂“回毛”,即指旋毛。 《爾雅·釋畜》:“回毛在膺,宜乘?!惫弊⒁庠疲骸八缀糁俑R。伯樂相馬法,旋毛在腹下如乳者,千里馬?!焙萝残辛x疏:“回毛,旋毛也。旋毛在胸者名宜乘?!币舱f明“脛亭”為一詞,指馬的旋毛。詞形又作“脛停”,唐代的相馬、 醫(yī)馬專著《司牧安驥集》卷一描述各種駿馬的特征時說:“腹下陰前,兩邊生逆毛,入腹帶者,千里;一尺者,五百里。雙腳脛停者,六百里。馬生墮地?zé)o毛者,千里。溺過前足者,五百里;溺舉一足如犬者,千里?!盵2]16對于“雙腳脛停”,書中原注也是:“回毛生腕(踠)膝者是也。”為何用“脛停”來指稱旋毛呢?這種旋毛,整體呈發(fā)散的羽狀,而且每根毛細(xì)長直立。能跑六百里的馬,踠膝處生有細(xì)長的羽狀旋毛。明朝喻本元、喻本亨兄弟所編獸醫(yī)學(xué)著作《元亨療馬集》在“相超逸(識別快馬的方法)”一節(jié)中也引述了相同的內(nèi)容:“腹下陰前,兩邊生逆毛,入腹帶者,千里;一尺者,五百里;雙腳脛停者,六百里(回毛生腕膝者是也)?!薄半p腳脛亭者” 或“雙腳脛停者”的表述,說明“脛亭(停)”應(yīng)該為一詞。
從意義上講,“亭(停)”和“雙腳脛”分開也不可解,“脛”是“腿、腿干”義,馬豈能無“雙腿”呢?但是有雙腿就能日行六百里嗎?綜上所述,只能“脛亭(停)”連用?!懊勍?停)”斷開,是《漢語大詞典》誤引了石聲漢《齊民要術(shù)今釋》的標(biāo)點。
當(dāng)然,“亭”字雖然有“直”義,但是詞典所收單音詞下一般不適宜引雙音詞為證,《齊民要術(shù)》例可刪??商鎿Q《史記·五帝本紀(jì)》“以徵不享”司馬貞索隱:“(享),本或作亭,亭訓(xùn)直?!绷硗?,《漢語大字典》“亭”字的“直”義下也引了《齊民要術(shù)》此例,標(biāo)點同誤,當(dāng)改。
【批】[pī《廣韻》匹迷切]④剖;削。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shù)·種蔥》:“兩耬重耩,竅瓠下之,以批契系腰曳之?!笔暆h注:“批是從中劈破?!?6-364)
【契】[xiè《集韻》私列切]②通“楔”。楔子。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shù)·種蔥》:“兩耬重耩,竅瓠下之,以批契系腰曳之?!笔暆h注:“批契:批是從中劈破,契是一頭大一頭小的木楔子?!?2-1532)
按:以上兩個單字的釋義都涉及到“批契”這個詞語,而《大詞典》未收“批契”。由于對該詞的整體認(rèn)識不到位,只以石聲漢的解釋為依據(jù)使得“批”“契”釋義有誤。
“批契”在《齊民要術(shù)》中出現(xiàn)了兩次,《種蔥》:“兩耬重耩,竅瓠下之,以批契繼腰曳之?!薄斗N苜?!罚骸昂捣N者,重耬耩地,使壟深闊,竅瓠下子,批契曳之?!鄙侠懈N環(huán)節(jié)的三道工序用了不同工具,開溝的工具是耬,下種的工具是竅瓠,那么批契就是用來覆土的,可知“批契”是一種農(nóng)具。
最早校注《齊民要術(shù)》的石聲漢,從字面上對此工具做了解釋,并且附了一幅“批契”圖,類似上大下小的“楔子”。[3]170繆啟愉在《齊民要術(shù)校釋》第一版中對此存疑,校釋做:“批契,音別薛,其形制、裝置及操作方法均未詳?!瓚?yīng)是一種覆種工具?!盵4]144在1998年出版的《齊民要術(shù)校釋》第二版中,繆啟愉認(rèn)為:“批契:一種用繩系在腰間牽引著覆土的工具。日本學(xué)者天野元之助《中國的科學(xué)和科學(xué)家》(昭和五十三年——1978年版,432頁)說解放前河北平谷和遼寧錦州等地,播種后腰間系著‘撥梭’拉曳著覆土,說的似乎和批契是同一種農(nóng)具,石聲漢《農(nóng)桑輯要校注》說沈陽的孟方平同志告訴他,遼寧朝陽一帶大眾使用的一種覆土工具,叫做‘簸契’(bǒ qì),應(yīng)該就是批契?!钡?008年繆啟愉在所譯注的《東魯王氏農(nóng)書譯注》中又對“批契”的形制產(chǎn)生了懷疑,他說:“有人解釋為‘批’是從中劈破,‘契’是一頭大一頭小的木楔子,似是望文生義,無補實際。又有人解釋是腰間系繩拉著拖杷短柄,在短柄上掛著‘批契’增加重量壓住拖杷使貼地?fù)?。這或者近似。但究竟怎樣,仍有不明?!盵5]632周昕在《中國農(nóng)具發(fā)展史》中征引了孟方平、鄭云飛以及日本學(xué)者渡部武等人對于“批契”類農(nóng)具的考證,確認(rèn)了“批契”就是農(nóng)耕時撥土覆蓋種子的工具,搞清楚了這種農(nóng)具的基本面貌,知道這種農(nóng)具在北方曾得到較為廣泛的應(yīng)用,直到近代仍可見使用。周昕認(rèn)為:“‘批契’是適于某些農(nóng)作物播種之后進行覆土的一種農(nóng)具?!酢陌l(fā)明年代在北魏之前。”更重要的周昕認(rèn)為“批契”由于是由北方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傳入內(nèi)地的,名稱是少數(shù)民族語言的漢字譯音,因而所使用的漢字并不完全固定,可寫作“勃借”“勃俊”“鱉”“勃基”“簸契”“批契”,等等。[6]529-532
既然這兩個漢字是音譯的,那么“批契”就不可分開解釋。石聲漢的說法就有不妥。
此外讀音也可商榷。在上舉《種蔥》例中,“批”和“契”下,賈思勰特地自注音,分別作“蒲結(jié)反”和“蘇結(jié)反”?!捌呀Y(jié)反”,折合成今音一般讀作“bié”,如“蹩”“襒”在《廣韻》中都是“蒲結(jié)反”;“蘇結(jié)反”,可折合成“xuē”,今天一般讀作“xiē”。 “契”置于“xiè”音下尚可,但“批”放在“pī”下實屬不妥。
綜上,“契”“批”兩個單字下的《齊民要術(shù)》例證均該刪去,換成其他合適的例證。同樣,《漢語大字典》“契”字下也收了《齊民要術(shù)》例證和石聲漢的解釋,也可刪去。[6]529-532
【碁子面】即今之刀削面。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shù)·餅法》:“切面粥,一名碁子面。”(7-1054)
按:“碁子”即“棋子”,“碁子面”并非是今天的刀削面。
刀削面是用刀從揉好的面團上快速將面一薄片一薄片地削到開水鍋內(nèi),煮熟后撈出,加入臊子、調(diào)料食用。而《齊民要術(shù)》記載的“碁子面”卻是刀切面。書中所記“碁子面”的制作過程如下:“切面粥、一名‘碁子面’?!瓌備衙?,揉令熟,大作劑,挼餅粗細(xì)如小指大。重縈于干面中,更挼如粗箸大。截斷,切作方碁。簸去勃,甑里蒸之。氣餾,勃盡,下著陰地凈席上,薄攤令冷,挼散,勿令相黏。袋盛舉置。須即湯煮,別作臛澆,堅而不泥。冬天一作得十日?!笨梢娛菍⒚婕庸こ蓷l狀后用刀切成棋子片狀,蒸制,晾干,裝袋放置,需要吃時再湯煮后食用。
“刀削面”和“碁子面”加工工藝和保存方式不同,前者只能即做即食,后者可長期保存。這種加工過的小面片狀如棋子,故直接以“棋子”名之,現(xiàn)在山東、河南等地常食,很多古籍中都有記載,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食店》:“大凡食店,大者謂之‘分茶’,則有頭羹……桐皮面、姜潑刀、回刀、冷淘、棋子、寄爐面飯之類?!辈贿^,現(xiàn)在做棋子面一般不再經(jīng)過蒸制了。
【白魚】③麥類中的一種害蟲。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shù)·收種》:“取麥種候熟可獲,擇穗大強者斬,束立場中之高燥處,曝使極燥,無令有白魚,有輒揚治之?!?8-194)
按:麥中“白魚”不是指一種害蟲。如此解釋是受石聲漢《齊民要術(shù)今釋》的影響,石注解為:“白魚:即今‘衣魚’,‘銀魚’,‘蠹魚’?!痹~典編者可能覺得“侵蝕書籍衣物的蠹魚” 是不應(yīng)該出現(xiàn)在麥子中的,故單獨為其做了個含糊的解釋,但卻不妥當(dāng)。
害蟲“衣魚”的確不該出現(xiàn)在麥子中,即使出現(xiàn)了,也不會對麥子造成損害。故石聲漢后來在《農(nóng)桑輯要校注》一書中也改變了看法:“據(jù)沈陽孟方平同志和山東科學(xué)院歷史研究所王子英等同志說,山東地區(qū),將麥穗上最后兩個空小穗。稱為‘白魚’——因為顏色白,形狀像魚尾,則《紀(jì)書》所說‘白魚’,應(yīng)當(dāng)是這種空小穗。在麥穗曬到極干后再脫粒時,加以簸揚,‘白魚’是容易揚去的。”[7]65
繆啟愉也認(rèn)為不是害蟲,他說同一個麥穗中,后期間花的小穗,由于養(yǎng)分不足,常結(jié)成細(xì)癟的麥粒,俗稱“麥余”。麥余本身既不好作種子,而且其穎殼不易脫落,雜在種子中容易引起變質(zhì)和蟲害,所以必須除去。
北方許多地方有“麥余”的說法,董紹克主編的《山東方言詞典》有“麥余子”一詞。河北也稱“麥余子”。麥余子多是長在麥穗頂尖的幾粒麥子,一般長得比較秕,包衣裹得很緊,不易脫粒,磨不出面,蒸不得饅頭,搟不成餅,只能當(dāng)飼料,或者填個枕頭,而且很容易帶有一些影響小麥生長的病菌,《小麥病蟲害及其防治》一書說:“防治腥黑穗病除了拌種以外,還要注意不要用混有病菌孢子的麥余子漚糞,以避免肥料傳染?!盵8]15
故釋義當(dāng)改為“已成熟的麥穗中的秕子”。
【饙】①蒸熟。《爾雅·釋言》:“饙、餾,稔也?!标懙旅麽屛模骸梆崳皆品?,字又作饙。”邵晉涵正義:“《詩》疏引孫炎曰:‘蒸之曰饙?!雹谥刚羰斓娘垺1蔽嘿Z思勰《齊民要術(shù)·造神曲并酒等》:“其下饙法;山饙甕中,取釜下沸湯澆之,僅沒飯便止。”石聲漢注:“﹝饙﹞是將米蒸到半熟的飯。四川、湖南都有這樣的辦法,都是用水煮到半熟,用箕撈出。這樣的飯,現(xiàn)在四川稱為‘生饙子’。”(12-579)
按:義項2將《齊民要術(shù)》用例解釋為“蒸熟的飯”,不確。
《大詞典》已經(jīng)引了石聲漢的注釋:“﹝饙﹞是將米蒸到半熟的飯?!鼻易⑨屩忻鞔_說這種飯是“用水煮到半熟的”程度,但編者卻無視這些,徑直解釋為“熟飯”。
繆啟愉在《齊民要術(shù)校釋》第一版中言:“‘饙’,音分,《玉篇》: ‘半蒸飯也’,《廣韻》‘二十文’:‘一蒸飯也’,即蒸汽初次上甑就不再蒸煮的半熟飯。由于半熟,故稱 ‘半蒸’;由于不再澆水復(fù)蒸,故為‘一蒸’。半熟飯不能釀酒,必須再經(jīng)軟化,使無生心、白心現(xiàn)象,以利于有益微生物的營糖化、酒精發(fā)酵作用。方法之一是將半熟飯下在甕中乘熱灌進適量的鍋底沸湯,使飯脹飽熟透為度。這個方法叫做‘沃饙’ ?!盵4]375
《漢語大字典》就只解釋為一義:“蒸飯,煮米半熟用箕漉出再蒸熟?!毕乱墩f文》云:“‘饙’,蒸米也?!鼻逯祢E聲《說文通訓(xùn)定聲·屯部》:“饙,滌飯也。如今北方蒸飯,先以米下水一涫漉出,再蒸勻熟之。下水涫之曰饙,再蒸之曰餾。”[9]581
前引《爾雅·釋言》所謂:“饙、餾,稔也?!敝荒苷f明這三個詞都有“煮飯”的意義,并不能說明都是“蒸熟”的意思。
綜上,《大詞典》的兩個義項解釋都不妥當(dāng),可修改為:1.蒸飯(半熟)。2.指蒸成半熟的飯。前為動詞義,后為名詞義?!稘h語大字典》“蒸飯,煮米半熟用箕漉出再蒸熟”,最好改為“蒸飯;也指煮米半熟用箕漉出的飯”。庶幾確切。
【髯茹】毛發(fā)彎曲糾纏貌?!洱R民要術(shù)·筆墨》引韋仲將《筆方》:“先次以鐵梳兔毫及羊青毛,去其穢毛,蓋使不髯茹?!?12-737)
按:“髯茹”之為詞,立目可疑,與《漢語大詞典》他處所引材料矛盾?!笆嵴啤?4-1060)條中也引《齊民要術(shù)·筆法》:“韋仲將《筆方》曰:‘先次以鐵梳梳兔毫及羊青毛,去其穢毛,蓋使不髯。茹訖,各別之。皆用梳掌痛拍整齊毫鋒端,本各作扁,極令均調(diào)平好用?!?“髯”和“茹” 此處又分在兩句中,令人不知所從。
將“髯茹”當(dāng)作一個詞來理解是受石聲漢《齊民要術(shù)今釋》的影響所致,《今釋》將“髯茹”合在一起,并且解釋為:“‘髯’是人的頷下長髯,有彎曲的傾向;‘茹’是雜亂。髯茹,即彎曲雜亂?!盵3]720而繆啟愉在《齊民要術(shù)校釋》中是將“茹”字屬下,沒有接在“髯”字后面,且解釋甚清晰,摘引如下?!安击祝簩⒚崂砬屙槪皇跪榍s亂”?!叭悖菏侵乒P過程中用口整治毫鋒的一道工序,必須非常細(xì)致地使鋒頭對齊?!和瑫豆P史》說:‘制筆謂之茹筆,蓋言其含毫終日也?!裰品ㄈ绻?,而茹筆之名隱矣?!@一道工序,現(xiàn)在由水盆工來完成,古時是‘茹工’的艱辛勞動。”[1]686“茹”是制筆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即指梳去穢毛后,再用口來整治毫鋒的工作。毛筆上端為“鋒”,各種毛的鋒頭長短不一,如果混制在一起,這筆寫起來就會“開花”,所以必須不厭其煩非常細(xì)致地使鋒頭對齊。
唐陸龜蒙的《甫里先生文集》卷十七有《哀茹筆工文》來贊嘆茹工的極其細(xì)致的辛苦勞動:“爰有茹夫,工之良者。責(zé)其精粗,在價高下;缺嚙叉互,尚不能舍。旬濡數(shù)鋒,月禿一把?!崩顕x主編《中國書法篆刻大辭典》收“茹筆”條,曰:“古代制筆為茹筆。梁章鉅《浪跡叢談》:‘制筆謂之茹筆’;《笠澤叢書》有《哀茹筆工詩》;又元王惲作《贈筆工張進中詩》云:‘進中本燕產(chǎn),茹筆鐘樓市’;胡樸安《樸學(xué)齋叢刊·筆志》亦云:‘今制筆者尚守其法,以口舔之使圓,而茹筆之名,鮮有人道者矣?!盵10]820雖然上言“茹筆”就是“制筆”,有些以偏概全,但可知“茹筆”的確是古代制筆之必須工序。汪維輝《<齊民要術(shù)>詞匯語法研究》中也認(rèn)可“茹”的“制筆工序”義,言:“用口含使鋒頭對齊?!薄稘h語大字典》《漢語大詞典》都未收“茹”的這一義項。我們認(rèn)為“茹”這一意義可能是“吃;吞咽”義的引申。
從以上分析可見,《齊民要術(shù)校釋》的解釋是合理的,而《齊民要術(shù)今釋》不妥,“髯茹”不當(dāng)立為條目,可刪。
另外,“梳掌”條所引的文句還有其他錯誤,章節(jié)標(biāo)題應(yīng)是“筆墨”,而非“筆法”,“極令均調(diào)平好用”句末的“用”字應(yīng)該歸入下句,下句是“用衣羊青毛……”“穢毛”條(8-153)也引《齊民要術(shù)·筆墨》:“韋仲將《筆方》曰:‘先次以鐵梳梳兔毫及羊青毛,去其穢毛,蓋使不髯茹?!逼渲袠?biāo)點和文字同誤,當(dāng)改。
三
此外,《大詞典》在引用《齊民要術(shù)》時,間或有一些小的疏誤,如“雨草”條(11-633)引《齊民要術(shù)·雜說》:“《師曠占》曰:‘……歲欲雨,雨草先生。藕?!薄芭骸笔亲⑽?,應(yīng)該作“原注:藕。”方符合體例。“杌”字條(4-773)引《齊民要術(shù)·種桑柘》:“春采者,必須長梯高杌……”而同樣的例證在“必須”和“旦暮”條例證中卻成了:“春采者,必須長梯高機……”“杌”字成了“機”字。“采沐”條(6-689)引《齊民要術(shù)·種桑柘》:“栽后二年,慎勿采沐……”但是同樣的句子在“掎角”條(6-643)卻作:“栽后二年,慎勿采、沐……”“采沐”點斷則不是詞了?!般濉弊謼l(5-944)義項三引《齊民要術(shù)·種榆白楊》:“初生三年,不用采葉。尤忌捋心,不用剝沐……諺曰:‘不剝不沐,十年成轂。’言易粗也。”“剝”字是“剶”字之誤。而且《大詞典》引“剶”字多誤,如“雇”字條(11-833)義項一引《齊民要術(shù)·種榆白楊》:“其歲歲科簡剝治之功,指柴雇人……”“剝治”應(yīng)是“剶治”。 “走失”條(9-1068)義項一引《齊民要術(shù)·作醬法》:“湯少則添,慎勿易湯,易湯則走失豆味,全醬不美也?!薄叭笔恰傲睢弊种`。同時,標(biāo)題的“作醬法”在“汰”字條(5-947)中又作“作醬等法”,“烏豆”條(7-68)例證中是“作醬”,三處三異,不知何者為是。此類標(biāo)點以及用字失誤等現(xiàn)象有數(shù)十處之多,不一一列舉,今后均應(yīng)修改。
[參考文獻]
[1]繆啟愉.齊民要術(shù)校釋(第二版)[M].北京:農(nóng)業(yè)出版社,1998.
[2]李石.司牧安驥集[M].北京:中華書局,1957.
[3]石聲漢.齊民要術(shù)今釋[M].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1957.
[4]繆啟愉.齊民要術(shù)校釋(第一版)[M].北京:農(nóng)業(yè)出版社,1982.
[5]繆啟愉,繆桂龍.東魯王氏農(nóng)書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6]周昕.中國農(nóng)具發(fā)展史[M].濟南:山東科學(xué)技術(shù)出版社,2005.
[7]石聲漢.農(nóng)桑輯要校注[M].北京:農(nóng)業(yè)出版社,1982.
[8]中國植物保護協(xié)會.小麥病蟲害及其防治[M].北京:科學(xué)普及出版社,1965.
[9]漢語大字典編纂委員會.漢語大字典(第二版)[Z].武漢:崇文書局;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10.
[10]李國鈞.中華書法篆刻大辭典[Z].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責(zé)任編輯楊爽)
Dicussions about Entries Cited fromQiMinYaoShuin
theGrandDictionaryofChinese
Zhao Hongmei, Cheng Zhibing
(SchoolofChineseLiterature&Journalism,ShandongUniversityofTechnology,Zibo255000,China)
Abstract:There exist some defects in entries cited from QiMin YaoShu in the Grand Dictionary of Chinese.Some of them are wrong in definition, such as “ting”, “qizimian”, “baiyu”, “fen”, etc and others are wrong in punctuation and citation. To correct these errors in the the Grand Dictionary of Chinese will help improve compiling qualities of large-scale dictionaries.
Key words:the Grand Dictionary of Chinese; Qimin Yaoshu; definition of words
[中圖分類號]H034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040(2016)01-0063-05
[作者簡介]趙紅梅,女,新疆石河子人,山東理工大學(xué)文學(xué)與新聞傳播學(xué)院副教授,文學(xué)博士;程志兵,男,新疆奎屯人,山東理工大學(xué)文學(xué)與新聞傳播學(xué)院副教授。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xué)研究資助項目“基于《漢語大詞典》的歷時性大型漢語語文辭書修訂研究”(12YJA740115)。
[收稿日期]2015-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