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琳
運動康復的適應人群
適合開展心臟運動康復的患者主要包括:心肌梗死患者(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行冠脈旁路移植術或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后的患者、穩(wěn)定性心絞痛患者、行心臟瓣膜修復術或置換術的患者、心臟移植患者、穩(wěn)定的心力衰竭患者等。
相反,嚴重心絞痛、失代償性心力衰竭、未控制的心律失?;颊?,以及運動試驗期間出現(xiàn)嚴重缺血、左室功能障礙或心律失常的病人等,則不宜進行運動康復。
心臟運動康復3個時期
心臟運動康復一般分為急性期、恢復期和維持期,不同時期的康復特點和運動要點都各不相同。
1. 急性期:指嚴密監(jiān)護下的住院期康復計劃,目的是盡快讓患者從急性心血管事件或心臟手術中安全恢復。一般持續(xù)7~14天,以預防褥瘡、墜積性肺炎和血栓栓塞為主。急性期康復活動強度較低,主要形式有床上的被動關節(jié)活動、床邊踏步、病房行走等。
2. 恢復期:指出院后的康復期,時限由危險分層和所需的監(jiān)控來決定,一般持續(xù)3~6個月,多在有康復設施的門診進行,也可到康復醫(yī)院進行。
3. 維持期:這個階段繼續(xù)進行耐力訓練和危險因素控制。
心臟運動處方的4個維度
運動處方中一般應包括運動方式、強度、時間、頻率等4個方面。
心臟運動康復的運動方式主要以騎自行車、慢跑、散步為主,維持期還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運動如爬山、劃船,以及各種有音樂伴奏的有氧健身操等。
運動強度是心臟康復的核心,依據患者心肺運動實驗的無氧代謝閾值(AT)結果來設定。比AT負荷低10瓦的負荷作為運動強度,換算成心率,作為患者自我控制強度的方法。運動時心率可接近此目標心率,但是不要超出,以防意外。
運動時間方面,在醫(yī)院監(jiān)測下的有氧運動時間是20分鐘。如果在家,慢跑需15~30分鐘,散步要30分鐘到1個小時。一開始如不能堅持完成規(guī)定的時間,可以分段完成,但每一段至少在10分鐘以上,中間可以稍事休息(最好不完全停下來)。
運動頻率應保持每周3~5次,持之以恒才能達到理想效果。
以個體感受來衡量運動是否適量
上述運動強度和時間只是一個“均碼”,而具體到每一個個人時,還是應具體評估,最重要是做到“適量”。
“很多心梗康復者在使用運動處方時,最常犯的錯誤是‘過猶不及?!边\動量適宜有四條標準:一是運動時稍出汗,輕度呼吸加快、不影響對話。二是運動結束,心率在休息后5~10分鐘恢復。三是運動后輕松愉快,食欲和睡眠良好。四是無持續(xù)的疲勞感,或疲乏、肌肉酸痛,但短時休息可消失。如果運動結束后心率在休息10~20分鐘都難以恢復,或者出現(xiàn)疲勞、心慌、食欲減退、睡眠不佳,則屬于運動量過大。
【相關鏈接】
絕對臥床反而更易引起并發(fā)癥
一些患者所認為的“嚴格臥床休息和限制運動”的康復方式,實際上,對于身體機能的恢復反而十分不利。研究顯示,臥床休息20天,體力工作能力減低20%~25%;臥床休息7~10天,循環(huán)血容量減少700~800毫升,會出現(xiàn)反射性心動過速和直立性低血壓,患者會心慌、頭昏,自認為病情加重,更不敢起床活動。血容量減少會增加血黏度,容易發(fā)生血栓栓塞;胸腔活動降低,肺的換氣功能和清除分泌物的能力降低,容易發(fā)生肺炎等合并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