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牛家營子初級中學,內(nèi)蒙古 赤峰 024411)
興趣是人的一種個性心理特征,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學校體育是終身體育的基礎,運動興趣和習慣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終身鍛煉的前提,無論是教學內(nèi)容的選擇還是教學方法的更新,都應十分關注學生的運動興趣。只有激發(fā)和保持學生的運動興趣,才能使學生自覺積極地進行體育鍛煉。在體育教學中,重視學生的運動興趣是實現(xiàn)體育與健康課程目標和價值的有效保證。學生只有熱愛體育,其學習的熱情和持久力才會提高,學生才能對學習產(chǎn)生興趣。那么,如何激發(fā)學生學習體育的興趣呢?
學生愛動,好新鮮,厭煩過多的重復練習。所以教學方法和練習手段要多變,才能激發(fā)學生的運動興趣,推遲疲勞的產(chǎn)生。例如,在跳遠練習中,一遍一遍的練習跳遠的基本動作比較枯燥,可采用游戲的形式,把跳遠的動作穿插其中。比如用單腳跳接力比賽鍛煉學生的踏跳能力和動作。又如在游戲換物賽跑中,第一次提出以不犯規(guī)為勝,第二次以哪支隊伍整齊為勝,第三次以誰跑的快為勝。不斷提出新的要求,來吸引學生完成任務。
教師在體育課的組織形式上和教學內(nèi)容上的多樣化,教學方法和練習手段的新穎多變,會使學生有新鮮感,從而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跳遠是鍛煉身體的重點教材,也是競技性很強的項目。在學生初步學會動作后,組織一次小型的跳遠比賽,評出當堂課的“跳遠王”,并不定期地組織“跳遠王爭霸戰(zhàn)”,在學期結束時決出“跳遠總霸主”。同時告知學生每年都有這樣的活動,從而很好地達到了讓學生持久、自覺積極地進行體育活動的目的。又如:在上肢力量練習時,單純的練習會使學生感到乏味,我將學生分組,進行“立臥撐”、“俯臥撐”對抗賽,累計各組完成次數(shù)的總和來評定勝負;還可以把跳繩、擲實心球等項目同體育達標結合起來,使學生練習有目的,進一步激發(fā)他們練習的興趣。
設疑,即以問題的形式提出每堂課的教學內(nèi)容,是把教學的內(nèi)容變成問題,使之成為一種誘因,把學生已經(jīng)形成的學習興趣有潛伏狀態(tài)轉入活動狀態(tài),從而形成推動學生的內(nèi)部動因,調動學習的積極性,來解決當前的任務。課堂教學中“設疑”的方法很多,例如“懸念式設疑”,在課的一開始設置一些懸念,讓學生帶著疑問上課,并通過親身體驗把懸念解開。如在上跳箱課時,怎樣越過跳箱簡便省力?怎樣越過跳箱用時最短?等等一些列教師有目的的提問,引發(fā)學生的思考,使學生在探索中一步一步進行練習,激發(fā)學生學生對所學內(nèi)容的興趣。
對學生進行“你喜歡上什么內(nèi)容的體育課”的調查,從中發(fā)現(xiàn),學生最喜歡游戲、球類和帶有競賽性的活動。因為這些活動能充分體現(xiàn)中學生好勝心強、喜歡競賽比高低的特點,能使他們從中獲得愉快與滿足。對于那些學習目的不明確,自學性不高的學生,教師更應運用游戲和競賽教學引起他們的興趣。把那些枯燥單調、學生興趣不高的教學內(nèi)容,增進游戲和競賽因素,提高教學內(nèi)容的趣味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評價方法有利于促進學生更努力學習,促進學生更好的發(fā)展,使他們體驗到體育學習進步所帶來的快樂。教師對學生的運動技能給予及時、公正、客觀的評價,能積極影響學生的心理活動。一方面肯定學生做得好的地方和所獲得的進步。學生即使有微小的進步,用積極肯定的語言加以鼓勵和表揚,能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加深對體育課的感情,提高學習興趣。另一方面指出其不足和存在的問題,讓學生明確進一步學習的重點和需要克服的缺點,或需要糾正的錯誤動作,從正反兩個方面激勵學生通過不斷努力,最終掌握運動技能,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除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評價語言如:“很好、有進步、不錯、繼續(xù)努力”等外,教師還要用體態(tài)語言來評價學生,如:微笑、點頭、鼓掌等。
體育教學的過程,不僅是體育知識傳授和運動技能教學的過程,同時也是師生感情展露,心靈溝通和思想交流的加溫過程,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在與學生進行著微妙的情感交流,使他們的學習態(tài)度染上情感色彩。在初中學生中,大部分學生對足球和籃球這兩個項目興致很高,但少部分學生則興趣不大。為此,面對他們我總是生動形象地講解,熟練、輕松、自如地作動作示范,偶爾還有些“花樣”表演,并始終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感染和激發(fā)學生對體育的興趣。
總之,體育教學應以學生為本,根據(jù)當前學生身心健康存在的主要問題及自我保健的需要,盡可能了解,考慮學生的興趣和滿足學生的興趣,用新穎的教學內(nèi)容和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來激發(fā)學生學習強身健體的知識技能和參加體育鍛煉的興趣。只有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他們才能自覺、主動地進行學習。
[1]《中國學校體育》
[2]《體育學刊》
[3]《體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