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寧安市委黨校,黑龍江 寧安 157400)
P2P(peer to peer lending)網絡借貸平臺是指完全通過網絡來實現(xiàn)資金與資金的交易借貸過程,它還比較年輕,起源于2005年的英國。隨著互聯(lián)網的日新月異,P2P網絡借貸已經成為了風靡全球的個人非正式金融交易模式,它為借款人提供了透明、直接的小額信用交易可能性,同時也帶來了不具擔保、高流動的相對風險性,尤其在我國,希望將P2P網絡借貸作為理財渠道的用戶更需要小心謹慎。
從P2P網絡借貸平臺所涉及的雙方角色來看,在借貸活動中,他們都將面臨各自不同的法律風險,本文將一一進行分析描述。
在P2P網絡借貸過程中,貸款人的成本要與覆蓋貸款利率、第三方支付平臺費用以及P2P平臺管理費掛鉤,三項費用相加讓P2P網絡借貸實際利率最高可達40%左右,這一利率要遠遠高于人民銀行基準利率的4倍甚至以上。以北京的P2P網絡借貸平臺為例,假設100萬一年期的貸款實際利率要達到35.2%,而同期的銀行基準利率僅有7.12%,它已經完全超出了我國法律所規(guī)定的4倍上限,因此在資金融出方面,貸款人的利益是無法得到全面保障的。
從借款人的角度看,他對自身所披露的信息越多,他的可信度就越高。在P2P網絡借貸平臺的發(fā)展過程中,參與借貸活動的人也越來越多,信息積累越來越全面。但是借款人也要承擔一定的風險,即個人信息泄露的風險。雖然我國刑法在修正案中專門對公民的個人隱私權作出了保護法案規(guī)定,但是對于非正式金融模式下的P2P網絡借貸來說,在該平臺中所涉及的個人隱私權是不予被正式法律所保護的,這也就造成了網絡借貸平臺上個人隱私權保護的架空[1]。
P2P平臺建設還是要首先遵循內部控制體系的健全,以事前、事中和事后三步驟來強化對借貸法律風險的控制能力。
事前控制的主要手段就是防范,充分對P2P借貸平臺上所有借款人進行信息核實,以達成信用借款流程。貸款人要完全根據(jù)對借款人的基本信息來完成對所貸款資金的判斷,除傳統(tǒng)的身份信息、工作狀況、收入、個人信用報告等等認證外,還有必要進行視頻、音頻認證,全方位判斷核實借款人的身份。另外,也要詳盡判斷借款人借款用途的真實性,杜絕虛構借款用途的行徑,因此需要借款人提出借款的相關理由和材料佐證,比如用于營業(yè)性借款的購貨合同、店面租賃合同和營業(yè)執(zhí)照出示等等。
相對而言,目前P2P網絡借貸平臺在個人最高貸款額度上限方面限制較松,比如北京的借貸平臺最高可高達50萬元。而從分散風險的角度講,應該保證個人最高貸款額度風險不要過高,因為風險過高會對分散風險機制的實施產生巨大影響,不利于判斷借款人的還款能力和信用等級差異。所以要根據(jù)借款人所提供的信息為他們設置不同的授信額度,設立不同的個人最高貸款額度標準。再根據(jù)銀監(jiān)會有關《消費金融公司試點管理辦法》中所規(guī)定的最高發(fā)放貸款余額不得超過借款人月收入的5倍為界限,將借款人的還款與其月收入相聯(lián)系,抑制借款人的盲目消費,也能確保貸款資金的定期收回[2]。
當貸款發(fā)放完畢后,就要將重點放置于對貸款本金與利息的收回工作,所以貸款方應該通過P2P平臺監(jiān)控機制,效仿商業(yè)銀行的貸后管理方法,對借款人的財務狀況、貸款使用狀況進行具有長期持續(xù)性的實時監(jiān)控,一旦發(fā)現(xiàn)借款人的財務狀況發(fā)生惡化傾向,就應該立刻采取相關措施來保護貸款方的自身利益。比如增加管理成本,或者在貸款前就要求借款人出示一定的資金使用證明及使用計劃,在經過核實之后才能發(fā)放貸款[3]。
簡言之,P2P網絡借貸作為現(xiàn)代社會民間借貸的主要形式,它具有自己便捷、入門門檻低、借款額度小、交易成本低等特色,也有著借貸風險高、個人信息保護不嚴等缺陷,需要在未來的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完善。如果其體系可以得以完善,摒除一切可能發(fā)生的法律風險,P2P網絡借貸將成為緩解中小企業(yè)及個體業(yè)主資金周轉困難問題、吸收社會閑散資金的最有效金融模式。
[1]彭進,楊崢嶸.小微企業(yè)民間融資法律風險及其防范——基于P2P網絡借貸模式[J].湖南商學院學報,2014,21(2):94-97.
[2]張瑩.P2P 網絡借貸平臺的風險防范研究[J].征信,2015,33(3):79-82.
[3]陳志軍.P2P網貸擔保法律風險及防范建議 [J].法制與社會,2015(11):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