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琨 陳濤 張雷 仝現州
【摘要】 目的 探討采用雜交手術治療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23例, 對所有患者行雜交手術治療, 并對患者治療前后踝/肱比值、脛后及足背動脈搏動情況進行觀察記錄。結果 本次研究中, 患者術前其踝/肱比值平均為(0.37±0.14), 術后上升為(0.73±0.19), 手術前后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中21例患者術后近期下肢皮膚溫度明顯得到改善, 其肢體靜息痛基本消失;9例患者術后脛后或足背動脈搏動, 占整體的39.13%。結論 采用雜交手術治療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 效果顯著, 能夠有效促進病變肢體血供的恢復, 對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關鍵詞】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雜交手術;效果觀察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4.032
動脈硬化是一種全身性疾病, 同家族史、年齡、肥胖、糖尿病等多種因素有關, 其中, 部分患者下肢動脈血管出現硬化, 引起病變, 即被稱為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1]。臨床研究指出,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多見于股動脈、髂動脈, 動脈阻塞會引起肢體缺血, 引起患者肢體出現疼痛、蒼白、麻木及發(fā)涼等多種癥狀, 嚴重時會導致肢體壞疽, 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2]。本次研究為探討采用雜交手術治療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臨床效果, 隨機選取本院近年來收治的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23例, 并對患者的手術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現將結果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3年9月~2015年2月本院收治的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23例, 男16例, 女7例, 年齡54~79歲, 平均年齡(64.3±5.1)歲。其中14例髂動脈閉塞, 13例股淺動脈閉塞, 5例腘動脈閉塞。所有患者均經由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或CT血管造影(CTA)檢測得到確診。
1. 2 方法 術前通過影像學檢查確定穿刺點, 對穿刺點進行局部浸潤麻醉。對于髂動脈閉塞合并腘動脈閉塞或股淺動脈閉塞者, 行介入探查和球囊擴張。首先通過造影檢查對血管閉塞范圍及部位進行確認, 然后使用Cobra導管及超滑導絲穿過閉塞段血管, 選取合適球囊對血管進行擴張, 其中腘動脈球囊直徑為4~6 mm, 股動脈6~8 mm, 髂動脈8~10 mm。在使用球囊擴張后, 再次通過造影檢查對擴張后血管形態(tài)進行檢查, 若仍存在狹窄, 則將支架植入, 并通過造影對支架放置情況進行確認, 若支架擴張部力量, 再次使用球囊進行擴張。對于對側或遠端出現動脈栓塞者, 采用fogarty導管進行取栓治療, 同時對股淺動脈閉塞者行開口處斑塊剝脫切除治療。若股淺動脈探查未成功, 且遠端流出道無異常者, 實施股-腘旁路移植術。
1. 3 觀察指標 對23例患者手術治療前后的踝/肱比值、動脈情況進行觀察記錄。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本次研究中, 7例患者行股動脈解剖及球囊擴張支架成形術, 7例患者行動脈取栓和球囊擴張支架植入, 5例行股淺動脈開口處斑塊剝除術及球囊擴張, 4例行股腘旁路移植術及髂動脈支架置入。其中, 2例患者于術中支架內出現血栓形成, 經介入溶栓后順利恢復暢通。術后隨訪顯示, 本次研究中, 患者術前其踝/肱比值平均為(0.37±0.14), 術后上升為(0.73±0.19), 手術前后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0<0.05)。其中21例患者術后近期下肢皮膚溫度明顯得到改善, 其肢體靜息痛基本消失;9例患者術后脛后或足背動脈搏動, 占整體的39.13%。
3 討論
近年來, 隨著我國老齡人口數量的逐漸上升,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發(fā)生率呈現逐年上升趨勢。臨床研究指出,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是最為常見的下肢動脈缺血病因, 若病情持續(xù)惡化, 可導致下肢嚴重缺血壞死或發(fā)生間歇性跛行[3]。以往臨床主要采用外科手術和血管腔內技術對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精心治療, 其中傳統(tǒng)外科手術雖然具有較高的遠期通暢率, 但是無法對膝下病變和多節(jié)段病變進行處理, 且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高;血管腔內技術雖然創(chuàng)傷較小, 但是對于閉塞性病變和多節(jié)段病變的遠期通暢率較低[4]。因此尋找一種有效的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治療方法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雜交手術是在結合血管腔內技術和外科手術的基礎上提出的一種新型血管外科手術方法, 為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治療帶來了新的進展[5]。相關資料顯示, 以血管腔內技術和外科手術作為基礎的雜交手術, 能夠促進肢體血供的恢復, 又能有效降低和減少手術風險, 可對動脈狹窄合并血栓、多節(jié)段復雜病變及全身狀況較差的患者進行有效治療[6]。凌平等[7]研究認為, 采用雜交手術治療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 能夠在保證遠期通暢率和近期踝/肱比值方面有效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周敏等[8]報道指出, 同血管腔內技術相比, 雜交技術同樣具有微創(chuàng)特點, 且能夠有效增強臨床治療效果。本院近年來逐漸開始將雜交手術用于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 本次研究中, 23例患者經治療后其踝/肱比值較術前明顯提高(P<0.05), 且其絕大部分患者病變肢體的皮膚溫度和肢體靜息痛均得到明顯改善, 同相關報道中的結論基本一致, 表明雜交手術是一種有效的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治療手段。
綜上所述, 采用雜交手術治療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 效果顯著, 能夠有效促進病變肢體血供的恢復, 對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徐榮偉, 葉志東.雜交手術治療多節(jié)段下肢動脈閉塞1例.中國微創(chuàng)外科雜志, 2015, 15(1):85-86.
[2] 廖傳軍, 張望德, 原標.復雜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雜交手術治療.中華普通外科雜志, 2014, 29(8):596-599.
[3] 楊威.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多階段復雜病變的雜交手術治療. 黑龍江醫(yī)藥, 2013, 26(6):1072-1074.
[4] 尹德馨, 李葉舟.雜交手術治療多平面動脈硬化閉塞癥36例.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3, 33(9):2151-2153.
[5] 趙健, 戴向晨, 羅宇東.雜交手術在下肢多節(jié)段動脈閉塞的應用價值.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外科雜志, 2013, 19(1):23-26.
[6] 唐波, 劉冰, 王海洋, 等.雜交手術治療下肢多節(jié)段動脈閉塞32例.中華普通外科雜志, 2011, 26(3):202-204.
[7] 凌平, 肖樂, 龔昆梅, 等.雜交手術在下肢動脈硬化性閉塞癥血管重建中的價值.重慶醫(yī)學, 2010, 39(12):1494-1496.
[8] 周敏, 劉長建, 喬彤, 等.雜交手術治療TASC D型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臨床分析.中華外科雜志, 2010, 48(22):1735-1738.
[收稿日期:2015-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