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中國傳統(tǒng)家訓中的孝道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2016-02-22 13:46:33朱冬梅
        理論導刊 2016年2期
        關鍵詞:社會風尚孝道當代價值

        朱冬梅

        摘要:家訓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寶庫中一份極具特色的道德文化遺產(chǎn),是古代進行孝道教育的重要載體和有效途徑。傳統(tǒng)家訓蘊含著豐富的孝道思想,其基本內容包括存身惜名、竭力奉養(yǎng)、誠意孝敬、慈孝相應、委婉勸諫、薄葬誠祭、顯親揚名、移孝忠君等。批判地繼承和弘揚傳統(tǒng)家訓孝道思想的精華,對于形成個體良好道德品質、解決老有所養(yǎng)問題、樹立良好家風、形成孝親尊老良好社會風尚、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和增強民族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和價值。

        關鍵詞:中國傳統(tǒng)家訓;孝道;家庭美德;社會風尚;當代價值

        中圖分類號:B8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16)02-0105-04

        家訓是中國古代家庭教育的一種文獻形式,也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寶庫中一份極具特色的豐厚的道德文化遺產(chǎn)。家訓又稱家戒、家范、家約、庭誥、庭訓等,是指家庭或家族中父祖等長輩訓示、教誨子孫及族人立身處世、持家治業(yè)等的行為準則。歷觀我國古代卷帙浩繁的家訓史,“孝”始終作為最重要的一個德目放在首位,是歷代家訓的倫理核心。梳理和弘揚傳統(tǒng)家訓中孝道思想的合理成分, 對加強我國當前的家庭美德建設及形成孝親尊老良好社會風尚具有重要的啟示和借鑒意義。

        一、傳統(tǒng)家訓中孝道思想的基本內容

        我國傳統(tǒng)家庭道德教育十分重視對子弟的孝道訓誡,而歷代的祖訓家誡、宗譜族規(guī)是教育、鞭策子弟尊老孝親的重要載體和有效途徑。在歷朝歷代眾多家訓之中,比較著名的有北齊顏之推的《顏氏家訓》,唐李世民的《帝范》,宋司馬光的《家范》、陸游的《放翁家訓》、袁采的《袁氏世范》,元鄭太和的《鄭氏規(guī)范》,明方孝孺的《家人箴》,清朱柏廬的《朱子家訓》、孫奇逢的《孝友堂家訓》等,它們都是古代進行孝道教育的范本。

        我國傳統(tǒng)家訓中蘊涵著極為豐富的孝道思想,其基本內容可概括為如下八個方面:

        1.存身惜名,勿讓親憂。傳統(tǒng)家訓深受古人“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1]220思想之影響,提出了“安其身以安父母之心,孝莫大焉”[2]233的主張。北齊的顏之推在《養(yǎng)生》篇中告誡子孫:“夫生不可不惜”,[3]190要求其做到“愛先人之遺體,惜己身之分氣”。[3]18他還強調,為了保全生命,絕不可去做可能危及自己生命安全的事情,尤其不要“涉險畏之途,干禍難之事”,因為“貪欲以傷生,讒慝而致死,此君子之所惜哉”。[3]190有的家訓還指出,為了對父母盡孝道,子女應愛惜與身體并行的身名,不做有污身名而使父母受辱的事情。如:明代的何爾健在《廷尉公訓約》中說:“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為人莫重于一身,而身莫大于能守。欲守其身,必先嚴絕匪彝。損己之友,且莫相交;無益之事,且莫妄作。”[4]770強調為了保全父母給予自己的身體,必須時時注意自己的品行,一定不要去做違背常規(guī)的事情,不要交損己之友,不要妄做無益之事。明代官吏彭端吾在其所著《彭氏家訓》中提出,“孝”的最高標準是“保此身”“做好人”,他說:“保此身以安父母心,做好人以繼父母志,便是至孝?!盵4]643清代學者石成金囑咐子弟,對他本人最好的悼念就是“凡出言行事,俱守我之仁厚勤儉,不墮家聲,是即孝道矣”。[5]978

        2.奉養(yǎng)父母,盡心竭力。許多家訓都強調,子女對父母盡孝的最基本要求和表現(xiàn),就是在物質上竭盡所能供奉父母的衣、食、住、行,使其終生衣食無憂。顏之推提出:“幼少之日, 既有供養(yǎng)之勤;成立之年,便增妻孥之累。”[3]187認為從“幼少”到“成年”,贍養(yǎng)父母都是子女的基本職責。北宋著名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強調要在飲食上盡心贍養(yǎng)父母,“以其飲食忠養(yǎng)之”。[6]196明朝刑部尚書林俊在《林氏家訓》中指出:“人子事親,無論窮富,當以奉養(yǎng)為先。富者能奉以甘旨,而貧者以菽水承歡,各憑其力?!盵7]76認為無論貧富,一定要竭盡氣力贍養(yǎng)父母。

        除了物質上對父母的盡力贍養(yǎng)之外,傳統(tǒng)家訓還對如何做到在生活上不辭辛勞、無微不至地盡心侍奉父母提出了明確、詳盡的要求。如:唐代《女論語》提出:“父母年老,朝夕憂惶。補聯(lián)鞋襪,做造衣裳。四時八節(jié),孝養(yǎng)相當。父母有疾,身莫離床。衣不解帶,湯藥親嘗。禱造神祇,保佑安康?!盵8]1327清代的姚廷杰在《教孝篇》中提出了盡孝應該注意的事項,“與其有病而藥餌,不若未病而藥餌。與其用藥餌以治病之發(fā),又不若慎寒暑以杜病之源。古之孝子,視無形、聽無聲,若夫寒燠,猶為易察。為人子者,知親老矣,老則性易執(zhí)而思忽迷,其于寒燠之節(jié),飲食之宜,老人僅可自主一二。子若媳宜提攜之,珍惜之,察其情形而裒益之,以待赤子者待老人,則老人安?!盵8]1412指出子女在生活上對父母的悉心照料關鍵要做到四點:一是未病之前準備好藥餌;二是未病之前杜絕病源;三是要注意寒、暖之節(jié)與飲食之宜;四是以對待孩子的方式對待老人。

        3.孝敬父母,尊重長者。古人認為,養(yǎng)親只是最低層次的孝,敬親則是比養(yǎng)親更高層次的一種孝行,“人子之事親也,事心為上,事身次之,最下事身而不恤其心,又其下事之以文而不恤其身?!盵9]4故此,傳統(tǒng)家訓的孝道訓誡特別提倡和強調子女對父母的“孝敬”。司馬光提出,對父母不恭敬,則與禽獸無異。他說:“養(yǎng)父母而不恭敬,何異于養(yǎng)犬馬?!盵10]102明仁孝文皇后在《內訓》中提出,“敬”是孝之本,而“養(yǎng)”則是孝之末,“孝敬者,事親之本也。養(yǎng)非難也,敬為難。以飲食孝奉為孝,斯末矣?!盵11]659

        傳統(tǒng)家訓認為,子女對父母的“孝敬”,一方面體現(xiàn)在對父母要懷有“誠敬”之本心。明代的宋詡在《宋氏家要部》中指出:“事之必盡其誠,愛之必加以敬,人之奉親而不失乎誠敬,斯可以言孝矣。雖鮮衣美食,茍不能體其心之所思,遂其心之所樂,烏在其有誠敬乎?”[4]649康熙訓誡諸皇子孝敬父母時要做到,“惟持善心,行合道理”,[12]45“誠敬存心,實心體貼”。[12]47另一方面還體現(xiàn)在子女對父母要和顏悅色,使其精神愉悅。明代以至孝聞名的何倫在《何氏家規(guī)》中說:“今之人以能養(yǎng)為孝者何?蓋緣不顧父母而私妻子,倒行逆施者眾,彼善于此,故與之耳。殊不知孝之道,豈養(yǎng)之一事所能盡哉?要有深愛婉容,而承顏順志,尊敬謹畏,而惟命是從。稍有斯須欺慢違忤,或傷教敗禮,取辱貽憂,雖日用三牲之養(yǎng),猶為不孝也。”[8]1394明末清初理學大家孫逢奇認為,贍養(yǎng)父母,不但要“養(yǎng)其口”,更要“養(yǎng)其志”。“養(yǎng)志”,即尊重、體貼、敬愛父母,給予父母更多精神上的慰藉。他在《孝友堂家訓》中指出:“父母于赤子,無一件不是養(yǎng)志。人子于父母,只養(yǎng)口體,此心何安?無論慈父慈母,即三家村老嫗養(yǎng)兒,未有不心誠求之者。故事親若曾子,僅稱得一個‘可字。”[5]935

        有的家訓還提出,孝敬的對象除了父母、祖父母等內親之外,應推而廣之為外祖父母、岳父母,以及伯、叔、姑、舅等旁系血親,并一直可擴而大之為天下所有的長輩和老人。如清代教育家吳汝綸說:“孝不但敬愛生父,凡伯父叔父,皆當敬愛之;不但敬愛生母,凡嫡母繼母、伯叔母,皆當敬愛之,乃謂之孝?!盵5]1749

        4.父慈子孝,慈孝相應。傳統(tǒng)家訓不但要求子女對家長行“孝”道,而且特別強調家長對子女的撫養(yǎng)、關心和愛護,即要求做到慈孝相應。南朝宋文學家顏延之強調,慈、孝與友、悌是雙向的且以上對下的要求在先,他在《庭誥》中說:“欲求子孝必先慈,將責弟悌務為友。雖孝不待慈,而慈固植孝;悌非期友,而友亦立悌?!盵8]1510顏之推認為,孝倫理規(guī)范的維持,不能光靠子女單方面的行為,父母對子女的慈愛也是促使子女能盡孝的重要條件,“夫風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則子不孝,兄不友則弟不恭,夫不義則婦不順矣。”[3]30司馬光在《家范》中指出,子女對父親不孝順與父親對子女不慈祥,罪過是一樣的。他說:“蓋言不孝不慈,其罪均也。”[13]40南宋士大夫袁采認為,父子雙方只有各盡其道,反思自己的行為是否正確,才能保持雙方關系的和睦與融洽?!叭酥缸樱虿凰几鞅M其道,而互相責備者,尤啟不和之漸也。若各能反思,則無事矣。”[8]1374并進而提出若“為人父者,能以他人之不肖子喻己子,為人子者,能以他人之不賢父喻己父,則父慈而子愈孝,子孝而父益慈,無偏勝之患矣”。[8]1375

        5.父母有錯,委婉勸諫。傳統(tǒng)家訓大都強調,孝敬父母并不是毫無原則地對其一味順從,如果父母有過錯,子女應對其進行勸諫。司馬光提出,父母有過,兒女必須諫爭,以補救父母之過失。他說:“諫者,為救過也。親之命可從而不從,是悖戾也;不可從而從之,則陷親于大惡。然而不諫,是路人。故當不義則不可不爭也。”[13]85清代名儒劉沅在其《家言》中強調:“父母有過,阿意曲從,反為大不孝。若有大過,必委曲解救,毋使其事毀德?!盵8]1427認為父母有過失,曲意順從是大不孝。父母如有大錯,一定要委婉地加以彌補,不使父母所做的事有毀德行。

        同時,大多數(shù)家訓要求子女勸諫父母時應注意方式方法,盡量做到婉容悅色。如:司馬光特別提醒子女在規(guī)勸時應仔細觀察父母的情緒好壞,等到父母平心靜氣時,方可柔聲規(guī)勸。假如父母不聽子女的規(guī)勸,孝敬之意不能有絲毫減弱,反而應當更加恭謹,等父母高興時再去規(guī)勸。他援引《禮記·內則》中的話指出:“父母有過,下氣怡色柔聲以諫,諫若不入,起敬起孝,說則復諫。不說,則與其得罪于鄉(xiāng)黨州閭,寧熟諫?!薄叭G而不聽,則號泣而隨之。”[14]263林俊的思想與之十分相似,他說:“親有過,子女應柔聲婉言勸諫,萬一不從,應俟親愉悅時再諫,不陷父母于不義,亦為孝之一端?!盵7]77

        6.薄以葬親,誠以祭親。傳統(tǒng)家訓認為,孝敬父母不僅表現(xiàn)在父母生前,父母去世以后慎重地舉辦喪事以寄哀思,虔誠地祭祀以追念先祖,即慎終追遠,也是孝道的重要體現(xiàn),“慎終而喪盡其禮,追遠而祭盡其誠,則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而后盡思慕之道矣?!盵4]649故而,家訓十分重視喪葬之禮,要求子弟“以喪葬祭祀為重事”。[4]769認為父母活著時不能好生奉養(yǎng),死后又不能好生殯葬,是對父母極大的不孝順,“生不能養(yǎng),死不能葬,大不孝于父母。”[15]23但家訓大多囑告子弟家人不必厚葬,認為薄葬亦孝。唐朝中期著名大臣姚崇主張喪葬從簡,“死者無知,自同糞土,何煩厚葬,使傷素業(yè)?!盵8]911他還舉例說明薄葬古已有之,迄今還傳為美談,“昔孔丘亞圣,母墓毀而不修;梁鴻至賢,父亡席卷而葬。昔楊震、趙咨、盧植、張奐,皆當代英達,通識千古,咸有遺言,屬以薄葬?!盵8]911并進而指出厚葬的結果是不僅浪費錢財,而且容易招致墓盜,弄得死者尸骸暴露于野,這樣其子孫也難逃不孝之譏,“至今亡者致戮尸暴骸之酷,存者陷不忠不孝之誚?!盵8]911唐朝大臣盧承慶臨終前作《教戒》一文,告誡兒子辦理喪事務必從簡。他說:“死生至理,亦猶朝之有暮。吾終,斂以常服;晦朔常饌,不用牲牢;墳高可認,不須廣大;事辦即葬,不須卜擇;墓中器物,瓷漆而已;有棺無槨,務在簡要;碑志但記官號、年代,不須廣事文飾。”[4]223

        古人認為,除了安葬父母,祭祀父母亡靈也是孝行的繼續(xù),“祭者,所以追養(yǎng)繼孝也”。[6]43顏之推十分重視祭祀之禮,他在《終制》篇曰:“四時祭祀,周、孔所教,欲人勿死其親,不忘孝道也?!盵3]279在他看來,一年四個時節(jié)對祖先進行祭祀是周公、孔子所教導的,這是希望人們不要忘記他們死去的親人,不要忘記孝道。一些家訓特別強調,祭祀時一定要做到虔誠、恭敬。明末清初著名理學家朱柏廬提出:“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8]1014告誡子弟祭祀祖宗時應誠心誠意。被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賜名為“江南第一家”的鄭氏家族在其家訓《鄭氏規(guī)范》中對祭祀時的禮儀有非常詳細的規(guī)定:“祭祀務在孝敬,以盡報本之誠。其或行禮不恭,離席自便,與夫跛倚、欠伸、噦噫、嚏咳,一切失容之事,督過議罰。督過不言,眾則罰之?!盵16]114

        7.秉承遺志,顯親揚名。傳統(tǒng)家訓認為,父母死后除了慎終追遠之外,孝子還應該繼承父母的遺志,顯親揚名,光耀門楣,這是對父母乃至祖先最大和最高層次的孝。

        西漢史學家司馬談臨終前告誡兒子司馬遷說:“且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此孝之大者。夫天下稱頌周公,言其能論歌文、武之德,宣周、邵之風,達太王、王季之思慮,爰及公劉,以尊后稷也?!盵15]50認為揚名后世,光耀父母,這是大孝。天下的人之所以稱頌周公,是因為他能歌頌文王、武王的功德,宣揚周公召公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作風,表達古公亶父、季歷的思想,直到公劉的功業(yè),以崇尚先祖后稷。以臥冰求鯉、侍奉繼母的故事感動后人的晉代孝子王祥認為,孝的最高標準就是“揚名顯親”,他說:“揚名顯親,孝之至也?!盵15]98明代著名的思想家王陽明提出:“夫人子之孝,莫大于顯親”,[17]1080認為為人子女最大的孝敬在于顯親揚名,給父母帶來榮耀。清代學者王心敬則在《豐川家訓》中要求:“為人子者,須時時有顯親揚名、立身行道之意?!盵16]378強調為人子女者心中應時時想著怎樣才能顯親揚名、光耀門庭。清人張習禮認為孝順父母有大小偏全的區(qū)別,他將孝分為三個等級,其中顯親揚名是最高的孝。他說:“孝有大小、有偏全。揚名顯親上也,克家干蠱,不墜先人之志,次也。服勞奉養(yǎng),又其次也。此大小之分也。能全上三者,上也。否則視其所急,盡吾力之所至,而次第圖之,此亦不失為孝子矣。此偏全之分也?!盵5]961

        8.移孝忠君,報效國家。傳統(tǒng)家訓認為,在家國同構的體制下,忠孝本是一體,“孝”是“忠”的縮小,“忠”是“孝”的放大和升華,將孝道推廣開去就是忠,即所謂“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于君”[1]222“移孝忠君”。唐代文學家劉禹錫認為忠孝合一,二者須臾不可分離。他在《名子說》中告誡兩個兒子:“夫忠孝之于人,如食與衣,不可斯須離也,豈俟余勖哉?”[18]433南宋詞人葉夢得告誡子孫,忠與孝缺一不可:“夫孝者,天之經(jīng)也,地之義也,故孝必貴于忠。忠敬不存,所率皆非其道。是以忠不及而失其守,非惟危身,而辱必及其親也。故君子行其孝,必先以忠?!盵8]1387很多家訓還強調,國之忠臣,即家之孝子。如:唐朝的杜正倫在《百行章》中說:“在家能孝,于君則忠?!盵19]115唐太宗告誡兒子吳王恪,在外面能盡大臣對君主的忠誠,在家里能盡兒子對父親的孝道,“外為君臣之忠,內有父子之孝。”[19]115孫逢奇認為,事親不孝,則事君必定不忠。他說:“孝者所以事君也,為子不孝,斷未有為臣而忠者。”[5]945

        二、中國傳統(tǒng)家訓中孝道思想的當代價值

        傳統(tǒng)家訓中的孝道思想是先人們留下的一筆十分豐厚寶貴的倫理文化遺產(chǎn),剔除其落后成分和封建性的糟粕,在當前批判地繼承和弘揚傳統(tǒng)家訓孝道思想的精華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和價值。

        1.有助于促進個體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提升道德素養(yǎng)。愛親與敬老是一切道德的起點,是形成個人良好道德品質之根源。愛集體、愛民族、愛國家、愛人民等社會性情感,最初都是源自于對父母的“親親”之愛,個體對他人及社會的愛與責任正是在對父母的愛與責任感中不斷地擴充、升華而形成的。《孝經(jīng)》曰:“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盵1]221這是完全符合道德發(fā)展規(guī)律的。一個連生他養(yǎng)他的父母都不關心、不愛戴、不尊敬的人,很難相信他會真心實意地去愛他人、愛集體、愛祖國。這樣的人,又怎么可能是一個有道德的人呢?羅國杰教授提出:“一個人有沒有道德和道德層次的高低,當然要看許多方面,但是,誰都不能夠否認,一個人是否自覺自愿地報答他人對自己的恩惠,是否回報父母、他人、社會、國家在自己成長、發(fā)展中的幫助,是衡量、測試和評價一個人有沒有道德和道德高尚或卑下的一個重要的標準?!盵20]

        今天,我們應從傳統(tǒng)家訓自子弟幼小時就注重對其的孝道教育中汲取有益因子,將孝道教育作為對青少年進行人情陶冶、道德升華最基本的手段和最有效的途徑,作為提高當代人道德素質的切入點,從而促進個體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和道德素養(yǎng)的提升。

        2.有助于應對老齡化浪潮,解決老有所養(yǎng)問題。當前,中國已成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老齡化速度發(fā)展最快的國家。據(jù)統(tǒng)計,截至 2014年底,我國 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超過2億。預計到 2020年,老齡人口將達到 2.5億;到 2050年,老齡人口將占總人口的35%左右。而我國當前的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與人口老齡化不相適應。我國尚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jīng)濟發(fā)展整體水平不高, 國家的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夠完善。特別是在我國廣大農(nóng)村,老年人基本沒有社會養(yǎng)老保險或養(yǎng)老金數(shù)目極為有限,其養(yǎng)老的依靠還主要在于子女和家庭。這就決定了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傳統(tǒng)的家庭養(yǎng)老仍然是我國養(yǎng)老的基本模式。在此社會形勢下,積極弘揚傳統(tǒng)家訓中養(yǎng)老、敬老、愛老的孝道思想,從物質和精神上贍養(yǎng)父母就具有極為重要的社會現(xiàn)實意義。

        父母含辛茹苦撫養(yǎng)子女長大成人, 當父母年老體弱失去勞動能力或生活能力的時候,子女應竭盡全力承擔起照顧、贍養(yǎng)父母的責任和義務,使父母在物質生活上盡可能地得到滿足。這既是傳統(tǒng)孝道倫理的基本要求,也是一個負責任的現(xiàn)代公民最根本的品德。同時,對于老人而言,在物質生活基本得到保障的情況下,子女的精神關懷和慰藉是他們最期盼和渴求的,也是對他們最大的孝敬。子女應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對父母進行精神贍養(yǎng),使父母在心情舒暢、精神愉悅中安度晚年。

        因此,大力弘揚傳統(tǒng)家訓中養(yǎng)老敬老的思想,積極推進傳統(tǒng)的反哺式家庭養(yǎng)老模式,不但能在物質上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在精神上給老年人提供寶貴的情感慰藉,而且也減輕了人口老齡化給社會帶來的沉重負擔,解決了老有所養(yǎng)的問題。

        3.有助于建立和睦的家庭關系,樹立良好家風。傳統(tǒng)家訓認為,“父慈”與“子孝”是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是維系家庭和睦必不可少的道德內核。若為人父母者能盡心盡力地撫養(yǎng)、愛護子女,為人子女者能誠心誠意地關心、孝敬父母,那么家庭中就會形成一種父慈子孝的充滿濃郁親情的和睦溫馨的良好氛圍,從而實現(xiàn)明仁孝文皇后所希望的“上慈而不懈,則下順而益親”的良好效果。中國傳統(tǒng)家庭正是依賴于“父慈子孝”的倫理規(guī)范濃化了代際親情,樹立起互助友愛的良好家風,實現(xiàn)了古人“齊家”之目的。今天,我們繼承和弘揚傳統(tǒng)家訓中父慈子孝的倫理規(guī)范,使每個家庭都能營造和建立起“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以及尊老愛幼的和諧溫暖的良好氛圍,樹立家庭尊老敬老的良好家風,則無疑能減少家庭生活中的磨擦和沖突,使家庭生活變得更加和睦、幸福,從而使家庭具有更強的凝聚力和更多的天倫之樂。

        4.有助于形成孝親尊老良好社會風尚,促進社會和諧穩(wěn)定。傳統(tǒng)家訓孝道教化中蘊含的“廣敬”“博愛”的思想是形成孝親尊老良好社會風尚、促進社會和諧的催化劑?!缎⒔?jīng)·天子》曰:“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盵1]24即是說,能夠敬愛自己父母的人,就不會厭惡別人的父母;能夠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也不會怠慢別人的父母。又說:“教以孝,所以敬天下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盵21]400認為對父母的“親親”之愛,可以推己及人,推及到尊敬世上所有的長輩和老人,即孟子所謂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這就把孝倫理推廣為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社會道德,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民族傳統(tǒng)和人道主義精神。在市場經(jīng)濟下的今天,我們尤其應當提倡“廣敬”“博愛”這種由近及遠、由己及人的“大孝”精神。有了這樣一種“大孝”精神,整個社會就會形成一種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良好道德風尚。若社會上尊老 、敬老蔚然成風,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和沖突就會減少,社會和諧、穩(wěn)定也就有了可靠的保證。

        5.有助于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孝道思想是中華民族愛國主義情懷的感情基礎,是愛國報國心的根源?!靶ⅰ弊畛醯暮x是指建立在祖先崇拜基礎上的“尊祖敬宗”的宗族道德,愛國愛邦的潛在意識最初都是由“尊祖敬宗”的情感升華而來的,孝親與愛國是一脈相承的?!抖Y記·大傳》說:“親親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廟嚴,宗廟嚴故重社稷,重社稷故愛百姓?!盵22]7所以,從古至今,所有中華兒女都視報效祖國為人世間最大的孝義和德行,具有最崇高的價值,正如林俊在《林氏家訓》中所指出的:“孝始于事親,終于報國;移孝以作忠,即顯親以全孝。此謂之大孝?!盵7]76

        由于“孝”本身蘊含著對祖先的崇拜、對親人的眷顧、對鄉(xiāng)土的依戀等內涵, 具有血濃于水的強大感召力和親和力,所以它最能喚起人們的孝親意識,勾起人們思鄉(xiāng)尋根之情,成為民族凝聚力的道德基礎。也正因為如此,每當歷史上出現(xiàn)外族入侵之時,中華民族都能夠團結一致,萬眾一心抵御外侮。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僑居世界各地的華裔,仍然關心祖國的發(fā)展,甚至不遠萬里,回到祖國尋根問祖,祭掃先輩墓園,尋訪先輩家譜,為家鄉(xiāng)的建設慷慨解囊,以寄托他們的孝思之情。這種由敬祖孝親的情感而衍生的邦國之戀、鄉(xiāng)土之思,將全世界中華兒女緊緊地團結在一起,形成中華民族強大的親和力與向心力。

        參考文獻:

        [1]楊志剛.《孝經(jīng)》與孝文化[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4.

        [2]張霆. 歷代家教寶典[M].北京: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3][南北朝]顏之推. 顏氏家訓[M]. 唐松波,校注. 北京:金盾出版社,2009.

        [4]張鳴,丁明.中華大家名門家訓集成(上冊)[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

        [5]張鳴,丁明.中華大家名門家訓集成(下冊)[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

        [6]舒大剛.至德要道:儒家孝悌文化[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12.

        [7]蓮江東林譜志編委會. 蓮江東林譜志[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8]郭齊家,李茂旭.中華傳世家訓經(jīng)典(全四卷)[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09.

        [9][明]呂坤. 呻吟語[M]. 王春紅,編著. 北京:企業(yè)管理出版社,2013 .

        [10][宋]司馬光. 家范(全譯評點本)[M]. 修遠,編. 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

        [11]鍔未殘.中國民間蒙學通書[M].??冢喝h(huán)出版社,1992.

        [12][清]康熙.帝王家訓[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3.

        [13][宋]司馬光.溫公家范[M]. 王宗志,注釋.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

        [14]王競成.中國歷代名人家書[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9.

        [15]唐松波.古代名人家訓評注[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9.

        [16]徐梓. 家訓——父祖的叮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6.

        [17][明]王陽明. 王陽明全集[M]. 張立文,整理. 北京:紅旗出版社,1996.

        [18]陳谷嘉,朱漢民.中國德育思想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19]朱明勛.中國家訓史論稿[M].成都:巴蜀書社,2008.

        [20]羅國杰.“孝”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傳統(tǒng)道德[J].道德與文明,2003,(3).

        [21]王玉德.《孝經(jīng)》與孝文化研究[M].武漢:崇文書局,2009.

        [22]謝遐齡.中國社會思想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責任編輯:閆生金】

        猜你喜歡
        社會風尚孝道當代價值
        當代中國社會風尚嬗變態(tài)勢之歷史探究——基于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考察
        天中學刊(2022年4期)2022-11-08 08:26:25
        拾金要不昧
        “最淳樸”的社會風尚——“德美屋”內外
        當代陜西(2018年9期)2018-08-29 01:20:54
        讓尊重和關愛婦女兒童成為社會風尚
        海峽姐妹(2017年5期)2017-06-05 08:53:17
        塑成作為倫理主體的父母與子女
        道德與文明(2016年4期)2016-12-06 00:29:08
        關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及其當代價值的研究
        東方教育(2016年16期)2016-11-25 03:27:33
        樹欲靜而風不止 子欲盡孝而親不待
        人間(2016年24期)2016-11-23 15:03:45
        淺談長征精神的當代價值
        淺析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及其當代價值
        人間(2016年26期)2016-11-03 17:37:10
        淺談中學生的孝道教育
        五月天国产成人av免费观看| 成年男人午夜视频在线看|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高清视| 欧美人与善在线com| 欧美第一黄网免费网站| 午夜福利影院不卡影院| 精品一区2区3区4区| 国产乱人无码伦av在线a| av蓝导航精品导航| 丰满熟妇人妻av无码区| 中文字幕av素人专区| 无码小电影在线观看网站免费| 国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日本国产乱码va在线观看| 国产午夜精品视频观看| 亚洲av首页在线| 中文字幕影片免费在线观看| 人妻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二区 | 337p西西人体大胆瓣开下部| 欧美一级视频精品观看| 麻豆av在线免费观看精品| 五月色婷婷丁香无码三级| 欧美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中文字幕亚洲人妻系列| 蜜桃久久综合一区二区| 99久久99久久精品免费看蜜桃| 中文字幕 人妻熟女| 台湾佬中文偷拍亚洲综合| 免费亚洲老熟熟女熟女熟女| 中国农村妇女hdxxxx|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久| 国产一区二区资源在线观看| 人妻少妇乱子伦无码视频专区| 国产尤物精品自在拍视频首页| 国产女主播福利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毛片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三级在线观看无码| 福利网在线| 久久综合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日本黄网站三级三级三级|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re丫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