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洪武,陳立平
(塔里木大學信息工程學院,阿拉爾 843300)
?
少數(shù)民族學生《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教學改革的探討
曹洪武,陳立平
(塔里木大學信息工程學院,阿拉爾843300)
摘要:針對塔里木大學少數(shù)民族學生《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在多年教學經(jīng)驗的基礎上,對教學內(nèi)容、教學手段和方法、實踐教學等方面進行探討,提出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具體改革措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自主學習和參與課堂的意識,使教學效果有顯著的提高。
關鍵詞:少數(shù)民族學生; C語言程序設計;教學改革;教學效果
目前,國內(nèi)高校普遍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網(wǎng)絡工程等工科專業(yè)中開設《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開設該課程的目的在于通過理論教學和上機實踐,讓學生掌握C語言的基本語法知識和編程技能,幫助其建立起有效的程序設計思維模式,培養(yǎng)學生在面對新問題時的進行深入分析和求解能力,為后續(xù)課程的學習奠定程序設計基礎,對該課程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將直接影響到后續(xù)課程的學習效果。
新疆塔里木大學少數(shù)民族學生多數(shù)來自于偏遠地區(qū),入學前,學生主要以母語進行交流,其漢語交流能力明顯欠缺,在面向計算機專業(yè)少數(shù)民族學生開設《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時,難免遇到教學內(nèi)容的組織不合理,學生欠缺學習興趣,教學方法和手段的不適應等問題,本文在調(diào)研學生的知識結(jié)構(gòu)和語言能力情況下,對上述問題的成因進行了分析,然后有針對性的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積極引入“微課程”教學、案例教學、層次化教學和分組教學等教學方法和手段,以此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的興趣,提升教學效果,切實保障教學質(zhì)量。
1.1教學內(nèi)容的組織不合理,課程定位模糊
目前,我校在《C語言程序設計》的教學內(nèi)容組織和課程定位方面存在以下問題:(1)教學內(nèi)容組織仍以講授語法知識為主,學生接觸到大量基本概念及典型例題,上機環(huán)節(jié)也主要局限于驗證這些例題,學習后不知道該怎么深化應用[1]。(2)較少講授如何形成編程風格和思想,例如,如何保持良好的代碼可讀性、如何進行代碼重用等[2]。(3)課程定位模糊,學生對學習C語言的重要性及其對后續(xù)課程的影響不明確,認為C語言已經(jīng)過時,不明白為什么學校不直接開設C++,Java等“更流行的語言”。
1.2重理論輕實驗,傳統(tǒng)教學方式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高
我校教師授課模式仍然有“注入式”教學痕跡,重理論輕實驗,沒有充分考慮到少數(shù)民族學生薄弱的漢語學習背景和理解能力,多數(shù)學生在面對課程中的大量枯燥乏味的關鍵字和抽象概念時,僅能被動接受,導致其學習熱情低落。另外,由于教學資源有限,我校安排的C語言理論教學學時為48學時,實驗為16學時,可見實驗學時明顯偏少,練習時間的不足導致學生無法融會貫通相應知識點,其學習興趣明顯下降。
2.1調(diào)整教學內(nèi)容,幫助學生明確課程定位
為了更好的幫助少數(shù)民族學生掌握好該門語言,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調(diào)整。
(1)通過深入剖析課程內(nèi)容,明確授課主線,在授課過程中引導學生關注所講授語法知識的核心概念,建立完善的程序設計思路,適當刪減不常用內(nèi)容,對結(jié)構(gòu)體、共用體等知識點進行略講。
(2)幫助學生熟悉良好的編程風格。如,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見名知義的命名習慣,以及做好結(jié)構(gòu)完整注釋的習慣,提升代碼的可讀性和重用性。
(3)明確課程定位。引入TIOBE編程語言排行榜,消除學生對C語言的錯誤認識,闡明C語言與C++,Java等語言的關系,指明其學習定位是為了掌握程序設計的方法和技巧,以期更好地學習其他語言做準備[3]。另外,及時對學生進行說明《數(shù)據(jù)結(jié)構(gòu)》、《計算機算法基礎》等后續(xù)課程中對編程能力的要求。
2.2教學方法改革
(1)建立有效的案例教學庫。案例教學法是基于建構(gòu)主義理論的一種教與學的模式[4]。在課程內(nèi)容的不同階段,建立由淺入深的案例教學庫,進行現(xiàn)場編程演示,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如,在循環(huán)語句講解時引入運動場跑圈計數(shù)案例,以跑圈數(shù)來講解循環(huán)次數(shù)概念,幫助學生理解循環(huán)控制變量作用。在講解數(shù)組排序算法時,借助動畫演示,結(jié)合冒泡案例幫助學生理解數(shù)字排序的位置變化,將抽象概念直觀化,便于學生理解掌握。
(2)進行實驗教學改革,正視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性,采用分組式、層次式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動手能力。首先,將學生均分為3-4人的小組,選拔其中動手能力強的學生作為組長,配合教師開展教學活動,以彌補課內(nèi)實驗學時不足的缺陷。其次,將實驗劃分為驗證性、設計性和綜合性3個層次。在驗證性實驗環(huán)節(jié),注重學生對程序常見語法的理解、學習排除常見錯誤。在設計性實驗階段,注重于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對教師精心設計的問題進行分析解決。對學有余力的學生,鼓勵其完成綜合性實驗,培養(yǎng)其分析新問題,解決新問題的能力。通過分組式、分層次實驗教學,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實驗興趣和拓展實驗能力,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5]。
2.3教學手段的改革
(1)建立豐富多元化的網(wǎng)絡學習交流平臺。當前網(wǎng)絡課程教學平臺教學早已成為一種流行的教學手段,網(wǎng)絡教學平臺的建設能極大地拓展教學空間,將教學活動從課內(nèi)延伸到課外,可為學生提供教學大綱,實驗大綱,教學案例、課件和視頻等各類電子化教學資源。同時,借助QQ、微信、論壇等工具,方便師生的交流互動,可以很好地提高教學效果。
(2)引入“微課程”教學模式,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利用當前高校學生群體中大屏幕手機逐漸普及的趨勢,積極引入微課教育,將講授的生澀概念仔細分解后錄制成5-10分鐘的微視頻,幫助少數(shù)民族學生利用各類“碎片時間”進行學習,增強學生自主學習和參與課堂的意識,做好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這種靈活的學習方式的更能為學生所接受,在微課程資源的輔助下,更多的課堂教學時間將不再是教師“滿堂灌”,而偏重于師生互動學習,重點解決學生學習過程中普遍存在的疑難,有利于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從而有效提升課堂教學含金量。
如何發(fā)揮少數(shù)民族學生對《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的學習熱情,充分發(fā)揮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使得該課程真正成為學生“能學好,學得好”的課程,還需要我們不斷更新教學理念,積極開展教學改革,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以求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余小燕,李晶.《C語言程序設計》教學方法探討[J].計算機教育, 2009(10):136-138.
[2]鄭征,吳云潔.自動化專業(yè)《C語言程序設計》教學思考[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13(6):15-17.
[3]王軍英,馬紅梅. C語言程序設計教學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3):63-64.
[4]楊浩,張琛.《C語言程序設計》教學探討[J].福建質(zhì)量管理,2015(12):196.
[5]張麗華,葉利華.基于微課程的C語言程序設計教學改革探索[J].計算機教育,2014(6):48-49+52.
陳立平(1976-),男,新疆阿拉爾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農(nóng)業(yè)信息化、計算機圖形圖像
Discussion on Teaching Reform of C Language Program Course for Minority Nationality Students
CAO Hong-wu,CHEN Li-ping
(Colleg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Tarim University, Alaer 843300)
Abstract:Aiming a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language teaching for Tarim University minority students, explores on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ans and practical teaching aspects based on author's many years teaching experience, proposes detailed reform steps for fundamentally improving the teaching quality, stimulates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enhance students' consciousness of participation in class activity and independent learning ability,the teaching effect has been improved significantly.
Keywords:Minority Students; C Language Programing; Teaching Reform; Teaching Effect
收稿日期:2016-02-17修稿日期:2016-03-19
作者簡介:曹洪武(1980-),男,云南開遠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為圖形圖像處理、機器學習
文章編號:1007-1423(2016)10-0070-03
DOI:10.3969/j.issn.1007-1423.2016.10.017
基金項目:塔里木大學高教課題項目(No.TDGJ1334)、塔里木大學高教課題項目(No.TDGJ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