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秀娟 白 雪
京韻飄香 放飛夢想
文/周秀娟 白 雪
校園一角,鑼鼓聲響;童趣盎然,梨園芬芳。
2015年春天,在學校的推動和京劇課程老師們的努力下,由60名學生組成的“國韻新聲”京劇藝術團誕生了。劇團以“育人為本,提高審美,傳承民族文化,弘揚民族精神”為宗旨,在了解、熟知經(jīng)典唱段中歷史故事的同時,了解中國歷史和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提高學生分辨真善美的能力,樹立正確的做人、處世原則,推動學生全面發(fā)展。
學校京劇藝術團在短短兩年的發(fā)展過程中,堅持基本的技能、技巧、知識的教學,不斷結合學校、學生的特點和需求,尋找、創(chuàng)建著自己的特色發(fā)展之路。在教學中,有傳統(tǒng)的節(jié)目內容,也有不斷創(chuàng)新的富有兒童寓意的新劇目,有頗具演唱功底的《蘇三起解》《三家店》,有振奮人心的《紅燈記》、英勇帥氣的《定軍山》《穆桂英掛帥》,還有京劇校本課程、老師原創(chuàng)作詞兼作曲的新唱段劇目。學校傳承京劇藝術國粹,把過去的社團學習帶進了音樂課堂。少兒京劇特色教育僅僅才開展兩年,卻有很多學生對京劇這門藝術產(chǎn)生了濃厚興趣,有的學生還獲得了全國和市區(qū)級榮譽。
在不斷發(fā)展的基礎上,他們還結合學生的不同愛好,從以往的只重視演唱,逐漸發(fā)展到嘗試培養(yǎng)學生的容妝技巧、服裝搭配、穿戴技能等。這些教學內容,使學生對京劇這一國粹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和理解,厚實了他們的文化底蘊。學習中,小團員們你為我“畫彩”,我為你“更衣”,大家團結協(xié)作,互相幫助,充滿童趣。在學習中、在分享中、在刻苦的訓練中,收獲著無盡的快樂!
每次比賽或文化節(jié)展演,眾多戲迷學子登臺亮相,西直河小學學生的良好精神風貌盡顯其中。很多與會的專家、領導感嘆說:“真沒想到西直河小學京劇進校園活動搞得這么精彩,孩子們的精神面貌這樣積極向上,能把京劇藝術作為校園文化的切入點形成全員化、社會化、規(guī)范化,這樣的校園文化建設,對孩子們的身心健康、全面素質的提升作用明顯啊?!?/p>
清晨,邁進校園,耳畔就傳來一段京韻十足的課前音樂。課余時間,學生們或吹拉彈唱,或剪畫描貼,盡情享受著京劇藝術帶來的歡樂。
談到校園文化與京劇藝術結緣的初衷,這里的老師說:“從大處說,學唱京劇能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藝術,傳承‘國粹’;從小處說,學唱京劇,有益于孩子們整體素質的提高。你看,從姿勢、唱調到眼神,渾身上下有一股精氣神;做京韻操、做各種與京劇相關的手工,對孩子們的身體素質、創(chuàng)新意識、團結協(xié)作能力都能發(fā)揮重要作用。”
西直河小學的教師都是多面手,京劇演唱、素描、彩繪、剪紙、刺繡、手工等各學科老師一應俱全。音樂學科白雪老師畢業(yè)于中國戲曲學院音樂系,戲劇碩士,研究方向是中國戲劇作曲,白老師還是北京市朝陽區(qū)教委“教師京劇協(xié)會”骨干教師,對京劇音樂頗有造詣,對京劇的歷史和表演也頗有興趣。她始終把母校國戲“堅忍不拔,孜孜以求,始終以繼承弘揚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己任”的校訓貫徹在藝術教育中來,利用在校時間對學生進行“走進京劇”的普及講解和京劇表演,對學生們進行熏陶。在白老師言傳身教下,學校的部分同學對國粹藝術有了初步的認識和興趣,為以后的教育和發(fā)展奠定了扎實的基礎。在白雪老師的努力下,學校聘請到了中國戲曲學院京劇表演系的專業(yè)教師,劇團教師手把手教授孩子每一個動作,一字一句校正他們的唱腔,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培養(yǎng)學生興趣。
﹥﹥有模有樣
﹥﹥有板有眼
如今,京劇藝術已全面滲透到了各門學科里。素描、彩繪課上,學生描繪著各色京劇臉譜;剪紙、泥塑課上,學生裁剪捏涂,創(chuàng)作的京劇人物活靈活現(xiàn);手工課上,他們制作的京劇樂器如同真的一樣;體育課上,富有特色的京韻操氣勢恢宏……多項京劇校本課程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
“我家的表叔數(shù)不清,沒有大事不登門……”走進白雪老師的京劇課,京劇《紅燈記》中那熟悉的唱腔就傳了過來。這是該校“國韻新聲”京劇社的學生們在練習演唱。
只見幾名小學生正唱得起勁,姿勢、腔調、眼神都有板有眼;而旁邊教室里,周圍幾個伴舞的小姑娘也跳得像模像樣……為吸引學生們真正發(fā)自內心地喜歡京劇,校內校外的教師們可做了不少“功課”。
然而,學京劇畢竟與學通俗歌曲不同,剛開始學生在接觸的時候會感到新鮮,可一段時間之后,他們就感到乏味了。怎樣才能讓他們的新鮮感轉變成真正的興趣,最終喜歡上京劇呢?老師們開始探索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盡可能“鎖住”這股新鮮勁兒。他們特意選取學生較容易學唱的現(xiàn)代京劇,配上生動的劇情介紹,幫助學生理解所學唱段的故事背景。學校適時舉辦多期京劇知識競賽,一方面豐富學生的京劇文化內涵,另一方面激發(fā)學生學習京劇的興趣。
對于孩子在校學習京劇,家長們一萬個支持。他們說:“京劇對孩子成長有很大幫助,孩子說以后要考中國戲曲學院,有這樣的志向,我很高興?!?/p>
正如學生、家長們所言,通過各種潛移默化的引導,學生們對京劇的興趣被逐漸調動起來,他們由衷愛上了京劇。
在老師們看來,如果每個學生都有一點愛好,把愛好轉化成自身本能的東西,在踏入社會以后,他們會在閑暇時光自娛自樂,生活充實有樂趣,他們更會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tài),積極融入社會,與人為善,樂觀進取。而這正是教育的美好愿景。
﹥﹥學生榮獲2016北京朝陽杯社區(qū)青少年傳統(tǒng)文化才藝二等獎
﹥﹥學生演唱的《紅燈記》選段獲第六屆國戲杯比賽三等獎
京劇對學生們的影響已經(jīng)遠遠超越了其本身?!拔以瓉硎且粋€比較內向膽小的女孩,學唱京劇后,我經(jīng)常參加市、區(qū)、校的演出活動,既見了世面又受到了鍛煉,現(xiàn)在我無論走到哪里,都不再是個羞澀的小孩子了?!薄拔以诰﹦≈袑W到了很多歷史知識,還學到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你看,每段唱詞都講述了一個歷史故事,比如花木蘭,她代父從軍報效祖國的故事就讓我很感動。老師們平時就是將唱詞和故事相結合,教給我們做人的道理。”這是孩子們談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變化。
豐富多彩的京劇實踐活動,為學生的成長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促進了學生知、情、意、行的全面發(fā)展。學生們學習京劇藝術,開展京劇綜合實踐活動,不僅具備了京劇藝術的知識與能力,而且還形成了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
京劇進校園,成長不僅體現(xiàn)在學生身上,在探索京劇校本教材的過程中,在名師指導學生的過程中,老師們同樣獲得了專業(yè)上的成長。自從學校設立了“國韻新聲”京劇社,看著孩子們活靈活現(xiàn)的表演,現(xiàn)在學校老師也大都喜歡上了京劇,閑暇時也練習唱腔。京劇進校園,拓寬了教師們的教學思路,京劇演唱、素描、彩繪、剪紙、刺繡、手工等不同學科融會貫通,老師們時常溝通探討,共同鉆研教學方法。
每年“六一”文化節(jié),京劇聯(lián)唱、京胡合奏、京劇知識問答,學生們每表演一個節(jié)目,臺下觀眾都為他們鼓掌叫好。對于他們如此精彩的表現(xiàn),觀眾在贊嘆之余更感到驚訝。其實,這并不是小戲迷們的第一次大型演出,借助各類演出平臺,他們還時常走出校園,逐步向家庭、社區(qū),普及京劇知識,推廣國粹藝術。尤其是“國韻新聲” 京劇社的名字,已被社區(qū)民眾所熟知。
有付出就有收獲。小戲迷的表演擴大了學校的影響力,讓學校獲得了多項榮譽,白雪老師京劇表演在朝陽區(qū)首屆青年教師風采展示大賽中獲得二等獎;學生獲得“朝陽杯”社區(qū)青少年傳統(tǒng)文化大賽集體二等獎;在全國第六屆“國戲杯”學生戲曲大賽中獲得小學組集體三等獎、優(yōu)秀組織獎、指導教師獎;學校入圍首批“朝陽區(qū)京劇藝術教育試點學校”;參加了朝陽區(qū)教委、朝陽京劇文化藝術中心組織的多場專場演出。他們期待,通過京劇這一特色教學,不斷創(chuàng)造學生與高雅藝術接觸的機會,通過一道道深入淺出的精神大餐,真正讓學生得到熏陶與鍛煉,讓孩子們的童年過得更精彩!
(作者單位:北京市朝陽區(qū)西直河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