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勇
尋源探因 妙手點化
——尋找記敘文寫作的突破口
王志勇
高中記敘文寫作,主要任務是寫作復雜的記敘文,訓練過程是一個完整的訓練鏈。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結合學生記敘文寫作的實際,由果推因,采用穩(wěn)步推進的策略,有計劃、有目的地采取各項措施,同時抓住關鍵環(huán)節(jié),把握寫作訓練重點,突破寫作訓練難點,讓學生寫出具體、生動、細膩、感人的文章。
長期以來,高中記敘文寫作問題很多。要解決記敘文教學的問題,必須找到它的病根,然后對癥下藥。以筆者所見,記敘文教學不外乎以下問題:
1.課外生活的缺失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的這句詩,形象而深刻地闡明了寫作與生活的辯證關系。而現實中的我們呢,教學的多數內容嚴重脫離社會生活實際。大多數學生只會從書本到書本,而對多姿多彩的人生和紛繁復雜的世界缺乏應有的體驗,這就是難怪學生的作文空洞無物,無病呻吟。
2.應試作文思想影響
高考作為指揮棒,對作文教學起到了規(guī)范和引領作用,但現行的考試制度在較大程度上扼殺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精神。功利化的教學影響了教學生態(tài),考試作文怎么出,教師就怎么指導。于是,小學瞄初中,初中瞄高中,高中瞄高考,路子越走越窄。為了適應考試要求,為了確保作文“基本分”,大多數學生的作文四平八穩(wěn),思想內容大同小異,基本格局千篇一律,形成了的新的八股文。
3.教師素質有待提高
隨著時代的進步,信息技術革命對教育的影響,社會對老師的要求越來越高,語文教師隊伍存在的諸多問題便暴露無疑:一些語文教師的素質偏低,他們缺乏系統(tǒng)的教育理論,其中不少人自己從來不寫文章,或寫不好文章,卻給學生規(guī)定了不少的條條框框,不少教師不是順應青少年的心理,放手讓學生愉快地自由發(fā)揮,而是用各種模式去束縛學生。這樣的情況下,不少學生在作文訓練之初就失去了興趣,倒了胃口,對作文的畏懼心理也由此而生。
由于長期受僵化的語文課堂教學的影響,很多學生剛升入高中時,寫作遠離生活,虛情假意之風盛行。為了使語文教學融入生活的源頭活水,我在記敘文教學中,引導學生認真閱讀,不斷積累,堅持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為了使學生關注生活,找到源頭活水,我播放精心剪輯的新聞視頻,一舉打破了 “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應試書”的封閉式學習機制,真正營造了一個“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開放式學習氛圍。日本首相言論,曾使學子們義憤填膺;阿以爭端,非洲難民,震撼著學子們善感的心弦;作家莫言喜獲諾獎,更激發(fā)了學子們學習語文的激情……總之,這些做法潛移默化地糾正了過去死背范文生搬硬套素材的錯誤,使學生的記敘文找到了生活的源頭活水。
有了一些生活和閱讀的積累,我還在記敘文寫作上尋找了以下突破口:
1.在細節(jié)技巧上求突破,讓文章具有不一樣的情感濃度
朱自清的《背影》感人至深的原因就是作者寫出了具有情感濃度的細節(jié)?!扒榈綕馓幏礁腥恕?,恰當的細節(jié)有助于增強文章的情感濃度。有位同學寫了一篇記敘文《母愛如粥》,文章可謂細節(jié)傳神:母親精心挑選“最長最大、顆粒飽滿、質地晶瑩、略帶些翠青色的米?!?,“把那些米洗得純粹而又潔凈”,“倒上沉淀過的泉水”,“用柴火慢慢熬”,“母親把粥倒進一只花瓷碗”,“晃著腦袋”,“一邊對著粥吹氣,吹到自己呼吸困難”,“她并不生氣,微笑如昔”這些細節(jié)寫出了母愛的執(zhí)著和堅韌,感人至深。
2.在情節(jié)發(fā)展上求突破,讓文章情節(jié)一波三折
“文似看山不喜平”,記敘文也要追求情節(jié)的一波三折。課文《一碗陽春面》就是范例。文章開篇,寫大年三十深夜十二點,母子三人來到北海亭面館吃面。這么晚了才來,而且是吃一碗,這一情節(jié)足以引起讀者的好奇。一年后他們二吃陽春面,作者仍然沒有揭開謎底。第二年后他們三吃陽春面,時間、地點、人物依舊,陽春面變成了兩碗,這又是為什么?讀者的好奇心被作者撩得按捺不住時,小說恰到好處地通過母子三人的對話交代了他們所遭遇的厄運。但作者還嫌懸念設置得不夠充分,往下是寫母子三人十年沒有來吃面,由此設下了新的懸念:他們?yōu)槭裁礇]來?他們的命運怎樣了?直到篇末,讀者緊懸的一顆心才放下,為主人公戰(zhàn)勝厄運而歡欣。由于懸念扣人心弦,全文顯得曲折有致。
3.在結構手法上求突破,讓文章具有不一樣的行文結構
記敘文如果有一個精巧耐看的結構,一定會使文章增色不少。我們寫記敘文不可能是隨心所欲的,寫作者在一篇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就像設計師。所謂的設計師,指的是在寫文章之前應該先構思,包括確定主題,如何開頭,怎么結尾,如何過渡和照應,怎樣安排詳略。這些問題想清楚了以后,最好是寫一個簡短明了的結構提綱——這個提綱就如建筑高樓大廈的設計圖紙。有了這個“圖紙”,記敘文寫起來便會結構自然,布局嚴整了。
記敘文教學在開始時老師的精批細改是需要的。但隨著教學的深入,學生對記敘文的寫作有了一些心得體會后,教師的不斷鼓勵、大膽放手,便顯得尤其重要。也許,有些學生的習作并不見佳,但在用詞、組句等方面有點值得學習和借鑒的,我們就應多給予贊美,激發(fā)其創(chuàng)作的興趣。否則,教師若是把學生作文評得一無是處,這不僅挫傷了他們的自尊心,而且打擊了他們的寫作積極性。
指導學生自評自改不能象作家那樣,從取材立意,布局謀篇,到用詞造句,一一推敲,處處斟酌。只能要求學生力所能及地進行修改。我們可以給學生充分的自主權,隨著學生鑒賞能力的提高,自評自改的能力肯定也會不斷的增強。
“文無定法,貴在得法?!庇洈⑽膶懽魇且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每個教者不斷總結經驗,分析得失,尋找提升作文教學的有效途徑,才能真正地讓我們的作文教學行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作者單位:江蘇海安縣曲塘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