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捷
(鹽城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活著》的敘事美學風格探究
◆葉 捷
(鹽城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
作為上世紀80年代崛起的先鋒派作家,余華在中國文壇及美學領域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他在藝術創(chuàng)作上的貢獻,也得到了國內(nèi)和國際的一致認可?!痘钪纷鳛樗牡诙块L篇作品,誕生于1992年,也讓“富貴”這一人物形象及其坎坷波折的一生,深刻地烙印在廣大讀者的心中?!痘钪吩跀⑹陆Y構和風格上,有著重要的美學研究意義,他通過一種幾乎與非線性敘事,讓主人公不定期跳脫劇情,對發(fā)生的一切進行評論,是一種雙重活著鑲嵌式的手法,帶給讀者極大的心靈震撼,具有極強的表現(xiàn)張力。對《活著》的敘事結構進行美學風格上的研究解析,尋求敘事大師帶來的靈感與經(jīng)驗。
《活著》 敘事美學 美學風格
作為實力派作家,余華是上世紀80年代崛起的先鋒作家中,最具代表性,也是最具有創(chuàng)新性、顛覆性的一位。他的第二部長篇小說作品《活著》問世以后,不僅在國內(nèi)掀起了熱潮,在國際上也取得了巨大的影響,斬獲無數(shù)獎項,更是被改變?yōu)殡娪白髌罚褪怯蓮埶囍\導演,葛優(yōu)、鞏俐主要的同名電影《活著》。
包括作者本人也認為,“活著”是他知道的最有力的一個詞,代表了中國人對于生活的一種吶喊,作者坦言,這個題目也是他最為滿意的一個作品標題,余華自己也稱自己其實是為了寫作而活著。同時,余華也表示,如果有天被人剝奪了寫作的能力,但是自己還是會堅強活著,因為這是生命最本真的需求,也是小說作品《活著》表達的精神內(nèi)核。文章的中心思想固然重要,但是本文將從敘事手法上進行解析,探究作品《活著》中呈現(xiàn)的美學風格。
對于作品《活著》,討論最多的,也是作品本身最具創(chuàng)造性的地方,就是作品對于敘事視角的設計。在敘事學中,各種林林種種的視角多達幾十個,本身都不存在優(yōu)劣上的區(qū)分,但是運用上的合理與技巧,則造成了作品品質(zhì)的千差萬別。所以,合理的運用敘事的視角,是一個作品成敗的關鍵。
作品《活著》的敘事視角并不復雜,卻十分巧妙,在敘事上,作品分為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里,是“我”這個在市井間游走的民歌采風人,這是整個小說的敘事者,因為這個角色的設定,才有了整個故事的框架。在第二個層面里,同樣存在一個“我”,那就是故事的主角富貴,同樣,在富貴的故事敘述中,他也以兩個不同的視角出現(xiàn),意識主人公富貴,是一個被觀察者,另一方面,富貴自己也是自己故事的敘述者,通過不斷地跳脫故事本身,去表達內(nèi)心情感,感慨人生的顛沛流離與所得所示。
在這一點上,作者余華十分大膽,作者的創(chuàng)作并不局限于第一人稱,沒有完全用故事描述故事,也沒有完全采用第三人稱敘事,更增加了作品的代入感。在創(chuàng)作思路上,余華充分運用了這兩種視角所能帶給讀者的感官體驗,并將其綜合運用,最為可貴的,就是取得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這種敘事手法,在現(xiàn)代文學作品,特別是很多電影作品中,被廣泛運用,但是在余華創(chuàng)作《活著》的年代里,這卻是相當罕見的一種創(chuàng)新??梢韵胂?,《活著》對于當代中國作品,甚至世界范圍內(nèi)作品敘事結構的影響和推動,都是十分巨大的[2]。
在《活著》中,余華采用故事講述者和主人公自身的統(tǒng)一。在第一個視角里,民歌采集者作為故事的主人公,將故事娓娓道來,增強了故事的鋪墊,說明了由來,讓接下來的內(nèi)容變得有了根基,更容易為讀者所接受并相信;在第二個視角里,富貴作為小說的主角,在他的敘述里,滿是滄桑,面對不幸,他沒有悲觀絕望,但也并非無動于衷,而是以一種從容的心態(tài),將故事娓娓將來,讓讀者產(chǎn)生一種站在富貴面前親身傾聽的感受。這種視角的運用很大程度上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在這種敘事方法上,余華增強了作者對于劇情的代入感,使得大家產(chǎn)生極強的心靈震撼,也在情感上取得了共鳴,不管是人物的講述,還是第三者旁觀,兩種角度,都在增強著小數(shù)整體的故事感染力,不斷讓“活著”這兩個字一次次敲打讀者的心,作品整體悲而不哀,讓人回味。
在《活著》中,余華充分發(fā)揮自己作為作者的創(chuàng)造力,通過整篇作品的謀劃布局,把整個敘事結構,拉成了一張立體化的大網(wǎng),用這樣立體的視角,把一個從清末到現(xiàn)代文化大革命時期的小人物的一生,立體展現(xiàn)在大家面前,給人的一個直接感受就是,大時代下的小人物,脫離不了時代的變革與歷史的洪流,但也有自己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這樣的敘事結構,讓篇幅并不算很大的作品,容納了生活中的無限量。
在《活著》當中,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并置結構的應用,這種結構突出了作品的主題與深遠含義,通過對時間線索的打破,讓作品存在于空間之中,讓讀者體會到生命的意義。
首先存在并置結構的,就是富貴的家產(chǎn),這些家產(chǎn),既是死亡的導火索,也是活著的救命繩。在文章開頭,富貴少爺花天酒地,不學無術,終日出沒聲色犬馬的場所,最糟糕的是,染上了賭博的惡習,萬貫家財不經(jīng)敗壞,最后將祖上的宅子輸給了地主龍兒,自己的老父親因為這一切,說了一句“我還以為我能死在這間屋子里后”,就被氣死了,從此以后,富貴開始了貧賤的生活。但是這樣的伏筆在數(shù)十年后,出現(xiàn)了戲劇的轉(zhuǎn)折,同時也是歷史的寫照,在土改開始后,人物的命運出現(xiàn)了顛覆,當初逍遙搬進富貴家祖宅的龍二,因為被打成地主,被槍斃了,在游街的過程中,富貴就目睹了這一幕,并且感嘆,如果自己當年不把祖宅輸給龍二,今天刑場上槍斃的就是自己。一種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宿命感油然而生,這也很容易讓讀者產(chǎn)生共鳴,因為很多人的真實人生,就是如此。
除了家產(chǎn),朋友的存在也是并置。另一個角色春生,是富貴在戰(zhàn)場上出生入死的兄弟,倆人一起在死人堆里逃過了劫難,被解放軍俘虜后被釋放了,隨后,富貴回到老家繼續(xù)生活,春生則決心參軍,數(shù)年后,春生當上了縣長,富貴還是那個農(nóng)民,在文化大革命中,春生卻因為受到了打擊,最后自殺而死,而作為那個小農(nóng)民的富貴,還是那樣的活著,在兩個人的后代里,也存在著這樣的劇情設計,這樣的并置結構,都顯得十分巧妙。
在《活著》的這些設計里,都呈現(xiàn)了一種濃厚的宿命感,這不是一種隨波逐流的宿命感,而是一種堅強不屈的,堅韌生存的宿命感,富貴沒有驚天地的毅力和出人的能力,只是出于本能,努力的活著,現(xiàn)在的壞事,若干年后,可能就變成了好事,現(xiàn)在的好事,也可能是將來壞事的根源,這樣的理論,相信很多受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中國人,都會感同身受。
《活著》的敘事,就是通過對這些內(nèi)容的不斷重復,來闡述小說的中心思想,表達作者本身的精神哲學,進而讓讀者產(chǎn)生了共鳴?!痘钪分嘘P于死亡的敘述,接連不斷,讓讀者慨嘆主人公的命運多舛,同時也并未覺得不公,因為很多看起來,都是情理之中的命運安排,通過對死亡的一遍遍重復和表述,讓讀者產(chǎn)生最直接的生命體驗。就像有些評論所說,“余華的世界是封閉的?!痹谀抢?,有著在劫難逃,有著封閉的莫比斯環(huán),但是,這一切都是真實的。
在一篇小說中,對于敘事時間的把控,是小說總體效果和氛圍營造的重中之重。如何把故事講好,讓故事緊湊卻不會讓讀者感覺疲憊,舒緩搭配,讓一個作品呈現(xiàn)敘事上的優(yōu)美韻律,是每一個作者都要考慮的問題,在敘事節(jié)奏的把控上,余華無疑是大師級別的。
根據(jù)專業(yè)理論,在作品的時間安排上,有兩方面作者需要考慮,第一,是讀者實際閱讀本文,所需要的時間;第二,是在小說的故事中,時間跨度設計如何安排。在這樣的理論體系中,如何搭配二者的時間,關系到小說節(jié)奏的把握,如何做到節(jié)奏的平衡,是難以把控的,通過何種方式把握,也是創(chuàng)作上的技術難題。
在《活著》中,作者采用了多樣的敘事方法,這也使小說的節(jié)奏感十足,甚至充滿了韻律般的美感。對于時間的跨度,詳略得當,充分體現(xiàn)了作者的功力。比如說,在死亡面前,作者所用的筆墨是不一樣的,有的人的死亡,雖然重要,但是卻一筆帶過,并沒有表現(xiàn)主人公的悲天蹌地,痛不欲生,反而是用短暫平靜的描寫代替,讓讀者驚訝之余,卻沒有任何不適,通過反思,反而覺得卻是情理之中;對某些人的死亡,則有著細致的描述和展開描寫。實際上,這樣做的作用,也是對背景的一種特殊交代,以及下面劇情的鋪陳而設計。
相信每個看過小說作品的人,對富貴的兒子,有慶死時候的場面描寫,都有著深刻的印象,甚至很多讀者多年后再回憶那些對話和描寫,還會留下淚水來,那些對于人物表現(xiàn)和臺詞的細致描寫,讓時間在這一刻停止,也讓過去所有的劇情,在這一刻得到了集中的迸發(fā),讓每個人都能切身感受到主人公內(nèi)心的悲痛,那種意外的悲痛,也是情理之中的悲痛,這樣的節(jié)奏分配,讓整個作品呈現(xiàn)了梯度的結構,是一種立體化的結構,營造了一種氛圍,搭建起來了框架。
最為稱道的一點是,在《活著》這部作品中,每間隔一段時間,正常的線性敘事就會被打亂,富貴本人,就是敘述者就會跳脫處理,加以評論,這樣的評論,讓全書被分成了五個部分。這樣的突然打斷劇情,并沒有讓讀者感受到不適,反而,在節(jié)奏上得到了一定的緩解,從另外一個層面觀看故事,也為讀者提醒,這個故事,是一個悲劇,但是并不是一個哀傷的故事,很多事情都散發(fā)著宿命的味道,同時也充滿著堅強的信念,就像每個讀者都會感受到,富貴是整個小說里,離死亡最近的人,但是他卻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最遠。
通篇來看,《活著》是敘事上的集大成者,這種創(chuàng)新,并不是作者的技巧炫耀,這是表達故事中心思想,提升讀者閱讀體驗的絕妙方式,讓讀者在感受故事的同時,也能進行人生的思索。這種對于敘述視角、內(nèi)容、時間節(jié)奏安排的設定,讓《活著》真正成為了經(jīng)典作品。通過對《活著》敘事美學風格的研究,不僅有著技術性的啟發(fā),也能讓每個人體會到人生的真諦,那是一種宿命,也是一種堅韌,那就是活著。
[1]王林.論余華《活著》的敘事藝術[J].青年文學家,2009,(12):51-52.
[2]張沁文.悖謬化敘事:卡夫卡的敘事美學論析[J].西北大學學報,2006,(06):33-37.
[3]唐萍.論余華《活著》的死亡敘事[J].芒種,2015,(03):73-74.
[4]包玲慧.“活著的”敘事——讀余華的《活著》[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13,(06):39-42.
[5]王怡晨.《活著》小說與電影敘事比較研究[J].絲綢之路,2014,(24):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