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基銀
?
“詈笑以死”爍古今
——《五人墓碑記》課堂教學鏡頭
方基銀
選擇一個合適的教學鏡頭來教授夾敘夾議的碑記體散文,是關乎學生真正把握文本文脈、情理的有效教學抓手。本課教學從文本最為直觀易感、震撼動人的細節(jié)描寫解讀入手,從感性認知到理性歸納的邏輯分析著筆,以一個鏡頭來架構全篇教學設計,發(fā)掘《五人墓碑記》的敘議內(nèi)涵,從而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三維價值目標。
師:作者是如何描寫“五人當刑”的?
生:“然五人之當刑也,意氣揚揚,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談笑以死?!?/p>
師:仔細品讀這句話,說說你的感受。
生:寫出了五義士的不畏強暴,視死如歸。
師:說的很好。但面對死亡,不是人人都能如此從容自若,慷慨赴死。有言說“千古艱難惟一死”,死也許是人最無法接受的事。我們要真正讀懂這一細節(jié),還得從人之常情出發(fā),深度品味五義士臨刑之際的那份灑脫從容與浩然正氣。
師:五人的身份如何?請用文中句子佐證。
生:平民?!安菀爸疅o聞者”,“生于編伍之間”,“素不聞詩書之訓”。
師:在封建時代,天子一跬步皆關民命。區(qū)區(qū)草野五人,臨刑前竟“意氣揚揚,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詈”說明了什么?
生:五人心中有憤。
師:“憤”從何來?
生:“蓼洲周公之被逮”。閹黨禍亂朝野,殘害忠良。
師:周公順昌被捕,此乃士大夫“生不逢時”之悲,按常理應有同朝正直之臣挺身而出,為之明理說情,但事實卻不能,原因何在?請在文中尋找依據(jù)。
生:鉤黨之捕遍于天下。
師:說得很對。明熹宗天啟年間,宦官魏忠賢擅權害政,黨羽遍布朝野,笞辱朝臣,草菅民命,舉國上下人人自危。
師:請同學們結合課文注釋思考:周順昌是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進士,歷任福州推官、吏部稽勛主事、文選司員外郎,居官清正,曾與東林黨人主張開放言路,改良政治,上疏反對宦官干政。周公被捕時,已“乞假歸鄉(xiāng)”,早已避開了與閹黨的正面對抗,可依然難逃閹黨之毒手,說明什么?
生:一方面說明了閹黨的兇殘,不留義臣活路;另一方面也說明了閹黨的心虛,忠臣一日不除,心中一日不安。
師:閹黨禍亂,天下已無寧日。面對如此黑暗殘酷的時局,世人是如何選擇生死的?你作何評價?請結合課文來談。
生:“富貴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沒不足道者,亦已眾矣。”這類人可用臧克家的詩來評價:“有的人活著,他已經(jīng)死了?!?/p>
生:“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失節(jié)附逆的士大夫??杀?!可恨!可恥!
生:“高爵顯位,一旦抵罪,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近,而又有剪發(fā)杜門,佯狂不知所之者?!睘榍笊髴B(tài)畢露,茍活于世,人已非人。
師:作者寫此三類人用意何在?
生:突出五義士是真男人!敢做敢言。他們臨刑前的“呼名詈罵”是對心虛殘暴的閹黨雷霆一擊;“激昂大義,蹈死不顧”,與此三類人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師:為抗議五人遇害,蘇州市民曾倡議拒用天啟錢達十個月之久。群眾斗爭的威力,使得氣焰囂張的魏忠賢亦“逡巡畏義”,從此“不敢復有株治”。次年十一月,大閹魏忠賢畏罪自殺。請同學們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評價五義士的壯舉。
生:五人雖是一介草民,但平民之憤代表著民心所向。得民心者得天下,人民是推動歷史發(fā)展的真正動力!
師:五義士當刑之際,“呼中丞之名而詈之”,這是對邪惡的呵斥,對茍活者的嘲諷,更是對正義的呼喊。人民是推動歷史變革的重要力量,歷史應當銘記!“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边@正是作者寫這篇碑記的目的。
師:請同學們細讀文本,深刻體會五人“談笑以死”的畫面,說說蘊含其中的精神內(nèi)涵。
式中:Ce i,t代表模型模擬中相關的碳排放系數(shù),Energy f,i,t代表能源投入量,af 代表化石能源轉換因子,bf代表化石能源碳排放因子,cf代表化石能源氧化率,Xi,t代表商品總產(chǎn)出。
生:五人皆是平民,難以與飽讀詩書的義士相提并論,但他們最可貴的就是胸有一腔豪氣,臨死不懼。臨難前談笑而死,笑無恥閹黨之可笑!
師:何以見得?
生:從文中的細節(jié)可以看出:“眾不能堪,抶而仆之?!薄俺似鋮柭曇院?,則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遍廃h在正義民眾面前色厲內(nèi)荏,丑態(tài)百出,不堪一擊,令人可笑。
師:你的分析扣住了五義士平民的身份,“呼中丞之名而詈之”,符合五人當刑時的情境,說得好。
生:寫出了五位義士從容就義、視死如歸的豪氣。
生:笑為義而死之當笑!
師:很深刻。請具體談談。
生:深孚眾望的周公慘遭陷害,百姓送行,卻遭緹騎逼迫,是非曲直一目了然,可五人最終卻以“吳民之亂”之罪“按誅”,公道何在?天理何在?我想起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臨難前的兩句詩: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談笑而死,為義而生,何悲之有?
師:閹黨持政,矯詔紛出,焉有黑白?一腔熱血向正義,不留虛名在人間。詈笑以死,這是對課文開篇語“激于義而死焉者也”最好的的詮釋。
生:“笑”彰顯出了義士心中的信念——閹黨必將覆亡,褒貶自有春秋。
師:此話怎講?
生:五人是吳民的代表,他們“談笑而死”既是對閹黨的蔑視,也是對“大閹”最為有利的還擊,還與后文“大閹亦逡巡畏義,非常之謀難于猝發(fā),待圣人之出而投繯道路,不可謂非五人之力也”形成照應。他們相信歷史會給予他們公正的評價。
師:舍生取義,是堅信正義必勝。人類尋求正義的道路上總充滿著血雨腥風。談笑而死,壯哉!美哉!
師:細節(jié)描寫展現(xiàn)出五義士臨難不茍、從容自若的神情,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自若而笑是義士臨難前譜寫的一曲壯歌。魯迅先生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談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他們就是“真的猛士”。
作者單位:★浙江寧波市華茂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