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琳
(江西省新余市逸夫小學)
談小學語文教學生活化
◆劉 琳
(江西省新余市逸夫小學)
教學的生活化,是將教學活動置于現(xiàn)實的生活背景之中,從而激發(fā)學生作為生活主體參與活動的強烈愿望,同時將教學的目的、要求轉(zhuǎn)化為學生作為生活主體的內(nèi)在需要,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從而獲得有活力的知識,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小學語文 生活化教學 學以致用
在新課標中提出的語文綜合學習,適應了語文現(xiàn)代化教學的需要,綜合性學習作為語文課堂集中授課形式的補充與延伸,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結合,特別是與其它學科的整合,打破了學科圍城,是一種開放性的學習。在這里,平時所謂的優(yōu)生與后進生,一樣地有表現(xiàn)的機會,學生是在平等的環(huán)境中探究、交流,在活動中體現(xiàn)自己的價值,在這里,學生像鳥兒一樣都能展翅飛翔。那么,怎樣組織語文實踐性活動呢?
語文教學生活化,是指語文課堂教學與學生實際生活相聯(lián)系,把語文知識轉(zhuǎn)化為學生的實際生活情境,在實際生活情境中學習語文的一種教學方式。
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處理教材、調(diào)整教材,重組教材內(nèi)容,給語文課本增加“營養(yǎng)”。讓教學根植于生活,將枯燥乏味的教學內(nèi)容設計成生活中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的有價值的案例,從而適合學生發(fā)展的語文學習過程,讓學生真正感受到語文的魅力,體驗到學語文的樂趣。
小學語文教材是實現(xiàn)課程目標、實施教學的重要資源,也是進行學習活動的基本線索。這里所指的學生實際生活并不單是單純學生生活情境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完全再現(xiàn),而是一種語文化的生活情境。和許多研究者的認識一致的是,目前小學語文教材內(nèi)容仍然缺乏時代氣息和生活色彩,缺少學生喜聞樂見的內(nèi)容。學習材料生活化可以依托現(xiàn)行教材,加強“書本世界”與學生“生活世界”的溝通,改變語文學習生活蒼白無為的狀態(tài)。學習材料生活化就是要切合學生生活實際,將語文學習材料的呈現(xiàn)方式多樣化,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合作交流,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建構屬于學生自己的語文知識體系。
學生探究的過程,也是一個自我體驗的過程。綜合實踐活動關注結果,但更關注的是過程,學生親歷了探究過程中的苦與樂,對一個個疑問的解決所帶來的欣喜,是別人所不能體會到,特別是對那些語數(shù)成績不太理想的學生來說,看到了自身的價值,增強了自信。學生通過“走進大自然”的活動,也明白了我們的許多知識是和大自然密不可分的,是人類以大自然為師的結果。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大量地翻閱資料,認真觀察,仔細比較,對所收集的資料進行整理,相互交流,發(fā)揮小組的集體作用,互相補充,互相糾錯,形成了科學的態(tài)度。
有個小組對河流進行了研究,了解我國有哪些河流,我國的水資源情況怎么樣,他們在活動過程中發(fā)現(xiàn)我國人均可用水資源非常少,在全世界排在了后面,在我國特別是中西部地區(qū)水很少,常常面臨干旱的情況。后來,學生觀察了我們周圍的河流,被這種嚴重的污染現(xiàn)狀震驚了,到處是垃圾,工業(yè)廢水任意注入河中,還有農(nóng)田里有殘余農(nóng)藥和化學肥料的水的排放,幾乎沒有什么干凈的河流了。
首先,家庭是兒童學習語文的第一場所,父母是兒童的第一任啟蒙老師。在這里,兒童獲得了很多知識。教師可以抓住每個學生家庭的特點巧妙設計語文教學。例如,有的學生家長是賣服裝的,則可以讓他設計一下服裝廣告;有的學生家長是賣水果的,則可以讓他寫一寫介紹有關水果方面的文章,等等。這樣一來,學生的積極性高昂,家長更是倍加贊許。其次,學校是學習的舞臺,這座舞臺上發(fā)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學生的學習中來。利用一切機會給他們創(chuàng)造“語文化”的生活情境:班委選舉,讓學生寫自薦書上臺演講;每堂課前請一名學生作“2分鐘演講”,評論班級生活;交流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感;開主題隊會,讓學生寫《我設計的主題隊會》說明書;鼓勵學生讀書看報聽廣播,參加文藝體育科技賽,經(jīng)常接觸生活,積極參與集體生活、公益勞動、社會實踐、參觀旅游,甚至交友談心寫日記……這樣,在“語文化”的生活中,學生體驗到了語文學習給生活帶來的幫助和樂趣,使學習語文與生活運用相互促進,共同提高。再者,社會是一道廣闊的背景,更是學習語文一片天地。例如,針對當今社會上一些時髦的廣告詞,如“××啤酒,步步領鮮”“使用××牙膏,讓您牙口無炎”,等等,這一類故意偷換同音字的不規(guī)范用字現(xiàn)象,可以讓學生扮演一名文字小衛(wèi)士,走入社會去糾正這類現(xiàn)象。這樣,不僅使學生掌握了一定的語言文字的知識,養(yǎng)成寫規(guī)范字,說規(guī)范話的良好習慣,而且也訓練了學生的社交能力,說服他人的能力。
學習語文最終的目的,就是要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教師要千方百計地創(chuàng)造生活情境,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研究、探索,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例如,舉辦文藝作品欣賞會、評析會、演講會、辯論會以及建立文學社團等,這些活動形式生動活潑,很受學生歡迎。通過這些活動滲透道德品德教育,把語文能力訓練與品德培養(yǎng)有機地結合起來,寓德育于語文課外活動中。不但可以幫助學生增進對知識的理解,了解知識的價值,而且可以增強學生學習和應用語文知識的信心。這樣聯(lián)系實際的教學,將學生在課堂中學到的知識返回到生活中,又從生活實踐中彌補課堂內(nèi)學不到的知識,自然滿足了學生求知的心理愿望,產(chǎn)生了強烈的教與學的共鳴。
綜上所述,實施小學語文教學生活化策略,必須能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注重知識的形成過程,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能引導學生把語文知識運用于實踐,符合素質(zhì)教育的要求,使學習變得通俗、有趣、生動,使語文教學實踐變得更有活力。
[1]陳小強.淺議語文教學與生活的結合[J].讀與寫,20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