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燕青
用語文課本劇助力高中文言文學習
鐘燕青
在完成《荊軻刺秦王》的教學后,我把上演課本劇的想法告訴學生,同學們鼓掌雀躍,躍躍欲試。
課本劇面臨的第一個任務就是分派角色,班長是個豪爽開朗的女生,她強烈要求反串正氣凜然、視死如歸的樊於期將軍。其它演員自由報名選擇。報名的依據是自己對人物形象的把握。比如燕太子丹,他的性格有重情的一面,也有多疑浮躁的一面。所以挑選性格比較適合的同學來扮演。還有荊軻的選擇,大家一致推選班上的長得魁梧粗獷的同學擔任。演員的分派工作通過學生自主報名,班級同學討論,老師參考分析等合作完成。角色分派到位,演員們興趣盎然,摩拳擦掌。
為了讓表演的劇本既忠實于課文又精煉易懂,班級專門成立了編劇小組。編寫的臺詞盡量用四字格式,忠于原文。學生將本篇文章的情節(jié)劃分為四個篇章:大軍壓境,求取信物,易水送別,廷刺秦王。全班同學分成四個小組,演員也分配在劇本編寫小組里面,邊寫邊演。學生在編寫“易水送別”時,要通過燕太子丹的“遲之”、“疑之”、“復請之”,體現出人物的焦急、多疑、謀事不周的性格特征。再考慮到文章里對秦武陽的介紹是客觀陳述,要體現出秦武陽的勇猛和激進,所以就讓燕太子丹在接見秦武陽時,在聽完燕太子丹一番語重心長的陳述后,在秦武陽的表演里加進臺詞“太子殿下,如果他不愿前往,就讓我前去吧!”在處理課文中荊軻的臺詞部分時,通過“怒斥太子”、“倚柱笑罵”等語言和動作體現出荊軻的有勇有謀,鎮(zhèn)定自若,視死如歸。在“求取信物”的環(huán)節(jié)中通過對話和自刎的動作描寫體現樊於期將軍的義勇剛烈。
文字的內容通過課本劇演繹出來就是有血有肉的情景再現。所以在考慮到人物臺詞盡量忠實于原文的同時,還必須在服飾,禮儀、動作等方面盡可能還原戰(zhàn)國時期的面貌。比如戰(zhàn)國時期的人物服裝的 “繞衿謂裙”就是指沿寬邊的下身纏繞式的肥大衣服。我專門上了一堂關于戰(zhàn)國時期的服飾和禮儀的課。同學們通過課堂學習,對戰(zhàn)國時期的禮儀服飾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感受到了古人將審美與使用相結合的智慧。比如禮儀方面有秦王接見荊軻時設九賓之禮,九賓之禮是當時十分隆重的禮儀,因為此次儀式本來是秦國接受燕國舉國投降的重大的“受降儀式”。《史記》、《戰(zhàn)國策》等史料記載,公元前227年,在咸陽宮里,秦王嬴政換上了正裝,用最隆重的九賓之禮(由九位迎賓贊禮的官員延引上殿)。荊軻和秦舞陽帶著兩樣貴重物品:一是當時的秦王嬴政最痛恨的原秦國叛將樊於期的人頭,二是燕國的督亢地圖。秦國咸陽宮殿里原本是舉行的一場受降儀式。所以儀式非常隆重。在舞臺劇表演時,就安排了9位同學延引荊軻等人進殿的儀式來還原當時的隆重肅穆的召見氣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睘榱虽秩疽姿蛣e的悲壯氣氛,劇務精挑細選了幾首古典音樂。最后在反復試聽,融入表演的打磨下,我們最終選擇了《秦時明月》里的《月光》。曲子應景地拉開易水送別的慷慨悲歌,配樂不僅給課本劇增添了離別的凄涼之感,還摻入了一絲無奈和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悲壯。
在籌備道具環(huán)節(jié),同學們七嘴八舌,獻計獻策。刺殺秦王準備的信物之一樊於期的頭顱是同學們用黑色衣服包裹好的一個籃球,追求形似。在“廷刺秦王”的篇章里,有秦王被追逐環(huán)柱而走的緊急情況下,大臣們提醒“王負劍,王負劍”的情節(jié)。為了體現秦王的威嚴,同學們用硬殼紙制作了秦王的寶劍。為了達到秦王把寶劍從劍鞘里面拔出時發(fā)出銀光。同學們用錫箔紙包裹利劍,達到了逼真的演出效果。為了達到身臨其境,全體參與的效果,我和劇務組討論后安排在座的學生既是觀眾,又是群眾演員。如在“易水送別”篇章里,為了渲染悲壯的氣氛,全班同學既有瞋目,又有垂淚涕泣的參與表演。
在大家精心準備之下,課本劇圓滿完成了演出任務。觀眾席上,陣陣掌聲響起。
觀看完課本劇后,同學們對本次課本劇表演進行評析,各抒己見,踴躍發(fā)言。除了對演員表演精到之處給予再次肯定外,還指出一些不足之處,比如演員在舞臺演出時要關注到觀看的效果。
我的反思:
編演此次課本劇學生們投入了極大的熱情和精力,紛紛感嘆“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但整個編演過程,提高了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和表演能力,激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欲和探究欲,培養(yǎng)了學生的活動能力、組織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審美情趣和良好的道德品質,提升了孩子們學習文言文的熱情。
★作者單位:江西新余市新鋼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