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月明
中職數控專業(yè)選擇性教學項目開發(fā)探析
楊月明
闡述了目前中職學校項目教學課改的背景和現狀,提出在中職教育內涵建設階段開發(fā)適合當前國情的選擇性教學項目勢在必行。就目前課改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優(yōu)秀的選擇性教學項目需具備的要素,以“機械加工項目教學載體”為例,探討中職數控專業(yè)選擇性教學項目的開發(fā)和實施。
中職;數控專業(yè);教學項目開發(fā);選擇性;機械加工項目教學載體
隨著我國職業(yè)教育的不斷發(fā)展,以課堂教學為主的學科型課程體系已不能適應職業(yè)教育自身的要求,開發(fā)適宜職業(yè)教育的課程迫在眉睫。職業(yè)教育最基本的目標就是使學習者具備能夠勝任工作崗位的能力(即職業(yè)核心能力)并順利就業(yè),這就決定了職業(yè)教育課程應該打破學科體系,以工作過程為導向,構建項目課程。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開發(fā)以市場需求為邏輯起點,以職業(yè)崗位群職責、任務、工作流程分析為依據,進行內容選擇與重構;以行動為導向實施教學,使學生在實踐中構建屬于自己的工作經驗、知識和能力體系。通過教學項目開發(fā)與教學設計創(chuàng)新,使教學內容和企業(yè)需求深度融合,從而實現職業(yè)教育培養(yǎng)中高級技能人才的目標。[1]
現階段中職項目教學改革正如火如荼地開展。從2007年起,浙江省德清縣職業(yè)中等專業(yè)學校數控專業(yè)就全程參與了浙江省數控技術應用專業(yè)課程改革??v觀全省中職數控專業(yè)的項目教學改革,仍然存在以下問題。
(一)教師方面
1.教師感覺到尋找項目很困難,找不準項目或找不到項目。大部分教師雖然主觀上想嘗試運用項目教學,但在運用項目教學理念來開發(fā)項目課程時,感到無所適從。對項目課程進行項目設計時,有些教師會覺得,某一課程開頭的項目任務幾乎用到該課程的大部分知識,這種知識布局會使得該項目由于知識內容過多而陷入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從而體現不出項目教學的特點。或者覺得某一課程前面的許多理論鋪墊必須先講,教師受過去教學慣性的影響,跳不出“學科體系”和“傳統(tǒng)授受式”的慣性思考模式。
2.教師轉換角色自我定位不夠。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習慣于當主角,而學生長期以來習慣于被動地聽教師的吩咐。項目教學模式下的教師除了應具有傳統(tǒng)教師的業(yè)務技能外,還需具備做一個綜合性項目的能力。以數控專業(yè)為例,專業(yè)教師往往會鉗工的就不太熟練數控加工技能,或者會數車技能的教師,并不太熟悉加工中心的技能操作,等等。再加上教師普遍缺乏企業(yè)對項目在“時間、質量、成本”等方面嚴格要求的意識,因此,教師在項目教學過程中雖然充當配角,但是,仍然需要有雙重能力的積淀,才能自如地上好項目教學課程。
(二)教材方面
1.教材缺乏指向崗位群需求,大多數教材按傳統(tǒng)的學科知識體系進行編排。項目課程基本上設定為是單一課程的內容,從內容設計上基本局限在本課程內,甚至有的教材項目教學幾乎等同于技能訓練,比如考級教材。由于項目教學與技能訓練在許多方面比較相似,有的項目教材常常把一個簡單的技能訓練當成一個項目來實施。這就使項目不能從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出發(fā),綜合考慮學生所學的全部內容,不能科學地處理好不同學科間的關系,也違背了項目教學具有學科交叉性和綜合能力運用的特點,不能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崗位適應能力。教材在反映知識綜合運用上有待進一步提高。
2.教材項目選擇脫離生產并與地方經濟脫軌。我們在技能教學中所采用的項目一般都脫離了生產實際而屬于藝術性強于實用性的產品。在選擇項目時,沒有充分聽取企業(yè)專家特別是一線工程技術人員的意見,選擇真正有價值的項目。在我國,各地的產業(yè)結構大不一樣,區(qū)域經濟特色千差萬別,然而,現行的課程全國或全省基本一樣,缺乏當地特色,與本地生產實際相脫離。項目課程沒有注意與當地經濟接軌。
3.教材不利于學生閱讀學習。教材理論知識編寫的語言風格與學生的實際認知能力有一定差距。教材的案例和習題較少。教材立體化不足,其表達方式局限于文字,只有少量是圖像與文字相配合。三維教學資料(圖像、聲音、文字、視頻資料)開發(fā)不夠,不利于當今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
要解決上述一些問題,教師在提升自身綜合素養(yǎng)的同時,選擇優(yōu)秀的教學項目,開發(fā)真正意義上的項目教材是關鍵。教材是教學的保證,合適的教材是廣大師生完成課改的理論依據。在目前教師還普遍依賴教材進行教學的狀況下,基于學校實訓條件,采用真實可操作的項目教材對學校課程改革意義重大,因而編寫項目教材是整個課改的一項基礎工程。而選擇一個合理的項目更是關鍵中的關鍵。本文將以“機械加工項目教學載體”為例,探討中職數控專業(yè)選擇性教學項目的開發(fā)和實施。
(一)項目概況
“機械加工項目教學載體”項目緊扣《浙江省中等職業(yè)教育課程改革方案》中所提出的要求,探索在工學交替、“現代學徒制”理念引領下的教學組織形式的變革與創(chuàng)新,加強適合中職學生學習特點的實踐性教學,大膽嘗試“做中學”“學中做”等體現“理實一體”的教學方法,實踐探索“專業(yè)教學小班化、技能訓練小組化”,努力促進專業(yè)理論教學與專業(yè)技能實訓的有機融合。該項目課程是中等職業(yè)學校加工制造類專業(yè)學生必修(選修)的課程。其課程對應的是加工制造業(yè)鉗、車、銑、裝配、檢驗及工藝等崗位的內容。通過教學,能使學生掌握相對應崗位的工作方法,提高中職學生的首崗適應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
“機械加工項目教學載體”具備一個優(yōu)秀教學項目選定的七大原則。
1.完整性和覆蓋性。從設計到加工、裝配、包裝,它具備一個完整的企業(yè)實際工作過程,有起點有終點。該項目的制作幾乎涉及到了中職數控專業(yè)的全部專業(yè)知識,包括機械基礎、機械識圖、機械工程材料、機床原理、數控編程、機械制造工藝、鉗工、車工、銑工等學科的教學知識點,學生能親手設計制造一個產品,這將極大地調動學生解決問題的積極性。
2.可操作性和可行性。學生在完成整個項目后最終有一個物化的成果,根據不同層次學生選擇的設計加工,可分不同的難度系數,零件數越多難度系數越高,以便于教師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對于這些項目,學生可在教師的指導下,在學校數控實訓基地完成。
3.銜接性。項目能適應CAD繪圖員、車工、鉗工、數車操作工、數銑操作工等機械類各工種的職業(yè)技術資格鑒定要求。
4.拓展性。項目能適應動態(tài)變化。因為一線企業(yè)生產過程和工作任務是不斷變化的,這就要求項目任務必須及時不斷地引入生產過程中的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方法。項目是由若干個機械零件裝配而成,企業(yè)的新技術可以很自然地引入到該項目中來。
5.漸進性。在完成項目的順序安排上,遵循由簡單到復雜、由單項到綜合、先進行基本技能訓練再逐步深化的教學規(guī)律。項目各零部件比較豐富,教師可以按照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先從簡單的零件設計加工開始,然后逐步深入。
6.嵌入性。對于跨多門學科的綜合度較高的項目,設計制作該項目的工作過程打破了傳統(tǒng)數控教學的學科體系,按照工作過程的邏輯順序需要來選擇技術實踐知識。通過實踐性問題,能夠非常自如地從中引申出理論知識,從而很好地將理論知識(陳述性知識)嵌入到所設的項目中。這些項目能夠解決好技術的實用性與知識的系統(tǒng)性這一矛盾。
7.選擇性。各項目教學的學習載體既可單獨成為技能教學實訓任務書,具備相關專業(yè)(機電一體化、汽車維修等)單個選修之需;又可復合成冊,成為主體專業(yè)(數控技術、機械加工)項目教學用書。初級項目教學的學習載體包括學習和訓練鉗工、普車、普銑、鉆床、磨床、簡單測量等專業(yè)基礎理論知識,會初級技能。中級項目教學學習載體包括學習和訓練數車、數銑、加工中心、銑雕機、線切割、電火花及中級測量技術等專業(yè)理論知識,會中級技能。
(二)項目教學設計
項目教學根據不同學校的實訓條件,可以有多種教學組織方式。
1.教學主線一:在教學活動組織中,借鑒德國職業(yè)教育最常用的信息、計劃、決策、實施、監(jiān)控、評價六個步驟。通過模擬企業(yè)真實的工作環(huán)境,讓學生親身參與到工作過程中,學習和掌握與工作過程相關的知識和技能,學會從工作過程的全局出發(fā)分析、解決問題,從而獲得與工作崗位更貼近的工作能力。各個環(huán)節(jié)之間相輔相承,信息、計劃、決策三個階段是基礎,實施、監(jiān)控階段是重點,評價階段是項目的總結和提升,各階段的教學時間安排可根據教學內容和學情確定。該項目教學可以通過“說出你的意見,幫助小組做決定”提升學生的參與意識;通過既競爭又協(xié)作的實踐過程,促使學生提升方法能力、學習能力、溝通能力,并最終轉化為學生的專業(yè)能力、個人能力、社會能力等職業(yè)核心能力。[2]表1所示為“機械加工項目教學載體”項目設計與職業(yè)核心能力目標分析。
表1 “機械加工項目教學載體”項目設計與職業(yè)核心能力目標分析
2.教學主線二:按照零件加工的主線。各項目教學學習載體既可單獨成為技能教學實訓任務書,具備相關專業(yè)(機電一體化、汽車維修等)單個選修之需;又可復合成冊,成為主體專業(yè)(數控技術、機械加工)項目教學用書。
4個項目35個任務,每個任務按企業(yè)要求制定了機械加工工藝卡。(1)具備與企業(yè)要求技能相符的學習內容;(2)有一定的功能性和趣味性;(3)適合中職學生工作場景需要;(4)根據企業(yè)崗位具有相應的項目教學學習載體;(5)各項目教學載體可根據需求進行組合搭配,學習載體訓練難度逐步提升,各部分的知識點既相對獨立又緊密相連,體現知識服務于技能。
以項目三手沖的制作為例。
(1)項目目標。學會判斷零件加工使用的設備;會操作數控銑床和數控車床;會編寫數控車床和數控銑床程序;會編寫機械加工工序卡片;會計算數控機床的切削用量。
(2)制作靠板。任務目標(圖紙):在數控銑床上完成靠板的加工,如圖1所示。會編寫數控銑床程序;會操作數控銑床。
圖1 靠板的加工
(3)任務實施。按機械加工工序卡片執(zhí)行,如圖2所示。
圖2 機械加工工序卡片
(4)任務評價。按技術檢驗卡片執(zhí)行,如圖3所示。
(5)制作后反思。該項目打破了傳統(tǒng)知識體系,緊緊圍繞完成制作項目的教學目標,闡述了“必需、夠用”的理論知識,避免了長篇敘述,使理論與實訓有機綜合,實現了理論與實訓無界化。從知識體系來講,單個任務是不完整的,但對于整個項目而言,數控專業(yè)所包含的知識點基本都講清楚了,解決了項目的實用性與知識的系統(tǒng)性這一矛盾。教材中所有項目全部取材于生產實踐,對項目實施的全部過程均配有圖形,圖文對照,最大限度地簡化了文字敘述。并且在技能操作部分均配有實際加工視頻,這樣學習以后效果非常明顯,學生能夠直接體驗到學習成果,體會到成功的快樂,從而極大地增強了他們的學習信心。
圖3 技術檢驗卡片
[1]徐國慶.職業(yè)教育課程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2]魯道夫·普法伊費爾,傅小芳.項目教學的理論與實踐[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盛艷]
楊月明,男,浙江省德清縣職業(yè)中等專業(yè)學校高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職數控專業(yè)實訓教學。
G712
A
1674-7747(2016)36-0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