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世明
(天水師范學院歷史文化學院,甘肅天水741001)
?
先秦秦漢時期的軒轅黃帝與國家認同
——軒轅文化研究系列之二
趙世明
(天水師范學院歷史文化學院,甘肅天水741001)
先秦秦漢時期的歷史文獻表明,黃帝制衣冠、造舟車、立法紀、設兵營、播五谷、建屋宇、制器樂、創(chuàng)文字,以道義為本,一統(tǒng)天下。以此為基,其時帝王、士大夫通過對華夏文明的追根溯源,認同黃帝的華夏人文始祖地位,進行對黃帝的尊祖敬宗活動,描繪以黃帝為祖先的華夏譜系,以此強化其正統(tǒng)、甚至一統(tǒng)地位,為后世一再效仿。
先秦秦漢時期;黃帝;華夏文明;認同
先秦秦漢時期的歷史文獻對軒轅故里已經(jīng)有了較為清晰的記載,這是關于這一時期軒轅黃帝的討論主題之一。第二個主題是,圍繞著軒轅黃帝的國家認同構建。在此對第二個主題做一點探討。
先秦秦漢時期,對黃帝的祭祀尊祖現(xiàn)象屢見史端?!妒酚洝氛f,劉邦起兵時,“祠黃帝,祭蚩尤”。[1]卷8《高祖本紀》在《孝武本紀》記載說,“上議曰:‘古者先振兵澤旅,然后封禪?!怂毂毖菜贩剑毡嗳f,還祭黃帝冢橋山,澤兵須如?!保?]卷12《孝武本紀》《封禪書》載:“其后百余年,秦靈公作吳陽上畤,祭黃帝;作下畤,祭炎帝?!保?]卷28《封禪書》這樣的記載多見于《漢書》,現(xiàn)摘錄部分如下:
自秦宣公作密畤后二百五十年,而秦靈公于吳陽作上畤,祭黃帝;作下畤,祭炎帝。
泰山下祠五帝,各如其方,黃帝并赤帝所,有司侍祠焉。[3]卷25《郊祀志》
高祖立為沛公,祠黃帝,祭蚩尤于沛廷。[3]卷1《高帝紀》
元封元年冬十月,勒兵十八萬騎,旌旗徑千余里,威震匈奴。遣使者告單于曰:“南越王頭已縣于漢北闕矣。單于能戰(zhàn),天子自將待邊;不能,亟來臣服。何但亡匿幕北寒苦之地為!”匈奴詟焉。還,祠黃帝于橋山,乃歸甘泉。[3]卷6《武帝紀》
莽又曰:“予前在攝時,建郊宮,定祧廟,立社稷,神祇報況,或光自上復于下,流為烏,或典氣熏烝,昭耀章明,以著黃、虞之烈焉。自黃帝至于濟南伯王,而祖世氏姓有五矣。黃帝二十五子,分賜厥姓十有二氏。虞帝之先,受姓曰姚,其在陶唐曰媯,在周曰陳,在齊曰田,在濟南曰王。予伏念皇初祖考黃帝,皇始祖考虞帝,以宗祀于明堂,宜序于祖宗之親廟。其立祖廟五,親廟四,后夫人皆配食。郊祀黃帝以配天,黃后以配地。[3]卷99《王莽傳》
雍,秦惠公都之。有五畤,太昊、黃帝以下祠三百三所。[3]卷28《地理志》
另外,《國語》也記載展禽言:“黃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財……故有虞氏禘黃帝而祖顓頊,郊堯而宗舜;夏后氏禘黃帝而祖顓頊,郊鯀而宗禹……凡禘、郊、祖、宗、報,此五者國之典祀也?!保?]卷4《魯語上》
圍繞黃帝展開的尊祀現(xiàn)象,反映后人對黃帝作為華夏祖先的認同,這是國家認同構建的主要內(nèi)容之一。尊祀越是頻繁,越能說明對國家認同構建的重視和重要意義。
黃帝始祖的華夏譜系論被帝王乃至一般士人所認可和強化,借以提升自己的統(tǒng)治力和威權。華夏譜系論者以黃帝為始祖,其治統(tǒng)承接延續(xù),延及自身。一般的譜系為:黃帝 堯 舜 禹 啟 湯文 武 周公,后至秦漢。這樣一個譜系,是一再證明了華夏文明自黃帝以來的一脈相承,具有極強的國家認同意義?!稘h書·楚元王傳》記載楚元王向成帝的一次進言,其中曰:“唯陛下上覽明圣黃帝、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仲尼之制,下觀賢知穆公、延陵、樗里、張釋之之意?!保?]卷36《楚元王傳》這是當時華夏譜系論的代表之一。
華夏譜系論在漢代較為盛行,除了《漢書》、《史記》外,其他史書如宋衷之《世本》、《大戴禮記》也有類似的說法。這些說法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如從《山海經(jīng)》、《竹書紀年》等文獻中的相關記載中,亦可以看到漢代這種譜系論的基本輪廓。被后世所認可的說法來自于《史記》,其載: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谑屈S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zhàn)於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而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nóng)氏,是為黃帝。
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故黃帝為有熊,帝顓頊為高陽,帝嚳為高辛,帝堯為陶唐,帝舜為有虞。帝禹為夏后而別氏,姓姒氏。契為商,姓子氏。棄為周,姓姬氏。[1]卷1《五帝本紀》
在《大戴禮記》中,這種譜系記載更為詳盡,其傳承序列與《史記》基本一致,其載:
少典產(chǎn)軒轅,是為黃帝。
黃帝產(chǎn)玄囂,元囂產(chǎn)蟜極,蟜極產(chǎn)高辛,是為帝嚳。帝嚳產(chǎn)放勛,是為帝堯。
黃帝產(chǎn)昌意,昌意產(chǎn)高陽,是為帝顓頊。顓頊產(chǎn)窮蟬,窮蟬產(chǎn)敬康,敬康產(chǎn)句芒,句芒產(chǎn)蟜牛,蟜牛產(chǎn)瞽叟,瞽叟產(chǎn)重華,是為帝舜,及產(chǎn)象,敖。
顓頊產(chǎn)鯀,鯀產(chǎn)文命,是為禹。
……
禹娶于涂山氏之子,謂之女憍氏,產(chǎn)啟。[4]《帝系第六十三》
漢代強化華夏譜系論,將本人或本族納入這一譜系之內(nèi)者,不乏其人,尤以王莽為代表?!稘h書》記載:“莽自謂黃帝之后,其《自本》曰:黃帝姓姚氏,八世生虞舜。舜起媯汭,以媯為姓。至周武王封舜后媯滿于陳,是為胡公,十三世生完。完字敬仲,奔齊,齊桓公以為卿,姓田氏。十一世,田和有齊國,二世稱王,至王建為秦所滅。項羽起,封建孫安為濟北王。至漢興,安失國,齊人謂之“王家”,因以為氏?!保?]卷98《元后傳》按照王莽的皇族譜系,即黃帝 虞舜 媯滿 田完 田和 二世稱王 田安,至田安時,因齊人稱他們祖先為“王家”,從此姓王。這樣,王莽家族的源頭就是黃帝,即就是說,黃帝成為王族之祖先。對此,王莽直言不諱,曾下詔說:“予之皇初祖考黃帝定天下”。[3]卷99《王莽傳》
王莽從血緣關系的角度,將其族融入華夏譜系之中,其目的不言而喻,就是借此強化其所謂篡來之權的合法地位、正統(tǒng)地位,并鞏固其地位。但其客觀的國家認同構建意義也不容忽視。王莽的國家認同構建是中國古代最為重要的方式之一?!肮糯鷩艺J同導向具有私人性質的對君主個人及其家族的認同或對王朝的認同”。[5]65所以,不管是對君王、家族或王朝的認同構建,均具有國家認同構建意義。
漢代的史書中,更是記載了一些少數(shù)民族也將本族納入到這一華夏譜系之中,如《史記》中有這樣兩條記載:一是《越王句踐世家》說:“越王句踐,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1]卷41即越國為黃帝后代所建;二是《史記匈奴列傳》說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保?]卷110夏后氏為顓頊后代,當然也是皇帝的子孫。
瞿林東先生認為,從《國語·魯語》的記載可知,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時候,不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還都認本族是黃帝的后裔。自顓頊以后,東夷部落與黃帝族系文化成功地融合起來。本屬東夷族的商族,不是黃帝的后裔,但卻把自己與黃帝聯(lián)系起來。夏商周三族關于本族來源的觀念反映出它們有著一致的認同意識。[6]64他進一步指出,黃帝為華族始祖地位,在先秦時期就得到認可。[6]6
華夏譜系論的本質是強調(diào)黃帝的華夏祖先地位,認同和附會于這一譜系之中的根本目的,無非是提升本人、本族的政治地位和權威,獲取相應的政治利益。但客觀上反映了他們對華夏文明的認同(國家認同,包含民族認同、文化認同等),對于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起到重要的助推作用。
視黃帝為華夏之祖,在先秦時期已經(jīng)形成,“先秦時期的學者認同黃帝為諸華諸夏始祖,因而一切文物制度都推原到黃帝”。[6]79秦漢時期這一現(xiàn)象更是屢見不鮮。
第一,黃帝代表道義、一統(tǒng)天下之源頭。賈誼《新書》載:“故黃帝者,炎帝之兄也。炎帝無道,黃帝伐之涿鹿之野,血流漂杵,誅炎帝而兼其地,天下乃治?!保?]卷1《益壤》這里,黃帝代表道義,以有道伐無道,統(tǒng)一天下,天下大治。以道義討伐無道者,是道義的勝利,故道義統(tǒng)治天下,天下乃治。賈誼在本書中,對于黃帝道義理論有論述,其載:
黃帝曰:“道若川谷之水,其出無已,其行無止?!惫史硕粸槌?,分人而不譐者,其惟道矣。故播之于天下而不忘者,其惟道矣。是以道高比于天,道明比于日,道安比于山。故言之者見謂智,學之者見謂賢,守之者見謂信,樂之者見謂仁,行之者見謂圣人。故惟道不可竊也,不可以為虛也。故黃帝職道義,經(jīng)天地,紀人倫,序萬物,以信與仁為天下先。然后濟東海,入江內(nèi)取綠圖,西濟積石,涉流沙,登于昆侖。于是還居中國,以平天下。天下太平,唯躬道而已。[7]卷9《修正語上》
“天下太平,唯躬道而已”可謂一語中的。因為黃帝“職道”“躬道”,以道為先,以道為本,故天下太平。黃帝“作教化民”,乃至“自伏羲畫八卦,由數(shù)起,至黃帝、堯、舜而大備”,[3]卷21上《律歷志》均表明黃帝是道義的代表著、倡行者,甚至中國早期哲學文化的完備者。
第二,軒冕之始。黃帝之軒轅氏,其姓氏來源于舟車?!稘h書》載:“黃帝《易》曰:‘神農(nóng)氏沒,黃帝氏作。’火生土,故為土德。與炎帝之后戰(zhàn)于阪泉,遂王天下。始垂衣裳,有軒冕之服,故天下號曰軒轅氏。”[3]卷21《律歷志》《漢書》在另一處載曰:“昔在黃帝,作舟車以濟不通,旁行天下,方制萬里,畫野分州,得百里之國萬區(qū)?!保?]卷28《地理志》可見舟車在加強統(tǒng)治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在《漢書》、《越絕書》等文獻中具有記載,甚至多次被記述。①如《越絕書·外傳記·地傳第十》言:“昔者,越之先君無余,乃禹之世,別封于越,以守禹冢。問天地之道,萬物之紀,莫失其本。神農(nóng)嘗百草、水土甘苦,黃帝造衣裳,后稷產(chǎn)穡,制器械,人事備矣。”
第三,伐木為宮?!对浇^書》載:“風胡子對曰:‘時各有使然。軒轅、神農(nóng)、赫胥之時,以石為兵,斷樹木為宮室,死而龍臧。夫神圣主使然。至黃帝之時,以玉為兵,以伐樹木為宮室,鑿地。夫玉,亦神物也,又遇圣主使然。’”[8]卷11《外傳記》黃帝時有了玉器,依靠玉器伐木,可大大減少人們的勞動量。
第四,制器樂。黃帝作器樂已為時人共識,也往往作為統(tǒng)治者制樂之根據(jù),在《漢書》、《越絕書》、《風俗通義》、《呂氏春秋》等這一時期的文獻記載中多見。尤以《呂氏春秋》之記述詳細,其載:“昔黃帝令伶?zhèn)愖鳛槁?。伶?zhèn)愖源笙闹?,乃之昆侖之陰,取竹于嶰溪之谷,以生空竅厚均者,斷兩節(jié)間——其長三寸九分——而吹之,以為黃鐘之宮,吹曰舍少。次制十二筒,以之昆侖之下,聽鳳皇之鳴,以別十二律。其雄鳴為六,雌鳴亦六,以比黃鐘之宮,適合;黃鐘之宮皆可以生之。故曰:黃鐘之宮,律呂之本。黃帝又命伶?zhèn)惻c榮將鑄十二鐘,以和五音,以施英韶。以仲春之月,乙卯之日,日在奎,始奏之,命之曰咸池?!保?]卷5《仲夏紀·古樂》其中包含了制作“黃鐘之宮”的工藝,以及在此基礎上制作的“咸池”。《漢書》卷二十一《律歷志》也有類似記載,只不過稍微簡略一些,大意基本一致,其載:“黃帝使泠綸自大夏之西,昆侖之陰,取竹之解谷生,其竅厚均者,斷兩節(jié)間而吹之,以為黃鐘之宮。制十二筒以聽鳳之鳴,其雄鳴為六,雌鳴亦六,比黃鐘之宮,而皆可以生之,是為律本。”[3]959
第五,立綱建制。立綱陳紀是國家雛形的基本要素,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標志。黃帝通過建制度、立法紀,“興事創(chuàng)業(yè)”,得天下而長存,即所謂“黃帝始作制度,得其中和,萬世常存”。[8]卷8《外傳記》
對黃帝制禮法、建官制、設兵營等,《五帝本紀》曰:(黃帝)“東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雞頭。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葷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遷徙往來無常處,以師兵為營衛(wèi)。官名皆以云命,為云師。置左右大監(jiān),監(jiān)于萬國。萬國和,而鬼神山川封禪與為多焉。獲寶鼎,迎日推策。舉風后、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順天地之紀,幽明之占,死生之說,存亡之難?!保?]卷1《五帝本紀》就是說,黃帝一統(tǒng)天下,建立營衛(wèi)兵制,習兵練武,臣服四方;設左右大監(jiān)管理天下,任用賢能管理人民。與此應證的是,《商君書》言:“神農(nóng)既沒,以強勝弱,以眾暴寡,故黃帝作為君臣上下之義、父子兄弟之禮、夫婦妃匹之合,內(nèi)行刀鋸,外用甲兵,故時變也?!保?0]卷5《畫策》《風俗通義》說“黃帝始制冠冕,垂衣裳,上棟下宇,以避風雨,禮文法度,興事創(chuàng)業(yè)?!保?1]卷1《五帝》
第六,播百谷,畜養(yǎng)牲畜。史書對黃帝播種百谷、馴養(yǎng)牲畜等有類似記載。如《史記》說黃帝“時播百谷草木,淳化鳥獸蟲蛾,旁羅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勞勤心力耳目,節(jié)用水火材物。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保?]卷1《五帝本紀》《大戴禮記》亦言黃帝“治五氣,設五量,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豹虎,以與赤帝戰(zhàn)于版泉之野?!保?]《五帝德第六十二》
第七,土棺之始。《漢書》在:“《易》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臧之中野,不封不樹。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槨。’棺槨之作,自黃帝始。黃帝葬于橋山,堯葬濟陰,丘垅皆小,葬具甚微。”[3]卷36《楚元王傳》《說文解字》對匛的解釋是“棺也。木部曰:棺者,關也?!粍t土棺始于黃帝。堯舜仍之?!保?2]卷12《匚部》即古代以棺木土葬之法始于黃帝。
第八,創(chuàng)立文字?!秴问洗呵铩酚涊d:“奚仲作車,倉頡作書”。倉頡是黃帝史官。這表明黃帝時代已經(jīng)進入到文明時代。黃崇岳先生說,“以黃帝作為文明時代的開始,是可以成立的”。[13]15
綜上,黃帝作為道義的代表,一統(tǒng)天下,開創(chuàng)了華夏民族國家一統(tǒng)天下的歷史,對后世多民族國家的統(tǒng)一和建立具有引領意義。而倉頡造字、器物文明、農(nóng)業(yè)文明、禮法文明,以及制衣蔽體、禮儀教化等,構成了華夏人文始祖的基本元素,對中華民族步入文明時代和文明進步做出了積極貢獻。
無論是圍繞黃帝的尊祖敬宗,還是文化一元的追溯,抑或依附黃帝用以強化其地位和權力,黃帝都可以被看做是一種歷史現(xiàn)象,但更多的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將或許本不屬于黃帝的東西依附于黃帝,其中有史書筆法的因素,也有隨意比附、甚至神化的成份,這毋庸置疑。但糾纏于此似乎沒有多大意義。黃帝的價值在于它是一種真實的歷史現(xiàn)象和文化現(xiàn)象,而且這種現(xiàn)象對華夏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和國家認同的構建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中國古代帝王穿黃袍,以黃為尊為上,黃為土德而居中央;士人不厭其煩地尋找政治文化的黃帝源頭,構建自黃帝伊始并一脈傳承的華夏譜系;附著于黃帝之身不斷疊加的文明,竭力強化黃帝華夏文明的源頭地位。這種努力的現(xiàn)實意義在于華夏民族得以凝聚,國家得以統(tǒng)一,文明得以延續(xù)。在此基礎上,一種有效且具備相當影響力的統(tǒng)系——道統(tǒng)、族統(tǒng)、法統(tǒng)基本形成,而此后的封建王朝是這種統(tǒng)系下的不斷延伸。
道統(tǒng)在此是言黃老論道及黃帝創(chuàng)造器物文明為核心內(nèi)容的人文譜系。
族統(tǒng)是以宗族的溯源、始祖黃帝為基本形式的血緣譜系。
法統(tǒng)(治統(tǒng))是以天下一統(tǒng)于黃帝,并向后傳承、強化大一統(tǒng)和正統(tǒng)合法性為主題的統(tǒng)治譜系。由此,一個正常的邏輯結果,也是現(xiàn)實結果是,漢以后的三國兩晉南北朝,乃至于隋唐、宋元明清,統(tǒng)治者不得不把自己置入到這樣的統(tǒng)系之中,而清朝似乎尤為明顯。這樣,黃帝的真實性無法置疑,也毋庸置疑。
[1]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2.
[2]左丘明.國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3]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4]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M].北京:中華書局,1983.
[5]彭豐文.兩晉時期的國家認同[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9.
[6]瞿林東.歷史文化認同與中國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3.
[7]賈誼,著.閻振益,等,注.新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0.
[8]袁康,吳平.越絕書[M].北京:中華書局,2013.
[9]呂不韋,著.張雙棣,等,譯注.呂氏春秋[M].北京:中華書局,2007.
[10]商鞅,著.石磊,等,注.商君書[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
[11]應劭,著.王利器,校注.風俗通義[M].北京:中華書局,1981.
[12]肅慎,著.段玉裁,注.說文解字[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13]黃崇岳.黃帝、堯、舜和大禹的傳說[M].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3.
〔責任編輯艾小剛〕
Yellow Emperor Xuanyuan and the National Identity——Xuanyuan Culture Study Series(II)
Zhao Shiming
(School of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Lanzhou University,Lanzhou Gansu 730020,China)
Historical documents tell us that Yellow Emperor made hats and clothes,created vessels and vehicles,set up law and discipline,established barracks,grew five cereals,built houses,created instrumental music,invented Chinese characters,and then unified the whole country based on moral principles.The people at that period,by hard and thorough search of Chinese civilization,agreed on Yellow Emperor’s status of first ancestor of Chinese people,carrying out different activities to show respect for him.
during Qin and Han Dynasty;Yellow Emperor;Chinese civilization;identity
K232
A
1671-1351(2016)01-0080-04
2015-12-28
趙世明(1975-),男,甘肅清水人,天水師范學院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