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虛擬學術社區(qū)知識共享影響因素研究綜述*

        2016-02-12 18:29:36蔡小筱鄭偉偉樂山師范學院圖書館四川樂山614004
        圖書館 2016年6期
        關鍵詞:影響因素

        蔡小筱 張 敏 鄭偉偉(樂山師范學院圖書館 四川樂山 614004)

        ?

        虛擬學術社區(qū)知識共享影響因素研究綜述*

        蔡小筱 張 敏 鄭偉偉
        (樂山師范學院圖書館 四川樂山 614004)

        〔摘 要〕虛擬學術社區(qū)是當代學術用戶進行學術交流活動的重要陣地,知識共享交流是其生存和發(fā)展的關鍵,也是其核心價值所在。基于虛擬學術社區(qū)的內涵、類型及特點對知識共享的內容的影響,從個人、人際、社區(qū)三個方面對虛擬學術社區(qū)知識共享影響因素相關研究成果進行梳理,并指出現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關鍵詞〕虛擬學術社區(qū) 知識共享 影響因素

        〔引用本文格式〕蔡小筱,張敏,鄭偉偉:虛擬學術社區(qū)知識共享影響因素研究綜述[J].圖書館,2016(6):44-49

        ·專題研究·

        1 引言

        在現代社會中,學術交流已經成為科研人員進行學術研究活動不可或缺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是從事科研所要求的學術環(huán)境的重要構成要素,是促進學術繁榮和科技創(chuàng)新的必要條件[1]。常見的傳統(tǒng)學術交流形式通常會受發(fā)行周期、地點、空間容量等條件的約束,無形中限制了學術交流活動中信息獲取數量以及信息傳播的速度。隨著網絡的出現,更多研究者傾向于通過虛擬平臺進行知識共享,以彌補常見的傳統(tǒng)學術交流形式的不足。但虛擬學術社區(qū)有別于一般社區(qū),其特殊性會對用戶的知識共享行為及內容產生一定影響。

        在虛擬學術社區(qū)中,社區(qū)成員可以不受時空、地域限制,自由傳遞和交流信息,它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學習和工作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2]。虛擬學術社區(qū)已逐漸成為學術用戶信息、知識交換的重要場所,用戶通過多種方式進行知識共享,實現知識的轉移,使知識的利用達到最優(yōu)。知識共享是虛擬學術社區(qū)生存和發(fā)展的關鍵,知識共享因素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文章基于虛擬學術社區(qū)的內涵、類型及特點,從個人、人際、社區(qū)三個方面對虛擬學術社區(qū)知識共享影響因素相關研究成果進行梳理并指出國內現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2 虛擬學術社區(qū)的內涵、類型及特點

        2.1虛擬學術社區(qū)的內涵

        虛擬學術社區(qū)屬于虛擬社區(qū)的一種,它具有虛擬社區(qū)的一般性,也具有虛擬環(huán)境下為學術交流提供平臺的特殊性。

        關于虛擬學術社區(qū)的內涵界定,王東從交流媒介、交流內容和交流主體三個方面對虛擬學術社區(qū)的內涵進行了闡述。他認為虛擬學術社區(qū)必須具備以計算機充當用戶實現實時交流的媒介,以學術知識為交流內容,以學院、科研院所等教研機構的科研人員為參與主體。并根據其特征將學術社區(qū)的學術交流形式分為正式性學術交流和非正式性學術交流。正式性虛擬學術社區(qū)有三種:開放式課件共享平臺、數字出版平臺和開放存取資源性平臺。而非正式性虛擬學術社區(qū)分為學術博客和學術論壇兩種[3]。徐美鳳等在Markus分類的基礎上,借鑒了其專業(yè)社區(qū)的概念對學術社區(qū)的概念進行了界定。她認為,虛擬學術社區(qū)是以特定的專業(yè)主題為內容,進行學術信息交流活動的專業(yè)社區(qū)。并從三個方面界定了虛擬學術社區(qū)的范疇:①以服務學術科研為目的。②以特定專業(yè)領域的研究為交流內容。③有穩(wěn)定的專業(yè)用戶群[4]。Liu等將虛擬學術社區(qū)定義為一種學習社區(qū),認為虛擬學術社區(qū)是用戶以交換與學術相關的觀點、經驗、文件、評論和反饋為目的的一種虛擬學習社區(qū)[5]。屈寶強在一般虛擬社區(qū)定義的基礎上,將虛擬學術社區(qū)定義為學術性比較濃的網絡學術論壇[6]。

        目前,對學術虛擬社區(qū)的定義還未得到一個普遍認同的定義,但其內涵都強調了其學術性,主要體現在社區(qū)用戶、社區(qū)用戶交流內容、交流目的、社區(qū)氛圍等方面具有學術性、專業(yè)性等特征。

        2.2虛擬學術社區(qū)的類型

        目前關于虛擬學術社區(qū)的相關研究相對較少,對于虛擬學術社區(qū)類型的劃分較為單一。陳紅勤按不同的標準將虛擬學術社區(qū)分為以下幾類:①以內容涉及的范圍為標準,將虛擬學術社區(qū)分為綜合性學術網絡社區(qū)和專題性學術網絡社區(qū);②以學術的獨立性為標準,分為獨立學術社區(qū)和附屬學術社區(qū);③以社區(qū)成員的名氣和級別劃分,分為名人學術社區(qū)(如,科學家共同體、知識專家學術社區(qū))和草根學術社區(qū);④以學術社區(qū)的實時性為標準,劃分為即時學術社區(qū)(如,QQ群)和非即時學術社區(qū)(如,學術論壇)[7]。

        相比于其他虛擬社區(qū),虛擬學術社區(qū)發(fā)展較晚,相關研究很少觸及到對社區(qū)的分類。但是,不同虛擬學術社區(qū)會呈現出不同特點,不同虛擬學術社區(qū)成員也會表現出不同的行為特征。

        2.3虛擬學術社區(qū)的特點

        虛擬學術社區(qū)采用先進的計算機技術,在科研人員的知識交流與共享方面具有較大的技術優(yōu)勢,如互動式交流、反饋及時、言論寬松自由等[8]。

        虛擬學術社區(qū)是虛擬社區(qū)的一個組成部分,具有社區(qū)的一般性,也具有其特殊性。國外學者Scribner指出,虛擬學術社區(qū)主要表現為以下幾方面的特點:①成員身份的真實性與匿名性相結合(半虛擬社區(qū));②擴展了交流空間:為用戶提供了更廣闊的學術空間;③平等性:虛擬學術社區(qū)改變了社區(qū)成員在現實環(huán)境中的身份、地位、職位等約束和局限性;④討論的內容具有專業(yè)性[9]。

        國內學者認為,相比于其他社區(qū),虛擬學術社區(qū)具有以下特點:①知識共享范圍廣:虛擬學術社區(qū)跨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任何用戶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場所提供或獲得任何類型的服務,擴大了知識共享的范圍;②平等性:虛擬學術社區(qū)為用戶提供了一種自由、開放的環(huán)境,便于用戶將注意力更多集中于知識本身,盡量避免受到身份的干擾,實現用戶間平等自由的知識共享;③專業(yè)性:專業(yè)性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用戶歸屬于特定的專業(yè)或學科門類,二是,用戶間彼此交流的知識具有一定的專業(yè)性;④自由性:虛擬學術社區(qū)倡導最大限度的言論自由,營造了一種寬松自由的學術交流氛圍,促進學術觀點的自由表達;⑤反饋及時性:虛擬學術社區(qū)為用戶提供了及時交流的平臺,便于用戶快速發(fā)布自己的學術成果和學術思想,提高了用戶消費知識的效率,用戶能夠得到及時反饋[10, 11]。

        其后的相關研究基本結合國內外觀點,遵照虛擬學術社區(qū)的某一些特征進行研究。但是,目前對于虛擬學術社區(qū)特征的描述僅限于總體社區(qū),而不同類型的虛擬學術社區(qū)會具有不同的特征,但對此研究相對較少。

        3 虛擬學術社區(qū)知識共享影響因素

        由于受到虛擬學術社區(qū)特有的知識屬性影響,虛擬學術社區(qū)存在知識共享意愿較低、共享知識質量不高等問題。因此,探討虛擬學術社區(qū)知識共享的影響因素,挖掘提高用戶知識共享意愿及相關措施受到學者較多關注。文章將從以下三個方面對虛擬學術社區(qū)中知識共享影響因素進行梳理。

        3.1個人因素

        個人因素主要包括:社區(qū)成員的個體背景特征、知識共享動機、自我效能、結果預期、知識共享滿意度、利他、利己等因素。

        (1)個體背景特征

        虛擬學術社區(qū)用戶的個體背景特征主要包括:年齡、性別、專業(yè)領域、教育背景、使用經歷等。在虛擬學術社區(qū)中,社區(qū)成員的行為受到個體背景特征的影響。徐美鳳對虛擬學術社區(qū)中知識共享主體特征進行研究,發(fā)現來自不同專業(yè)知識共享主體在話題來源、語言風格和對知識權威的認同等方面存在差異性[12]。王偉軍對科學網知識交流與貢獻影響因素的研究發(fā)現,年齡和使用經歷會正向顯著影響成員的知識共享行為[13]。另外,由于從眾心理的存在,一些成員對等級較高的成員所提供的知識更為關注,積極地參與互動,期待自己提出的問題能得到高級別成員的指點,因此,社區(qū)成員的等級對瀏覽行為有顯著正向影響[4]。

        (2)個人動機

        人們內在需求的滿足是個體行為產生的內在驅動力,動機是解釋行為的重要變量。在虛擬學術社區(qū)中,用戶的需求包括心理性需求和信息需求,會刺激用戶產生信息性動機和心理性動機。信息性動機指用戶在社區(qū)中獲取知識或者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的動機,在虛擬學術社區(qū)中,獲取知識,提高自身科研能力,是發(fā)帖者的主要目的,信息性動機對發(fā)帖行為有顯著的積極影響[14]。心理性動機指用戶通過知識共享獲得愉悅感、認同、爭面子的動機。王偉軍指出樂于助人是社區(qū)成員參與學術博客知識交流與共享的一個重要的心理因素,分析結果證實樂于助人所帶來的愉悅感促使社區(qū)成員更有動力與其他社區(qū)成員交流并分享自身的知識[15]。劉蕤通過實證研究指出,爭面子與知識共享意愿存在正相關關系[16]。

        (3)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是知識共享行為的主要自我驅動因素[17],對個體起著重要影響。在對虛擬學術社區(qū)知識共享影響因素的研究中,自我效能被廣泛引入研究模型。Hsu指出,成員自我效能的缺失導致用戶在知識交流中知識壁壘的出現[18]。與自我效能低的用戶相比,自我效能高的人更有可能執(zhí)行某一行為。劉蕤從個體心理考察了虛擬學術社區(qū)知識共享影響因素,研究證實,自我效能與知識共享意愿存在正相關關系[16]。徐美鳳將知識共享行為分為瀏覽、發(fā)帖和回帖,結果表明:自我效能正向影響發(fā)帖和回帖行為[14],這充分說明社區(qū)成員的自我效能越高,越愿意主動參與知識共享。Bock[17]、Hsu[18]、Chang[19]也通過一系列實證研究證明:成員的自我效能直接或間接地積極影響著虛擬學術社區(qū)成員的知識共享。

        (4)結果預期

        結果預期是社會交換理論重要內容之一,對知識交換行為起著重要作用。在虛擬學術社區(qū)中,從獲取利益的對象來看,社區(qū)成員對知識共享活動的結果預期包括個人結果預期和社區(qū)導向的結果預期,個人結果預期包括知識增長、獲得尊重、尋求支持、結交朋友等,社區(qū)導向的結果預期主要指為社區(qū)集聚知識、維持社區(qū)的持續(xù)發(fā)展等。劉蕤指出,個人結果預期與知識共享意愿存在正相關關系[16]。

        (5)共享滿意度

        滿意度是成員對知識共享的感知績效與其期望進行比較的結果。在虛擬學術社區(qū)中,從社會交換理論來看,當用戶對自己知識共享行為實施的期望無法得到滿足時,用戶的共享意愿及行為都會受阻。陳明紅對科學網博客進行調查,分析結果發(fā)現,知識共享滿意度顯著正向影響成員的持續(xù)知識共享意愿[20]。

        (6)利他因素

        在虛擬學術社區(qū)中,社區(qū)成員在知識交流與共享中的利他主義思想,是科學工作者對學術交流本身的要求,而非利益驅動下的交換行為。徐美鳳的研究表明了利他因素對發(fā)帖行為有顯著的積極影響[4]。任曼也指出:樂于助人對網上知識社區(qū)知識貢獻和知識收集有積極影響[21]。

        (7)利己主義

        由于知識具有很強的“公共物品”屬性,不論社區(qū)成員是否對其做出貢獻,都能享受其帶來的好處,貢獻知識的成員由于害怕知識產權的剝奪或喪失自身價值,而不愿意貢獻學術知識,即私欲導致成員更多地獲取知識,較少或不貢獻知識[15]。路琳通過實證研究也指出,組織內部的社區(qū)成員在個人利益的驅動下,盡可能增大個人收獲而減少個人損失,更愿意獲取知識,而不愿意貢獻知識[22]。

        3.2人際因素

        虛擬社區(qū)也是人際交互的重要空間,因此,人際因素勢必影響到用戶知識共享。在虛擬學術社區(qū)中,影響社區(qū)成員知識共享的人際因素包括社區(qū)成員之間的互惠、信任、關系、成員間的相似性等等。

        (1)互惠

        根據社會交換理論,大多數用戶是為了將來能得到他人的幫助而貢獻自己擁有的知識。知識共享中的互惠規(guī)范認為知識交換是相互的,而且交換雙方主體認為知識交換是一種義務和公平[23]。在具體的研究中,謝海歐證實互惠對知識共享的質量產生影響[24]。Lin等對信息技術專業(yè)社區(qū)的研究表明互惠因素正向影響知識共享行為[23],陳明紅、漆賢軍基于社會資本理論視互惠為關系資本的重要內容,對科學網用戶展開調查,分析結果表明,關系資本顯著正向影響成員知識共享效果[20]。Wasko等通過實證研究也證實:當社區(qū)中互惠規(guī)范強時,社區(qū)成員就覺得有必要將自己的知識分享給他人[25]。而徐美鳳的研究指出,互惠因素對發(fā)帖行為有顯著的負向影響,即在虛擬學術社區(qū)知識共享中,對互惠的預期越大,參與知識共享行為的可能性越低[14]。因為虛擬學術社區(qū)成員注重知識交流本身,而不是利益交換[4]。

        (2)信任

        與傳統(tǒng)的學術社區(qū)不同,由于虛擬學術社區(qū)的虛擬性、匿名性等特征,成員間的關系更為脆弱,成員之間的信任會營造一種利于成員交互的良好氛圍,是影響用戶參與知識共享的重要因素,減少成員的機會主義傾向。Ridings指出,信任是用戶產生合作、知識共享行為的一個重要前提[26]。成員間相互信任的程度越高,參與知識共享的意愿越強[27]。成員之間的信任包括對成員能力的信任和對成員品行的信任。對成員能力的信任,主要表現為對其他社區(qū)成員的專業(yè)知識、技能的感知;對成員品行的信任,主要表現為對其他社區(qū)成員品質的感知。甘春梅等[15]、陳明紅和漆賢軍[28]、甘春梅和王偉軍[29]等一系列研究證實了人際信任是虛擬學術社區(qū)知識共享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

        (3)交互關系

        用戶間的交互關系是推動知識共享行為的基礎。在社會資本理論中,交互關系是結構維度的核心,交互關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成員之間關系的強度和交互頻率。知識交換的強度越大、頻率越高、范圍越廣[30],社交互動就越多,Zhao等認為成員之間互動越多,他們就可以在虛擬社區(qū)中獲取更多所需信息或知識[31]。徐美鳳[14]和陳明紅等[28]研究表明:在虛擬學術社區(qū)中,成員通常會對自己熟悉的成員發(fā)起的話題更為關注,從而積極參與互動。李國鑫等以“小木蟲”用戶為研究對象,指出成員間的互動關系對知識貢獻的水平會產生重要影響[32]。故交互關系顯著影響成員知識共享行為、質量和數量。

        (4)相似性

        相似性指個體所感知到的與他人共有的特征。在虛擬學術社區(qū)中,社區(qū)成員間的互動有助于形成共同的目標和價值觀,對成員感知相似性產生正向影響[33]。成員間的相似性包括共同語言和共同愿景,共同語言為成員彼此理解提供途徑,共同愿景可增強成員之間的凝聚力,促進成員間的知識共享。在社會資本理論中,共同的語言和共同的愿景是社區(qū)成員的認知資本,顯著正向影響成員的知識共享效果[20]。周軍杰等通過實證研究指出,具有相同興趣的用戶容易形成一個群體,成員間更愿意貢獻知識[34]。Chiu進一步證明了虛擬學術社區(qū)中,用戶間因相似性而產生的認同感是知識共享的必需條件[35]。

        3.3社區(qū)因素

        在虛擬學術社區(qū)中,社區(qū)系統(tǒng)為學術用戶提供了知識共享的平臺,社區(qū)因素主要包括社區(qū)信任、社區(qū)的激勵措施等。

        (1)社區(qū)信任

        成員對社區(qū)的信任使社區(qū)成員認同彼此的關系,并逐漸形成對社區(qū)的歸屬感。社區(qū)的有效管理,可規(guī)范社區(qū)成員的信息行為,有效防止成員的投機取巧行為。社區(qū)成員在參與交互的過程中,逐漸了解社區(qū)相關規(guī)定,逐步形成對社區(qū)管理的信任,這對回帖行為也有顯著的正向影響[36]。

        (2)激勵機制

        激勵是引起個體產生特定行為的內在驅動力。在虛擬學術社區(qū)中,激勵主要指激發(fā)社區(qū)成員參與知識共享的有效措施,借此調動社區(qū)成員的積極性,增強用戶的粘性,實現社區(qū)的持續(xù)發(fā)展。徐美鳳通過實證指出,社區(qū)建立的激勵機制對知識共享起著重要作用,常用的激勵措施包括積分、社區(qū)成員等級(如小木蟲成員等級為無蟲、新蟲、鐵蟲、銅蟲等)、社區(qū)榮譽、虛擬貨幣(如各論壇提供的金幣)等[14,36]。

        綜上可知,目前對知識共享影響因素的研究主要包括社區(qū)所倡導的價值觀、社區(qū)氛圍。但對個人社區(qū)感、社會文化方面和心理方面影響因素的研究相對較少。在以后的研究中需進一步加強。

        4 結語

        目前,虛擬學術社區(qū)中知識共享行為受到社區(qū)類型、特點的影響,眾多研究者基于此,對知識共享行為的動因和影響因素等進行了深入研究,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具體有以下幾點:

        (1)虛擬學術社區(qū)的內涵:目前并沒有相關研究針對虛擬學術社區(qū)的內涵采用一個統(tǒng)一的定義,研究者只是根據研究需要,強調其交流主體、交流內容、交流方式、交流目的及社區(qū)氛圍等的學術性。

        (2)虛擬學術社區(qū)的類型及特點:不同類型的虛擬學術社區(qū)具有不同的特征,不同虛擬學術社區(qū)成員也會表現出不同的行為特征,因此,不同類型社區(qū)所具有的特殊性對社區(qū)用戶知識共享行為產生重要影響,但是目前針對虛擬學術社區(qū)的特點研究主要是對整個虛擬學術社區(qū)的特點進行的分析,而對于具體的某一個虛擬學術社區(qū)特點的相關研究稍顯不足。同時,不同社區(qū)的特殊性對用戶知識共享行為及內容產生的影響,其相關研究相對較少。

        (3)知識共享影響因素:目前國內對虛擬學術社區(qū)用戶知識共享影響因素研究主要集中于個人因素和人際因素方面,而對于社區(qū)因素和系統(tǒng)因素研究相對較少。但是,在個人因素和人際因素相關研究還存在不足。在個人因素方面,用戶的個體背景因素主要是針對專業(yè)背景、使用經歷進行研究,而使用社區(qū)的時長、用戶的性別、年齡、用戶間的關系等因素對用戶知識共享行為影響的相關研究稍顯不足。其他的個人因素,主要從用戶個體的認知和心理因素等方面進行研究,而個體的人格特征、社會文化品質等社區(qū)用戶知識共享的影響研究相對較少;在人際因素方面,對學術虛擬社區(qū)用戶知識共享的人際因素研究主要集中于對用戶間主觀存在的心理認知方面(信任、熟悉感、成員間的相似性等)進行研究,而社區(qū)用戶間客觀存在的關系(關系網絡、關系節(jié)點、關系強度等)對知識共享行為影響的研究相對不足;在社區(qū)因素方面,現在研究主要集中于社區(qū)所倡導的價值觀、社區(qū)氛圍等因素,主要包括用戶對社區(qū)的信任以及社區(qū)所采取的激勵措施,但現有研究針對社區(qū)環(huán)境、社區(qū)屬性和用戶社區(qū)感(歸屬感、融入感、成員感、與社區(qū)相符的價值觀以及共同的情感連接)等對知識共享影響的相關研究還相對比較薄弱。

        (來稿時間:2016年1月)

        參考文獻:

        1.李芳.學術交流對高等學校的作用[J].技術與創(chuàng)新管理,2009, 30(6):804-806

        2. 徐小龍, 王方華.虛擬社區(qū)的知識共享機制研究[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7, 23(8):83-86

        3. 王東. 虛擬學術社區(qū)知識共享實現機制研究[D]. 長春:吉林大學博士論文,2010

        4.徐美鳳. 基于CAS的學術虛擬社區(qū)知識共享研究[D].南京:南京大學博士論文,2011

        5. Liu.,& Shao. Understanding Knowledge Sharing Willingness in Virtual Academic Community: A Survey Study on College Students [M].In Emerging Technologies for Information Systems, Computing and Management. Springer New York, 2013:1091-1098

        6. 屈寶強. 網絡學術論壇上的科研合作行為及其反思——以“小木蟲”學術論壇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0(10):215-218

        7. 陳紅勤,曹小莉.學術網絡社區(qū)研究綜述[J].科技廣場,2010(8):235-237

        8. 趙玉冬.基于網絡學術論壇的學術信息交流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0(19):40-43

        9. Scribner J P, Cockrell K S, Cockrell D H, et al. Creating professional communities in schools through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 evaluation of a school improvement process [J].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1999, 35(1):130-160

        10. 王健.虛擬學術社區(qū)中知識共享行為的博弈分析[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3

        11. 徐美鳳,葉繼元.學術虛擬社區(qū)知識共享研究綜述[J].圖書情報工作,2011, 55(13):67-71, 125

        12. 徐美鳳,葉繼元.學術虛擬社區(qū)知識共享主體特征分析[J].圖書情報工作,2010, 54(22):111-144, 148

        13. 王偉軍,甘春梅. 學術博客持續(xù)使用意愿的影響因素研究[J]. 科研管理,2014, 35(10):121-127

        14. 徐美鳳,葉繼元.學術虛擬社區(qū)知識共享行為影響因素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1, 34(11):72-77

        15. 甘春梅,王偉軍,田鵬.學術博客知識交流與共享心理誘因研究[J].情報學報,2012, 31(10):1026-1033

        16. 劉蕤,田鵬,王偉軍.中國文化情境下的虛擬社區(qū)知識共享影響因素實證研究[J].情報科學,2012, 30(6):866-872

        17. Bock,G..W., Kim,Y.G.. Breaking the myths of rewards: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attitudes about knowledge sharing[J].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Journal, 2002, 15(2):14-21

        18. Hsu,M.H., Ju,T.L., Yen,C.H, et al. Knowledge sharing behavior in virtual communit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ust, self-efficacy, and outcome expectat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Computer Studies, 2007, 65(2):153-169

        19. Chang,H.H., Chuang,S.S. Social capital and individual motivations on knowledge sharing: Participant involvement as a moderator[J].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2011(4): 9-18

        20. 陳明紅.學術虛擬社區(qū)用戶持續(xù)知識共享的意愿研究[J].情報資料工作,2015, 36(1):41-47

        21.任曼.基于社會資本理論的網上知識社區(qū)知識共享影響因素研究[D].西安: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11

        22. 路琳. 人際關系對組織內部知識共享行為的影響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6(4):116-121

        23. Lin,M.J.,Hung ,S.W., Chen,C.J. Fostering determinants of Knowledge Sharing in Professional Virtual Communities[J]. Computer in Human Behavior, 2009(5):929-939

        24. 謝海歐.高校虛擬社區(qū)知識共享模型實證研究[J].信息技術與課堂整合,2011, 20(7):5015-5016, 5019

        25. Wasko M M , Faraj S. Why should I Share? Examining Social Capital and Knowledge Contribution in Electronic Networks of Practice[J].MIS Quarterly, 2005, 29(1):35-57

        26. Ridings, C.M., Gefen, D.,&Arinze,B. Some antecedents and effects of trust in virtual communities[J]. 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 2002, 11(3):271-295

        27. 孫紅萍,劉向陽. 個體知識共享意向的社會資本透視[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7(1):111-114

        28. 陳明紅,漆賢軍.社會資本視角下的學術虛擬社區(qū)知識共享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4, 37(9):101-105

        29. 甘春梅,王偉軍.信任對學術博客知識獲取與共享意愿影響的實證分析[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4, 37(11):67-70

        30. Renko, E.,Autio,H.J. Sapienza, Social capital, knowledge acquisition, and knowledge exploitation in young technology based firm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1, 22(6):587-613

        31. Zhao,L., et al. Cultivating the Sense of Belonging and Motivating User Participation in Virtual Communities: A social Capital perspectiv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2012(6):574-588

        32. 李國鑫,李一軍,陳易思. 虛擬社區(qū)成員線下互動對線上知識貢獻的影響[J]. 科學學研究,2010(9):1388-1394

        33. Lu,Y., Zhao,L., Wang, B. From Virtual CommunityMembers to C2C E-commerce buyers: Trust in virtual communities and its effect on consumers’ purchase intention[J]. 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2010(9):346-360

        34.周軍杰,左美云. 線上線下互動、群體分化與知識共享的關系研究——基于虛擬社區(qū)的實證分析[J]. 中國管理科學,2012(6):185-192

        35. Chiu, C.M., Hsu, E. Understanding knowledge sharing in virtual communities: an integration of social capital and social cognitive theories[J].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2006, 42(3):1872-1888

        36. 徐美鳳,葉繼元.不同學科學術社區(qū)知識共享行為影響因素對比分析[J].情報雜志,2011, 30(11):134-139

        Review of Infuence Factors on Knowledge Sharing inAcademicVirtual Community

        Cai Xiaoxiao Zhang Min Zheng Weiwei
        ( Library of Leshan Normal University )

        〔Abstract 〕The academic virtual community is an important scientifc research feld. This article teases out previous research about the knowledge sharing in academic virtual community as follows: the connotation, types and character of academic virtual community and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knowledge sharing from personal, interpersonal and communal aspects. Finally, the shortage of research is summarized.

        〔Keyw ords 〕Academic virtual community Knowledge sharing Infuence factors

        〔分類號〕G350

        *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網絡學術社區(qū)的信息聚合與共享模式研究”(項目編號:11CTQ038)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蔡小筱(1980-),女,樂山師范學院圖書館助理館員,研究方向:信息服務與用戶;張敏(1974-),女,博士,西南大學計算機與信息科學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信息服務與用戶;鄭偉偉(1989-),女,長安福特公司檔案員,研究方向:信息檢索與服務。

        猜你喜歡
        影響因素
        房地產經濟波動的影響因素及對策
        零售銀行如何贏得客戶忠誠度
        醫(yī)保政策對醫(yī)療服務價格影響因素的探討
        東林煤礦保護層開采瓦斯抽采影響因素分析
        影響農村婦女政治參與的因素分析
        高新技術企業(yè)創(chuàng)新績效影響因素的探索與研究
        水驅油效率影響因素研究進展
        突發(fā)事件下應急物資保障能力影響因素研究
        中國市場(2016年36期)2016-10-19 03:54:01
        環(huán)衛(wèi)工人生存狀況的調查分析
        中國市場(2016年35期)2016-10-19 02:30:10
        農業(yè)生產性服務業(yè)需求影響因素分析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7:09:07
        色婷婷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曰本无码人妻丰满熟妇啪啪| av无码免费永久在线观看| 日韩欧美亚洲中字幕在线播放|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网站| 亚洲国产综合在线亚洲区亚洲av | 给我播放的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一级黄色片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美乱日韩乱国产| 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 26uuu欧美日本在线播放| 亚洲av调教捆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日韩av无码网站冲| 婷婷五月综合丁香在线| 日韩女人毛片在线播放|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夜夜| 中文有码无码人妻在线| 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黄色福利| 麻豆成人久久精品二区三区免费| 男人添女人囗交做爰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日本超骚少妇熟妇视频| 粉嫩小泬无遮挡久久久久久| 午夜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 五月婷网站| 麻豆国产精品伦理视频| 小雪好紧好滑好湿好爽视频| 日韩少妇激情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白浆视频一区| 亚洲美女主播内射在线| 97日日碰曰曰摸日日澡| 999国产一区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av在线一区二区| 久久99热国产精品综合| 色五月丁香五月综合五月4438| 亚洲成在人网av天堂| 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试看| 国产v片在线播放免费无码| 欧美色aⅴ欧美综合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