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非物質勞動及其解放潛能

        2016-02-12 05:54:45吳寧王璐馮瓊
        中共寧波市委黨校學報 2016年2期
        關鍵詞:生態(tài)

        吳寧王璐馮瓊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武漢430073)

        ?

        非物質勞動及其解放潛能

        吳寧王璐馮瓊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武漢430073)

        [摘要]馬克思預見了作為生產要素的“一般智力”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解構作用,邁克爾·哈特與安東尼奧·奈格里發(fā)掘了非物質勞動的主體力量,安德烈·高茲挖掘非物質勞動中的生態(tài)意蘊。非物質勞動的發(fā)展為全球生態(tài)危機的解決和共產主義社會的到來奠定基礎。

        [關鍵詞]非物質勞動;一般智力;生態(tài)

        為生態(tài)馬克思主義和黨建理論;

        王璐,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馮瓊,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哲學博士。

        馬克思認為,當人還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質和量上得到充分保證時,就根本不能獲得解放,只有在現(xiàn)實的世界中并使用現(xiàn)實的手段才能實現(xiàn)真正的解放。[1]馬克思從勞動出發(fā)論證人的解放,認為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成就了勞動解放的條件。在當代社會,信息革命推動了知識經濟的發(fā)展,使得勞動的主體要素(勞動力)特別是其中的智力因素相對于客體要素(生產資料)在生產勞動過程中的作用大大增強。人類的價值創(chuàng)造已由主要依靠體力勞動轉變?yōu)橹饕揽磕X力勞動,通訊技術與計算機的廣泛使用使得以知識經濟和第三產業(yè)為主要特征的非物質勞動越來越重要,促進了資本對勞動的實際吸納和資本的全球擴張。傳統(tǒng)的制造業(yè)正在被新興的信息產業(yè)和知識產業(yè)所取代,物質勞動的價值貢獻日益下降,非物質勞動的重要性不斷增強。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和第三產業(yè)的興起,非物質勞動的比重越來越多。法蘭克福學派的文化批判理論試圖在勞動領域之外探尋解放,對于當代資本主義勞動形式的變化沒有太多關注。意大利的馬克思主義者將焦點重聚勞動領域,針對當代非物質勞動的興起,恢復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傳統(tǒng)地位。法國馬克思主義者安德烈·高茲挖掘非物質勞動中的生態(tài)意蘊,對其解放潛能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勞動中的“一般智力”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詳細闡述了工業(yè)經濟背景下的資本主義勞動是以生產剩余價值為目的的資本增值活動,其主要形式是生產商品的物質勞動。盡管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主要指向資本主義物質生產,但也曾論及非物質勞動。馬克思曾明確地把“服務”作為一個生產性概念引入經濟領域,“對于提供這些服務的生產者來說,服務就是商品。服務有一定的使用價值(想象的或現(xiàn)實的)和一定的交換價值?!盵2](p149)他指出:“服務這個名詞,一般地說,不過是指這種勞動所提供的特殊使用價值,就像其他一切商品也提供自己的特殊使用價值一樣;但是,這種勞動的特殊使用價值在這里取得了‘服務’這個特殊名稱,是因為勞動不是作為物,而是作為活動提供服務的?!盵2](p435)馬克思在闡釋“服務”的特殊性的基礎上區(qū)分了兩類非物質生產勞動:勞動過程中“一般智力”的應用和提供特殊使用價值的“服務”。在馬克思看來,非物質勞動以“一般智力”應用的方式融入資本主義的物質勞動過程中,成為從屬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特殊生產形式。馬克思不否認非物質勞動的存在,但認為它“同整個生產比起來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可以完全置之不理?!盵2](p443)

        馬克思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指出,機器化大生產中的物質生產勞動無疑是財富的直接源泉,而作為非物質勞動成果的“一般智力”是“由積累起來的知識、技能和技巧所創(chuàng)造出的一種集體、社會智力”[3](p343),是直接的生產力。馬克思并不輕視非物質勞動,但認為非物質勞動不能與物質勞動截然分開。他預言,隨著“一般智力”逐漸融入機器化大生產中,自動化機器系統(tǒng)將取代活勞動成為生產的主體,腦力勞動將不斷超越直接的體力勞動成為主要勞動形式,活勞動在生產過程中的地位下降,科學技術在生產中的作用顯著提高。馬克思指出,雖然“一般智力”在生產中的廣泛應用使強制勞動轉化為自由勞動成為可能,但以剩余價值為目的的資本主義生產不斷吸納“一般智力”激化了資本主義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即資本一方面創(chuàng)造出愈來愈多的自由支配的時間,另一方面又把這些自由時間變成剩余勞動的時間,促使以交換價值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生產走向崩潰。[4]隨著矛盾日益激化,工人自己占有剩余勞動的呼聲日益高漲,突破資本邏輯的勞動才能獲得自由,階級革命是實現(xiàn)勞動解放的必經路徑。

        馬克思通過“一般智力”發(fā)現(xiàn)了非物質勞動的解放潛能,預言“一般智力”會在資本與勞動的矛盾激化時爆發(fā)出革命的能量。在物質勞動主導的機器化大生產中,“一般智力”對作為主體的人的生命潛能的激發(fā)作用并沒有引起馬克思的注意。馬克思認為勞動是物質規(guī)定性與社會規(guī)定性的結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中介、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5](p207~208)也是“一個在歷史上經濟上獨特的生產關系中進行的過程,是生產和再生產著這些生產關系本身……即他們的一定的社會經濟形式的過程。”[6](p925)馬克思的勞動解放理論始終建立在資本批判的基礎上,“一般智力”由物質變換關系中的生產要素轉化為資本中的要素,其解放潛能就在于促成資本主義矛盾的激化,激發(fā)勞動者自我占有剩余價值的需要,在危機頻發(fā)的背景下以階級革命的方式實現(xiàn)勞動解放。隨著機器化大生產一路高歌猛進,人類社會迅速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傳統(tǒng)的制造業(yè)正在被新興的信息產業(yè)和知識產業(yè)所取代,物質、資本、傳統(tǒng)勞動形式的價值貢獻日益下降,知識的重要性不斷增強。當代資本主義發(fā)生的巨大變化呼喚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復歸,非物質勞動所包含的人類解放潛能使之成為新時代政治經濟學批判的旨歸。

        如果說馬克思那個時代的勞動主要表現(xiàn)為物質形態(tài),那么在今天勞動已轉變?yōu)榉俏镔|形態(tài);如果說馬克思那個時代的勞動是生產物質產品,那么在今天勞動已轉變?yōu)樯a非物質產品;如果說馬克思那個時代的勞動是在生產場所的勞動,那么在今天勞動已經打破了生活與生產的界限,延伸到整個社會中并成為人類生命的全部。[7]

        二、非物質勞動中的“集體生命”

        “非物質勞動”(immateriallabor)概念是意大利左翼學者毛里齊奧·拉扎拉多在馬克思闡述的“一般智力”的啟發(fā)下提出的。拉扎拉多認為非物質勞動是當代的主要勞動形式,是生產商品信息和文化內容的勞動。拉扎拉多指稱的非物質勞動是在后工業(yè)時代不僅生產非物質商品也生產主體和社會關系的勞動,而馬克思指稱的非物質生產勞動(nonphysical productive labor)主要是在以工業(yè)經濟為基礎的物質生產領域中非物質要素的應用。意大利馬克思主義者、《帝國》的合著者邁克爾·哈特與安東尼奧·奈格里指出,以經濟理性為基礎的資本主義勞動物化于商品中,其解放潛能日益消逝,而非物質勞動蘊含解放的潛能。在他們看來,非物質勞動是知識的生產、信息的傳播、符號的解釋、情感的交流等活動,是創(chuàng)造非物質性產品如知識、信息、人際關系或情感反應的勞動。[3](p279)哈特和奈格里在《大眾》中將非物質勞動概括為兩類:第一類非物質勞動是生產象征、符號、語言、文本或觀念等非物質商品的勞動,通常憑借有形的物質載體出現(xiàn)在商品交換關系中;第二類非物質勞動是涉及感情的勞動,是激發(fā)作為主體的人的生命潛能的勞動,有促使勞動者合作的內在動力,孕育出各種社會關系。非物質勞動中的合作不像以前的勞動是由外界強加或組織的,而是內在于勞動自身的。[3](p279)在他們看來,隨著人類社會迅速進入信息時代,在工業(yè)社會中僅發(fā)揮過渡與輔助作用的非物質勞動逐漸凸顯,比重日益增加的非物質資本并沒能解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資本主義安然渡過了各類危機,并實現(xiàn)了資本的全球擴張。以知識經濟和第三產業(yè)為主的非物質勞動在全球經濟中具有越來越重要的意義。

        哈特與奈格里認為非物質勞動具有以下特征:首先,非物質勞動融合了生產與生活。與物質勞動相比,非物質勞動生產的是諸如知識、觀念、形象、情感、社會關系等,因而勞動者與其成果不容易分離開來,非物質勞動的生產過程與消費過程同步進行,創(chuàng)造商品價值的勞動侵占了勞動者的私人生活時間。隨著勞動時間的變化,勞動地點也延伸至私人生活乃至整個社會。勞動者的生產與生活在非物質勞動中無法區(qū)分導致非物質勞動成果的價值無法依據勞動時間來計量。其次,非物質勞動是作為主體的人的勞動。非物質勞動表現(xiàn)為再生產主體的過程,人在生產的同時也被生產出來。非物質勞動的人是各種生產和操作中的能動主體,而不是服從簡單指令的奴隸。非物質勞動不僅創(chuàng)造價值,而且提升人的主體性,是主體人的生命確證,能擴展勞動者的知識、豐富其情感、全面發(fā)展其能力并通過合作豐富人與人的關系。最后,非物質勞動是蘊含合作關系的勞動。工業(yè)化大生產過程中的勞動合作是資本組織規(guī)劃的結果,其目的是資本增值,是一種外在強制。非物質勞動中的合作不依賴于資本,而是由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自覺生成的。非物質勞動包含主體間互動的情感勞動,“感情的勞動所產生的是社會網絡、群體的形式和生物能量”[3](p279),在提升主體性的同時開啟了新的合作關系。非物質勞動要求集體合作與協(xié)作,要求人必須具有溝通的能力、是工作團隊的積極參與者?!胺俏镔|勞動條件下合作關系的生產已經變得內在于勞動而外在于資本”[8](p147),這種內在于勞動的合作孕育一種集體生命。

        哈特與奈格里試圖在非物質勞動基礎上重構勞動概念和勞動價值理論。他們認為,非物質勞動的價值不取決于勞動時間而是直接由主體力量顯現(xiàn),資本主義物質生產勞動在生產商品的同時也生產了社會關系,人的物化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作用于人的結果;雖然非物質勞動并沒能在數(shù)量上壓倒物質勞動,但其領導地位已日益顯現(xiàn)。不論是第一產業(yè)、第二產業(yè)還是第三產業(yè),生產的信息化、智能化與合作化程度越來越高。哈特和奈格里沒有將非物質勞動與馬克思所指的物質生產勞動區(qū)別開來,強調勞動的非物質特性主要是就產品而言的,意識到非物質勞動不僅生產非物質產品而且生產社會關系甚至社會生活本身。[8](p109)哈特與奈格里宣稱了非物質勞動的領導地位,認為隨著信息化的高速發(fā)展,非物質勞動深入所有生產部門、使得所有勞動者都受到資本的剝削。非物質勞動還滲透到勞動者的私人生活中,使得資本剝削無處不在。有別于自由資本主義時期資本對勞動力的有限約束,非物質勞動的普遍化導致資本對人的生命力的全面控制。他們認為,非物質勞動在全球的普遍展開建構了一種全新的主權形式——帝國和一種全新的革命力量——多眾,它們作為世界新秩序的兩極呈現(xiàn)出非物質勞動的解放潛能。

        哈特與奈格里認為,一方面,非物質勞動的發(fā)展促成了資本形式的多樣化,人力資本、知識資本等非物質資本的“去中心化”①特征使得資本的擴張演化為資本之間的權力博弈,全球化使得資本剝削由國內轉向全球,發(fā)展壯大的全球資本建構了帝國(Empire)。沒有一個民族國家可以主宰這個帝國,帝國是權力博弈的產物。另一方面,非物質勞動的發(fā)展促使階級結構發(fā)生變化,孕育出新的對抗主體即多眾(Multitude)。哈特與奈格里依據非物質勞動重新界定階級,“無產階級已成為一個十分寬廣的范疇,它包含所有那些自己的勞動遭受直接的和間接的剝削,屈從于資本主義生產和再生產規(guī)范的人?!盵3](p58)資本已經滲透到人的生命和生活的全部,資本剝削范圍的擴大和力度的加重必將激起更強大的反抗,工人階級擴展成為多眾。

        哈特與奈格里認為,非物質勞動拓展到包括勞動者之間的勞動合作與溝通以及勞動外的情感交流等社會的方方面面,生產出廣泛的、多元的社會關系網絡,多眾就是這種社會關系網絡的主體,“多眾是所有這些個體差異的多樣性集合”。[8](p14)這種社會關系網絡的主體蘊含著的巨大能量通過內在于非物質勞動的合作迸發(fā)出來,“非物質勞動在展現(xiàn)其自身的創(chuàng)造性能量中似乎為一種自發(fā)和基本的共產主義提供了潛力?!盵3](p280)非物質勞動帶來的勞動過程的均質化使得生產的公共性明顯提高。非物質勞動生產的觀念、意識、情感和社會關系都具有公共性,能生產出更多的“共同點”(諸如公共知識和集體生命),這些“共同點”具有解構私有制的能量,使多眾擺脫資本控制成為可能。隨著“共同點”的擴展和帝國的不斷強大,多眾也日益成為開放、包容的,“所有的差異都可以自由、平等地表達”。[8](p14)多眾成為建構全球民主的主體,是生成于帝國中的革命力量,抵抗帝國生命權力的擴張成為多眾的主要任務。非物質勞動建構了新型的革命主體,使多眾的民主自治成為可能,多眾民主革命成為非物質勞動條件下人類解放的最佳途徑。哈特與奈格里將非物質勞動條件下的解放寄托于民主自治的設想,哈特與奈格里建立在非物質勞動基礎上的解放理論完成了革命主體的建構,重新論述了當代世界秩序下資本與勞動的關系。他們指出,隨著非物質勞動霸權的日益彰顯,勞動與資本日益分離。他們分析了勞動與資本分離后的資本統(tǒng)治邏輯,認為非物質勞動條件下的剝削對象發(fā)生了變化,由占有勞動者的勞動時間轉向獲取勞動力的價值。他們認為,非物質勞動體現(xiàn)了當代資本主義生產的轉型,資本與勞動的矛盾演化為全球化背景下帝國與多眾的對抗。

        在我們看來,哈特與奈格里試圖將工人階級擴大為逐漸脫離資本統(tǒng)治的自治主體——多眾,形成與帝國的直接對抗力量,在帝國與多眾的二元對立中上演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創(chuàng)造了使自己走向滅亡的物質條件”的另一版本。但是,非物質勞動并沒能將勞動者從資本統(tǒng)治的牢籠中真正解放出來,全球化背景下資本仍牢牢掌控著勞動者,資本剝削無處不在;多眾內生于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中,并沒有成為真正獨立的自治主體。哈特與奈格里倡導的多眾民主自治只是資本主義民主體系中資本統(tǒng)治形式的變種。他們雖然也提到多眾革命的具體策略,卻將之集中于全球公民權、最低收入限制和對新的生產工具的重新配置(如得到和控制教育、信息與交流的資源的權利)這三項無法兌現(xiàn)的全球權利上。他們粉飾非物質勞動中的內在協(xié)作與集體生命營建的公共性,卻不重視勞動者主體性的提升,主體的不成熟使其多眾革命陷入困境。

        三、非物質勞動中的生態(tài)意蘊

        雖然哈特與奈格里在非物質勞動中建構革命主體的理想最終落空,但并沒有泯滅人們對非物質勞動解放潛能的憧憬。法國生態(tài)學馬克思主義的代表人物安德烈·高茲對非物質勞動的生態(tài)意義及其解放潛能做了有益的探討,是對哈特和奈格里相關研究的邏輯推進。高茲深入剖析了資本主義的生態(tài)危機,指出了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態(tài)環(huán)境之間的內在矛盾,認為資本主義在追逐剩余價值的過程中必將導致生產過剩和消費過度,最終因資源耗盡和環(huán)境破壞而導致生態(tài)危機,資本主義對人和自然實行雙重剝削。在他看來,后工業(yè)社會建立在非物質勞動的基礎上,只有深入挖掘非物質勞動中的生態(tài)意蘊,才能實現(xiàn)人和自然的徹底解放。

        高茲關注知識經濟中非物質勞動的解放潛能,“隨著知識日益成為主要的生產力,物質勞動逐漸降到產品生產過程的邊緣或成為簡單的產品外部包裝”[9](p9),物質勞動仍然是必不可少的,但越來越成為生產過程的次要環(huán)節(jié),“價值創(chuàng)造的核心是非物質勞動”[9] (p9)。“從亞當·斯密那時起就被視為價值源泉的簡單抽象勞動向復雜勞動轉變;可以有每單位時間的單位產量衡量的物質生勞動向無法用古典的標準衡量的所謂的非物質勞動的轉變?!盵9](p1~2)所謂的非物質勞動,在高茲那里就是精神勞動,它包括智力、想象、交往、感情交流等等。他認為,非物質勞動的一系列特征使主要包含個人精神的人力資本難以測量和量化。在知識經濟時代,真正財富的創(chuàng)造越來越少依賴于勞動時間和大量的勞動力,而是越來越依賴于科技的進步以及勞動者的適應性、創(chuàng)新能力、社交能力和應急處理能力,導致“用時間作為衡量價值的想法不再適用”[9](p8),在“工作就是生產自身”的情況下勞動不能被預先的預定和嚴格地控制。在高茲看來,知識經濟代表資本主義及其測量和交換體系、平等關系和增值過程的根本危機。高茲認為,一方面,“勞動評價的危機不可避免地導致了價值評價的危機”[9](p36),以交換為基礎的價值規(guī)律在不可對價值進行定量分析的非物質勞動中無法體現(xiàn)。另一方面,非物質勞動激發(fā)了勞動者提升自身品質與技能的需要,非物質勞動主要依靠的不是共享的正式知識而是個體的經驗知識,非物質勞動是主體的自我生產活動,“主體與公司、勞動力與資本之間的區(qū)別必須被消除?!盵9](p19)勞動者必須成為自己的企業(yè)家,即成為知本家,知識資本創(chuàng)造出以自我實現(xiàn)為目的的技術精英。

        高茲認為,工業(yè)經濟創(chuàng)造的巨大物質財富逐漸泯滅了工人階級的階級意識,非物質勞動把勞動者的能力、個人性情同自由的、與工作無關的活動等同起來,孕育出以自主權利為目的的個體意識而不是被資本引導的無限膨脹的物質需求。高茲指出,“未來是屬于自主創(chuàng)業(yè)者的”[9] (p21),“隨著自主創(chuàng)業(yè)的逐步確立,所有人及其生活的全部最終都會被工作占據和被剝削。”[9](p22)如果勞動者“拒絕資本為自身目的去占用和使用他們”[9](p29),知本主義就會朝向相反的發(fā)展方向。高茲主張,實現(xiàn)普遍的自主創(chuàng)業(yè)必須取消付薪就業(yè),提升勞動者自主創(chuàng)業(yè)的意識和能力,“每個人都必須在彈性工作中負責健康、流動性和工作能力,確保知識更新。終生必須以管理好自己的人力資本為己任,以培訓的方式不斷增加投入?!盵9](p20)“發(fā)展中的‘后雇傭社會’的基本構想是:沒有付薪就業(yè)也沒有失業(yè)。如果仍然有人失業(yè),僅僅標志著他們的‘就業(yè)能力不足’?!盵9](p25)只有普遍實現(xiàn)自主創(chuàng)業(yè),才能使知識技術作為生產力節(jié)約出來的直接勞動時間成為真正的自由時間,使不能用利益衡量的社會和文化價值的發(fā)展成為可能。非物質勞動中的知識資本不再專屬于少數(shù)人,而是由每個個體的自我生產創(chuàng)造并集合為人類的共享成果。

        高茲認為,非物質勞動打破了傳統(tǒng)的勞動-閑暇的二分,生產勞動與社會生活逐漸融合,個人勞動的直接社會化使勞動不再缺乏自由而成為尋獲意義、追尋幸福的源泉。高茲指出,非物質勞動使勞動成為人的內在需要,并能以“更少但更好”的原則將經濟理性整合于生態(tài)理性中,解救資本主義生態(tài)危機。高茲從非物質勞動出發(fā)論證“更少但更好”的可能性,并在此基礎上將生態(tài)社會主義作為實現(xiàn)人類自由解放的根本路徑。他認為,生態(tài)社會主義的主體不再是與資本相對的無產階級,而是以自我實現(xiàn)為目標的“新工人階級”。相對于無產階級革命,新工人階級采取“控制公共領域”的非暴力方式,通過否定和超越“交換”來改良資本主義,建立自治的社會主義。[10]高茲認為新工人階級的自治聯(lián)盟是一種學習型組織,對這種組織而言,“有關集體生活的憲法、法律與原則將被設計為能使每個公民通過實踐來學習,并使社會在不斷改善‘國民幸福指數(shù)’的分布上便于操作”。[9](p109)在高茲看來,非物質勞動不僅孕育了主體而且開辟了解放的道路,為生態(tài)理性約束經濟理性提供了可能。但是高茲對非物質勞動的分析并沒有溢出資本的邏輯,而試圖以非物質勞動同化資本與勞動,將與資本對立的工人階級打造為自己的“知本家”,形成一個普遍自主創(chuàng)業(yè)的太平盛世。高茲指出,“這至少是未來工作的新自由主義的愿景:廢除付薪就業(yè)、普遍自主創(chuàng)業(yè)、整個人類和生活都被資本吸納,每個人都完全認同這些?!盵9](p29)他試圖將資本掩飾為一種自發(fā)的倫理合作,沒有意識到勞動與資本的矛盾不可能在資本主義體制內得以解決,這種改良主義思路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勞動者的命運,工人自治不可能真正克服資本主義的勞動異化。

        四、非物質勞動的解放潛能

        不論是馬克思對未來的預見還是哈特、奈格里和高茲對現(xiàn)實的感悟,都凸顯了知識、技術、情感、人際等非物質要素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影響。由于馬克思所處的時代沒有成熟的非物質勞動,馬克思只能在分析這些非物質生產資料(特別是“一般智力”)的基礎上預見它們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可能存在的影響。在馬克思看來,“一般智力”雖然具有解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潛能,但作為生產資料的“一般智力”只能通過機器對勞動者發(fā)揮作用,掌控生產資料的資本家通過這個中介將節(jié)約出來的直接勞動時間據為己有,作為生產資料的“一般智力”不可能沖破資本的邏輯、摧毀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哈特與奈格里則立足于資本邏輯之外尋獲非物質勞動的解放潛能,認為非物質勞動孕育出的“集體生命”是實現(xiàn)人類解放的主體,但他們對非物質勞動的分析沒有真正跳出資本的邏輯,資本在非物質勞動中擴張,以壟斷方式占有非物質勞動的成果,通過這種占有將剝削擴展至整個社會生活甚至教育這一提升主體素質的領域,“集體生命”只存在于烏托邦中。高茲挖掘非物質勞動的生態(tài)意蘊,在資本主義體制內思考資本與非物質勞動的對立和非物質勞動者成為自己的資本家等問題。資本主義體制不可能培育勞動者的主體性,資本家也不可能讓渡出操控資本的權力。高茲認為,非物質勞動是個人多樣化能力的付出,體現(xiàn)了勞動者的個性,打上了個人的智力和情感的烙印?!胺俏镔|勞動不是主要依賴于勞動者所用的‘形式知識’。非勞動者首先并且是最重要的是依賴無法被教授的表達和協(xié)調合作的能力,依靠的是利用作為日常生活文化的一部分的那些知識的能力。”[9](p9)這樣的勞動就是自我的生產,這種生產不能被形式化也不能被否定。非物質勞動是指以勞動者的腦力消耗為主,以人的發(fā)展為目的,在生產過程中強調勞動者的創(chuàng)造性、知識的應用性、勞動者之間的協(xié)作性,以知識、文化、服務和社會關系為成果的勞動形式,主要包括科技勞動、管理勞動、情感勞動和服務勞動。非物質勞動開拓了勞動領域,拓展了人類交往范圍,導致人類的實踐方式和生活方式等發(fā)生巨大變革,導致個人增進自由的同時又陷入了新的奴役,帶給落后國家發(fā)展機遇的同時也帶來更嚴峻的挑戰(zhàn),其解放潛能不容忽視。

        非物質勞動豐富和發(fā)展了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由于時代所限,馬克思主要分析的是物質生產領域的勞動價值,區(qū)分了具體勞動與抽象勞動在價值創(chuàng)造中的不同作用,揭示了剩余價值的

        源泉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隨著勞動形式發(fā)生巨大變化,“在剩余價值的生產中,由在工廠中從事大規(guī)模生產的工人組成的勞動力量原先起到了核心作用,可今天,這種作用已越來越被通訊交往領域智力化、非物質化的勞動力量所取代。因此就必須發(fā)展出一套新的價值理論,以把這種新型的資本主義價值積累問題推到剝削機制的核心?!盵3](p29)一些學者認為,知識、信息和智力勞動已經成為生產領域價值和利益的主要來源,勞動時間作為價值的衡量標準已不現(xiàn)實,勞動不再是預先設定的規(guī)范和標準可以衡量的,勞動價值論已經過時了。其實,非物質勞動的發(fā)展并沒有否定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而是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進一步豐富了勞動價值論的內涵。第一,非物質勞動證實了馬克思對“服務勞動等非物質生產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的預見。在馬克思看來,勞動是人的對象化過程,“是人類勞動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費”[12],包括體力和腦力的耗費。馬克思的勞動概念包括精神生產領域里的勞動,是基于剩余價值學說的一個抽象,并被今天知識經濟的發(fā)展所證實是一個科學的概念。[13]隨著知識經濟的發(fā)展,以腦力勞動為主的非物質勞動創(chuàng)造出特殊的使用價值并以人們可感知的形式進入交換領域,成為價值的源泉。第二,非物質勞動豐富和發(fā)展了價值的評定標準。高茲認為,知識經濟使得知識成為主要的生產力,社會勞動的產品是知識的凝聚,產品的價值主要取決于蘊含的知識、信息的量,非物質產品的價值無法按勞動時間準確估量。雖然以非物質產品為主的非物質勞動對價值的定量分析造成了一定困難,但由凝結在產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決定的價值并不受定量分析的影響,仍然表現(xiàn)為勞動力的消耗。非物質勞動凸顯腦力勞動在生產中的價值創(chuàng)造,腦力勞動的消耗并非僅物化在機器和產品中、隨著勞動時間的流逝而減損,而是對象化于人自身,隨著勞動者能動性和創(chuàng)新程度的提升創(chuàng)造出更大的價值量。正如馬克思所預見的,“隨著大工業(yè)的發(fā)展,真正財富的創(chuàng)造對勞動時間和勞動份額的依賴變少,而對勞動時間內勞動者的勞動能力的依賴程度變大——這種高效的能力跟花費的勞動時間沒有任何關系,而是取決于科學的整體水平和技術的進步,也就是取決于科學在生產中的應用……。在這種演變中,生產和財富的最主要的支柱既非勞動者的直接勞動,也非他的勞動時間,而是他自己整體生產力的獲得、他的理解力和他作為社會的人對自然的駕馭能力,一句話,是社會個體的發(fā)展程度。自此,直接勞動不再是財富的主要源泉,勞動時間不再是衡量勞動價值的尺度,并且交換價值也不再是衡量剩余價值的尺度?!盵14]腦力勞動的特點決定了非物質勞動的價值取決于勞動者的能動性和創(chuàng)新程度。第三,非物質勞動拓寬了價值創(chuàng)造的領域、豐富了價值的內涵。馬克思在商品經濟的交換關系中定義了商品的價值,即凝結在商品中的一般人類勞動。隨著非物質勞動在價值創(chuàng)造過程中地位的日益提升,勞動已經突破經濟關系的范圍進入其他社會關系中,人時刻都在勞動中。非物質勞動在創(chuàng)造出交換價值的同時,也創(chuàng)造出象征價值、美學價值等非物質價值,以人的發(fā)展為直接目的的非物質勞動相對于物質勞動具有更大的價值拓展空間,逐漸成為新時代價值創(chuàng)造的中心。第四,非物質勞動預演了未來人類自由勞動的價值創(chuàng)造圖景。馬克思指出,“自由的領域是在必要和外在目的規(guī)定要做的勞動終止的地方開始的?!盵15]非物質勞動創(chuàng)造了實現(xiàn)人類自由的活動領域,在那里個人可以與他人可以實現(xiàn)完滿的統(tǒng)一。隨著知識經濟的迅猛發(fā)展、共享途徑的增多,更多的非物質產品以便利的、免費的方式被大眾獲得并消費。非物質產品具有非消耗性和非稀缺性,產品應用的次數(shù)越多、范圍越廣,價值就越高,這使得產品的價值不需要在交換中確定而直接以公共需求的滿足程度來評定。非物質勞動以直接社會化的成果預演了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圖景,對非物質勞動的價值評定將豐富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并為未來共產主義社會實現(xiàn)自由自覺的勞動奠定基礎。

        非物質勞動將一部分資本變?yōu)樯鐣蚕淼呢敭a,為建立在公有制基礎上的共產主義社會的到來奠定基礎。非物質勞動產品具有非排他性、共享性并通過消費而不斷增殖的特征,直接與私有財產對抗。隨著非物質勞動與公共財產趨向于重疊,私有財產的概念日益變得荒謬,私有化的基礎被解體,“公共財產乃是大眾的化身、生產和解放,善即公共的所有”。[3](p287)非物質勞動打通了生產與生活的界限,以直接社會化的成果營建了更多的人類共享空間,更多人在資本的邏輯之外、從非物質勞動中獲得自由。雖然資本仍通過壟斷方式占有非物質產品或切斷非物質生產過程,但并不能遏制非物質勞動創(chuàng)造社會共享的無限潛能。一方面,非物質勞動創(chuàng)造出大量的共享知識,為推動人類認知能力的提升和公共知識財富的積累創(chuàng)造了條件。另一方面,非物質勞動蘊含人類新的相互關系和主體自由的積極條件,使勞動從物質生產領域滲入交往領域和主體生產領域,變?yōu)橐环N由主體能力決定的掌握、處理信息的勞動,通過提高與豐富勞動者的知識、能力及情感來生產主體自身。知識經濟背景下的資本主義危機表現(xiàn)為知識生產和傳播的社會化與其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激發(fā)了勞動者的革命熱情。勞動者的主體性與創(chuàng)造性不可能被資本完全掌控,非物質勞動營建的共享空間不會被資本操控而成為革命的前沿陣地。非物質勞動以內生的合作營造了社會生活的公共性,情感勞動將激發(fā)這種自發(fā)的合作中的自覺意識、豐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融洽的人際關系和更多地參與決策、自我實現(xiàn)以及寬容、友愛、溫柔的情感等將成為非物質勞動的價值旨歸。非物質勞動將促使這種“潛在的、自發(fā)的和基本的共產主義”[16]變成現(xiàn)實。

        非物質勞動的發(fā)展有利于解決全球生態(tài)危機,構建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生態(tài)危機是資本主義物質生產大規(guī)模擴張帶來的惡果,生態(tài)危機的解決有賴于非物質勞動的發(fā)展。在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現(xiàn)代社會,人們逐漸意識到以文化、精神因素為價值依歸重新安排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的重要性。非物質勞動的發(fā)展正好適應了這種社會需要,以豐富多彩的內容充盈人的觀念世界,使物質需求合理化,把人們對幸福的追求導向精神超越和境界提升的方向。以知識經濟為代表的生產形式的轉型使得自由時間增多,人們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和解決與幸福生活直接相關的生態(tài)問題。當越來越多的人放棄以無限貪求物質財富的方式追求幸福時,生態(tài)文明才能實現(xiàn)。非物質產品的非消耗性使得非物質經濟的發(fā)展不僅不會破壞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平衡而且可以解決資源稀缺問題,保證經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但發(fā)展非物質經濟必須要有生態(tài)思想的指導,只有當人們有了生態(tài)意識時,才能實現(xiàn)生產與生態(tài)的雙贏。

        非物質勞動將以物質勞動為依托實現(xiàn)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雙豐收。非物質勞動并不排斥物質勞動,而是與之相互作用、相互滲透。非物質勞動往往要回歸物質,其產品往往要以物質為載體,勞動的能量也源于物質的生命構造——人們的身體和頭腦。物質勞動中有非物質的因素,“所有的物質勞動都有非物質勞動的一面,因為物質勞動不僅改造了直接作用的物質對象,也改造了主體和社會關系。在物質勞動和非物質勞動之間不存在清晰的差別”。[17]非物質勞動的發(fā)展不僅不會取代物質勞動,反而會促進物質勞動的發(fā)展。勞動不限于物質勞動,非物質勞動也是勞動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在物質勞動和非物質勞動都發(fā)達的基礎上,才有全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充分涌流,也才有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和共同富裕的共產主義社會?!白屢磺袆趧?、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fā),讓一切創(chuàng)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讓發(fā)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18]。

        非物質勞動雖然開辟了勞動解放理論的新視野,但并沒有改變資本與勞動之間的關系本質,而且使資本以榨取勞動時間以外的生活時間的方式更全面地剝削了勞動者。人類要想真正實現(xiàn)勞動的解放,就必須變革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單憑非物質勞動的發(fā)展就能實現(xiàn)自由或勞動解放的想法無異于緣木求魚。只要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沒有改變,勞動的轉型只是資本統(tǒng)治形式的變換。非物質勞動及其解放潛能的當代發(fā)展既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也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大問題,需要深入研究。

        [注釋]

        ①去中心化是互聯(lián)網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網狀社會關系形態(tài)。哈特與奈格里認為,隨著非物質勞動的發(fā)展,知識、信息等非物質資本具有互聯(lián)網的“去中心化”特征,更有利于資本的全球擴張,成就了一個去中心化的和去領土化的統(tǒng)治機器——帝國,促使帝國在開放的、不斷擴張的邊界內整合世界。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4.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哈特、奈格里.帝國——全球化的政治秩序》[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

        [4]唐正東.“一般智力”的歷史作用:馬克思的解讀視角及其當代意義[J].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12,(4).

        [5]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07~208.

        [6]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7]孫樂強.自治主義的大眾哲學與倫理主義的主體政治學[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13,(3).

        [8] Michael Hardt, Antonio Negri, Multitude[M]. New York: The Penguin Press, 2004.

        [9] André Gorz, The Immaterial: Knowledge, Value, Capital [M]. London: Seagull Press, 2010.

        [9]André Gorz, The Immaterial: Knowledge, Value, Capital [M]. London: Seagull Press, 2010.

        [9]André Gorz,The Immaterial: Knowledge, Value, Capital [M]. London: Seagull Press, 2010.

        [10]吳寧.高茲的生態(tài)政治學[J].國外社會科學,2007,(2).

        [1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0.

        [13]程恩富、顧鈺民.新的活勞動價值一元論——勞動價值理論的當代拓展[J].當代經濟研究,2001,(11).

        [14]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92~193.

        [1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926~927.

        [16]Alberto Toscano, From Pin Factories to Gold Farmers: Editorial Introduction to a Research Stream on Cognitive Capitalism, Immaterial Labor, and the General Intellect, Historical Materialism, Vol.15(2007).

        [17]Sean Sayers, The Concept of Labor: Marx and His Critics, Science & Society, Vol.71(2007).

        [18]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

        責任編輯:劉華安

        [作者簡介]吳寧(1966-),女,安徽桐城人,哲學博士,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

        [基金項目]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研究生創(chuàng)新教育計劃項目(批號2015JJ01)的階段性成果的階段性成果;中央高校基本科研資助項目(31541111812);湖北省教育廳高校專項科研資助項目(32512118003)的階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15-12-11

        [中圖分類號]B5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4479(2016)02-0028-08

        猜你喜歡
        生態(tài)
        “生態(tài)養(yǎng)生”娛晚年
        住進呆萌生態(tài)房
        學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 03:12:30
        生態(tài)之旅
        生態(tài)之旅
        生態(tài)之旅
        大營鎮(zhèn)生態(tài)雞
        貴茶(2019年3期)2019-12-02 01:46:32
        生態(tài)之旅
        潤豐達 微平衡生態(tài)肥
        茶葉通訊(2017年2期)2017-07-18 11:38:40
        生態(tài)保護 有你有我
        “知”與“信”:《逃逸行為》的生態(tài)自我
        国产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性色| 麻豆国产精品久久人妻| 国产一极内射視颍一| 精品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3d | 成人a级视频在线观看| 夜夜综合网| av天堂手机在线免费| 蜜桃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成免费a级毛片| 秒播无码国产在线观看| 亚洲黄片高清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国产激情视频| 麻豆一区二区三区蜜桃免费| 无限看片在线版免费视频大全| 素人激情福利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久按摩| 亚洲成av人在线播放无码|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国产成人AⅤ| 国产av一区二区亚洲精品| 国产成人无码av一区二区| 热久久久久久久| 青青草视频在线播放81| 成人av片在线观看免费| 无码成人aaaaa毛片| 人妻少妇无码中文幕久久| 国产91精品自拍视频| 久久久久国色av免费观看性色|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国自产观看| 无码人妻丰满熟妇区免费| 亚洲国产精品国自拍av| 亚洲熟妇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导航| 精品欧美乱子伦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丝袜人妻中文字幕| 亚洲乱码中文在线观看| 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 亚洲a人片在线观看网址| 中文字幕亚洲入口久久| 国模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国产91福利在线精品剧情尤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