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震宇 沈 陽/文
?
論羈押必要性審查標準*
·鄒震宇**沈陽**/文
內容摘要:羈押必要性審查標準是羈押必要性制度的核心內容,對于維護被羈押人合法權益,提升羈押必要性審查的正當性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從羈押必要性審查標準與逮捕標準的關系入手,分析羈押必要性審查標準的定義、特征和分類,提出設置羈押必要性審查標準應當堅持的四項原則。
關鍵詞:羈押必要性審查審查標準
*2015年度全國刑事執(zhí)行檢察理論研究重點課題一等獎。
**上海市人民檢察院[200020]
羈押必要性審查制度的確立將是否有必要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身自由進行暫時性剝奪的審查從逮捕決定時延伸到捕后羈押的全過程,與拘留、逮捕制度和國家賠償制度一起,形成了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羈押措施適用前、中、后三個階段的權利保障和救濟機制,是對羈押這一限制人身自由強制措施的重構與再平衡,填補了刑事強制措施立法領域的空白,對于規(guī)范與控制羈押措施,降低羈押率,糾正隱性超期羈押,減少不必要羈押意義重大?!缎淌略V訟法》第93條規(guī)定了羈押必要性審查職能,《刑事訴訟規(guī)則》設定了羈押必要性審查的主體、程序及保障等問題,但缺少羈押必要性審查標準的具體規(guī)范。實踐中,如何建立健全羈押必要性審查標準,防止羈押必要性審查制度空轉是對檢察機關的考驗。本文嘗試對羈押必要性審查標準進行多角度剖析,以期為羈押必要性審查制度的構建和完善貢獻力量。
(一)有利于更好地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
刑事訴訟的目的在于實現(xiàn)懲罰犯罪和保障人權的統(tǒng)一?!豆駲嗬驼螜嗬麌H公約》規(guī)定:“任何因刑事指控被逮捕和拘禁的人,有權在合理的時間內受審判或被釋放。等待審判的人受監(jiān)禁不應作為一般規(guī)則,但可規(guī)定釋放時應保證在司法程序的任何其他階段出席審判,并在必要時報到聽候執(zhí)行判決?!保?]建立羈押必要性審查標準,一方面可以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或辯護人根據(jù)羈押必要性審查標準提出審查申請,有效尋求救濟;另一方面可以促使辦案機關更好地把握羈押的本質,避免辦案機關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一捕了之,法院被迫對已羈押期限“實報實銷”等弊端。
(二)有利于提升羈押必要性審查制度的正當性
《刑事訴訟法》和《刑事訴訟規(guī)則》對羈押必要性審查制度的正當性進行了法律背書,但羈押必要性審查制度在功能和價值上的正當性還有待實踐證明?!罢怯捎谖覈诹⒎ㄉ蠜]有對逮捕必要性的證據(jù)依據(jù)問題作出明確規(guī)定,導致公安機關輕視、忽視對逮捕必要性相關證據(jù)的收集,也令檢察機關對逮捕必要性條件的審查陷入無米之炊的尷尬境地,直接影響了逮捕必要性條件的有效適用。”[2]羈押必要性審查也應避免類似情形。建立統(tǒng)一的審查標準有利于明確羈押必要性審查的證明對象和證明尺度,既可以限制審查自由裁量權,避免羈押必要性審查對于正當羈押的過度干預,甚至超越法律授權,以變更羈押措施建議權綁架變更羈押措施決定權,又可防止制衡不足,避免審查者認知偏差。
(三)有利于羈押必要性審查工作的健康發(fā)展
“新《刑事訴訟法》第93條規(guī)定的作用在于強化人民檢察院對羈押措施的監(jiān)督,防止超期羈押和不必要的關押?!保?]羈押必要性審查標準的建立使得羈押必要性審查的啟動、評估、建議都處于規(guī)范的約束之下,將為審查部門放權給司法人員提供堅實的基礎,也將與辦案質量終身負責制相銜接,降低審查風險,使司法人員有章可循,防止受而不理、審而不查、建議不合理以及效率低下現(xiàn)象的發(fā)生。
(一)羈押必要性審查與審查逮捕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
在討論羈押必要性審查標準之前,有必要理清羈押必要性審查標準與審查逮捕標準之間的關系。筆者認為,羈押必要性審查標準不同于審查逮捕標準。首先,羈押必要性審查不是對逮捕決定的復查。逮捕在前,羈押在后。但辦案機關做出的釋放或者變更強制措施的建議和決定也不是對先前羈押決定的“否定”,而是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原逮捕羈押的基礎上就是否有必要繼續(xù)羈押作出的新的評判,不應以改變羈押措施判斷逮捕是否正確。其次,羈押必要性審查與審查逮捕是相互獨立的制度設計。審查逮捕是一次性審查,而羈押必要性審查是持續(xù)性審查。兩者在法律依據(jù)、審查主體、啟動方式、法律后果等方面均有不同。羈押必要性審查與審查逮捕都是對犯罪嫌疑人是否應當處于被“羈押”狀態(tài)的評判過程,前者側重點在于保障訴訟活動順利進行,后者的側重點在于保障被羈押人的合法權益,防止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被逮捕后一直處于羈押狀態(tài)。再次,逮捕標準是羈押必要性審查的參考條件,羈押必要性的審查范圍大于逮捕必要性的審查范圍?;谖覈杜c羈押緊密相連的邏輯關系,羈押必要性審查標準可以參照適用逮捕的條件,可能實施新的犯罪、企圖自殺或逃跑等既是逮捕的理由,也是繼續(xù)羈押的理由??梢哉f,逮捕標準為羈押必要性審查劃了一條參考線。但逮捕標準的重點是《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的逮捕條件,羈押必要性審查則側重考查行為人被羈押后,各類危險性是否降低到不必要羈押的程度,或者是否出現(xiàn)了可改變羈押狀態(tài)的新情況,需要考量的因素大于審查逮捕時需要考慮的內容。如繼續(xù)羈押將會超過可能判處的刑期,在時間序列上,這種情形只能發(fā)生在逮捕之后,批捕程序并不涉及這一問題。
(二)羈押必要性審查標準的定義
根據(jù)《現(xiàn)代漢語大辭典》的解釋,“標準”一詞有兩種解釋:一種是衡量事物的準則;另一種是作為衡量準則的事物。筆者認為,羈押必要性審查標準是指在啟動審查程序、評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具有繼續(xù)羈押的必要性,以及提出變更強制措施或者釋放的建議時所應遵循的各類準則的集合或統(tǒng)稱。其中的各類準則應包含兩個層面,一個是理由層面,一個是事實層面。例如,判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具有羈押必要性時,必須依據(jù)一定的客觀事實,并通過邏輯演繹表明有關事實的出現(xiàn)與消失與繼續(xù)羈押理由的增加與減少之間存在因果關系,以及該種理由達到何種程度才是無繼續(xù)羈押必要。
(三)羈押必要性審查標準的特征
1.客觀性。對羈押必要性的判斷需要建立在客觀的事實基礎之上,有明確和具有相當證明力的事實為根據(jù)。《刑事訴訟規(guī)則》第619條在對無繼續(xù)羈押必要性的理由的表述中都是以客觀事實為依據(jù)的,如案件證據(jù)發(fā)生重大變化、羈押期限屆滿等等。
2.預判性。羈押必要性審查所依據(jù)的是已有事實,所解決的卻是預判性問題,是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未來不實行某種危險行為可能性的預測,其結果具有不確定性。因為是預測,所以羈押必要性審查標準能證明的只能是“社會危險性”等危險發(fā)生的可能性。
3.系統(tǒng)性。羈押必要性審查標準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包含啟動審查的標準,評估羈押必要性的標準和建議變更強制措施的標準,各標準都包含性質、范圍、程度不同的事實和理由。實踐中,可以區(qū)分案件性質,建立羈押必要性審查標準體系。
4.開放性。羈押必要性審查標準應當具有開放性。在不斷發(fā)展的刑事訴訟理念的指導下,根據(jù)各地替代性強制措施等刑事司法環(huán)境的實際情況,定期分析被變更強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出現(xiàn)出現(xiàn)串供、打擊證人(被害人)、脫逃、再犯罪等情況,適時調整標準,提高標準設置的合理性和科學性。
(四)羈押必要性審查標準的分類
1.抽象標準和具體標準。羈押必要性審查標準根據(jù)內容的不同,可以分為抽象標準和具體標準。程序保障、社會危險性、人身危險性,乃至公平、正義等法治原則都是對羈押必要性審查有著重要指引意義的標準,因其抽象性可稱之為抽象標準。具體標準是抽象標準的具體化。例如,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首立功表現(xiàn)、是否達成刑事和解取得受害人諒解等。
2.偵查、審查起訴、審判階段的羈押必要性審查標準。刑事訴訟各個階段有著不同的證明標準,偵查機關、批捕部門、公訴部門、法院刑庭在羈押利益方面也有不同的考量,審查標準也應與訴訟階段緊密聯(lián)系。例如,偵查機關在捕后側重于補充、固定證據(jù),審判機關側重于確保被告人到案并順利交付執(zhí)行。所以,不能簡單以偵查階段羈押必要性審查對“社會危害性”的判斷,來衡量公訴、審判階段是否有繼續(xù)羈押的“必要性”。
3.啟動標準、評估標準、建議標準。羈押必要性審查是一個完整的法律監(jiān)督過程,包括監(jiān)督信息的獲取、監(jiān)督程序的啟動、監(jiān)督事實的查證及變更建議的提出。參照刑事案件辦理流程,羈押必要性審查標準應當根據(jù)辦案階段分為啟動標準、評估標準和建議標準。
啟動標準是指受理羈押必要性審查申請或者依職權發(fā)現(xiàn)羈押必要性審查線索后,申請或線索性的事實達到什么樣的程度時才能啟動正式的羈押必要性審查程序的標準。對啟動標準應通過列舉的方式明示,規(guī)定出現(xiàn)可能降低羈押必要性的事實時,必須啟動審查程序,以及存在特定事實時不啟動羈押必要性審查程序,以增強啟動程序的剛性。
評估標準是指對涉及羈押必要性的因素進行綜合評判,考量羈押必要性強弱,并最終明確是否具有繼續(xù)羈押必要性的標準。“‘有羈押的必要’是羈押實質條件中最為重要的一環(huán)”[4]。羈押必要性的評估標準應當明確、具體,增強可操作性。實踐中,可以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變更強制措施后可能對訴訟活動、社會和自身照成的各類危險的種類和大小進行量化,以數(shù)值的形式體現(xiàn)羈押必要性的大小。
建議標準是指對擬建議變更強制措施的案件,應當建議釋放還是變更強制措施,變更為取保候審還是監(jiān)視居住,以及需要建議采取什么樣的監(jiān)管措施的標準。建議標準涉及解除羈押的可行性,限制著羈押必要性審查的效果。
(一)全面審查原則
具體包括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審查對象的全面性。基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憲法原則和未經(jīng)法院判決不得確定有罪的刑法原則,罪行的輕重不應當成為羈押的直接理由?!敖^對的羈押必要性理由如同將某一類案件排除出羈押必要性審查范圍一樣,都有可能導致此項監(jiān)督職能出現(xiàn)機制性的監(jiān)督盲點,使涉嫌重罪的羈押普遍成為刑罰預支”。[5]所以,在啟動標準的設置中應禁止規(guī)定羈押后不需要審查的案件,使得無論是對是重罪案件還是輕罪案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都有羈押必要性審查的機會。二是審查內容的全面性。羈押必要性審查既應當審查羈押的合法性,又應當審查羈押的合理性。其中,合法性審查側重于審查羈押程序是否合法以及羈押事實是否存在。羈押合理性審查側重于審查羈押事實與羈押理由之間的關系,主要是根據(jù)犯罪后表現(xiàn)、取證進展狀況、犯罪記錄、教育背景、性格特征等判斷有無逃避訴訟等可能性。
(二)兼顧羈押功能與人權保障的原則
在所有的強制措施中,羈押的訴訟保障功能最好,但對自由損害最大。羈押必要性審查標準一定程度上擔負著平衡國家刑事追訴權與公民個人基本權利,社會公共利益和公民個人利益的重任。捕后羈押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在較長的時間內限制在看守所這一特定的場所內,具有多方面的利益考量。例如法國的未決羈押理由包括為了保存證據(jù)、線索;為了防止其影響證人作證;為了防止其與共犯偽詐串供;為了保證被指控人能及時按照法官的要求出庭;為了防止他們重新犯罪等。[6]從我國《刑事訴訟法》的規(guī)定和司法實踐來看,羈押主要是為了滿足偵查需要、實現(xiàn)社會防衛(wèi)、保障訴訟順利進行等目的。但在許多情況下,將剝奪人身自由變?yōu)橄拗迫松碜杂苫蚧謴腿松碜杂?,同樣能防止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避刑事責任,達到上述羈押目的。在設置科學的羈押必要性審查標準時應當把握好尺度,寬嚴適當。否則,審查標準設置過寬,則干擾正常的辦案工作,有損監(jiān)督權威,設置過嚴,則難以有效控制羈押,對人權保障產(chǎn)生負面影響。
(三)兼顧訴訟利益與非訴訟利益的原則
在設置羈押必要性審查標準的過程中,不但需要考慮羈押或不羈押對訴訟過程、相關人員的影響,還需要考慮一些非訴訟利益。例如,刑事和解是通過個人和解的方式化解社會矛盾,不屬于嚴格意義上的訴訟利益,但將其作為啟動和評估標準的事實內容,可以消除案件負面影響。又如,某些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公司、企業(yè)負責人,或者國家重大項目關鍵人員,或者關涉重要外交利益,如果其人身危險性較小,不變更強制措施容易導致公司、企業(yè)倒閉、破產(chǎn),國家、社會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就需要予以特殊考慮,實現(xiàn)辦案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tǒng)一。
(四)比例性原則
在羈押必要性審查中,必要的羈押應當也是合理的羈押。如何認識合理是羈押必要性審查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在我國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審前羈押處遇無差別化的情況下,羈押的合理與否主要是與犯罪的嚴重程度、案件的緊急情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社會危險性、訴訟可控性等因素緊密相連的。而比例性原則是判斷羈押是否合理的關鍵。一般認為,所謂比例性,其“基本含義是未決羈押的使用及其期限應當與指控的犯罪行為的嚴重性和可能科處的刑罰相適應,或者成正比例關系”。[7]對羈押必要性審查標準來說,比例性原則主要有以下三項功能:一是明確羈押措施的適用界限?!缎淌略V訟法》第60條第1款規(guī)定:“采取取保候審、監(jiān)視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發(fā)生社會危險性,而有逮捕必要的。”顯然,這種“必要”是對適用羈押措施的限制,只有取保候審、監(jiān)視居住無法防止發(fā)生社會危險性時,適用逮捕才是合理和必要的,一般情況下應當盡量適用非羈押性強制措施。這是設置羈押必要性審查標準時必須考慮的底線。二是確定羈押必要性的層次。比例性原則要求羈押措施不能超出必要的限度,不光要證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危險性,還應當證明這種危險性達到相當程度,達到“非羈押不可”的狀態(tài),才應當繼續(xù)羈押。根據(jù)對羈押必要性事實和理由等因素的考量,羈押必要性的評估結果可以合理分層,例如,可以分為完全不必要、有必要,很必要,應當?shù)瘸潭?。相應的,也可以根?jù)羈押必要的層次設置分層對應的羈押必要性評估標準。三是適應實踐需要,設置多樣化的羈押必要性評估標準和建議標準。根據(jù)比例性原則,羈押期限應當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涉嫌犯罪的性質、罪名輕重,以及可能被科處的刑罰的不同成比例對應。為確保審查結果的公平、合理,在評估標準的具體設置中,對涉嫌過失犯罪、輕傷害等相對較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標準可以相對較寬,但是涉嫌危害國家安全、黑社會性質犯罪、毒品犯罪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則應從嚴把握。同理,建議標準的設置也應當與罪行輕重、犯罪后果以及被羈押人的具體情況相適應,這樣才能使得羈押必要性審查標準更具有科學性和可行性。
注釋:
[1]聯(lián)合國1976年3月23日通過《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我國于1998年10月5日簽署該公約。
[2]樊崇義主編:《公平正義之路——刑事訴訟法修改決定條文釋義與專題解讀》,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352頁。
[3]陳衛(wèi)東主編:《刑事訴訟法修改條文理解與適用》,中國法制出版社2012年版,第200頁。
[4]閔春雷、劉銘:《羈押的理性控制——羈押實質條件之完善》,載《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5年第5期。
[5]項谷、姜偉:《人權保障觀念下羈押必要性審查制度的訴訟化構造》,載《政治與法律》2012年第10期。
[6]參見《法國刑事訴訟法典》第144條,羅結珍譯,中國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
[7]陳瑞華:《問題與主義之間——刑事訴訟基本問題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17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