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一丹
9·11事件后俄羅斯外交戰(zhàn)略的轉變
陸一丹
9·11這次震驚世界的恐怖事件,讓大國間關系迅速改變,俄羅斯外交戰(zhàn)略開始“西化”。以富國強民為己任的普京將使俄羅斯外交進入戰(zhàn)略新時期,此次對外戰(zhàn)略的轉變對俄羅斯影響深遠。這是著眼于自身實力的國家利益的體現(xiàn),是國內發(fā)展和制度變遷下普京務實靈活的外交政策的體現(xiàn),也是西方大國基于戰(zhàn)略利益下的友好回應。
俄羅斯;9·11事件;外交戰(zhàn)略西化
普京的第一任期內,9·11事件帶給了俄羅斯一大轉機,俄美、俄歐、俄北關系達到了歷史的新高度,這標志著俄外交戰(zhàn)略開始“西化”。這是著眼于自身實力的國家利益的體現(xiàn),是國內發(fā)展和制度變遷下普京務實靈活的外交政策的體現(xiàn),也是西方大國基于戰(zhàn)略利益下的友好回應。這一戰(zhàn)略轉向給俄羅斯帶來的并不僅僅是表面的影響力飛升,更多的是無奈的步步退讓,未來俄羅斯的“西進”道路注定不會一帆風順,俄羅斯作為一個真正“民族國家”的外交才剛剛開始。
9·11事件可以說是一個轉折點,這次震驚世界的恐怖事件,讓大國間關系迅速改變,俄羅斯適時地又一次融入西方。顯然,此次對外戰(zhàn)略的轉變對俄羅斯影響深遠。
(一)俄美關系迅速升溫。
普京上臺伊始,對美政策尚呈觀望態(tài)度。然而一年后小布什上臺,美國率先表現(xiàn)出了對俄的強硬態(tài)度:在外交上驅逐44名俄羅斯外交官,在經(jīng)濟上削減了對俄的經(jīng)濟援助,俄美關系遭遇低谷。普京堅持了基本的對美立場,畢竟2000年他批準的《俄羅斯聯(lián)邦外交政策構想》中提到過:“俄羅斯聯(lián)邦準備消除最近與美國關系中的重大困難,維護將近花了10年時間建立起的俄美合作基礎?!盵1]在此基礎上,雙方關系很快反彈。2001年6月,普京與布什在斯洛文尼亞進行了首次會晤。同年7月22日,兩國總統(tǒng)又在意大利“八國集團”峰會上舉行了會談。直到9·11事件之后,普京第一時間給美國總統(tǒng)打電話,向布什和美國人民表示慰問。普京彰顯了他早年在情報部門工作的果斷和睿智,這一次及時地向美國示好贏得了俄美關系迅速升溫。一方面俄羅斯積極支持美國的反恐行動,接納美國力量進駐中亞國家和高加索;一方面美國改善了對俄態(tài)度,對車臣問題立場緩和,俄美簽署了大幅度削減進攻性戰(zhàn)略武器條約,并確定了雙方的新型戰(zhàn)略關系,俄美能源合作加強。2002年11月22日,布什普京會晤發(fā)表了《關于發(fā)展俄美能源對話》的聯(lián)合聲明,并成立了能源合作跨政府委員會。從雙邊關系角度看,美俄之間的關系完成了從“敵人”向“朋友”、甚至某種意義上向“盟友”角色的轉變。
(二)俄歐關系全面走近。
普京剛上臺就展示出全面的外交手段。他很注重與歐洲大國的雙邊關系。2000年4月,普京首先訪問了英國,與布萊爾會談并作出了建立俄英兩國領導人年度會晤機制和籌建兩國經(jīng)濟熱線等重大決定,修復了與法國的關系,還與德國建立“圣彼得堡論壇”。9·11之后,俄歐關系更是日益密切,俄羅斯與歐盟簽署了關于俄歐關系、加強雙方政治和能源對話、維護歐洲安全及調解地區(qū)沖突等問題的五項聯(lián)合聲明,其合作領域涵蓋了政治、經(jīng)濟、能源和安全,更加廣泛全面。
(三)俄北關系質變。
普京時期的對北約政策主要特點則是從對抗走向合作,從原則上反對北約東擴走向參與其中并發(fā)展與北約的準伙伴關系。1999年北約轟炸南聯(lián)盟,俄北關系惡化。但2000年5月24日,雙方又恢復了接觸,北約外長與俄羅斯外長舉行俄羅斯-北約常設理事會部長級會議。2001年6月盧布爾雅那俄美兩國首腦會晤,普京表示出了對北約立場的緩和:“我們并不把北約看做一個敵對組織,俄羅斯是在和北約合作的,我們有一個長期起作用的條約,有伙伴關系和合作協(xié)議,還有其他工具。我認為在這方面也沒有必要把局勢搞得越來越緊張?!盵2]2001年下半年,普京與北約秘書長羅伯遜成功地實現(xiàn)了互訪,雙方達成了一個以新的俄羅斯與北約理事會取代1997年成立的理事會的決定。這是一種“北約20國機制”,而過去的理事會是一種“19+1”的機制。這就意味著,在新的理事會中,俄羅斯將作為平等的一員參與北約事務。俄北關系通過這個制度性平臺,發(fā)展了一種平等的關系,可以說有了質變。
總之,以富國強民為己任的普京將使俄羅斯外交進入戰(zhàn)略新時期。
俄羅斯獨立之后,在葉利欽時期已經(jīng)有過“一邊倒”后受西方打壓的慘痛教訓,為什么此次又開始主動融入西方呢?俄羅斯人又會怎么看待這次“重蹈覆轍”呢?綜合各種因素來看,外交政策是受國內形勢發(fā)展和制度變遷影響的。在9·11后的外交戰(zhàn)略轉變使俄羅斯在大國之間左右逢源,并且打破了“弱國無外交”的定律,在經(jīng)濟僅相當于比利時的實力地位下贏得了外交上的巨大影響力,這也是普京于第一任期內在外交方面的豐厚收獲。
(一)俄羅斯的國家利益:國內發(fā)展的現(xiàn)實需要
外交首先受國內制度變遷和制度潛力的影響。[3]此次外交戰(zhàn)略轉變是為國內發(fā)展服務,又得益于國內現(xiàn)有的發(fā)展和制度的變遷,體現(xiàn)了普京的務實靈活的外交風格。
經(jīng)濟是俄羅斯的首要目標。俄羅斯從一個“帝國式蘇聯(lián)”解體之后,越來越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民族國家”,同時也更需要國家的綜合實力來支撐。普京對此認識很清楚,他的外交總原則是:國家利益至上,國內目標高于國外目標,突出經(jīng)濟外交,務實和避免對抗。因為俄羅斯的經(jīng)濟主要依靠能源,需要西方國家的投資和技術引進,所以與西方發(fā)達國家的合作就變得不可或缺。此次融入西方的原因,也是俄羅斯能從中加深彼此經(jīng)濟來往的考慮。
政治方面,普京已經(jīng)開始讓俄羅斯國內社會從動蕩逐漸走向穩(wěn)定。他改革了聯(lián)邦制度,用法律形式加強了總統(tǒng)的權力,形成了一種“指導下的民主”,更有利于當時混亂情形下的俄羅斯社會的穩(wěn)定與統(tǒng)一。通過整治葉利欽時期延續(xù)下來的能源與媒體寡頭,俄羅斯的利益集團的阻礙減少。在外交事務上,普京擴大了自己的發(fā)言權,也更能凝聚起國內的力量。
普京個人對客觀形勢變化的感悟能力更強,能很好地處理國內輿論和外交的關系。普京在融入西方的外交轉變下依舊獲得了高達70%的民眾支持率,這基于普京比前任領導人更加務實的作風:一方面,普京非常明確地強調:“政治穩(wěn)定和有利的經(jīng)濟環(huán)境沒有被充分用來改善我國公民的生活,沒有被充分用來為俄羅斯在世界經(jīng)濟體系中贏得應有的地位?!盵4]另一方面,普京十分冷靜地告誡人民:“在當今世界,任何人都不打算與我們?yōu)閿?,任何人都不想這么做,任何人也不需要這么做。但我們對任何人也不抱特別的期望。任何人都不會提供幫助。我們要自己去爭得在‘經(jīng)濟陽光’照耀下的地方。”[5]以此,普京讓民眾認識到了俄羅斯實力并不強大的客觀情況,也不讓大家在“西傾”之后對西方大國的援助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而是以務實的態(tài)度去增強自己的實力。這樣,普京就可以不用背負著國內對“西傾”質疑的巨大壓力來進行外交調整了。
營造一個適合經(jīng)濟發(fā)展的穩(wěn)定的周邊環(huán)境。反恐一直是俄羅斯的心頭大患,俄羅斯聯(lián)合美國反恐,一是可以借此一舉消滅塔利班政權,完全清除自己國內和國際恐怖主義活動的隱患;二是俄羅斯可以借美國高舉反恐大旗之際,通過對其行動的支持,要求美國承認車臣叛軍也是和拉登集團一樣的恐怖主義組織。這樣,在車臣問題上,俄羅斯的國際空間將變得更加寬松。
(二)歐盟:北大西洋關系裂痕下對均勢力量的追求
從冷戰(zhàn)之后,北大西洋關系的裂痕就開始顯現(xiàn)。9·11事件后,美歐關系更是明顯下滑,美國采取了霸權行徑的單邊主義,歐盟卻強烈反對使用武力。歐洲和美國的矛盾日益加深,此時俄羅斯就起了一個平衡者的角色,居然變成了美歐相互爭奪的對象。
對于俄歐來說,俄羅斯與歐盟以及其他國際力量的密切協(xié)作,對美國建立單極世界的圖謀具有一定的牽制作用。俄歐也在很多問題上達成共識:比如對多極世界格局的認知,對核裁軍及軍備控制,普遍批評美國國會拒絕批準《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以及小布什宣布退出1972《反彈道導彈條約》等等。俄歐的進一步合作有效地牽制了美國,也是大國之間相互制衡的表現(xiàn)和需要。
(三)美國:危機之后的務實
俄美關系的發(fā)展演變主要取決于兩對互動關系:一是俄羅斯內部政治經(jīng)濟體制的變遷與對外關系的互動;二是俄羅斯的對美政策與美國對俄政策的互動。[6]從上文可見,俄羅斯不管是從內部制度的變遷還是從對外政策的調整,都表現(xiàn)出向美國伸出了友好之手。美國此時對俄羅斯也報以微笑的原因主要體現(xiàn)在:
美國需要像俄羅斯這樣有強大軍事能力的伙伴幫助其反恐,認為俄羅斯是自身面臨恐怖主義的直接威脅,對美國單邊主義的反恐政策較能體諒。
同時,基于客觀原因??植婪肿铀嗷卦诎⒏缓梗绹姆纯謶?zhàn)爭必須以中亞為后勤戰(zhàn)略點。鑒于中亞屬于俄羅斯的傳統(tǒng)勢力范圍,如果美國要發(fā)動反恐戰(zhàn)爭就必須取得俄羅斯的承認和幫助。
從未來發(fā)展看,俄羅斯融入西方的努力并不會一帆風順,要受到多對關系的影響。
(一)俄美關系的脆弱:合作與斗爭并存
俄美關系升溫是建立在一定的妥協(xié)上的,雙方必須都做出一些讓步。但俄羅斯作出的是實實在在的讓步,美國則是虛多實少,挾其國力的優(yōu)勢而對俄實質上持居高臨下的姿態(tài)。很明顯的一點是,2001年12月13日美國正式宣布退出《反彈道導彈條約》,普京只不過是平靜地批評美國的行為是一個“錯誤”。[7]且9·11之后,美國也借反恐之際保留了在中亞地區(qū)的軍事存在,實際上將自己的勢力范圍擴大到中亞,并且大肆策動“顏色革命”等手段變本加厲地對俄羅斯實施單邊擠壓戰(zhàn)略,中亞實際上已經(jīng)離俄羅斯的控制越來越遠了。
美國的戰(zhàn)略意圖是明顯的,并沒有把俄羅斯當做一個真正的伙伴。實際上,在未來的國際反恐合作中,美國想擔當?shù)氖穷I導人的角色,它需要的是一群服從者和追隨者,而不是平等的合作者。美國的目標是利用反恐主義戰(zhàn)爭不斷強化自己在全球的單邊優(yōu)勢,維護和鞏固美國的霸權,防范和打壓任何可能對美國的世界領導地位構成現(xiàn)實或潛在威脅的挑戰(zhàn)者,這也是“冷戰(zhàn)”結束以來歷屆美國政府的既定戰(zhàn)略。而俄羅斯也是個懷揣著自己的“大國夢想”的國家,只是因為暫時的實力不濟屈居于現(xiàn)存的國際秩序,假以時日,它也是要與美國一爭高下的。
可以說俄美之間是有戰(zhàn)略上的根本性矛盾的,盡管他們目前因為反恐走到了一起,共同利益使得俄美關系出現(xiàn)轉折成為必然,但除了在國際安全領域建立牢固的聯(lián)盟和伙伴關系之外,還需要經(jīng)濟合作方面的共同利益,如果找不到新的共同利益和伙伴關系的支撐點,俄美伙伴關系依然是脆弱的。
(二)俄歐:長遠利益與障礙因素并存
在和美國關系升溫之時,俄羅斯同時更關注與歐洲國家的關系。多年的外交實踐和教訓告訴俄羅斯,其長遠利益不但仍在歐洲,而且在“舊歐洲”。首先,歐洲和俄羅斯的經(jīng)貿往來最為密切,尤其是能源方面,歐洲大部分石油、天然氣來自俄羅斯,彼此的相互依賴最為密切。從地緣安全的角度考慮,一個沒有沖突分界線的歐洲對于雙方都很重要,俄歐在經(jīng)濟和安全上有彼此的需求。尤其是對于歐洲來說,一個統(tǒng)一而穩(wěn)定的俄羅斯能把中亞、高加索地區(qū)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及恐怖主義與歐洲隔開。
但是未來俄羅斯融入歐洲困難重重,其中主要有兩個因素在起作用:一是俄羅斯融入西方,并不想處于西方的邊緣和充當一個“小伙伴”的角色,這樣的“大國抱負”一直讓歐洲望而卻步;歐洲接納俄羅斯是有條件的,就是說俄羅斯必須符合他們設定的標準,俄羅斯融入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被不斷加以改造的過程,而這要取決于俄羅斯國內制度的變遷,前路漫漫。
俄歐深入發(fā)展的困難主要體現(xiàn)在:經(jīng)濟上,俄羅斯的基礎設施與投資環(huán)境對西方國家沒有吸引力,國內腐敗嚴重,且法制環(huán)境不完善。這讓西方投資者只是把俄羅斯當做一個能源供應者。認知上,俄羅斯與歐洲的價值觀相去甚遠,與西方精英人士之間的互不信任仍然“山重水復”。因此,實現(xiàn)融入歐盟這一目標的道路絕非坦途,需要雙方領導人付出極大的政治勇氣。
(三)俄北:暫時的相互需要與合作
俄羅斯與北約準伙伴關系的形成是在實力不濟的情況下,為避免對抗而采取的主動的積極的合作政策。對于俄羅斯,想融入歐洲,北約是一個突破口。從北約一方來看,北約自身也處于轉型期,它希望在冷戰(zhàn)后以一種新的視角看待與俄羅斯的關系。
雙方的互相需要會使俄北關系繼續(xù)發(fā)展,但俄羅斯加入北約的問題,最終還要取決于美國是否愿意改變現(xiàn)在所謂“美國領導權”的戰(zhàn)略。顯而易見的是,北約,尤其是美國不可能與俄羅斯分享真正的決策權。并且從歐洲的角度來看,歐美關系已有前車之鑒,歐洲已然對于實力大大高于自己的美國的領導產(chǎn)生一種無奈和不服,若是再有俄羅斯這么一個“大塊頭”進入北約,那么他們在北約的地位就更為微弱,北約也更難達成一致行動,這不是他們想看到的。
因此,俄羅斯暫時不可能加入北約。
普京執(zhí)政初期的俄羅斯,在重振大國地位的努力之下有其現(xiàn)實的基礎,具有務實、全方位的特點,這是從“帝國”舊夢中解脫出來,[8]將俄羅斯重建為一個較為正常的民族國家的開端。俄羅斯的“西進”在9·11之后百般坎坷,無論是在獨聯(lián)體國家的主權問題上與西方的“冷戰(zhàn)”,還是在能源問題上的明爭暗斗。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但是認識會不斷加深,俄羅斯的外交戰(zhàn)略將在和西方國家打交道的過程中逐漸演變,今后俄羅斯可能會更加遵循務實原則,并且突破對權力與影響力的單一信仰,加強自己的軟硬實力,更像一個現(xiàn)代的民族國家那樣與世界對話。
[1][6][7]馮紹雷,相蘭欣.普京外交[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232.226.239.
[2]馮紹雷.華盛頓“俄羅斯——轉型十年”國際研討會綜述[J].華東師范大學俄羅斯研究中心,2001.
[3]龐大鵬.國家利益與外交決策——普京執(zhí)政以來的俄羅斯外交[J].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2003(2):63.
[4][5]普京.國情咨文[Z].2002.
(責任編輯 胡愛敏 )
陸一丹,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郵政編碼 250100)
D83/87.512.0
A
1672-6359(2016)05-01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