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娟 厲善波
(江蘇護理職業(yè)學院,江蘇 淮安 223300)
XRCC1、GSTM1基因多態(tài)性與肺癌易感性的相關性
王 娟 厲善波1
(江蘇護理職業(yè)學院,江蘇 淮安 223300)
目的探討X射線損傷修復的交叉互補基因(XRCC)1、谷胱甘肽硫轉移酶基因(GSTM)1多態(tài)性與肺癌易感性的相關性。方法 選取150例作為肺癌組,依據(jù)病理類型分為75例鱗癌、22例腺癌、20例小細胞癌、33例其他類型癌,同期選取健康體檢者150例作為正常組,采用PCR擴增技術檢測XRCC1、GSTM1基因型,采用叉生分析法分析二者基因的聯(lián)合作用與易感性危險度的關系,統(tǒng)計分析所有研究對象的XRCC1、GSTM1基因型表達情況。結果 XRCC1基因分為野生純合型(Arg /Arg)、雜合型(Arg /His)、突變純合型(His/His),其中肺癌組Arg/Arg檢出率明顯低于健康組(P<0.05),前者His/His檢出率明顯高于后者(P<0.05),二者Arg/His檢出率基本相同(P>0.05),鱗癌、腺癌、其他類型癌與正常組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小細胞癌與正常組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肺癌組GSTM1+檢出率明顯低于正常組(P<0.05),前者GSTM1-檢出率明顯高于后者(P<0.05),鱗癌、腺癌、其他類型癌與正常組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小細胞癌與正常組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叉生分析法顯示在患肺癌危險度方面,同時攜帶XRCC1(Arg/His+His/His52)和GSTM1->XRCC1(Arg/Arg)和GSTM1->XRCC1(Arg/His+His/His52)和GSTM1+>XRCC1(Arg/Arg)和GSTM1+(P<0.05)。結論 XRCC1(Arg/His+His/His52)和GSTM1-是肺癌的重要易感因素,個體攜帶者具有較高的患肺癌風險,且二者具有聯(lián)合作用,可顯著增加肺癌發(fā)生的風險,提示醫(yī)師應重點關注和謹慎篩查此類群體。
基因多態(tài)性;肺癌;X射線損傷修復交叉互補基因;谷胱甘肽硫轉移酶基因
肺癌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呼吸系統(tǒng)疾病,具有發(fā)病率和死亡率高的特點〔1〕,由于基因型的不同會導致個體DNA 損傷修復能力的改變,從而影響腫瘤發(fā)生的危險性,故分析腫瘤發(fā)生的相關基因與肺癌的相關性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2〕。本研究探討X射線損傷修復交叉互補基因(XRCC)1、谷胱甘肽硫轉移酶基因(GSTM)1基因多態(tài)性與肺癌易感性的相關性。
1.1 一般資料
1.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2年10月至2015年11月臨沂市腫瘤醫(yī)院確診治療的肺癌患者150例作為肺癌組,病理類型:鱗癌75例、腺癌22例、小細胞癌20例、其他33例;年齡65~79〔平均(69.28±10.75)〕歲;選取同期體檢科健康體檢者150例作為正常組,年齡66~81〔平均(69.89±11.08)〕歲。本次研究已經(jīng)倫理委員會審查且通過,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1.2 納入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肺癌組患者均經(jīng)術前CT或超聲檢查、病史、臨床癥狀、術后病理檢查等證實為肺癌〔3〕;②無血液系統(tǒng)嚴重疾?。虎刍颊呋蚱浼覍俸炇鹬橥鈺?。排除標準:①伴有心、肝、腎等重要器官嚴重性疾??;②有精神病史;③未獲得完整臨床資料、血液樣本或檢測結果。
1.2 方法
1.2.1 樣本制備 所有研究對象均早晨空腹抽取左上臂靜脈血6 ml置入無菌抗凝試管中,30 min內置冰箱凍存待用。采用天根生化科技有限公司的血液基因組DNA提取試劑盒、工具酶及內切酶等。先用淋巴細胞分離液提取淋巴細胞,然后再根據(jù)試劑盒操作要求提取DNA,通過紫外分光光度計確認DNA純度后加0.1×TE,-22℃冷藏,所有操作均嚴格依據(jù)相關說明書進行。
1.2.2 PCR擴增 PCR反應總體積50 μl,XRCC1、GSTM1上、下游引物(表1)各5 μl,10×PCR緩沖液5 μl,Tag酶2 μl,dNTPs 2 μl,加去離子水至總體積為50 μl,最后加入25 μl的礦物油,97℃預變性4 min,94℃變性30 s,57℃退火30 s,72℃延伸45 s,循環(huán)35次,最后72℃延伸5 min。PCR產(chǎn)物用 RsaⅠ限制性內切酶酶切,并于20 g/L瓊脂糖凝膠電泳后溴乙啶(EB)染色,在圖像分析儀內觀察,記錄并拍照擴增產(chǎn)物。
表1 XRCC1、GSTM1基因引物序列和擴增片段長度
基因引物序列擴增片段長度(bp)GSTM1上游:5′?GAACTCCCTGAAAAGCTAAAGC?3′280下游:5′?GTTGGGCTCAAATATACGGTGG?3′XRCC1上游:5′?TGGGGCCTGGATTGCTGGGTCTG?3′300下游:5′?CAGCACCACTACCACACCCTGAAGG?3′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20.0軟件,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CYP1A1、XRCC1基因的聯(lián)合作用與易感性危險度的關系采用叉生分析法分析,并計算相應的比值比(OR)和95%可信區(qū)間(CI)。
2.1 XRCC1基因型在肺癌組和正常組中的分布頻率比較 XRCC1基因擴增產(chǎn)物經(jīng)酶切后分為3 種基因型:Arg/Arg、Arg/His、His/His,其中肺癌組Arg/Arg檢出率〔59例(39.33%)〕明顯低于組〔98例(65.33%)〕(P<0.05),前者His/His檢出率〔67例(44.67%)〕明顯高于后者〔35例(23.33%)〕(P<0.05),二者Arg/His檢出率〔24例(16.00%),17例(11.34%)〕基本相同(P>0.05)。見圖1。
2.2 XRCC1基因型在不同病理類型中的分布頻率比較 75例鱗癌、22例腺癌、20例小細胞癌、33例其他類型癌中,個體攜帶XRCC1基因型Arg/His+His/His的頻率分別為57.33%、68.18%、55.00%、66.67%,正常組中有34.67%,鱗癌、腺癌、其他類型癌與正常組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OR(95%CI)分別為3.973(1.749~5.473),3.543(1.976~5.021),4.389(2.037~6.981);小細胞癌與正常組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OR(95%CI)為2.017(1.003~4.157)〕。
2.3 GSTM1基因型在肺癌組和正常組中的分布頻率比較 肺癌組GSTM1+檢出率〔48例(32.00%)〕明顯低于正常組〔78例(52.00%)〕(P<0.05),前者GSTM1-檢出率〔102例(68.00%)〕明顯高于后者〔72例(48.00%)〕(P<0.05)。見圖1。
XRCC1基因:1、5:雜合型(Arg/His,特征為140 和280 bp);2、4、6:野生純合型(Arg/Arg,特征為140 bp);3、7:突變純合型(His/His,特征為280 bp);GSTm1基因:1:DNA-ladder;2、5:GSTM1+(270 bp);3、4、6、7、8、9:GSTM1-圖1 PCR擴增產(chǎn)物電泳圖
2.4 GSTM1基因型在不同病理類型中的分布頻率比較 75例鱗癌、22例腺癌、20例小細胞癌、33例其他類型癌中,個體攜帶GSTM1-的頻率分別為68.00%、72.73%、60.00%、69.70%,正常組中有48.00%,鱗癌、腺癌、其他類型癌與正常組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OR(95%CI)分別為3.287(2.027~4.152),2.482(1.638~3.346),2.713(1.547~3.642);小細胞癌與正常組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OR(95%CI)為1.239(0.643~1.374)〕。
2.5 聯(lián)合XRCC1、GSTM1基因多態(tài)性與肺癌易感性的相關性分析 采用叉生分析法對CYP1A1、XRCC1 基因的聯(lián)合作用進行分析,顯示在患肺癌易感性危險度方面,同時攜帶XRCC1(Arg/His+His/His52)和GSTM1-〔54例(36.00%)〕>XRCC1(Arg/Arg)和GSTM1-〔48例(32.00%)〕>XRCC1(Arg/His+His/His52)和GSTM1+〔37例(24.67%)〕>XRCC1(Arg/Arg)和GSTM1+〔11例(7.33%)〕(P<0.05)。
肺癌的發(fā)生是一個多階段、多步驟、多基因參與的過程,不同階段會有不同的基因改變,不同基因型的個體攜帶者患肺癌風險存在一定的差異〔4〕。
XRCC1基因是一種DNA損傷修復基因,與細胞生長中DNA 的修復有關,其基因突變可引起DNA損傷修復能力的改變,從而導致腫瘤的發(fā)生〔5〕。梁克誠等〔6〕研究表明,GSTM1基因是一種調節(jié)機體谷胱甘肽硫轉移酶的基因,而谷胱甘肽硫轉移酶可將外源性無活性的前致癌物激活,引起抑癌基因的失活,最終導致癌癥的發(fā)生。本研究表明XRCC1(Arg/His+His/His52)和GSTM1-是肺癌的重要易感因素,個體攜帶者可增加患肺癌風險,且二者具有聯(lián)合作用,可顯著增加肺癌發(fā)生的風險。本研究結果提示在肺癌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多數(shù)環(huán)境致癌物多為無活性的原致癌,但可能通過Ⅰ相代謝酶(如細胞色素P450 酶)的編碼芳烴羥化酶參與致癌物進入體內的第一階段氧化激活反應,參與內、外源性化合物的代謝,將外源性無活性的前致癌物激活轉變?yōu)橛谢钚缘挠H電子化合物,與細胞內的生物大分子DNA或蛋白質結合,使DNA發(fā)生突變。經(jīng)過GSTM1基因的突變可影響GSTM1,進而影響環(huán)境中致癌物與宿主相互作用的最主要的Ⅱ相酶,失去催化底物如谷胱甘肽與致癌物結合并形成親水性化合物的能力,使致癌活性物不被失活并排出體外,導致某些癌基因的激活或抑癌基因的失活,最終導致肺癌的發(fā)生〔7〕。此外,XRCC1是一種DNA損傷修復基因,定位于19q13.2-q13.3,可編碼633個氨基酸的蛋白質,在參與DNA單鏈斷裂和雙鏈斷裂的修復過程中起重要作用。但可能在外源性無活性的前致癌物被激活后,XRCC1的1等位基因變異突變使基因的穩(wěn)定性下降,使其N端的功能域喪失與DNA多聚酶結合的能力,影響其活性,導致介導蛋白間的相互作用失活,進而不能繼續(xù)參與細胞周期和DNA單鏈斷裂修復,導致無法調控正常細胞的生長周期和修復斷裂的DNA,從而使細胞癌變不可抑制和失控,最終導致肺癌的發(fā)生。本研究顯示這兩種基因主要增加的是鱗癌、腺癌以及其他類型肺癌的發(fā)生危險性,對小細胞癌無顯著增加作用,但二者具有聯(lián)合作用,可顯著增加肺癌發(fā)生的風險,提示醫(yī)師應重點關注和謹慎篩查攜帶XRCC1(Arg/His+His/His52)和GSTM1-基因型的群體〔8〕。
1 白 露,于 洪,王鶴潼,等.ATM基因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與肺癌易感性的關系研究〔J〕.中國醫(yī)科大學學報,2014;43(12):1121-4.
2 劉世國,裴 銳,沈智俊,等.湖北地區(qū)漢族人群TERT-CLPTM1L基因多態(tài)性與肺癌易感性關聯(lián)分析〔J〕.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15;22(14):1079-83.
3 王 娜,吳擁軍,周曉蕾,等.XRCC1基因多態(tài)與肺癌易感性的關系〔J〕.中華勞動衛(wèi)生職業(yè)病雜志,2012;30(1):41-4.
4 杜國波,馬代遠,譚榜憲,等.GSTM1基因多態(tài)性與川北地區(qū)肺癌易感性關系的研究〔J〕.臨床腫瘤學雜志,2011;16(7):602-5.
5 崔 永,吳炳群,段新春,等.手術切除的非小細胞肺癌XRCC1和TYMS基因多態(tài)性檢測結果分析〔J〕.國際外科學雜志,2015;42(1):26-9.
6 梁克誠,甘浪舸,阮 林,等.壯族人群GSTM1和GSTT1基因多態(tài)性與肺癌相關性研究.〔J〕.華夏醫(yī)學,2012;25(6):813-7.
7 陳春梅,金永堂,徐鶴云,等.CYP1A1和GSTM1基因多態(tài)性與BPDE-DNA加合物的關系及其對肺癌的影響〔J〕.中華醫(yī)學遺傳學雜志,2012;29(1):23-7.
8 都 勇,儲德節(jié),胡志雄,等.X線交叉互補修復基因1多態(tài)性與肺癌的相關性研究〔J〕.臨床內科雜志,2012;29(5):346-8.
〔2016-01-15修回〕
(編輯 袁左鳴)
王 娟(1976-),女,碩士,講師,主要從事腫瘤病理學,病理學教學研究。
R73
A
1005-9202(2016)24-6163-02;
10.3969/j.issn.1005-9202.2016.24.056
1 臨沂市婦女兒童醫(yī)院病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