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峰偉
(唐縣北羅鎮(zhèn)東勝莊小學)
淺談情境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
馬峰偉
(唐縣北羅鎮(zhèn)東勝莊小學)
數學是小學階段的必修課之一,由于數學知識比較實用,在教學中教師要給予數學教學充分的重視。同時,數學又是一門抽象的知識,教師一定要根據小學生的特點,利用具體的情境做好數學教學工作。下面,筆者談談如何運用情境教學法做好小學數學教學工作。
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滿數學。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說過:“人們對數學早就產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難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脫離了實際?!币虼耍處熞朴趶膶W生熟悉的實際生活中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讓數學走進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看到數學,接觸數學,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探究欲望。如:在教學《分類》時,我首先讓學生拿出課前已準備的自己最喜愛的東西[玩具(汽車、火車、坦克、手槍……),圖片(奧特曼、鎧甲勇士、喜洋洋……),水果(蘋果、梨子、香蕉、桔子……)提問:“同學們都帶來了這么多好玩、好看、好吃的東西,應該怎樣分類擺放呢?”學生興趣盎然,各抒己見。生1:把這些東西都放在一起。生2:擺整齊。生3:把好玩的放在一起,好看的放在一起,好吃的放在一起。我抓住這個有利時機導入課題,探求新知。然后通過小組合作把學生帶來的東西進行分類,并說明分類理由,總結分類的方法。各小組操作完后,小組代表匯報結果,生1:我們組整理玩具有:汽車、火車、手槍……生2:我們組整理圖片有:奧特曼、鎧甲勇士、喜洋洋……生3:我們組整理水果有:蘋果、梨子、香蕉……這樣將知識與實際生活密切聯系起來,巧妙地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放飛了學生的思維,學生把自己好玩、好看、好吃的東西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體驗,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和發(fā)展過程,理解掌握了分類的思想方法,獲取了學習數學的經驗,成為數學學習活動中的探索者、發(fā)現者、創(chuàng)造者,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觀察能力、解決問題能力。
“玩”是孩子的天性。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tài),就急于傳授知識,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沒有學習興趣,學習也就成了負擔?!毙W生都喜歡做游戲,創(chuàng)設一個與學生知識背景密切相關,又是學生感興趣的游戲情境,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自主調動已有的知識、經驗、策略去體驗和理解知識,激活學生的思維,引發(fā)學生探索,使學習活動生動有效、事半功倍。如:教學《擲一擲》時,我首先告訴同學們,老師今天和大家一起做一個摸球的游戲。我手上拿的紙盒里裝著標有數學 1、2、3、4、5、6的乒乓球各一個,請你來閉著眼睛隨手摸一個球,可以摸到幾號球呢?師:想一想,我們能事先確定摸到幾號球嗎?生1:不能,1號到6號都有可能被摸到。生2:6個球被摸到機會是一樣的。師:如果想摸到的球肯定是6號,那么我們可以怎么辦?生1:多放幾個6號球。生2:不行,要全部放6號球。師:為什么?生:因為每個球都有可能被摸到,只要有一個球不是6號,就有可能摸到這個球,如果全部是6號,隨便你怎樣摸,摸出的球肯定是6號。創(chuàng)設以游戲情境為主線,讓學生在玩中體驗和理解“某一事情發(fā)生的可能性”,認識“預測某一事情發(fā)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應用價值,初步掌握“預測某一事情發(fā)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方法。教學過程中我充分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玩中學習,又不是為玩而玩,而是讓學生在玩中生疑,讓學生在玩中質疑,讓學生在玩中釋疑,獲取知識,提高了學習數學的能力。
沒有一個孩子不喜歡聽故事的。在教學《分數基本性質》時,我先給學生講述唐僧分餅的故事:“三塊同樣大小的餅,每人只能吃一塊餅的3/4或6/8或9/12,貪吃的豬八戒,爭著說我要吃9/12,孫悟空說,我吃6/8,沙僧就只好拿3/4的了。同學們,你們說,豬八戒、孫悟空、沙僧三個誰吃到的餅最多?”引導學生思考,爭議3/4、6/8、9/12這三個分數哪個最大,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激發(fā)了學習興趣。
一個好的問題,就如同投在學生腦海中的一顆石子,能激起學生思考的波浪,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善于設疑,巧于設疑,通過設疑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的欲望,進而隨著老師設置的疑點,不斷地探索下去,自己找出答案來。這符合“學習始于問題”這一正確的觀點。
我在上《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時讓學生算算1542能不能被3整除。再出示5124、2541、1245說一說它們有什么變化??纯此鼈冞€能不能被3整除。各個數字所在的位置變了,還能被3整除,看來這里面有奧秘,有什么奧秘呢?今天我們就來研究一下能被3整除的數有什么特征。我在提出了問題后出示許多數,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用小棒擺一擺每個數都要用幾根小棒,能不能被3整除,從而小組共同合作探究能被3整除數的特征。
動手實踐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方法。豐富的想象力加上活潑好動,使學生對一切新穎的東西抱有極大的興趣。在數學課上,教師應讓學生多動手操作實踐,創(chuàng)設多動的機會,讓課堂活起來,鼓勵學生大膽探索勇于實踐,不斷創(chuàng)新。小學生按照“感知——表象——概念”這一規(guī)律學習知識的。動手操作可以強化感性認識,建立清晰準確的概念。如教學《克、千克的認識》時,我要求學生從家里帶來很多實物,讓他們先在手中掂一掂,去感受一下克和千克的重量,再放在天平上稱一稱,準確地得出重量,最后再舉例說說,拿出帶來的實物如一粒花生米,2分硬幣,一袋餅干,一塊香皂,一袋牙膏,一代奶粉等,說出哪些重1克或者1千克。在教學《時分秒的認識》時,我讓學生親身經歷一下一分鐘心臟或脈搏跳動的次數。跑50米多少秒,1分鐘跳繩多少個等。教學《米、厘米》時,我讓學生動手量一量、畫一畫,感受一下1厘米和1米的長度。又如在教學《有余數的除法》時,我要求學生拿出學具6個小圓片,平均分成3份列出算式并用豎式計算6÷3=2,接著提問,這6個圓片中再添一個即7個,平均分成3份,怎么分?學生說:每份2個還剩一個,不然正好分完,學生列式,老師板書后說:商是2,這1是余數,寫作7÷3=2……1讀著7除以3商2余1,最后再引導學生學習例題,這樣從中感受到了理性,由表及里地推出余數的概念,既清晰牢固又促進學生積極思維,調動了多種感官。
通過情境教學法的運用,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被調動,課堂教學氣氛活躍,在學生的積極參與中,課堂教學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