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夢珂 梁超鋒
河南師范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7
?
關于對悲劇美學的認識
胡夢珂*梁超鋒*
河南師范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河南新鄉(xiāng)453007
摘要:美學,顧名思義是研究美的學問。美學有多種多樣的表現(xiàn)形式,然而悲劇也是美學的一種獨特的表現(xiàn)形式。悲劇則是通過對美好事物的毀滅去揭露丑惡,是一種更深層次的快感,也是一種崇高的美感。本文淺談對美學的認識,以及結合具體的事例談談悲劇中的審美價值。
關鍵詞:美學;悲??;馬克思主義美學的悲劇觀;悲劇的審美價值
一、希臘文化的最高價值——美
在古希臘,哲學家們對于美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定義。比如,畢達哥拉斯學派主張美在于數(shù)的和諧關系;赫拉克利特主張美在于對立統(tǒng)一的和諧;蘇格拉底則主張美在于有用,等等。柏拉圖對于“美是什么”的問題展開了艱苦的探索,他否認了當時流行的各種說法,認為美不是美的事物,不是使事物顯得美的質料或形式,不是某種物質或精神上的滿足,不是由視覺與聽覺引起的快感,等等,但是柏拉圖本人也沒有給出令人滿意的答案,只是說了“美是難的”。盡管如此,古希臘人雖然沒有得到"美是什么"的明確答案,但是他們對于什么是美卻是非常清晰的。美是古希臘人的最高價值,而且無比重要。美是古希臘人的最高價值,而且無比重要。
被人們大眾所熟悉的希臘雕像中,溫克爾曼這樣說道“希臘藝術杰作的一般特征是一種高貴的單純和一種靜穆的偉大,既體現(xiàn)在姿態(tài)上,也在表情里?!眴渭冃哉f的是美仿佛是透明的,能夠為我們直接感覺到的,我們能夠直接沉浸在美的想象之中;而靜穆性是說美不激起過分的強烈的情感,是平淡的但又充滿了力量,在透明的單純性中,精神有了歇息的倚靠,從而獲得了一種永恒的現(xiàn)在感。除了那種直接的現(xiàn)在感之外,美還具有遙不可及的理想性。希臘雕像的高貴和偉大,就來源于它們所體現(xiàn)的理想性。也許我們會發(fā)現(xiàn),希臘的雕像一直沒有特別的面目表情,總是顯得發(fā)呆或茫然,看不出有任何強烈的感情。那是因為那些大師們?yōu)榱苏宫F(xiàn)蘇格拉底所說的“心理活動”,因此僅僅通過人物的身體和動作來表現(xiàn),他們意識到即使微小的面部活動也會歪曲或破壞頭部的簡單的規(guī)則性。而這種簡單的規(guī)則性,就是希臘人心中的單純的美。
二、悲劇
希臘藝術讓我們無限景仰的,除了那充滿思想的雕塑外,還有那驚心動魄,催人淚下的悲劇。它以一種直擊人內心的力量來使人正視人性以及這個世界。
(一)悲劇的重新發(fā)現(xiàn)
叔本華的悲觀主義認為,人生的可悲性不僅僅在于人生本身可悲,而且在于人還不愿意正視自己的可悲。悲劇的意義在于,通過公開的上演悲劇,能夠有效幫助人們正視人生的可悲性和虛幻性。然而叔本華的理論存在嚴重的模糊和混亂,因此真正發(fā)現(xiàn)悲劇的還不是叔本華,而是尼采。
尼采將他的第一部著作命名為《悲劇的誕生》。他的著作喚起了人們對古希臘悲劇的重新認識。在尼采看來,古希臘的藝術文明并不是源于樂觀主義而是來自于悲觀主義。換句話說,古希臘的藝術美,并不是對現(xiàn)實美的寫實與模仿,而是對現(xiàn)實丑的揭露或超越。
在尼采看來,希臘人主要用兩種藝術形式來塑造幻想,一種是日神藝術,另一種是酒神藝術。前者以造型藝術為代表,而后者以悲劇為代表。日神藝術通過創(chuàng)造夢幻世界來掩蓋生命的痛苦,酒神藝術通過沉醉正視個體的受難和毀滅,在痛苦中達到與本體的融合,以此來解除痛苦,獲得至上的快樂??傊?,尼采認為生命的本質是痛苦的,然而藝術能使這種痛苦的生活變得值得一過,不至于那么糟糕。
(二)馬克思主義美學的悲劇觀
馬克思主義美學的悲劇觀認為,悲劇是一種沖突,而沖突雙方是不平等的新事物和舊勢力。新事物代表了歷史的發(fā)展趨勢,但由于在它剛剛萌芽階段力量還很微弱,必然會遭到舊勢力的阻礙和殘害,最終以新生事物的毀滅而告終。恩格斯指出,悲劇的本質在于,歷史的必然要求和這個要求的實際上不可能實現(xiàn)之間的悲劇性沖突。在這種理論下,任何新生事物的誕生都要首先經受悲劇性的毀滅,悲劇是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必經階段。在人類歷史上,那些代表先進事物發(fā)展方向的,體現(xiàn)歷史發(fā)展客觀規(guī)律的,與反動的力量進行斗爭的社會力量,都是歷史的必然要求。但是由于新生事物的力量較為微弱,往往不能與根深蒂固的維護傳統(tǒng)制度的舊勢力相抗衡,再加之對自身力量認識不足,在善與惡,生與死的較量中,常常是新生力量的失敗和毀滅。
馬克思主義認為,悲劇人物的犧牲雖然給信仰正義的人們帶來了巨大的傷痛,但是在另一方面它也預示了新事物的必然勝利,激發(fā)人們有勇氣向舊勢力做斗爭,激勵斗志,奮發(fā)向上,從而給人一種崇高壯烈的美感。
(三)悲劇的審美價值
藝術是人類生活的寫照,人類情感的全音階都能在藝術作品里感受到。但是一些偉大的文學藝術作品更傾向于通過悲劇來作為其表現(xiàn)形式。悲劇藝術展現(xiàn)出的身臨其境的感受與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自身真正體驗到的情感存在著本質的區(qū)別,藝術的痛感并非是我們實際感受到的,而是希望我們通過對藝術人物犧牲和毀滅產生憐憫,悲傷,恐懼,以此來激發(fā)出我們內心深層次的真實的自我。
在電影《斯巴達克斯》中,就是通過對主人公斯巴達克斯的心理變化及其自身的苦難,來展現(xiàn)了一個英雄人物的崇高與偉大悲劇美感。整個故事帶著厚重的民族感和保家衛(wèi)國的榮譽感,反而給整部電影染上了一層悲壯的美感。故事雖然采用了悲劇的藝術形式,但是使觀眾全身心投入,與主人公一同經受磨難。更多的震撼,壯美和升華,我們從斯巴達克斯這份悲中所體會到的。
我們在欣賞這份悲壯的美時,往往會產生傷感。不僅僅是對價值、生命等等被否定或被毀滅所帶來的痛苦,也是對在對抗中所表現(xiàn)的奮勇頑強的品質的敬仰和敬畏。正是這種不畏懼困難,逆流而上,奮勇反抗的精神,激發(fā)我們的共鳴,激勵著我們正視人性的善惡,正視人間百態(tài)。
[參考文獻]
[1]南華.朱光潛悲劇美學思想與尼采[D].西北大學,2003.
[2]程朝翔,傅正明.西方悲劇美學的歷史淵源和現(xiàn)代發(fā)展[J].國外文學,1992,01:5-30.
[3]謝靈.試論馬克思主義美學的悲劇觀[J].經濟研究導刊,2010,18:222-223.
*作者簡介:胡夢珂(1994-),女,漢族,河南新鄭人,河南師范大學,2013級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本科生;梁超鋒(1993-),男,漢族,河南駐馬店人,河南師范大學,2013級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本科生。
中圖分類號:A8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049-(2016)13-01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