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俊茹
(廣西藝術學院 藝術研究院民族藝術研究所,廣西 南寧 530022)
“實地調查”比“采風”及“田野工作”更適合民族音樂學研究
唐俊茹
(廣西藝術學院 藝術研究院民族藝術研究所,廣西 南寧 530022)
在當今的許多文章和實際工作中,關于民族音樂學的研究,較多提及的是“采風”及“田野工作”。然而在很多人眼中,提到“采風”卻很難聯(lián)想到民族音樂學研究的實際工作。說到“田野工作”,更是將民族音樂學的研究僅僅和田野鄉(xiāng)間相關聯(lián)。雖然在當代的民族音樂學研究中,的確常置身于深山、田野、鄉(xiāng)間之中,但現(xiàn)當代也不乏城市研究。民族音樂有田野之歌,也有里巷之曲,更有城市音樂。單單用“采風”、“田野工作”時常會讓人們對民族音樂研究工作產生誤解。本篇文章,筆者立足于親身的調查體驗,闡釋“實地調查”比“采風”、“田野工作”更適合命名現(xiàn)代民族音樂學研究。
實地考察;采風;田野工作;民族音樂學
中國關于“采風”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周代,從采風一詞出現(xiàn)開始,它的主要目的是搜集民歌,整理,再創(chuàng)作之后呈現(xiàn)給陛下,為了政治而服務,體察民情,了解民眾情緒。宮庭音樂機構派出“采風官”,他們深入民間采集民歌、民曲,運用其所具有的學識,將所收集內容進行加工、整理、改編,使之符合他們的愿望和利益,最終起到教化民眾的目的。中國古代的“采風”活動,是我國民族音樂學研究的最初萌芽,但筆者認為并不適合將之運用到現(xiàn)代的研究中。隨著時間的推移,調查研究的逐漸擴大,研究目的和內容已經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從之前純粹為了宮廷服務,以及單純的民歌、民曲,到如今各類民族音樂的研究,所呈現(xiàn)的方法論,已日趨多樣化。對比現(xiàn)當代的諸多調查研究與古時的“采風”,我們可以看到,采風最初其實是較為單一且淺顯的,方法論方面缺失,但為宮廷服務是不言而喻的。而現(xiàn)在不論是一個人的調查與研究,或者多個人的調查與研究都有很科學的方法論,并且更側重于對音樂的保護、傳承與發(fā)展。所以,“采風”并不能夠充分展示現(xiàn)代民族音樂研究的內涵以及方法論,不適合命名現(xiàn)代民族音樂學的研究。
“田野工作”(fieldwork) 是西方文化人類學的一個術語,指人類學家或民族學家在特定區(qū)域中進行的調查工作。來自西方定義的“田野工作”已經有了很系統(tǒng)的方法及科學性的指導,這應該是民族音樂研究中非常重要的進步。然而說到“田野工作”,不知道有多少民族音樂學研究者向人們介紹自己的研究時遇到過這樣的問題:“民族音樂研究的是否就是農村鄉(xiāng)野的音樂?”這個問題看起來似乎有些咬文嚼字,但作為研究者是否反思過,我們研究的真的只是鄉(xiāng)野之地的音樂?又為什么會讓很多人產生這樣的誤解?很多研究者,在最初沒有接觸到民族音樂時,又是如何看待“采風”或者“田野工作”這個名稱?是否和大多數人一樣,有對“田野工作”的誤區(qū)?其實在許多著名研究者的文章里,都有爭議過到底用什么樣的名稱去命名民族音樂學學者的調查與研究,也似乎一直在爭執(zhí)之中。
某種層面上來說,“田野工作”從一定的年代視角和一定的意義上是對“采風”的升級,具有較強的指導作用。但從與時俱進的角度來說,“田野工作”的命名并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下面將用“實地調查”的闡述去說明。
實地調查,是在詳細嚴謹的計劃內,由調查人員直接向被訪問者搜集第一手資料的相互來往過程。在我們民族音樂學的研究中,非??粗氐木褪堑谝皇仲Y料,雖然在我們的研究中,往往也會借鑒一些二手資料,但借鑒歸借鑒,最重要的部分還是需要我們親臨工作現(xiàn)場才可以得出真正的答案。也正如前輩總說的:“眼見為實,耳聽為虛,很多資料只可以作為借鑒,最終還是需要我們自己走進現(xiàn)場去尋找答案?!边@一番通俗的語言,恰巧點到了當代民族音樂學的精髓——實地調查。
與此同時,城市音樂研究近年來廣泛盛行。由于當下城鄉(xiāng)結合密切,許多鄉(xiāng)鎮(zhèn)慢慢消失,部分民族音樂的主戰(zhàn)場逐漸從鄉(xiāng)鎮(zhèn)移步城市。在當今發(fā)展的大環(huán)境下,民族音樂要想得以有更好的發(fā)展,就必須與時俱進,適應時代的發(fā)展,與城市緊密結合。杜亞雄老師也曾發(fā)表《民族音樂學家,請你也將目光投向城市》一文,呼吁民族音樂學學者將更多的目光投入到城市音樂中,更有利于民族音樂的整體發(fā)展。
所以,用“實地調查”去定義民族音樂學的研究,既強調了方法論,也不會局限民族音樂學的研究范圍,更適合用于命名民族音樂的研究。
民族音樂的調查研究有嚴謹的方法論,城市音樂也已在現(xiàn)代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與發(fā)展,這其實是順應了時代的要求,是現(xiàn)代民族音樂研究的重要發(fā)展趨勢。它的迅猛發(fā)展也有力地證明了,民族音樂研究的主戰(zhàn)場,絕不僅僅只存在于田野之中。但無論在哪里,我們的研究都是建立在親身感受的基礎之上,并且與方法論緊密結合。綜合對第一手資料的重視、對于地域的界定、順應時代的發(fā)展以及方法論幾個方面來看,實地調查比“采風”及“田野工作”更適合命名民族音樂的研究。
[1]夏保國.周代采風制度與“詩諫”[J].沈陽:沈陽師范大學學報,2011,35(4)
[2]洛秦.稱民族音樂學,還是音樂人類學——論學科認識中的譯名問題及其“解決”與選擇[J].音樂研究,2010(3).
[3]歐陽紹清.民族音樂學研究中的田野工作[J].民族音樂,2007(3).
[4]杜亞雄.民族音樂學家,請你也將目光投向城市[J].中國音樂,2011(1).
[5]杜亞雄,邸曉嫣.“采風”還是“田野工作”[J].黃鐘: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5(01).
[6]宋淑紅.論當代民族聲樂的“田野工作”[J].人民音樂,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