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梅
[摘要] 海南黎族的原始制陶技藝傳續(xù)了距今約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人類早期制陶的手工藝形態(tài),是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人類陶瓷史上珍貴的史前活態(tài)遺存。從陶瓷工藝學的獨特角度記錄和分析了這種原始手工技藝從取土、制坯到燒成、淬火的完整工藝,進一步深化了對這項原始手工技藝的研究。
[關鍵詞] 海南黎族;原始制陶;手工技藝;非遺;泥條盤筑;露天堆燒
黎族是海南島上最早的居民,在島上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一萬年以前,而黎族的原始制陶技藝則完整保留了新石器時代人類初掌握制陶時的技術狀態(tài),以無輪泥條盤筑成型和露天平地堆燒等為代表性特征,堪稱中國陶瓷史上的“活化石”,距今至少有五千多年的歷史,被列為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五千年滄海桑田,當海南島上的漢人制陶和窯燒技術隨著島外制陶技術的傳入而逐步發(fā)展之時,黎族的制陶術卻始終保持初期的原始狀態(tài),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歷史的奇跡,而這個奇跡是由于黎族特殊的歷史地理環(huán)境和漫長的原始社會形態(tài)殘留所創(chuàng)造的。在現代化工業(yè)產品加速吞噬傳統(tǒng)手工藝產品的今天,黎族人世代傳承下來的這種原始制陶技藝的生存空間日益狹窄,對于這種原始手工技藝的記錄和研究工作也變得日益緊迫。近兩年來,筆者多次赴海南昌江、白沙等黎族自治縣開展田野調查,深入采訪了黎族原始制陶技藝的國家級傳承人羊拜亮、省級傳承人張色太、劉玉華等人,現場記錄了她們的制陶經過,并從陶瓷工藝學的獨特角度對黎族原始制陶的工藝流程進行了細致考察分析,以期推動對這種古老手工技藝的進一步深入研究。
一、黎族原始制陶的基本工序
黎族原始制陶是指黎族采用原始手工技藝方法制作的陶器,簡稱黎陶,是黎族家庭的傳統(tǒng)手工藝產品之一,主要由婦女來承擔和傳承。黎族原始制陶包括坯料制備、陶坯成型、露天堆燒、取陶淬火四大基本工序,每-工序下面又包含若干工藝環(huán)節(jié)(圖1)黎陶的坯料制備大約要七到十天,陶坯成型與晾干大約要十來天:露天堆燒和淬火的前期準備和后期燒造大約要七天,加上天氣變化和機動時間,如果沒有特別要求,黎族婦女制陶大約以一個月燒一次陶為規(guī)律。
二、黎陶的坯料制備工藝一一千法制土
黎陶是典型的夾砂粗陶。究其原因,幾千年來,黎族一直采取最簡易的手工干法制土,僅對就地取材的粘土進行簡單的曬干和粉碎過篩處理,因而從陶土原料上直接促成了黎陶器皿的粗獷風格。且黎族制陶以一或兩種易熔粘土為原料,不添加任何熔劑和配料,燒成以后呈現出陶胎本身特有的黃白和紅褐等色澤,鄉(xiāng)土氣息十分濃郁。
(一)取土
尋找合適的制陶粘土是黎族制陶婦女必須掌握的技術。過去她們都是在田里挖坑取土,但現在必須要到山坡去尋找陶土,因為農村的田都已承包到戶,不可以隨便挖了。2014年4月,筆者曾跟隨黎族原始制陶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羊拜亮的女兒黃玉英、兒媳黃拜萬、孫媳文亞芬等三人一起上山尋找陶土。她們挑著籮筐,帶著砍刀和鐵鍬,來到山間一條淌水的土坡路旁,土坡長滿灌木雜草,有人踏出一條小路上坡,坡上又有田地。經過觀察,她們決定在斜坡小路旁取土。果然,稍微刨開表層的紅土,下面就是青白色的膏泥(圖2、3)。海南是一個高溫多濕的地方,土質多為花崗巖風化后形成的灰白色或赤褐色砂質土或粘土,石英含量較高,適合制作陶器。她們取土的地點又是山間流水經常浸淫之處,因此其判斷是十分準確的。取土結束以后,她們把坑洞用挖出來的碎土和雜草填好,盡量恢復植被原樣。
文亞芬說,以前她們都是從附近的田邊和坡地挖白土,從離村子較遠的山上挖紅土,曬干以后按照紅、白配比1:2的大概比例混合粉碎使用,混合的黏土不容易燒裂,但現在可挖的陶土資源越來越少了,慢慢地就只用白色這一種陶土了。黏土的成分直接決定了陶器的呈色和性能,因此海南各黎族地區(qū)制作的原始陶器雖然總體風格一致,但卻呈現出不同的色澤和質感。
(二)曬土
曬干黏土是為了便于粉碎和去除雜質。黎族婦女通常趁晴天去取土,回來馬上晾曬。文亞芬她們取土回來后立即把濕潤的新土倒在自家的水泥坪上攤開,并用鋤頭和鐵鍬稍把土塊弄散,以便于盡快晾曬干。羊拜亮阿婆還特地拄著拐杖過來敲碎土疙瘩,的確,土越碎越容易曬干,從原理上來說也符合泥土應充分風化的原則。
(三)碎土
陶土曬干以后需要粉碎加工,在一定程度上,粘土的顆粒粉碎得越細,其可塑性就越好。黎族原始制陶所采用的是干法碎土,即將曬干以后的陶土倒入木臼中,用木杵舂碎。黃玉英把干土小心地倒入木臼之中,然后與文亞芬兩人分別拿起一種兩頭粗、中間細的木槌,一上—下非常有節(jié)奏的進行搗碎工作,咚咚的槌擊聲很有音樂的節(jié)奏感,配合兩人的身體動作,又很有一種舞蹈的美感(圖4)。事實上,這種從山中掘出的原土,在充分風化、干燥之后,用木槌粉碎過篩,再加水練成的泥料,要比用水過濾得到的細土更得泥味,為當代茶陶制作者所重視。
(四)篩析
篩析是指通過分級過篩,收集細微的粘土顆粒,去除不符合細度的顆粒,得到比較純凈的粘土,從而提高器皿的致密度、機械強度和白度。文亞芬拿出大小五個圓形的竹匾來,孔徑大小各不相同。兩個小些的竹匾用來當篩子,兩個大的竹匾則用來接住篩出的細粉末,還有一個竹匾用來裝篩余顆粒。反復篩選四到五遍,就基本完成了篩析工作,得到了比較細膩的粉末狀陶土坯料(圖5)。這種經過手工粉碎和過篩的黏土粉末,雖然用手捻仍略有顆粒感,但已經能滿足制作粗陶的基本需求了。
(五)和泥
粘土和水之間必須按照一定的比例配合才能產生良好的可塑性,黎陶傳承人完全靠自己的經驗和手感來兌水和泥。文亞芬把干土粉末倒在水泥地上,一只手拿椰殼勺舀水,慢慢從中間往干土粉里加水,另一只手抓拌混合。到水量差不多時,用雙手使勁揉捏,使之充分混合,再用木杵反復槌搗,最后揉搓成一個含水適中、水土均勻、氣泡較少的具有良好可塑性的泥團坯料(圖6、7、8、9)。和泥時的這種木棒槌打可以增加粘土坯料的韌性和塑性,雖然耗時費力,卻是一種充分發(fā)揮土之活性的方法,如此制作的土被稱為“打土”,粘性要好過煉泥機煉的土。此種手工槌土練土的方法雖然原始,現在卻還為日本和韓國的一些陶藝家使用,以求作品呈現最理想的“土味”。endprint
(六)陳腐
陳腐是指把混合好的泥土坯料保持一定的溫度和濕度,放置在不透光、不通空氣的室內一段時間,使泥料內部的成分充分發(fā)生氧化和水解反應,從而提高其可塑性。黎族制陶所采用的傳統(tǒng)陳腐方法是在泥團揉好以后,用芭蕉葉或塑料布包裹起來,在陰處放置幾天陳腐。至此,坯料制備工作就基本完成了。如果用的時候覺得泥團可塑性不夠,在做陶之前還會再次用木杵反復槌搗泥團以增強可塑性。另外,每次做陶剩下來的陶泥都會收集起來繼續(xù)陳腐。
三、黎陶的坯體成型工藝一一無輪泥條盤筑法
制備好陶土坯料以后,就可以進行陶器坯體成型的工序了。幾千年來,海南黎族所沿用的始終是原始的無輪“泥條盤筑法”和“泥片圍合法”兩種手工成型方法。其中,泥條盤筑法以昌江縣的羊拜亮、張色太為代表性傳承人,泥片圍合法以白沙縣的劉玉華為代表性傳承人。限于篇幅,本文僅介紹黎陶最具代表性的無輪泥條盤筑法。
無輪泥條盤筑法是新石器時代中期出現和普及的一種原始制陶方法,距今約六七千年,是先民在還沒有發(fā)明慢輪、陶車等輔助工具之前,完全依靠制陶者圍繞陶坯轉圈來完成泥條盤筑工作的成型方法。以昌江縣孔車村的黎陶省級傳承人張色太采用泥條盤筑法制作陶鍋為例:
(一)制作器底
長木板上鋪一塊方棉布,將泥揉搓成圓球形后放在布上,用手掌肚將其拍扁壓延成一大塊泥餅。再用布端著泥餅轉移到方形塑料凳上,用竹管刀把泥餅裁成圓形,即可作為器底(圖10、11)。拍打泥餅和切割圓形的工藝都是直接憑手感完成,需要制陶者有豐富的實踐經驗,才能保證器底厚薄均勻、形狀圓整。
(二)盤筑器身
先取泥團在長木板上搓成最長約80cm、直徑約2cm的、粗細一致的泥條(80cm左右的長度其實大約是制陶人的兩手張開所能達到的最大有效工作長度)。能夠把泥條搓得又長又均勻體現了黎陶傳承人十分嫻熟的搓泥條技藝,往往一件黎陶坯體搓幾根長泥條就盤好了。把這些搓得很均勻的泥條圍繞器底邊緣,從下往上一層層盤繞,每一層泥條都沿邊捏緊,最后用一根泥條封住器底和器壁之間的縫隙,盤筑坯體的工作就基本完成了(圖12、13、14)。
(三)修整濕坯
盤筑好坯體以后,要對坯體進行修整。黎族婦女通常用木陶拍、竹管刀、蚌殼等工具來修整坯體:用竹刀刮平外壁,用陶拍拍打加固,用蚌殼刮平內壁,并用竹刀抹平外壁氣孔等。整個操作過程中,身體圍繞方凳打轉,左手四指墊襯器壁,右手拿工具依次圍繞坯體刮抹或拍打,使器壁變得光滑緊致:同時雙手還配合工具不斷提拉、擴充器壁,使之升高變薄,成為鼓腹飽滿的造型(圖15、16、17)。
(四)制作器沿
黎陶器皿的口沿通常都是以一根圓形的泥條盤筑而成的唇形口沿。黎族婦女首先用竹刀、縫衣線或拔一根長頭發(fā)來割平口部邊沿,使切面呈現,然后搓一根略細的泥條(直徑約lcm)平貼圍繞在容器口部外側,使之剛好圍成一個圓圈。接著用蚌殼刮平口沿內壁,口沿外壁則保留泥條的形狀,用竹刀稍稍抹平接縫即可(圖18、19、20)。
至此,陶鍋的主體部分基本完成。器耳、器蓋、壺流、把手等部件黎族也皆用泥條制作,壺流和陶甑等還要用竹管刀鉆孔,待坯體稍干時粘接即可。坯體半干以后,還要用過江龍籽(一種果莢里的種子)將坯體打磨光滑,并將陶坯倒置修整器底??梢钥吹剑杼罩谱髦兴褂玫墓ぞ呷渴蔷偷厝〔?,這些工具雖簡單卻實用,可以靈活完成手工制坯過程中的多種任務,體現了黎族物盡其用的觀念。
無輪泥條盤筑這種原始制陶技藝,完全依靠人的雙手、胳膊和身體的慢慢轉動來進行操作,由始至終制陶人都是彎腰和站立的姿勢,因此制作黎陶很辛苦,并且很難達到非常標準的器形,因此,一首古老的黎族制陶歌曾唱到:“你不要說它丑,你不要嫌它歪,這是我的心,這是我的汗,腰酸腿又酸,我左右看看半天,才做出這陶,你不要嫌它?!?/p>
四、黎陶的燒成工藝一一露天平地堆燒和淬火
坯體充分晾干以后即可進入最后的燒造工序。黎陶完整的燒造過程大致可分為前期明火焙燒,中期添加稻草(和柴火)助燃升溫和覆蓋保溫、后期燒成淬火三個階段。
黎陶的露天平地堆燒法是一種古老的陶器燒成方法。早在新石器時代我國先民就已經發(fā)明了豎穴窯和橫穴窯,而出現時間更早的則是沒有固定窯址和窯爐的露天堆燒法,包括平地堆燒、坑燒、一次性泥殼窯燒等幾種類型,其中,以平地堆燒法最早,也最為原始。海南黎族原始制陶技藝所采用的就是這種最為原始的平地堆燒法一次燒成。2014年,我們實地考察了昌江縣羊拜亮家和白沙縣劉玉華家的黎陶燒成過程,詳細記錄了這一類似史前人類早期燒陶的場景,一種篝火式的焙燒。
黎族原始燒陶的完整程序可細分為準備燃料、架柴火窯床、碼放陶坯、放陶引、鉆木取火、點火、驅鬼儀式、投放稻草、燜燒等九大工序,其主要環(huán)節(jié)如下:
(一)準備燃料
燒陶前要準備足夠充分的干燥的木柴和稻草、樹葉等作為燃料。其中,木柴是主要燃料,稻草等是輔助燃料,都是就地取材。燒陶所需要的木柴量取決于所燒陶坯的總體積,即:陶坯數量越多、體積越大,所需要的木柴越多。文亞芬喜歡選有刺的樹枝燒陶,因為很耐燒。另外,海南島上隨處可見的干椰子樹葉、干椰殼等都是絕好的輔助燃料:干稻草則主要用于燒陶時的覆蓋保溫,是制陶人把自家田里的稻草曬干后收起來備用的。
(二)堆架柴火窯床
黎人過去通常在空曠的田野里燒陶,現在燒陶量減少了,一般就改在自家門口的空坪地上了。搭柴火堆的程序比較簡單,通常把木柴或樹枝砍成1~1.5米長的小段,粗的柴枝放下面,細的柴枝放上面,如此把木柴一排橫、一排豎地擺放,搭成一個四邊形的、五到六層高的柴火堆。有的還在各層柴火之間塞滿干稻草、干椰殼等助燃。根據我們的實地調查,文亞芬燒陶甑、陶鍋、陶碗等六個中、小型陶坯,搭建了四層的柴火堆窯床,長約130厘米、寬約80厘米、高約40厘米,約用了0.4立方米的柴火(圖21),劉玉華燒陶甑、陶罐、陶壺、陶鍋四個大、中型陶坯,搭建了六層的柴火堆窯床,長約150厘米、寬約105厘米、高約46厘米,約用了0.7立方米的柴火(圖22)。柴火的用量完全由燒陶人根據經驗來決定:燒陶的時間長短也沒有嚴格要求,等這一堆柴都燒為灰燼了,燒陶的工序也就基本完成了。endprint
(三)碼放陶坯、點火燒陶
接下來把干陶坯倒扣或側臥在柴堆上,使之放穩(wěn)當。燒陶數量較多時,就一個套一個緊湊擺放。另外,黎人燒陶時往往還要在柴堆上特別擺放上一個燒得很好的黎陶作為陶引子,以帶動這一批陶器燒造成功。把陶坯放好之后就可以點火燒陶了。以前燒陶前還需要舉行鉆木取火的點火儀式,現在則采用打火機來點火。按照黎族的傳統(tǒng)信仰,為了保證燒陶成功,在點火以后要馬上進行驅鬼儀式。我們在現場看到,羊拜亮一邊念念有詞,一邊用長木棍來回拂掃火堆,并邊拋樹皮渣;文亞芬也抓起浸泡淬火液用的樹皮渣拋向火堆四周,口中用黎語反復念叨著“不要靠近,我們在制陶,我要養(yǎng)我的小孩。不要裂,我們在制陶?!保▓D23)
(四)添加稻草覆蓋保溫
當柴火燃燒了一段時間,柴堆的碳化達到三分之二時,就要進行覆蓋稻草保溫的工序了。保溫環(huán)節(jié)的目的是盡量使陶坯內部的溫度均勻,表里的溫差盡量縮小,促使燒成以后陶坯的組織結構趨于均一,不易產生各種燒成缺陷。為此,黎人每次燒陶到后期時都要往火堆上投擲一定數量的稻草,使其在陶坯上形成厚厚的稻草灰覆蓋層,可以起到一定時間的高溫保溫作用,使燒成后的黎陶具有較好的機械強度和防滲漏性。
文亞芬拿出一大袋編織袋的干稻草,圍著火堆一團一團投擲上去,直到稻草灰把所有的陶坯都覆蓋住(圖24、25)。文亞芬說,稻草灰沒有蓋住的地方,就“漏風了”,陶坯就會“黑”。這種“黑”色,其實是因為沒有被覆蓋住的陶坯局部暴露在空氣中,燒不熟而產生黑色的煙熏斑。保溫階段一直進行到柴火燒完,沒有明火了就可以取出陶器。在投放稻草的時間點和稻草的投放量上,黎族制陶者依靠的也是自己平素積累起來的經驗,不采用任何測溫工具。保溫環(huán)節(jié)直接影響到黎陶的燒結情況,在過去,黎人以陶易物時往往要敲打陶器以吸引換購者,如敲擊聲清脆,就說明陶燒得好、不容易裂,容易得到青睞。這種清脆的敲擊聲表明陶器已經燒結,并且致密堅固、不易開裂。
(五)獨特的樹皮液淬火工藝
當明火燃盡,露天燒陶就基本結束了,但黎陶制作卻還有最后一道工序——樹皮液淬火。
淬火,本是金屬加工工藝中急冷降溫的術語,此處用來特指黎族原始制陶所獨有的液冷降溫工藝。黎陶淬火所用的液體是由一種黎語叫“紫哉”、學名叫楹樹的樹皮浸泡而成,這種樹在海南島分布十分廣泛。把新鮮的楹樹樹皮用木杵搗碎,兌適量的冷水浸泡,就能得到一種深紅色的液體,浸泡一天左右即可用來淬火,這種獨特的做法是海南黎族在其原始制陶工藝環(huán)節(jié)基礎上的一大創(chuàng)舉(圖26、27)。黎陶從何時開始有淬火的工藝尚不可考,但目前在海南絕大部分黎族地區(qū)保留的原始燒陶工藝中都有這一淬火工藝。
淬火時,用一根長的濕樹枝從火堆里把燒好的陶器撥出來,馬上用樹枝蘸上樹皮液拍打(圖28、29),樹皮液落到滾燙的坯體上,發(fā)出“滋滋”的響聲,瞬間在陶器表面留下隨機形成的、如墨跡般的深褐色斑點。根據陶瓷工藝學原理,快速冷卻有利于提高陶瓷制品的強度等性能。黎陶以獨特的樹皮泡水液體為淬火介質,對陶坯進行表面液冷淬火,不但能起到急遽降溫加固的作用,還使得含有植物汁液成分的物質遇熱發(fā)生反應,在陶器表面著色,形成黎族陶器所特有的淬火斑點紋裝飾風格(圖30)。
淬火結束,黎族原始制陶工作即全部完成,一件件黎陶器皿就此誕生。
結語
由以上黎陶的制作工藝流程可以看出質樸、粗獷、厚重、灑脫的黎陶,匯集了山川、河流、樹木的靈氣,凝結了黎族人民的勤勞與智慧,不但是黎族傳統(tǒng)工藝文化的象征,更是中華遠古造物文明的縮影。黎陶保存了原始的制陶工藝技術,從而也保留了原始的陶器特征。從這個角度來看,這些古老的工藝手法和工藝特征,不僅僅是黎族獨特文化的組成部分,同時也構成了我們回望歷史源頭的一面鏡子、一個參照,以及支持我們走向未來世界的一種底蘊、一泓源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