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海坡
赤峰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內蒙古 赤峰 024000
論《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對兩種歷史觀的界定
龐海坡
赤峰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內蒙古赤峰024000
關鍵詞:《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歷史觀
無論是包括費爾巴哈在內的青年黑格爾派,還是真正的社會主義者,雖然他們滿口講的都是“震撼世界”的詞句,但是他們的社會歷史觀都是奠立在抽象的“人”學基礎上的歷史唯物主義,他們都毫不例外地把理論同現(xiàn)實割裂開來。正如馬、恩所指出的,他們幾乎沒有人考慮德國哲學和德國現(xiàn)實之間的關系問題,有關他們所作的批駁同他們所處的生活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問題。[1]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在研究歷史時必須有個歷史前提,而這些前提不是隨意設想出來的,它們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可以用純粹經驗的方法加以確證的。[2]他們在這里所論證的歷史前提,也就是他們在此全面制定的唯物史觀的基本前提。
什么是歷史的前提?或者說什么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前提或出發(fā)點呢?馬、恩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里,曾經把歷史唯物主義稱作關于人的科學和人的自然科學,但絕不能得出結論:“人”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出發(fā)點。馬、恩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對歷史的基本概念作了系統(tǒng)的總結:這是一些現(xiàn)實的個人,以及他們的活動和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這個定義把現(xiàn)實的人及他們的行動以及周圍的物質生活條件有機地結合起來,來當做研究歷史的基本前提。防止了任何突出“人”或物的片面性,這就完整地表述了唯物史觀的出發(fā)點和基本特征。馬、恩反復闡明,他們視為歷史前提的人是從事活動的、進行物質生產的人,因而他們不是某種充滿遐想、與世人隔絕,單獨生活狀態(tài)的人,而是處于一定生活環(huán)境中有活動的、真實的、可以通過實踐活動觀察到的發(fā)展進程中的人。[3]由此制約著人及其本質取決于自己的生產活動和物質條件。這正如馬、恩所提出的:“人類是怎樣的狀態(tài),這同人類的生產是有密切聯(lián)系的——既和他們生產內容一致,又和他們用怎樣的方式生產一致。因而個人到底怎么樣,這取決于他們從事生產的物質條件?!盵4]馬、恩的論斷從根本上把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區(qū)分開來,一切歷史唯心主義者無不把抽象的“人”當做他們學說的出發(fā)點和歸宿?!拔ㄐ闹髁x把我們所描繪的整個歷史發(fā)展過程看作是‘人’的發(fā)展過程,而且他們用這個‘人’來代替過去所有歷史時代中所存在的個人,并把他們當成歷史的動力。因此整個歷史過程被看做這個‘人’的自我異化過程,這種舍本逐末的做法,是公開舍棄實際條件,于是就把整個歷史變成意識發(fā)展的過程了。”[5]可見,抽象的‘人’學成為唯心史觀的前提。
馬、恩在論述歷史的前提的基礎上,進而闡明了人類歷史的基本活動或因素,及人類得以存在和發(fā)展的物質基礎。他深刻地說明,人類為了能夠“創(chuàng)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為了生活,必須要有維持生命的資料?!耙虼耸讉€歷史活動就是生產生命資料的生產,即物質資料的生產。同時這也是人們?yōu)榱四軌蛏嫘枰仨殨r時刻刻都要進行的一種歷史活動,幾千年前如此現(xiàn)在也如此,即一切歷史的一種基本條件?!盵6]所有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當人類開始使用生產工具來滿足自己所需要的生活資料的時候,實際上他們就與動物區(qū)分開來?;谕瑯拥睦碛桑瑸榇_保人類生存和歷史發(fā)展的物質生產活動,必須不斷地進行。人類生存的需要和新需要,以及為了滿足這種需要與新需要的生產與再生產,是整個人類社會得以存在和發(fā)展的首要條件。歷史研究的首要任務是必須注意這一基本事實的全部意義和全部范圍,這就是歷史唯物主義首要的基本觀點。
馬、恩指出,不應把上述社會活動的三個方面理解為三個不同的階段。從第一批人出現(xiàn)伊始,三者就同時存在和發(fā)生作用。人類參與歷史活動的基本內容就是兩種生產: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和人類自身的生產。物質資料生產主要是指人類維持自身生存的首要的基本活動;而人類自身的生產是一切生產活動的必要前提和最終目的。二者是緊密相連的。在這兩種生產中,人們除與自然發(fā)生關系外,還在生產中結成這樣或那樣的社會關系,這就是馬恩所描述的最初歷史關系的第四個方面或因素。他們說:“無論是通過勞動滿足自己生活的生產還是通過生育他人的生產,都表現(xiàn)為雙重關系:一種是自然關系,另一種是社會關系?!盵7]馬恩在論述歷史前提與基本活動的基礎上,進而研究了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即回答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問題。這肯定了社會意識對歷史的基本實踐活動來說的派生型、依賴性。他們從意識的產生和發(fā)展闡明了這個基本道理。意識一開始就來源于物質,即它是由物質派生出來的。這里所說的物質主要表現(xiàn)為聲音和以及傳播聲音的空氣層,簡單地說,就是語言。所以說意識和語言是人們在交往中迫切需要的產物,顯而易見它們就是社會的產物。
意識是隨著生產的不斷進步而發(fā)展的。隨著真正的社會大分工的產生,即自從物質勞動和精神勞動分離之始,意識的虛假“獨立性”才得以產生。馬恩的這些有關論述,深刻地揭示了一切唯心主義產生的客觀條件。
由上述論述他們得出以下結論,認識、觀點、思維的產生初期是和人們的物質活動比如生產勞動,與人們的物質交換比如商品交換,與物質生活中的言語交織在一起的。觀點、思想、人們的精神交往是與人們的物質關系息息相關的。所以在無論何時存在都只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而真實的存在是指人們的實際生活歷程。通過對這些基本前提的反復論證,他們從哲學基本問題上徹底劃清了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界限。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8-79.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4.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1.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9.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7.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8-79.
[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41.
中圖分類號:A8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049-(2016)10-015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