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 琪 王 軍
新媒體語境下微電影的藝術手段研究
文/楊 琪 王 軍
本文通過對新媒體語境下微電影的劇作手段、畫面造型手段、聲音造型手段、敘事手段和人物塑造等方面進行研究,分析了新媒體語境下微電影在傳承和發(fā)揚傳統(tǒng)影視的基礎上發(fā)展出自身特有的藝術手段,希望能對微電影的進一步發(fā)展提供一些參考。
新媒體 微電影 藝術手段
微電影作為近兩年比較紅火的一種藝術形式,雖然對于真正的電影制作人來說覺得微電影只是以前的短片,但是在新媒體的蓬勃發(fā)展語境下微電影已經(jīng)有了自身獨特的內涵。百度百科現(xiàn)在對于微電影已經(jīng)有了新的定義:微電影(Micro Film)即微型電影,又稱微影、小型電影,指的是在電影和電視劇藝術的基礎上衍生出來的小型影片,具有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和可觀賞性。從定義上看,微電影其實已經(jīng)和電影以及短片分開,成為一種新的藝術形式,而這種藝術形式是在新媒體的語境下才會出現(xiàn)的,那么對于微電影的研究就應該從它所存在的這種新語境以及面臨的新的傳播手段進行探討和分析。既然微電影是從電影和電視劇藝術的基礎上衍生出來的,其藝術手段首先會傳承前面的這些基本藝術手段,同時因為其傳播途徑和時長差異也會有一些獨特的藝術手段和困擾,本文重點分析微電影基本藝術手段,希望能夠給微電影的研究者和制作者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
劇本作為影視藝術中的“一度創(chuàng)作”對一部作品起著決定性因素,傳統(tǒng)的影視劇作已經(jīng)有了成熟的寫作模式,作為從戲劇藝術發(fā)展而來的一種藝術手段,電影的劇本創(chuàng)作一直以來就承載了戲劇的傳統(tǒng),乃至后面的一些新的模式都是微電影劇本創(chuàng)作中可以借鑒和學習的基本手法,由于微電影自身的特性和傳統(tǒng)的影視劇作還是有一些區(qū)別。
首先,微電影由于時長較短,不像電影或者電視劇那樣慢慢地交代故事的發(fā)生背景,所以在微電影劇作中快速地進入故事發(fā)生的時代背景和大環(huán)境,讓觀眾能夠很快入戲,在這個過程中甚至可以用一些旁白的方式來快速導入,這也是現(xiàn)在很多微電影的常用劇作方式。
其次,由于微電影的容量有限,不能把所有想表達的內容全部進行展現(xiàn),在微電影的劇作中必須抓住主體部分,重點是最核心的情節(jié)和效果,讓整體情節(jié)更加緊湊,著力在其中的某一個點,并且把這個點做足做細,徹底講清楚。
再次,由于現(xiàn)在微電影的投資成本較低,很多微電影并不能請到專業(yè)演員進行演出,那么這個問題是在劇作階段就考慮到的,盡量地減少對白,讓演員更多地把心思放到表演上面,導演也可以通過畫面和動作來表達自己的想法。
最后,微電影的劇作時空上盡量簡單明了,對于整體結構來說最好不要添加支線劇情,支線劇情會把觀眾的注意力分散從而不會更關注主線的發(fā)展。此外,在人物和場景的設計上不要過多,在沖突的部分也應該進行巧妙設計,不能無趣味或者太激烈。在結尾部分,除了系列性質的微電影,一般都需要一個明確的結局,不要給觀眾留下太多猜測。
當今的影視已經(jīng)不再是語言和演出這種基本的形式,而變成了風格和思考,擁有著一種和文字同樣靈活、同樣巧妙的表達形式。這樣的表達形式中最重要的就是畫面的造型手段,如何用鏡頭作為詞組來表達是影視工作者一直在研究與努力的工作之一。微電影作為新型的一種藝術形式,加之其時長和播出平臺的差異性,雖然其畫面造型手段大部分遵循著傳統(tǒng)的影視造型規(guī)律,但是現(xiàn)在也開始有了一些自身的特點。
1.景別。由于微電影的資金有限,加上制作周期一般也比較短,所以微電影的拍攝中會減少帶情節(jié)和表演的大全景運用。因為景別過大后,在畫面中需要控制的元素增加,那么會導致不確定因素增加,從而讓制片的難度和費用都會增加,制作成本和周期也會增加。加上微電影播出的平臺更多是電腦和手機等小型的移動終端,大全景中的表演和細節(jié)基本上在這樣的畫面中很難看出來,所以在景別的選擇和運用上面可以有別于傳統(tǒng)的電影拍攝手法,可以更多的使用小景別的畫面,甚至包括大量的大特寫畫面,讓畫面更加有沖擊力,讓觀眾的印象更加深刻。
2.運動。如今影視中的運動拍攝用得越來越多,與傳統(tǒng)運動拍攝相比較,增加了很多微動的表現(xiàn)形式,拍攝人物時的緩推,拍攝場景時的緩移,都是較為新的畫面造型手法。同樣微電影在以最快的速度繼承了這些運動特點的同時,由于微電影的拍攝更多使用單反相機或者小型攝影機,設備的小型化導致運動拍攝的輔助器材選擇有了更多的可能,各種類型的小型軌道、搖臂、斯坦尼康等設備讓現(xiàn)在微電影拍攝在運動的造型上表現(xiàn)不輸于傳統(tǒng)電影和電視,甚至微電影的制作者利用這些設備創(chuàng)作出了一些相對傳統(tǒng)影視令觀眾驚奇的運動拍攝,特別是這兩年很火的城市延時攝影微電影系列和無人機航拍系列,更讓觀眾看到了另外一種運動的可能。所以微電影的運動拍攝方面既傳承了影視的精髓,同時又讓這種造型形式有了更大的發(fā)展,甚至在反過來影響著影視本身的前行,這是新媒體語境下微電影做出的巨大貢獻。
3.光線和色彩。對于畫面造型手段來說,光線和色彩是第三個階段,同時也是要求最高,最難的一個階段。對于微電影拍攝來說,雖然現(xiàn)在的設備在感光度和低照度表現(xiàn)力上比以前有了很大提升,但是光線和色彩的運用仍然是微電影造型中的一個瓶頸。
從燈光上來說,在影視拍攝中燈光成本是一項較大支出,因為燈光器材數(shù)量很多,拋開器材本身的費用,各種類型的燈光器材在運輸和使用上面都需要專門人員,加上燈光對于電力要求較高,還會使用到發(fā)電車等額外的設備,加大了支出費用。另外微電影劇組的拍攝周期較短,對于短時間的使用,一般的燈光租賃都是按照拍攝廣告的租用價格來進行計算,如果微電影劇組要使用專業(yè)燈光的話,預算還會增加,而大部分的微電影預算相對較少,無法承受這樣的費用。現(xiàn)在一般微電影拍攝都采用專業(yè)燈光的替代品來進行打光,例如,太陽燈、LED燈、節(jié)能燈等,雖然可以用這些替代光源進行專業(yè)化布光,但是這些光源在色溫、頻閃、穩(wěn)定度和色彩還原度等方面和鏑燈這樣的專業(yè)光源比較仍有較大差距,所以微電影更多的還是充分利用自然光進行拍攝,場景的設置上減少室內和夜景的戲份,這樣在降低成本的同時拉近與電影的差距。
在燈光上微電影對于畫面的表現(xiàn)還有一定的距離,但由于現(xiàn)在電腦軟件功能的提升以及調色軟件的普及,微電影在色彩控制和調色上面有了很大的進步。大部分微電影使用單反拍攝,單反的特點是色彩比較濃郁,雖然可以使用一些風格插件來進行調整,但是由于調色這個工序相對要求較高,所以現(xiàn)在大部分微電影的色彩表現(xiàn)仍然是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
影視作為視聽藝術,聲音也是一個重要的造型手段,在傳統(tǒng)的影視拍攝中,錄音是一個專門的部門,從流程上來說錄音師要用專業(yè)的話筒、錄音機進行同期聲的收錄,后期會進行配音、合成、混錄等。大部分微電影由于本身使用單反進行拍攝,加上經(jīng)費限制等原因基本上會采用前期錄音的方式來進行,單反的錄音硬件效果不是特別好,好的話筒價格不菲,所以很多微電影制作者在聲音的處理上都存在比較大的問題。由于觀眾在移動端觀看影片會受到干擾,所以聲音相對來說應該單純一些,對白的處理上要多采用單人說話的形式,減少多人同時說話的情況。由于微電影的播出平臺不是專業(yè)的影院,普通的立體聲已經(jīng)能夠滿足觀眾的基本需求,所以微電影的制作者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了音樂和音效的處理上,使用動聽的音樂和夸張的音效吸引觀眾的注意力,這也是微電影一個重要的藝術處理手段。
微電影受到時長和平臺的限制,其敘事手段、人物塑造和傳統(tǒng)的影視有著較大差別。微電影不能拍攝時間長、情節(jié)復雜的故事,但是又需要在有限的時間內把故事完整地進行展現(xiàn),那么它在敘事手段上首先必須把開始的背景以及人物形象做好鋪墊,盡量壓縮甚至省略,通過字幕、旁白、音樂等方式直接介紹背景和人物,讓觀眾第一時間能夠了解觀看該片所需要的信息。其次微電影會把大部分的時間放到戲劇的沖突上面來,因為這個部分是影片節(jié)奏感最強、最具有表現(xiàn)力的部分,也是觀眾最希望看到的部分,應該讓前面的人物形象充分得到展示,讓塑造的人物能夠抓住觀眾的內心,被人物的表演和故事情節(jié)所吸引,如果這個部分做好了這部片子就會獲得成功。
此外,在新媒體的語境下時間是一種碎片化狀態(tài),要讓觀眾把微電影看完,懸念的設置更是吸引觀眾的重要因素,微電影需要讓觀眾一直保持著急切期待和熱烈關切的心理狀態(tài),讓觀眾懷著看到最后才知道故事結局的心態(tài),而不能讓觀眾看了開頭就知道了結局。同時對于人物塑造上可以有更多的反差,讓觀眾在帶入情感的同時又產生“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感覺。
新媒體語境下微電影的各種藝術手段在傳承和發(fā)揚傳統(tǒng)影視的基礎上,雖然由于時長、經(jīng)費、設備等原因還存在一些問題,但微電影同時也有了一些自身特有的藝術手段,并且這些藝術手段反過來在促進傳統(tǒng)影視的發(fā)展。有很多實驗性的藝術手段都可以在微電影中率先使用,為影視藝術的進一步發(fā)展提供基礎研究,更好地促進影視行業(yè)的發(fā)展,未來的微電影將在獨立的藝術道路上繼續(xù)前行。
作者單位 重慶師范大學
本文系重慶市教委人文社科項目“微電影的思想教育功能及藝術手段研究”(項目編號:13SKE15)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1]克里斯·瓊斯.微電影制作人手冊[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3.
[2]王安權,汪慶華.微電影定義研究綜述[J].青年文學家,2013(23).
[3]董廣,李榮榮.微電影敘事策略新探[J].十堰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2(4).
[4]宋麗麗.藝術終結之后:對微電影美學特征的再思考[J].新聞界,2013(4).
[5]楊琪.淺談高清電視新聞拍攝手法的變化[J].電視技術,2011(4).